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4号馆文选__歌乐山烈士陵园新闻、介绍、游记、观感、述评及诗歌等 |
|
-参加"第五届全国环境水力学会议"之活动
开头语 不用说,你肯定看过小说"红岩",看过电影"江姐",也听过歌曲"红梅赞"、"绣红旗",对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这些名称很熟悉。走,我带你去那里看一看,反正会议也结束了,我们一起受受教育。看看歌乐山,看看白公馆、渣滓洞,体会一下当年"中美合作所"这神秘之处,凭吊一下先烈们受苦受难的地方,也是我多年的心愿,也是这次来重庆最不能漏掉的一项活动。会务上没有组织这项活动,没关系,咱们联系一家旅游公司,午饭后面包车来宾馆门前接我们,方便得很,费用也不贵。不过,咱们事先说好,费用是AA制,各掏各的,你可不能装疯卖傻。 车准时来了,车内已坐满了人,都是普通游客,算了,挤一挤对付对付吧!就这样出发了。 一、歌乐山 汽车离开重庆市区,向西北方向行走约摸半个小时左右,就来到了歌乐山。山脚下可以看到醒目的"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歌乐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巨幅牌子。因为我是搞环保工作的,经常去各地进行环境考察,已经养成了习惯,一到山里,首先就是对环境进行了一番观察。要搞清楚,歌乐山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歌乐山是一片山区,山头一个连一个,山高约300~500米左右。山坡比较平缓,山的体态浑厚,形态颇像北京西郊的香山。山坡上土壤丰厚、肥沃,水分充足,林木旺盛,郁郁葱葱,小鸟在婉转的歌唱。这里的景观是美丽的,生态环境是良好的,空气是清新的,环境是幽深、安静的。显然,这座山是为了容纳文人墨客而生而长。 看完了山,再琢磨一下"歌乐山"这个名字,这是一个多么好听的名字。世上的每座山都有名字,你所知道的名山就数不胜数:泰山、华山、五台山、燕山、峨眉山等等。就名字来论,我认为"歌乐山"是最好听的,有歌声,有欢乐,有韵味,多么令人陶醉。 据史书记载,歌乐山翠霭浓浓,遇风雨则万籁齐鸣,丛林清响,古人会意,呼之“歌乐山"。毫无疑问,祖先为这座山起了个美妙的名字。可以说,山与名字是般配的,一座美丽的山配上了一个好名字,一个美丽的名字又为山增添了光彩。也许,古人认为凭一个好名字就可以为后代子孙们带来万世的平安和幸福,于是就坦然而去了。 然而,先人们万万没有想到,当时间演进到某个时代,居然有一帮人在"歌乐山"折腾起来。这里搞了什么"合作所",成了人间地狱,成了屠杀场,成了好人受苦受难、流血牺牲的地方。"歌乐山”不再美丽,而是成了"地狱"的代名词,令人谈"山”色变。这里没有歌声、没有欢乐,只有沉重的铁镣声,有愤怒的吼叫声。和歌乐山的漫长的历史相比,那段时间虽然极其短暂,但无疑重重地挫伤了它的美名。 当然,罪恶是人造成的,歌乐山是无辜的,它依然是美丽的,心胸是宽阔的。它用那温暖的胸怀紧紧拥抱着烈士们的遗骨,容纳着革命者曾受苦受难的地方-白公馆、渣滓洞,用慈祥的面容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歌乐山没有忘记先人的期望和重托。 二、渣滓洞 2.1这就是渣滓洞 进到山里,汽车沿着一条山间公路盘旋而行,10分钟后,来到一个停车场。下了车沿着山路步行片刻,一块大石碑映入眼帘,上面赫然刻着几个血红的大字“渣滓洞”。石碑旁有一座小岗亭,石头砌成,圆圆的,有射击垛口,上方是一个又尖又圆的破草帽顶,这就是当年军统特务的第一道岗哨。 闯过岗哨100米,路的下前方悄然出现了一座灰色院落,横七竖八地拥挤着一片瓦房,灰墙青瓦,被又高又厚的石头墙围着。墙上拦着一米多高的铁丝网,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渣滓洞。院子面积不大,显得很谦虚,萎萎缩缩地蹲在低洼处,三面环山,掩映在一片苍翠之中。 