2704号馆文选__戏剧红岩--《红岩诗魂》《江姐》《华子良》等 |
红梅舞台再吐艳
访歌剧《江姐》编剧和作曲阎肃、羊鸣 杨建国 上海歌剧院要排演歌剧《江姐》,邀请了该剧的编剧阎肃和曲作者之一的羊鸣来沪指导。两位艺术家虽然年事已高,但仍是空政歌舞团的现役军人。日前抵沪后,与记者谈起《江姐》,依然兴致勃勃,并且勾起了对往事的深情回忆…… 好戏多磨 阎肃健谈。把酒聊天,更是故事一串串。他说,这部戏从1962年开始酝酿创作,到1964年上演,花了约两年的时间。阎肃是在重庆读的大学,解放后又随部队去那里搞土改,为写这个剧本再几度到重庆体验生活,采访了数不清的当事人,所以,很快就写出了剧本。轮到羊鸣与姜春阳、金砂创作音乐,可费了很大力气。羊鸣告诉记者,那时候,几乎把四川一带的音乐全搜集来了,并且以这些音乐为素材,创作了《江姐》的音乐,大家听了后,觉得已经很好听了。可是,领导审听后,却说:“不行,推翻重写!”三位作曲家只好动足脑筋。他们考虑到这部歌剧将来要在全国演出,就必须要让各地的听众欣赏时,在音乐方面也要有共鸣的要素,因此,决定扩大音乐搜集范围。他们便来到与重庆同处长江边的上海、江苏一带体验生活。羊鸣说:“你仔细听这部歌剧,可以发现其中有上海的滩簧、苏州的评弹等音乐成分在内。” 歌剧是在空政歌舞团的礼堂里进行的,旁边就是食堂。想不到,演员唱了一天的选段,第二天再排练时,食堂里的炊事员就会跟着唱了。那时,大家很想以这部戏再参加全军汇演,拿一个奖回来。部队的领导得知这个情况后,把全体创作人员召集在一起,问:“大家想不想让这部戏一炮打响?想不想获奖?”阎肃、羊鸣当时只有30岁左右,兴奋地回答:“想!”此时,领导一挥手,坚决地说:“那就不参加汇演,再修改!” 修改结尾 歌剧《江姐》以小说《红岩》为文学素材,又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创作。对此,戏称自己“30岁写《江姐》、60岁写《雾里看花》”的老作家阎肃,对自己的创作经历深有感触。他说:“如果说我笔下的江姐这个形象感人,还不如说生活中的江雪琴的事迹感人。我采访时,只要人们提起她,没有不为之肃然起敬的。有位川江游击队的老队员说,其实江姐比我们的年龄小,但我们仍然亲切地称她为‘江姐’,为什么呢?因为她为人处事成熟果断,在地下斗争中身体力行,总是让我们值得钦佩和尊重。”阎肃在创作时,也经常被自己笔下的这位女共产党员的言行所感动。 总理买票 1964年9月4日,这部歌剧终于在北京工人俱乐部首演。当时,周恩来总理是自己买了票,毫不声张地去观看首演的。一个月后,剧组奉命到中南海小礼堂为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演出。不料,演出结束后,毛主席在接见演职人员时认为:歌剧结尾的时候,解放大军开始入川了,所以,是不是不要让江姐就义。大家知道,毛主席也被江姐和她与战友们的革命事迹感动了,他觉得美好的事物不应该被毁灭。但是,要改的话,可能全剧结束时,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就会有所欠缺。正在左右为难之时,那次因国务活动未能观看演出的国家主席刘少奇也看了演出,大家问他结尾怎么处理时,他沉吟着说了一句话:“革命悲剧,壮丽感人。”后来,郭沫若观看演出后,在谈到结尾修改这个问题时,引用了臧克家的一句诗:“有的人死了,其实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其实已经死了。” 到了1978年,上影厂拍摄《江姐》电影,电影《江姐》中,江姐的命运生死不明,处理得十分含蓄。 《江姐》诞生已有37年,阎肃和羊鸣两位老艺术家告诉记者,这37年来,全国有数百个剧团曾经上演过该剧,被数十个地方剧种改编移植,剧中的《红梅赞》、《绣红旗》等唱段,更是成了流行歌曲,几乎家喻户晓。去年,该剧被改编成交响清唱剧,在北京隆重上演;今年,中宣部又委托中国音协,把《红梅赞》等歌曲改编成交响合唱,在庆祝建党80周年时上演。所以,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红梅花又盛开舞台”。 大胆创新 羊鸣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江姐》的表演形式也会发生变化,因为不同时代的观众,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羊鸣与阎肃听到此次上海歌剧院重排该剧的总导演张远文谈起排演思路时,认为上海第五次复排歌剧《江姐》,具有一种尊重历史大胆创新的精神,而且对重排构思大为赞叹,指出将是一次充分调动舞台力量的演出。他们还希望该剧在上海演出成功后,能再到北京去演出。 |
浏览:825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