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星星的家--你好,北极星的精灵__禅心剑气相思骨,并做樊南一寸灰
星星的家--你好,北极星的精灵

华严唯识学者的特殊典范:谭嗣同(二)

张兰石

  
  1. 观察谭嗣同简史:
  
  1.1. 复生前时期(1~12岁)
  生於清同治5年的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父[8]官至湖北巡抚,自幼受到父亲严厉的管教,受母亲影响也很深[9]。另有互相友爱的二兄二姊。五岁开始读书,便显出颍异於常。
  十岁,学业上受到名儒师欧阳中鹄[10]的契机教导,大有进展。
  十二岁(光绪2年),母亲、伯兄和二姐[11]先后死於瘟疫,他本人也染疾昏死三天才甦醒,因此字「复生」[12]。
  
  1.2. 实存者的成长时期(12~24岁):
  1.2.1. 复生后的「实存」──超脱生死的生命情调
  12岁,丧母后他受继母歧视,[13]《仁学》自叙中说:「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濒死累矣,而卒不死;由是益轻其生命,以为块然躯壳,除利人之外,复何足惜。」从这里可以看出,烈士的牺牲是有精神渊源的──不只是与其生活经验所形成的性格有关(心里学角度的分析),由更精微的观照层次来看,更与他的实存发展史(有阶段性的自我实现、自他实现)有很大的相应。
  
  1.2.2. 超脱生死而自在任侠,初放光芒
  这时候,他也由於内在性格的进一步显现而开始鄙视八股文。又跟着着名侠者武师「大刀王五」王正谊[14]、通臂猿胡七(胡致廷)学武功剑术,他之喜言任侠自此始。由此我们知道,谭嗣同与一般现代读近代史的学生所想像的文人形象,大大不同;他反而是传统小说「高人侠者」的形象。就像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佛、道高人般,他不是只懂得点香坐参,更不是文弱学者气质,而是身怀功夫、仁侠渡世…。
  
  13岁(光绪3年),他的父亲外放甘肃巩秦阶道,他便随父先返乡修墓,留乡数月,结识了同龄的唐才常,两人结拜为「刎颈交」。
  
  14岁(光绪4年),跟随父亲到了甘肃任所。此后十数年,他往来於湖南与西北各省。
  
  19岁,嗣同结婚,夫人李闰是长沙李篁仙之女。
  
  他曾赴过乡试,但不曾中举。当然与他鄙视八股文有关。但他的诗和古文辞却造诣甚深。
  
  22,23岁(光绪12~13年),曾到新疆游历,谒新疆巡抚刘锦棠,刘惊为奇才,把他留在幕中一段时间。
  
  1.3. 实存者的精进自在时期(25~30岁):
  1.3.1. 阅览万里黎民苦难,慨然经国济民之志。
  谭嗣同少年时代就「怀墨子摩顶放踵之志」,过着浪漫奔放的生活。二十岁以后的十年中,他漫游了新彊、甘肃、陕西、河南、直隶、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等十馀省。饱览壮丽山河,也看到了社会腐败、人民苦难,便慨然有「经国济民」之志。但是他早年仍是不脱儒家──仕宦者的意识型态,信奉程朱理学。后来才遂渐颂向张载、王夫之,思想中出现一些草根、唯物思想的因素。相对於他后来的佛学成就,这时期,他非但不是「佛学家」,甚且还是反对佛教的。
  
  1.3.2. 习武、自在精进的实存者
  25岁时,他的二兄嗣襄在台湾病故。两兄先后早死,使他十分伤心。
  
  26岁(光绪16年),父亲升任湖北巡抚,他更漫游长江各省,考察各地风土人情。在致友人沈小沂书中,谈到他的边疆漫游生活「嗣同弱娴技击,身手尚使;长弄弧矢,尤乐驰骋。往客河西,尝於隆冬朔雪,挟一骑兵,间道疾驰,几七昼夜,行千六百里,岩深谷阻,都无人迹,载饥载渴,斧冰作糜。比达,髀肉狼籍,濡染裆,此同辈所目骇神战,而嗣同殊不觉。」这段文字是他的「实存者」生命情调的剪影。这种生活经验的深刻,不但截然不同於文弱书生;最后「不觉」两字也流露出不止於尚武者而已的豁达自在。他后来能成仁取义,与任侠性格也有关;而读烈士的牺牲,便要与其仁侠强学的形象并看。──他绝不同於一般的殉主文士(在行为主体性上有自我认同的转移及逃避);而是充满自我(包含众生的大我)实现生命力的实存者。
  