导游唠唠叨叨、不停地讲着,显得很多余,其实,不用导游介绍我也清楚渣滓洞的来历。以前,这里曾经是一个小煤窑,因煤质差、石头喳多,被人称为"渣滓洞"。后来,房子被军统特务霸占,窑主被逼死,这里成为关押"政治犯"的重要监狱。"渣滓洞"的房子在1949年11月大屠杀时被特务纵火烧毁了,只剩下了熏黑的残垣断壁。解放后,重庆人民政府又按原貌进行了修复,并作为革命文物保护下来,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修复后的"渣滓洞"。 2.2 深深的院子、煞有介事的标语、静静的刑讯室 走下台阶,进入"渣滓洞"院内。院子非常狭窄,再加上围墙高大,显得很深、很阴冷。院子分为外院、内院两部分,外院有几间瓦房,有刑讯室,有特务办公室及营房。 当年特务们用白粉写在墙上的训示虽然歪歪扭扭,但依然清晰可见:"长官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长官看到、想到、听到、做到"。还有国民党党员守则:"一、忠勇为爱国之本;二、孝顺为齐家之本;三、仁爱为接物之本;四、信义为立业之本;五、和平为处事之本;六、礼节为治事之本;…"。还真象那么回事,看来,军统特务系统在训练人员方面也有一套理论。 看一看刑讯室,里面陈放着各种刑具:吊人木架、老虎凳、电椅子、煤火炉、粗绳子、手铐脚镣、竹钎子等等。这些都是原物,由于事隔50多年,黑不溜秋、锈迹斑斑。刑具们静静地卧在那里,游客们没有人害怕,但可以想象,当年这些刑具是多么恶毒和张狂。粗铁手铐出奇的笨重,足有几十斤,戴在人的手上,光那重量就能把你压个半死。当年的革命者就是戴着这样的手铐被推进这个屋里,几个五大三粗、凶神恶煞的特务不停地变换着刑具,把他们折磨得死去活来,江姐就在这里受了7次毒刑。少数人受不住折磨而叛变,但绝大多数志士没有屈服,他们站着进来是硬汉,躺着出去依然是一付铮铮硬骨。特务们大汗淋漓,心里却出奇的惊慌和害怕,他们心里清楚,有了这样一群不屈的革命者,自己的末日很快就会来临。 2.3 黑牢房、活棺材 内院比外院稍微大一些,院落接近三角形。高墙上也用白粉歪歪扭扭地写上了标语,是当年特务写的“青春一去不复返,细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尤"。目的无非就是从精神上瓦解革命者的斗志。 内院都是牢房,西侧是两间女牢,北侧是两层建筑的男牢,每层有8间,有走廊,当年是特务看守们来回走动的地方。进去看看,牢房的内部结构及面积都一样:厚重的墙,前面开铁门,后墙顶开一个通气小窗口,叫"风洞口"。房内面积不足20平米,黑暗潮湿、压抑感很强,这就是活棺材。重庆解放前夕,渣滓洞关押着两百几十位革命者,平均每间牢房里关着十几位。 我花了很多时间,逐间牢房都仔仔细细看了一遍。每间牢房的墙壁上都镶着一排玻璃镜框,每个镜框里都帖着照片,附有生平介绍,都是在该间牢房里曾经关押过的革命者。许多牢房里还贴着不少书信、文章、诗篇,都是难友们在狱中写的作品。 2.4 狱中绣制的红旗 走进一号女牢,一面宽大的五星红旗挂在后墙上,占了半个墙壁,由红色被单制成,五角星是由黄色碎布制成,一颗大五角星位于正中,四只小五角星角位于四角。这就是难友们为了庆祝新中国的成立而绣制的红旗,事过50年,依然鲜艳夺目。这是原物,大屠杀北荒延巡卦诹说匕逑拢厍旖夥藕螅赏严漳延逊祷厝〕觥U饧淅畏坷镌匮汗恪⒗钋嗔郑厍旖夥徘跋Γ咭黄鸨惶匚翊蛹嘤刑岢觯簧焙τ谒闪制隆?br> "红岩"中有江姐与难友们含泪绣红旗的感人场面,至今为止,这一幕仍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在人们面前。实际上,这面红旗是白公馆男牢里的难友们制作的。不管从人性、感情或艺术角度出发,小说家的创作使事情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 2.5 挺进报 走进一间男牢,看到玻璃里贴着一份"挺进报",纸张呈淡红色,蜡纸油印,字迹虽小,但依然清晰可见。仔细阅读,这是一份1947年秋天出版的报纸,主要篇幅介绍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消息,还介绍了解放军在各战场上取得的胜利。