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中国红军人物志__习仲勋纪念馆
中国红军人物志改革前辈纪念园

难忘的历程

hupeiyuan

  难忘的历程
  目录
  不老华山松(代序)
  难忘的历程
  第一章 西安—黄陵—甘泉
  第二章 圣地延安
  第三章 红都瓦窑堡
  第四章 天下名州绥德
  第五章 银州米脂
  第六章 塞上明珠榆林
  第七章 横山
  第八章 靖边城
  第九章 吴旗
  第十章 志丹
  第十一章 安塞—延安
  习老的教诲
  化作春泥更护花
  接受历史洗礼(后记)
  
  
  不老的华山松(代序)
   最近一次见到习老是在1999年10月。北京的金秋季节,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秋阳节中一片金灿。刚刚举办过建国五十周年纪念活动的首都北京,仍然沉浸在一片肃穆的欢乐之中。久居深圳应邀回京参加庆典活动的习老派人给马老送去一筐水果。马老执意要到前园恩寺胡同看望老战友,笔者随同前往。听说马老要来,在有着两棵巨大华山松的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习老穿着一件橘红色的羊毛坎肩,精神矍铄地迎候在那里。当两位老人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目光关注着相互问好的时候,周围每一个人都被深深感动。你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他们身后的那两棵巨大的华山松。西岳华山石崖缝隙中顶风冒雪挺然傲立的华山松,在北京的四合院中依然健在的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已经都是年逾古稀。马文瑞生于1912年,习仲勋生于1913年。他们都像家乡陕西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华山松,迎风傲霜,昂然挺立着。
   2001年6月16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刊登了一条消息:《李长春在深圳看望习仲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说:“习老是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习老都为党和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值此党的80周年生日前夕,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特意来看望习老,向习老致以节日的祝福。”
   读着这则报道,勾起许多的思绪和感概。李长春同志的评价也是全国人民的心里话。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笔者先后来到浙江嘉兴南湖,来到上海,来到贵州遵义,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一大”会址,在南湖那条神圣的红船上,在光芒四射的遵义会议旧址,在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在党的“七大”礼堂和延安革命纪念馆,面对着那些无比珍贵的革命文物和历史照片,面对那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和伟岸的身影,心潮起伏无限感慨。心想那一段历史,那一群同志,是中华民族奋斗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是中国精神几千年积淀产生的最杰出的人物。
   当岁月进入21世纪,历史又翻过了新的一页。有幸作为跨世纪的一个中国人,当我们有机会在世纪更迭的时刻站立在21世纪的门槛上,回首过去整整一个世纪的历史,对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敬仰之情便会更加深厚。
   有一幅国画,以太行山峻峭挺拔的山崖为背景,描画了数十位中国革命的领袖人物,画的历史取材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其实那些人物都是党的七大选出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习仲勋同志便站立在这个优秀的群体之中。从陕北延安到河北西柏坡,短短两年多时间,中国革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大转折。这是“进京赶考”前的一次思想检阅,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由革命转向建设的一次思想发动。眼下这些人物绝大多数已经作古,成为了凝固的雕像。而习仲勋同志,却是踏遍青山人未“老”的一个奇迹。