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结论:那在缘起法则的现象直观中「成立」的烈士生命 5.1. 对《仁学》书中哲学体系的反省 而谭嗣同的哲学,作为思想体系,因为接受许许多多时代、文化因素而非纯粹个人实存的原创展生,故仍是充满矛盾辩证的。其中难免落於唯心与唯物辩证的两边。佛教唯心观是他建立《仁学》体系的基础。中国的士大夫是软弱的,改艮派则更软弱。谭嗣同和康、梁虽然是一代「强学」导师,同时,却其实也是中国士人的思想盲点的主要代表。他们长期受到现实(物质)无力感的精神压力,往往求助於纯粹精神或「心力」,从宗教世界观里找答案。然而人类实存的展生史不断地证明「以心挽劫」毕竟只是他们的主观幻想。他们虽类似印度甘地一样,表面上的失败却更明显,因为他们的无力感精神压力比印度那冥想「坐忘」的哲人高得多,在哲学中的扭曲与辩证也更剧烈,更加夺去「心力」与「现实」自然合一的客观性。光凭主观愿望决不可能改变中国社会的病苦。当谭嗣同临终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时,他或许对「心」与「力」的分离有了一点自觉。对佛教唯心思想的真理性有点怀疑了吧? 5.2. 烈士以生命实徵而完整了他的哲学体系 总之谭嗣同的死,完成了其迈向不朽的实存,也完成了他的哲学。若非他与宇宙生生不息中的悲苦命运相结合「死」──若非他那由你我当下可证明的「生」,他的哲学就无法完成,而只能是无生命的、离中道的辩证性存在。毕竟,他没有多少实际岁月来使《仁学》更加圆融完整。 5.3. 《仁学》的道次第命题──烈士以生命实徵的道次第: 「修、齐、治、平」是儒者生命实现的次第;佛法中更有严密的菩提道次第;相同的,既然谭嗣同的思想是力图体系完整的,当也有其道次第!世人只见烈士宏伟的兼爱与忠义,而以为其思想以属世的实践为终极关怀,其实,虽然烈士的《仁学》仍是文如其人,属世的圣、侠情操充斥,然而其实践哲学的终极向度,却实在是指向超越性的!不是止於关怀世俗而是扬弃世俗;不是逐求淑世而是回归本心的──《仁学》自叙中,描述其「冲决罗网」时,已经显露出其道次第:「罗网重重,与虚空而无极;初当冲决利禄之罗网,次冲决俗学若……全球群学之罗网,次冲决君主…伦常之罗网,次冲决天之罗网,终将冲决佛法之罗网。然其能冲决,亦自无罗网;真无罗网,乃可言冲决。」这即是谭嗣同的体系哲学中以生命实徵的重要道次第命题: 1. 第0次第,是实践「冲决罗网」之前提,若未能见「有罗网」,则不可能实践仁学。──先假名设立道次第所缘起的虚空与重重无尽的罗网。 2. 第一次第,是冲决外在执着的罗网; 3. 第二次第,是冲决由后天自我所执着内在讯息的罗网; 4. 第三次第,是冲决先天与自我俱的权威感、伦理观的罗网;[43] 5. 第四次第,是冲决天(大环境、历史、本能、命运)的罗网; 6. 第五次第,是冲决佛法──自心──的罗网; 7. 园觉(非)次第,在冲决了自心(佛法)罗网,即完成了自心自己所安立的所有次第「冲决罗网」,达到回归园觉。而与第0次第呼应:能实践仁学者,自然是自见自心所立重重珠网的,故本无罗网;而为了偕众生共同经历诸次第,实证「本无罗网」,故而「仁学者」能於已经严密安立的重重罗网中,磨顶放踵致力冲决。 5.4. 以《仁学》道次第「冲决罗网」所证成的烈士生命实存: 作为烈士,身死於其之第三次第,然而因为他在第三次第之上,尚有更高的次第,且是返归自心、超越生死的,所以,他的死,不仅不是其「哲学生命之示现」的失败,反而正是一种次第的实现!──只因其殉死正也是下一道次第(天的罗网)所要冲决的,故其「死」才是吾人所说的「在死中生」;似乎(由其「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等概念看来),也唯有殉死於第三次第(伦常、权威),才能圆满於第四次第(「天」,生死自然本能),大生於第五次第(「佛法」,真理)! 世人皆以为谭嗣同殉死於变法中。然而,其实那认为「谭嗣同死於变法」的世界,是根本不是曾存在有「谭嗣同」的世界(对那世界而言,烈士不曾实现生命实存於分毫,那世界与烈士间的相互影响也藐如沧海一粟);而「谭嗣同」所曾存在的世界,正是滋生《仁学》、与《仁学》互动,并作为《仁学》道次第之所指涉的实践场域。 在烈士的浪漫(或说「飘渺」,对世俗而言)生命场域中,「道与生命」真实地展生着。因为烈士其在「伦常」中所成就的「主体性」,已经由「天」,朝向「佛法」生生不息地展生。而那超越生死真理的场域(「佛法之罗网」),所有存在都是超越时间的。所以当认识有谭嗣同,则即使在事变后百年的你我当下,也仍是相应於那「冲决罗网者」的场域,也仍是那殉道的谭嗣同正在冲决的。 所以,对其「仁学」中道次第的呈现,也就是对其生命在你我当下间的「存在」的证成。 6. 参考资料: 《谭嗣同全集》,清 谭嗣同撰,台北:华世出版社,1977年10月台一版。 《中国哲学小史》,方克立着,台北:木铎出版社,1986年元月初版。 《杨仁山居士评传》,于凌波着,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一月台一版。 《中国近代佛门人物誌》(第一集),于凌波着,台北:慧炬出版社,1993年6月初版。 《中国佛教近代史》,释东初着,台北:东初出版社,1989年11月4版。 《杨仁山与现代中国佛教》,蓝吉富撰,华冈佛学学报第2期。 |
浏览:1237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