当时,挺进报是令重庆国民党胆寒的秘密报纸,对此,"红岩"中有很大篇幅的描述。 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新闻媒体隐瞒战场实情,制造假消息,欺骗国统区人民。重庆地下党创办了"挺进报",目的是把全国形势发展的实情特别是战场消息告诉重庆人民。"挺进报"秘密印刷、秘密发行,但却无孔不入,令对手非常头痛。 一天早晨,国民党西南长官公署主任朱绍良一觉醒来,穿着睡衣一边喝早茶,一边漫不经心地打开报纸,一份"挺进报"赫然映入眼帘,上面刊登着刘邓大军胜利挺进大别山的消息。他看到的就是今天在监狱里展出的同期"挺进报"。朱绍良勃然大怒,将杯子摔得粉碎。这还了得?西南5省的党、政、军最高长官,家里居然塞进了共产党的秘密报纸。拿起电话,把军统头子骂了个狗血喷头,限令时间,必须把案子破获,否则军法从事。特务们还是有两下子的,他们全部出动,用尽了各种方法,终于将"挺进报"破获,逮捕了近50多名地下党员。因此,被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里的革命志士,许多都是因为"挺进报"而被捕的。 2.7 救命的缺口 走出黑暗的牢房,舒了口气,就好像从监狱里被释放出来一样,感到无比的轻松,外面阳光高照,山上郁郁葱葱。微风吹过,送来一丝凉爽,做一口深呼吸,感到空气是那么的清新。也许,只有失去自由的人,才能懂得自由的可贵;只有历经磨难的人,才能懂得平淡的价值。 发现后院墙上用白粉画着一条接近抛物型的线,上面写着"缺口"二字。恐怕满世界的墙壁也不会再找到这种景观了。原来这个缺口非同寻常,它曾救活了15条人命,是一个救命口。 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前,天上下起了大雨,连日暴雨造成山洪暴发,把厚实的墙壁冲塌了一个大大的豁口。屠杀停止后,200人中尚有30多人未被打死,幸存者从死人堆里站起冲了出来,跑向缺口逃生,被发现后十几人被打死,最后剩下15人冲出了缺口,钻入山林,脱了险。 如果不是大雨冲开这么一个口子,恐怕这15人很难脱险。可以说,是上帝向志士们伸出了救援之手,特务的灭绝人性激怒了上帝,他不能撒手不管,他必须让一部分人活下去。 2.8 渣滓洞的游客们 该看的都看了,最后再观察一下这里的游客。游客非常多,男女老少、形形色色,也有不少外国人。在通常情况下,旅游点的场面是热闹而又乱哄哄的:拥拥挤挤、吵吵嚷嚷、大呼小叫、放声大笑;小孩们蹦蹦跳跳,钻来钻去,不停地捣乱;男中学生们追逐嬉闹,争着逞能;女学生吃着各种零食,窃窃私语,心照不宣地议论着他和他;瞧那一对情侣更潇洒,手拉着手,甜滋滋地吃着冰棍,漫不经心地胡乱逛悠着…。 这里的气氛却是安静的,没人吃、没人喝、没人闹、没人吵、没人笑。游客们都默默无语,一间挨着一间地看牢房,一边看,一边琢磨,看完了就默默无语地走出去。看得出来,当年发生的惨剧依然沉甸甸地压在游客们的心头。 2.9 忏悔的"活棺材" 走出了渣滓洞,爬上了道路,回头再看看,发现它在忏悔。高高低低的房子们低着头,羞愧地拥挤在一起,在虔诚地忏悔着。它们的心里很难过,它们忏悔自己作了革命者的活棺材,忏悔自己成了屠杀地,恨自己无能,没有保护好英雄们。面对众多的游客,房子们抬不起头来,它要一直忏悔下去。 细细端详整体环境,发现,周围的山和渣滓洞好像发生过激烈的争吵,相互埋怨、相互指责。毕竟渣滓洞理亏,受到山的包围紧逼,它只好哆哆嗦嗦地蜷缩在三面环山的"坑底",负罪地勉强维持生计。 我摇摇头,叹口气,轻轻地说:"渣滓洞呀渣滓洞,不要难过了!大山呀大山,不要再指责它了。这些都与你们无关,悲剧都是人类相互争斗造成的。请你们保护好烈士们的遗物,让后人万代瞻仰"。 2.10 渣滓洞的本色 我正要走,一个念头飞快地闪过,渣滓洞的本色应该是什么?是的,必须研究研究。作煤窑不出好煤,作监狱是特务的造孽,那么,用作什么才最合适?这里环境幽静,远离喧闹,房屋朴素,也算是档次不高的“世外桃源",最适合于古代那些在宫廷争斗中马失前蹄的贬官来居住,诸如屈原、范仲淹一类的被贬文官。