  1.4. 革命时期(31~33岁)
  1.4.1. 甲午战争的刺激
  30岁(光绪20年),甲午战争给谭嗣同极大刺激,眼看中国走向亡国,使他不愿再流连於中国固陋的辞章考据之学。他坚持要从旧学「罗网」中走出来,向西方寻找真理。
  
  这时他正在湖南,对中国的积弱不振,他忧心如焚,认为非变法无以图存。在致他老师欧阳中鹄的信中:「经此痛钜痛深,乃始摒弃一切,专精致思……」於是,他迅速地转变为一个维新派的激进人物。
  
  1.4.2. 在中国要强调算学
  这段时间,他与「刎颈交」唐才常等志同道合之士,在浏阳组织学会,以联络同志创办「算艺学堂」、「算学馆」以培养人才。同时间,北京改革的风气更热烈了…
  
  1.4.3. 第一次上北京
  31岁(光绪21年,1896春),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又组织了「强学会」。嗣同乃於是年秋间前往北京,想去和康有为见面。但这趟到北京却未见到康有为。[15]。
  
  这趟上京,经过上海、天津。一路上看见火车、轮船、电线、炮台、机器厂等近代资本主义的东西。在北京结识了梁梁启超等维新人士,了解到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和理论,非常佩服,自称康有为的「私淑弟子」。
  
  他在北京和上海,还结识了一些外国传教士。特别是在傅教士兰雅那里。不但见到了古生物化石、计算机、X光照片等新奇事物。而且还听到这个传教士吹嘘可以用仪器测知人的脑气筋。记录下人脑的思想。他学到了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也接受了一些神秘主义的东西,这些对他后来形成「仁学」思想体系有重要的影响。
  
  1.4.4. 结识佛学道侣
  另外这时期他还结识了一些深通佛学的人士,如吴雁舟、夏曾佑等。
  
  1.4.5. 谭嗣同与梁启超
  嗣同在北京会见了小他五岁的梁启超[16]。他和梁启超多次晤谈,对於康有为的思想和主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梁启超<仁学序>
  
  「余之识烈士,虽仅三年,然此三年之中,学问、言论、行事,无所不与共。其於学也,无所不言,无所不契。每共居,则促膝针坐一榻中,往复上下,穷天人之奥,或彻数日夜,废寝食,论不休。每十日不相见,则论事、论学之书盈一箧。」
  
  梁启超<谭嗣同传>
  
  当余与君之初相见也,极推崇耶氏兼爱之教,而不知有佛,不知有孔子。既而闻南海先生所发明易、春秋之义,穷大同太平之条理,体乾元统天之精义,则大服。又闻华严性海之说,而悟世界无量、现身无量、无人无我、无去无住、无垢无净,舍救人外,更无他事之理闻相宗识浪之说,而悟众生根器无量,故说法无量,种种差别,与圆性无碍之理,则益大服。
  
  1.4.6. 谭嗣同与道侣佛学家吴雁舟、史学家夏曾佑等人
  由梁启超的介绍,他认识了佛学家吴雁舟、史学家夏曾佑。夏亦研究佛学。因此嗣同与梁、吴、夏常一起讨论佛学。在京中也认识了文廷式、陈炽、熊希龄[17]、张元济、黄遵宪、严复等一班人,这些人多是强学会成员。
  
  1.4.7. 第二次上北京
  32岁(光绪22年)嗣同二次进京,是和父亲同去。他父子由武汉乘轮东下,经南京、上海,抵达天津。他曾写信给欧阳中鹄,报告他在天津看见了李鸿章创办的事业,信中,他虽推崇李的建设成就,仍以「晚节不终」四字,叹其签订马关条约。
  
  在北京,谭嗣同奉父命捐了一个知府,要到江苏去候补。他便准备南下南京,6月离京前,谭嗣同访见父执辈的翁同谈「洋务」。翁同在日记中记:
  
  「谭嗣同,号复生,江苏府班,敬甫同年继洵子。通洋务,高视阔步,世家子中桀傲者也。」
  
  在当时的礼法之士[18]如翁同的眼中,谭嗣同确实是「桀傲者」。
  
  1.4.8. 南京候补
  嗣同到了南京,他本志不在做官,但也不能不姑从俗例,偶而到衙门参谒,此外他多半是闭户读书,少与官场人士往还。
  
  在南京当候补知府时,他亲近了着名佛学家杨文会[19],於是研读大量佛经,思想也逐渐转向佛教智慧。
  
  ──於是,他认为西学和佛学是相通的。「西学皆源於佛学」「而佛学可复明於世」。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在南京写成了「仁学」一书,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哲学着作,谭嗣同的哲学思想,主要便是这部书。
  