已是年近九旬的老人,思维格外敏捷,仍然关注着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就是在同李长春的这次见面时,习老还对李长春讲:“我一直关注全国各地,特别是广东和深圳的建设和发展。看到全党紧密团结在以江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正在学习并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广东省的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作为一个老党员倍感欣慰。今年是21世纪和‘十五’计划开局第一年,深圳确立并开始实施‘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提出到2005年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奋人心。”习老说完这一段话,当即拿出自己专门作的《七一祝辞》向全省、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同志们表示节日的祝贺,希望教育好下一代热爱党,一辈子心向党,一辈子跟党走,坚定信念,决不动摇。
  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习仲勋与马文瑞分别题写展名的“西北革命斗争简史陈列”序厅正中,以巨大的陕北黄土山峦为背景,有一组群雕,六位在西北革命的历史上有过卓越贡献的人物,戎装整齐,昂首挺立着。他们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阎红彦、马明方、马文瑞。其中,习仲勋身着大衣,紧挨刘志丹站在那里,手中攥着一卷军用地图,眉宇之间透着年轻有为的勃勃英气。这是六株高大挺拔的华山松。当他们一经为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革命目标和马克思主义的雨露阳光所召唤,聚集到一起的时候,西北大地上便燃烧起了革命的烽火。年仅16岁便闹过学潮,蹲过监狱,以后又领导兵变,也搞过农民运动的年轻的“老革命”习仲勋,当他遇上了刘志丹和谢子长,便有了革命的兄长和亲密的战友。在照金根据地,他是地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很善于团结带领干部做农民群众的思想发动工作。当敌人来犯、红军主力外线作战时,他又沉着地带领地方游击队同敌人巧妙周旋,誓死保卫根据地。在南梁地区,年仅20岁的习仲勋,担任苏维动作政府主席,与刘志丹一道挑起了苏区党政军领导工作的重担,成功地把毛泽东创造的井冈山的斗争经验运用到陕甘根据地的创建中。他那丰富出色、令人信服的实践,奠定了他在西北革命中的重要的领导地位。那一个需要英雄也产生了英雄的时代。我们所熟悉的许多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都是在十几岁、二十几岁就成为中国革命栋梁之材,无私无畏,智勇双全,创造过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习仲勋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毛泽东同志对习仲勋的德才是了解和赏识的。有一次他向毛主席汇报工作,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毛主席听完汇报看了看手表称赞说:“仲勋同志五分钟说明了问题。”党中央毛主席一到陕北,错误肃反问题解决之后,习仲勋就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中共关中分委书记、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和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并兼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政委和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副政委和政委,同贺龙、彭德怀同志一道领导指挥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保卫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西北战事,可谓能文能武,身经百战,屡建功勋。全国解放以后,从1950年起,习仲勋继彭德怀之后主政西北。之后,又奉调中央担任中宣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长期协助周恩来同志工作。在长达十年之中,国政民事,务必躬亲,充分地展示了他的卓越才能。眼下,解放初期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的老一辈领导人,健在的只有他和薄一波同志两个人了。1999年10月1日那天,当人们在电视屏幕上见到身穿风衣的习老依然昂首挺胸,精神饱满,无不感慨系之。那株伟岸的华山松仍然挺立着,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谁能说得清,这位功勋卓著、坚强不屈的老人,他曾经抵御过多么强烈的风暴,经历了多少人生的坎坷与磨难?然而“历经坎坷成大道”,“踏遍青山人未老”。人们敬仰且为之自豪的这株不老的华山松,依然昂首挺立着。