他们满腹经纶、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又不得志,受到排挤,满怀悲愤,满怀悲沧,满怀忧国忧民的壮志。他们想远离世俗、远离政治中心,过一过青衣黄卷的淡雅生活。在一片谁也找不到的幽静之处,仰天长叹,铺展纸张,写下一篇又一篇撼人心魄的悲壮诗文,为后代留下千古绝唱。似乎,这才是渣滓洞的本色。可惜,它被特务们糟踏了,没有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 2.11 再见、烈士们 顺着大路往停车场走,路两侧都是烈士们的石雕像,那深邃的目光,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烈士们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带着慈祥的微笑,安安静静地迎送着每一位游客。烈士们没有愤怒、没有呐喊,似乎很满意,似乎在对游客说:"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后来者们把国家建设得很好,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我们放心了"。 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轻轻地说:"烈士们受苦了!你们永远活着、永远年轻。每一个人、每一个高楼、每一个建筑,都永远敬仰你们,多保重,再见"。 回到停车场,满车的人都在等待我们,看一看表,比预定集合时间迟到了30分钟。 三、白公馆 3.1 高贵的"活棺材" 汽车沿着公里绕过一座山头,行走10分钟到了停车场,我下车第一件事情依然是观察这里的自然环境。这也是一个山谷,两侧山头夹着一条小溪,清清溪流潺潺流淌着。与渣滓洞相比,这里的山谷更宽阔,山头更高大、更雄伟、更有气势,山林更完整,景观更美丽,自然环境更富有灵气。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通向山上,高大的烈士塑像,巍然屹立,静静地迎接着游客。 沿着山路爬行20分钟,半山腰一座白色别墅悄然映入眼帘。这就是著名的白公馆,又是一座监狱。当年,白公馆和渣滓洞被称为"中美合作所"的两口"活棺材"。 白公馆掩映在满山的翠绿之中,显得高贵、静谧、神秘。山上的树木多姿多彩,苍松翠柏高大挺拔、苍劲有力,不知名的树和藤蔓缠缠绵绵、温柔多情的纠缠在一起。游客们沿着山路吃力地向上爬着,挥洒着汗水,象一串长长的蚂蚁。 走近白公馆,仔细端详,这是一座比渣滓洞小一些的院落,主建筑是一栋两层的白色别墅楼。大门设计得很幽雅、别致,上书"香山别墅"几个大字,看那书法就知颇有来头。院落后面,令人吃惊地奔流着一条瀑布,一条水带从天而降,倾斜着落下几丈高的岩石,划出道道流光,有力地砸在岩石上,水花四溅、烟雾蒸腾,发出充满山谷的轰鸣声。 白公馆所在的环境真是迷人,只有深山老林中的千年古寺才能与之匹敌。这里正是李白、杜甫等古代文人墨客们醉心追寻的地方。也许你见多识广,不以为然。实话说,现在即使你是亿万富翁,也难以找到这样的地方修建别墅,因为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在自然保护区动一锹土都是违法的,环保局是不会许可的。很多游客都很遗憾,这么优美的地方,为何就成了地狱?不管怎样,它的确被用作了监狱。 门口竖着一块大牌子,写着事件的来龙去脉,看一看就知道了。原来,四川有个军伐叫白驹,自称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后代,白居易别号"香山"。古代诗人喜欢在远离尘世的深山老林苦思冥想、对酒当歌,以唤起心中的惆怅和灵感。白驹为了和遥远的祖先产生沟通和共鸣,特地在此修建了一套别墅,取名"香山别墅"。后来军统霸占以后,就潦潦草草地呼之为"白公馆"。这是一处高贵的"活棺材"。 3.2 囚禁高级"政治犯"的监狱 白公馆内的牢房、刑讯室等都与渣滓洞相仿,黑暗、粗糙、恐怖。小小的院内墙角处,生长着一棵碗口粗的大石榴树,样子显得苍老而疲惫,这就是韩子栋(华子良)当年亲手栽的。