  由於亲近杨文会,故而在上海也结交了一些学佛人士。如夏曾佑、汪康年、吴雁舟、胡仲选等。
  
  杨文会在南京创设金陵刻经处。嗣同到南京时,文会已五十岁。嗣同作为学佛学青年,令人注意的特色是性格任侠尚武、知识广博,且对西方自然科学有所知而作为佛学善知识的杨文会,青年时也是博学、善武,有自然科学知识。两人生命情调有相处,所以能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之交。嗣同在南京候补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住在南京花牌楼杨文会寓中。
  
  嗣同在花牌楼杨寓从杨仁山学,主要学唯识宗和华严宗。尤其深入於华严。欧阳竟无「谭嗣同善华严。」梁启超也说他「治佛教之唯识宗、华严宗,用以为思想之基础,而 之以科学。」嗣同在南京期间,还常到上海参加社会活动。当时,梁启超在上海办「时务报」,两人交往密切,互相研究学问。
  
  欧阳渐「杨仁山居士传」谓:
  
  「唯居士之规模弘广,故门下多材,谭嗣同善华严,桂伯华善密宗,黎端甫善三论。而唯识法相之学有章太炎、孙少候、梅撷芸、李证刚、蒯若木、欧阳渐等,亦云夥矣。」
  
  而从章太炎、谭嗣同的文集看,他们祗视杨仁山为前辈,并未视之为师。
  
  1.4.9. 学佛之外仍是变法
  33岁(光绪23年4月),他与梁启超、康广仁、汪康年、张通典等发起「不缠足会」。他名义上是在候补做官,实际上仍在做他社会改革的事业。
  
  33岁(光绪23年10月),「陈宝箴为湖南巡抚,其子三立辅之,慨然以湖南开化为己任」[20],谭嗣同与地方人士熊希龄、皮锡瑞、欧阳中鹄、唐才常等都协助他推行新政,使湖南新事业次第出现。梁启超也到了湖南,任「时务学务」总教习。於是他们创办了「南学会」,目的是「联合南方诸省志士,相与讲爱国之理,求救亡之法。」主张「废科举以育人才,开议院以达下情。」同时他们又创办了「湘报」[21]。
  
  1.5. 最终时期(34岁)
  嗣同34岁(光绪24年戊戌)时,康有为等在京师推行维新变法运动,谭氏被光绪帝授四品衔的军机章京,参与新政。戊戌变法旋即被顽固派发动政变而扼杀,康有为、梁启超等分别逃往香港和日本,而谭嗣同却殉难。在本文第3节中,将配合他自己的「仁学」思想,再来详述他这段历程。
 浏览:1231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9/28 10:35:40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谭嗣同仁學二(下)(收藏于2014/6/9 10:25:21
谭嗣同仁學二(上)(收藏于2014/6/9 10:19:12
谭嗣同仁學一(下)(收藏于2014/6/9 10:17:24
谭嗣同仁學一(上) (收藏于2014/6/9 10:06:57
谭嗣同仁學界說二十七界說 (收藏于2014/6/9 10:06:57
谭嗣同仁学 自敘 (收藏于2014/6/9 10:06:52
唐浩明演 义:候补知府(收藏于2003/3/10 13:24:14
资料感受平淡(收藏于2003/2/8 10:13:56
葛兆光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下)(收藏于2003/2/8 9:52:17
葛兆光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上)(收藏于2003/2/8 9:51:28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资 料唐才常(访问3716次)
李敖“愿身成骨骨成灰”(访问3566次)
人物春秋“我自横刀向天笑”——维新志士谭嗣同(访问3438次)
郭延礼谭嗣同《仁学》“百年一觉”解(访问2769次)
唐浩明演 义:候补知府(访问2476次)
王贵生谭嗣同菊花石砚(访问2427次)
范 镛一百年前的兄长(上)(访问2410次)
李元洛剑气箫心亦豪亦秀(访问2157次)
葛兆光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下)(访问2086次)
nan__nan李敖笔下的谭嗣同(访问2040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08/6/11 12:49:08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