   1995年12月,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通知精神,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习仲勋文选》。这本五百多页厚的文集,收入了习老1940年至1992年半个多世纪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于不同的领导岗位上的讲话、文稿和调研报告。读了这本文集,笔者对习老的一生有了更加深切和理性的了解,深深地感到,西北革命之所以能够粉碎白色恐怖,冲破重重阻力不断取得胜利,成为中国革命史中极其重要一页,正是因为有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这样一些坚定执着,清醒自觉而又充满牺牲精神的杰出人物。从那些充满独立思考精神的实事求是的讲话观点,思想主张和工作经验总结及斗争方法与艺术的规律性探讨的调查报告不难看出,在革命与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习仲勋都能正确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能创造性地结合他所在地区、部门的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创造性地指导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他长达7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在秘密工作、党的建设、对敌斗争、根据地的开辟、军事武装工作、政治思想工作、群众组织动员、红色政权建设、统一战线、改革开放及经济文化建设等等方面,都有丰富的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担任广东省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又像当年在创建设陕甘宁边区特区一样,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运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广东深圳“杀出一条血路”,为全国改革开放带了一个好头。那时他已是年近古稀,但那种励精图治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丝毫不减当年。
   阅读《习仲勋文选》,不难看出,热爱人民群众、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地站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一边,是一个贯穿的思想和主题。我们发现,从1961年4月至6月,即他被停止工作之前,他给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的报告是《关于长葛调查的两个报告》,反映河南省基层农村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和人们对公共食堂的厌恶态度以及抗旱春播工作,提出了落实生产队的权利,“就可以更加促进生产大队基本所有制的巩固,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有利”。1961年6月19日,即他临近被“罢官”时,写给中共中央的最后一份报告是《关于中央机关精简情况的报告》,历数精简冗员之好处,其做法与建议被中央转发各省区,成为全国精简工作之楷模。之后便是18年沉冤。那是多么艰难的一段漫长岁月。一位备受人们尊重的老革命、大首长,几乎无缘无故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大帽子,削官为民,在河南一个工厂监督劳动。之后“文化大革命”开始,又被“揪回西安”,关押于造反派的“牛棚”之中,最后干脆被独身“监禁起来”,与世隔绝多年,连自己的小儿子见了面都互不相识。但正是在那漫长而痛苦的岁月中,他又一次深深体会到了人民群众的公正和善良,体会到了“共产党员在人民群众中最安全”的真理。在那极其困难的日子里,在他思想情绪最低落的时刻,是身边的工人群众给了他信心和勇气,也是那些普通的劳动群众和青年学生在关键时刻保护了他。18年后,他着手抓的第一项工作则是大声疾呼,替在“文革”中,乃至“反右”之后几十年没有受到公正待遇的广大知识分子群众平反昭雪。他强调首先要抓专案复查工作。替教育战线在“两退一插”中弄回农村的5300多人落实政策,其次强调“要提高广大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沉冤18年,饱尝“讲真话”之苦,18年后,一经恢复了工作的权利,仍然是痴心不改,实事求是、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的作风依旧。华山松那迎风挺立的凛然正气,丝毫不减当年。