别看石榴树样子粗老,据说年年红花似火,果实累累,似乎在不遗余力地向人们倾诉着这里发生的一切。 当年戴笠亲自选择了白公馆作为秘密监狱。墙上架起了电网,修建了诼ィ獗樟舜竺牛砜艘坏佬∶牛》扛奈畏浚叵麓⒉厥腋奈乩巍?943年白公馆改为招待所,供美国顾问住了2年。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这里又改为监狱。与渣滓洞相比,白公馆囚禁的人数少一些,犯人级别高一些,象叶挺、黄显声、罗世文等都曾关押在这里。 白公馆有一间优待牢房,至今原貌保留:一张单人木板床,一个小木桌,一只小木凳。这里曾经关押着黄显声将军,他是东北军张学良的部下、军长,因支持西安事变而被捕。黄显声在牢中享受着"至高无上"的待遇,一人一屋,还给定了一份香港的报纸。新中国成立后,他从报纸上看到消息,写在纸条上,通过秘密传递孔送至隔壁牢房。很快,这一消息传遍了整个牢狱。难友们拥滚在地,激动得热泪盈眶,直到深夜,拿出一床红绸被面,悄悄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这就是狱中制红旗的情况。 3.3 人性未泯 1949年11月27日下午,大屠杀开始了,白公馆"犯人"每两人一组被押至刑场枪杀。屠杀至深夜,特务们集合去支援渣滓洞,行前将白公馆剩余的19人关进一间牢房,只留下一名看守。 看守叫杨钦典,受狱中共产党一定影响,正惶惑于重庆解放后自己何去何从。在难友们的劝说下,他毅然决定弃暗投明,难友们保证他以后的生活、工作。杨钦典找到钥匙,机灵地爬上房顶,四下观察情况,之后轻轻地打开了铁锁。难友们3人一组,悄悄地钻人山林,隐藏起来,一直等到重庆的解放。 毫无疑问,杨钦典是一个聪明的人,一个有人性的人。他钥匙轻轻一拧,悄无声息,救活了19条人命,也救活了自己,从此前途有了保证,生活有了着落。这一拧,普普通通,却重如泰山;这一拧,需要冷静,需要勇气;这一拧,使他在世人面前获得了永远的尊重;这一拧,结束了白公馆作为监狱的历史;这一拧,也给解放后的"红岩文化"带来了巨大贡献,小说"红岩"的第一作者罗广斌就是获救者之一。世上每时每刻都哗哗啦啦地响着开锁的声音,可没有哪一次能比得上这一次意义如此重大。 杨钦典是安徽人,现在70多岁,依然身体硬朗,过着幸福的生活。2002年夏天,重庆电视台办了一个节目,请到了当年的脱险者和杨钦典,到场观众给与了他们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3.4 白公馆的自述 参观结束,就要离去,回头再看看白公馆,隐隐感到它似乎有话要说。白公馆一脸无奈,缓缓述说起来:"多少年来,人们一直骂我是活棺材,我心里很委屈,有苦难诉!你只要看一看我这建筑,看一看我周围的环境,看一看我这高雅的名字,就知道我的出身是多么的高贵。" "主人把我建在这么幽深美丽的地方,目的是为了和祖先白居易产生共鸣,为了弘扬中华文化。出生之后,我一直盼望着,盼望着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文豪们汇聚而来。我想象着他们一起散步,一起欣赏明月,一起慨叹人间沧桑;想象着他们推酒把盏,竞相做诗赋词,名言警句象滔滔流水一样奔腾而出;想象着墙上挂满了名诗名画,个个价值连城;想象着那些诗文流芳千古,我也顺便沾点小光,被人们称赞。….." "万万没想到,事与愿违。哪年哪月,在一个最令人痛苦的日子里,一帮特务闯了进来,他们留着光亮的流水头,带着怕被人认出的墨镜,叼着烟袋,穿着大褂、灯笼裤,屁股后面甩着盒子枪。他们赶走了主人,住了下来。他们大字不识一个,就会抓、打、杀,吃饱了就裂开大嘴剔黄牙。我的心里别提有多窝气了,那种感觉就象你刚刚买了一件雪白的高档衬衫,就被人用油黑油黑的脏手狠狠抹了一把一样。" "日子在无奈中一天天过去,押来的犯人越来越多,后来心态逐渐平和起来。我终于明白了,那些政治犯原来都是级别很高的革命志士。他们有文化、有见识、有理想、有骨气,让我十分钦佩和感动。他们虽然走了,却留下了大量诗文,这些诗文的价值不亚于古代著名文人的作品,足以流芳千古。我为结识了那么多志士而自豪。我会永远保护好这些作品,让后人万代瞻仰。" 我说:"高雅的白公馆,不,香山别墅,你天生丽质,记住历史,教育后代,继续为中华文化事业作贡献吧!" 四、简单的历史回顾 4.1 "中美合作所"-内战时的恐怖组织 参观了渣滓洞、白公馆,应该简单回顾一下历史,大致了解一下这"集中营"的来龙去脉,了解当年大屠杀的情景。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上海、南京失陷。军统局随同国民政府从南京迁至重庆,之后,强占了歌乐山一带的民房,设置了两座著名的秘密监狱:白公馆⒃叶础?943年7月,又成立了"中美合作所",这是一个"合资"特务情报机构,总指挥部就设在歌乐山下。三年时间里,“中美合作所"在中国建立了156座气象台、通讯电台,办了22期培训班,提供了9000吨特工器材、武器弹药、军用物资,装备了5万名军统特务。一时间,歌乐山成了"特务山",里里外外,摩肩擦背,到处都是特务,的确盛极一时。 "中美合作所"开始时主要对日军开展情报活动,但日本投降后,势力强大的军统全面插手,到处开展活动,针对解放区、地下党、群众、民主党派、国民党干部、国军将领,暗杀、绑架、爆炸、恐吓,无恶不作,成为人人憎恨的恐怖组织。 解放战争期间,重庆"挺进报"被军统破获,川东武装起义失败,大批革命志士遭到逮捕,“红岩"描写了一个叛徒叫甫志高,其实,叛徒远比甫志高级别高,重庆地下党的书记、副书记都没经受住严刑拷打,供出了地下党组织,使重庆整个地下党组织遭到了严重损失。 4.2 11.27大屠杀 1949年4月,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以风卷残云之势占领南京,很快又解放上海,3个月后,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南方七八个省被解放,只剩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8月,蒋介石带着毛人风来到重庆,亲自布置了屠杀计划,布置了破坏重庆的计划,交给西南军统头子徐远举(徐鹏飞)执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此同时,刘伯承元帅指挥第二野战军40万大军兵分三路发起了解放大西南的战役。也在此时,白公馆、渣滓洞依然如故,革命者依然被关押在狱内,特务依然在廊道里来回走动,大皮鞋发出"咔、咔"的声音。 一个月后,局势急剧变化,各路解放军势如破竹,蒋军防线都成了"豆腐渣"工程。陈锡联的队伍迅速逼近重庆,重庆解放指日可待。国民党高层官员纷纷收拾行囊、带着家眷飞往台湾。蒋介石亲自坐镇重庆,严厉督促特务实施破坏计划。撤退前,他要杀死所有的"政治犯",要炸毁重庆的600处目标:工厂、电厂、自来水厂、学校、医院、桥梁。由于群众的保卫,爆炸计划未能实施。 徐远举急急忙忙、东拼西凑成立了一个行刑队,开始处死在押的"政治犯"。就这样,1949年11月27日晚,在歌乐山里,一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开始了。白天,每两人一组被提出押至松林坡枪杀。深夜,渣滓洞告急,杨进兴带着两卡车行刑队员从白公馆赶来支援。将200多人赶进8间牢房里,突然用机枪、卡宾枪扫射,又打开牢门补枪,最后浇上汽油烧毁了房子。刽子手们手忙脚乱,30多未被打死的难友从血泊中挣扎着站起,冲到围墙缺口突围,最后有15人逃入山林,安全脱险。 大屠杀之后第3天,解放军占领重庆。人民政府收敛了烈士的遗体,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西南最高军政首长刘伯承、邓小平等亲自送了挽联,上书“为烈士复仇,彻底消灭反动派,争人民幸福努力建设新中国"。 4.3 刽子手没有逃脱厄运 解放后,凶手们都被逮捕归案,到了应得的报应。 "红岩"中描述了一位顽固、凶恶的特务头子徐鹏飞,真人叫徐远举,身份是西南行政公署第二处少将处长,"中美合作所"头目,是西南地区数省的军统特务头子,大屠杀计划是他执行的。重庆解放后,很快被抓获,被剃光了脑袋,穿上了囚服,关进监狱。 论罪行,徐远举罪该万死,但政府并没有杀他,主要是因为他已步入高级战俘的行列。谁都没想到的是,被俘后思想转弯转的最快,认罪态度最好。