   有一张照片是在天安门城楼上,江总书记同志与习老面对面站在那里交谈。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庆典仪式即将开始之前,江总书记向习老问好,习老触景生情,对总书记说:“江山是人民的,人民就是江山。”总书记会心地笑着说:“此话讲得好。”这又是一句多么重要而富有真理性的话呀!此话由习老口中讲出,在国庆大典阅兵式即将开始的时候,便显得更加意味深长。江总书记同志认为“此话讲得好”,可见他是完全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第三代领导集体寄予的殷切期望的。江山离开了人民,还算什么江山?习老在那个场合,讲这样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有的人没有想到。但事后细细琢磨,他这么讲,又是必然的。这样掷地有声的誉言恒句,惟有打江山的一代人,才能时刻牢记,才能发自肺腑。
   笔者是陕西人,还有幸在华山脚下一个县工作过三年。几十年间曾经五次上过华山。且前四次均是由沟道入,徒步攀援登顶,对于华山的险峻绝奇是有深切体会的。总觉得人们赞美华山,多注意到了华山石峰的一个“险”字,忽略了华山的秀丽与婉约之美。华山的秀丽与婉约,是通过漫山随处可见的四季翠绿的华山松林现出的。在中国的名山之中,以松著称的似乎惟有南方的黄山。其实西北的华山松也是值得赞美的。它是峻拔向上的,主干紧挺笔直,经霜沐雨的树皮,像龙鳞一般斑驳而粗粝,透出无比的坚强与无尽的勇力。华山松的枝叶,不是在云蒸霞蔚中勃发的,而是在疾风烈日中生长的,西北高山严酷的气候,锻炼了它们的枝叶同杆一样的坚韧品格。高山稀土,它们植根于岩缝之中;高山缺水,炼就了它们特别耐得干旱的品质。烈日曝晒,它们在强光里摇曳如舞蹈;阴风怒号,它们在狂飚中呼啸歌唱。夏日阳光晒裂它们坚硬的种壳,冬季狂风把种籽撒向更险峻的崖隙。来年一遇春雨,便要发芽生根,长出新的一株。播撒新绿,回报人间,索取极少而付出极多,这就是华山松的品格。其实华山松不光是能在岩壁上生长,在庭院、原野照样根深叶茂,雍容大度。只是遇到艰苦的环境,它们独有的吃苦耐旱的品质方才体现出来。
   我赞美华山松,因为它更像是在西北广袤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呕心沥血,浴血奋战,创建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提供了“落脚点与出发点”的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同志便是其中的杰出一位。
   忽培元
   2001年6月27日
  
  
  难忘的历程
  
   没有专门的采访。甚至不曾故意地提出任何一个问题,只是随时记下她的言词及各自的感想,记下历史故事,既不同于报告也不是刻意写出的散文,故称之为“散记”。
   谨以此文献给我所敬仰的每一位革命前辈。
   1999年6月17日,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江总书记同志在陕西西安,首次发出“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他的斩钉截铁的话语,像一阵嘹亮的号角,响彻中华大地,激荡起整整一个民族魂魄的震颤,焕发出每一位不甘贫弱的中国人的精神活力。年逾古稀的齐心老人听到了这个声音,心情难以平静。渴望回到陕甘的宿愿,突然变得格外强烈:回陕甘看看,沿着仲勋同志当年战斗的足迹……
   作为一名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八路,她深深懂得,我们党“西部开发”的历史,应当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她深知,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西北地区,这片红色的土地,不是用犁铧开垦,而是用大刀长矛土炮钢枪开辟,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浇灌。昔日黑暗的统治,白色恐怖,远甚于贫瘠与落后。人们在死亡线上挣扎……就在这时,革命的星火开始在黑暗中闪烁。为了拯救和开发这片苦难而沉寂的土地,魏野畴、李子洲、齐志丹、谢子长等无数先烈舍生忘死,艰苦卓绝,前仆后继……
   2000年6月7日,亦即江总书记总书记号召“西部大开发”周年纪念将至的时候,齐心老人来到西安,开始了北上的行程。
   汽车在关中平原的高速公路上飞驰。两边是久旱逢雨的田野。运处浑圆的群山越来越近。那是耀县,那是铜川,她感觉到了一种投入母亲怀抱的兴奋。1949年的六七月间,她抱着满百天的女儿桥桥,正是沿着这条路,离开陕北去西安的。那时的心情同今天一样的兴奋……1940年冬季由太行山去延安,她也是这样的兴奋。长期被顽疾困扰的76岁的老人,仿佛又加到了17岁的年华,兴奋得一路说笑不断,奔波不止。仅陕北一段,历时10天,途经20余县,行程2500多公里,考察三四十个重点,访问数百人,可谓鞍马劳顿,风尘仆仆,兴致勃勃,感人至深。有幸亲随齐老远行,每日随意记录了一些实情和感想,抄录于后,以飨读者。
  