他整天写,不停地写,把军统内幕都老老实实地写了出来,他的资料当然很有价值。 杨进兴,"集中营"看守长,心狠手辣,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亲手杀了杨虎成将军。他跑到云南,后被抓获,底下那些杀人的小特务们都没跑掉,叛徒也被抓获。1950年,重庆市举行了万人公审大会,凶手、叛徒们全被枪决。 五、狱中文化 在"集中营"关押的革命志士都很有文化,狱中有"铁窗诗社",留下了大量诗文、书信,形成了闪光的"狱中文化"。这些诗文、书信悲壮绝伦、泣鬼惊神,能体味出那种壮烈、那种愤怒、那种烈火、那种坚强、那种理想、那种对自由的渴望、那种视死如归的从容和那种谆谆教诲。我找了一些材料,摘录一部分如下: 5.1 叶挺的囚歌 这首诗写在渣滓洞楼下第二号牢房墙壁上: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5.2 陈然的"自白"书 陈然(1923-1949):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特支书记,1948年4月被捕,1949年10月28日被杀害。特务逼迫他写"自白书",他严词拒绝,并在激怒中作了这首诗: 我的"自白"书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5.3 把牢底坐穿 难友何敬平(1918-1949)1948年夏于渣滓洞写了这首诗: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 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 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 今天,我们坐牢了, 坐牢又有什么希罕?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5.4 给儿子的信 渣滓洞难友蓝蒂裕于1949年10月就义前夜,写给儿子的遗书: 示 儿 你--耕荒, 我亲爱的孩子; 从荒沙中来, 到荒沙中去。 今夜, 我要与你永别了。 满街狼犬, 遍地荆棘, 给你什么遗嘱呢? 我的孩子! 今后-- 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 把祖国的荒沙, 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 5.5 黑牢诗篇 渣滓洞难友蔡梦慰在走向刑场的途中,手里紧紧攥着"黑牢诗篇"纸稿,把纸稿悄悄丢在路旁的草丛中,解放后被找到,成为非常珍贵的诗篇。共有5章,下面是第一章: 第一章 禁锢的世界, 手掌般大的一块地坝, 箩筛般大的一块天; 二百多个不屈服的人, 锢禁在这高墙的小圈里面, 一把将军锁把世界分隔为两边。 空气呵, 日光呵, 水呵…… 成为有限度的给予。 人,被当作牲畜, 长年的关在阴湿的小屋里。 长着脚呀, 眼前却没有路。 在风门边, 送走了迷惘的黄昏, 又守候着金色的黎明。 墙外的山顶黄了,又绿了, 多少岁月呵! 在盼望中一刻一刻的挨过。 墙,这么样高! 枪和刺刀构成密密的网。 可以把天上的飞鸟捉光么? 即使剪了翅膀, 鹰,曾在哪一瞬忘记过飞翔? 连一只麻雀的影子 从牛肋巴窗前掠过, 都禁不住要激起一阵心的跳跃。 生活被嵌在框子里, 今天便是无数个昨天的翻版。 灾难的预感呀, 像一朵乌云时刻的罩在头顶。 夜深了, 人已打着鼾声, 神经的末梢却在尖着耳朵放哨; 被呓语惊醒的眼前, 还留着一连串恶梦的幻影。 从什么年代起, 监牢呵,便成了反抗者的栈房! 在风雨的黑夜里, 旅客被逼宿在这一家黑店。 当昏黄的灯光 从帘子门缝中投射进来, 映成光和影相间的图案; 英雄的故事呵, 人与兽争的故事呵…… 便在脸的圆圈里传叙。 每一个人, 每一段事迹, 都如神话里的一般美丽, 都是大时代乐章中的一个音节。 --自由呵, --苦难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