  第一章
  西安—黄陵—甘泉
   (6月7日阴转晴)
   陕北的土山同陕北人一样质朴无华又富有个性。只要你登过一座山,走过一道沟,熟悉了一个山庄,一户人家,你就仿佛登过了所有的山,走遍了所有的沟,熟悉了所有的山庄和人家。这大约是惟独陕北才有的一种神奇。齐心老人一踏上“回家”的征程,就仿佛已经回到了当年那遥远的小山村,置身在亲人中间。
   当汽车驶过铜川金锁关,盘上高高的宜君梁,路边出现第一个山庄的时候,齐心老人心中那种“回家”的亲切感变得越发真切而强烈。半个世纪以前的记忆,突然之间,像天空密布的雨雾一般,浓密得再也无法化解。终于聚集成倾盆大雨,令人兴奋地洒落下来,滋润着老人的心田,以致使她情不自禁地总要向身边的女儿桥桥诉说往事。
   这些山,这些沟,这些村庄,这些人,这些树木和庄稼,她太熟悉了,就像昨天刚刚从这里走出,今天又回来一样。她真想请司机停下车来,走进一孔土窑,摸一摸那窑墙,坐一坐那热炕,同房东拉一拉家常,吃一碗那香喷喷的散面苦菜黏饭……当她沉默着的时候,她心里就这么想。
   如今,听说宜君已划归铜川市管辖。但她深知无论区划范围如何变化,这里还叫陕北,还属于桥山山脉的一支,还是陕甘红军当年驻扎和战斗过的土地。想到这里,老人深情地望着车窗外面连绵起伏的山峦。在那雨雾弥漫的远方,有一个地方叫照金,是当年刘志丹、习仲勋等人武装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地方。他们在那里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飘扬起工农革命旗帜。再远处,就是名气更大的南梁地区……这就是这次远行要去的地方,久已向往,而在半个欧世纪以后终于能够成行,齐心老人借的是“西部大开发”的强劲东风。
   黄帝陵
   行进两个多小时,黄陵桥山的古柏,终于郁郁葱葱地呈现在眼前。汽车努力地驶上黄帝陵的盘山石道。两旁古柏森然,陵前香烟缭绕。想不到清明已过,谒陵拜祖的人还会这么多。早就想来拜祖,一直没有机会。那次路过黄陵,曾向这古柏山上望过一眼。那还是解放初,巍峨的桥山、葱茏的古柏在初夏的阳光下透出诱人的生机,好像也在同人民一起分享解放的喜悦。
   50多年过去了,桥山依旧耸立,古柏依旧葱茏,昔日寂寞的古迹,如今已经成了国家级的旅游点,成为全世界的华人都关怀注目的地方。
  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为了接收西安,习仲勋率领西北局的同志们冒着尚未停息的战火硝烟,先期出发。一个月之后,我抱着刚满百天的女儿,搭乘一辆大卡车去西安,石子公路,坑坑洼洼,车子颠簸得很厉害,加上孩子病了,又顶着烈日……”
   老人兴奋得声音有点颤抖。谒陵者照例得绕陵一周。年轻热情的导游小组,娓娓动听地讲述着有关黄陵美妙的民间传说。走出庙门,只见整修一新的黄帝庙及庙前景区,雄伟壮观。广场两侧的人工湖水碧波涟涟,云影绰绰,令人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老与尊严,兴旺与发达……齐心老人站立在庙前广场上,望着桥山沮水,顿生无限感慨。
  
   延安炼油厂
   12时30分,齐老离开黄陵去延安炼油厂。
   洛川县交口河,这里原先是一片农田。洛河与葫芦河交汇之后,转了一个90度的大弯,于是便在三山之间淤积出一片平坦的土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延安地区在这里建设了一座炼油厂。如今厂子已经发展成为年加工能力300万吨原油的国有大型企业。这是延安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每年向地方和中央财政提供将近10亿元收入。近期由于体制变化和石油价格问题,遇到了一些困难。
   在延炼招待所,齐老吃到了陕北茶饭。她在吃饭时不时诉说着往事,流露出对逝去岁月的无限深情。她低声细语,言词精确、恳切,声音充满感情。听她诉说往事,你感到格外的亲切。于平淡无奇之中,令人逐渐体味到一种正直、坚定、真诚而纯洁的人格魁力。这是许多经历过革命斗争锻炼的共产党人特有的品格。笔者曾经有幸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老同志,他们出生于大都市,并非生计所迫,却在很小的时候就参加了革命,经历了革命战争的磨练和考验。他们在革命队伍中锻炼成长起来,在抗日战争的炮火硝烟中度过青春岁月,有的还进“红大”、“抗大”学习,经历了著名的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于是以后无论做什么工作、道路坎坷,那一份正直、坚定、真诚与纯洁却是一丝不变地保持了下来。这是整整一代中国共产党党人的本色,对于我辈后生,有幸感受这一份正直、坚定和真诚、纯洁,就像有机会领略海的博大与山的雄伟,那是令人灵魂净化、境界升华的一种难得的体味。我喜欢同这样的老人交谈,觉得同他们交谈,其实就是在读一部内容深刻的书,也像是在对照一面镜子,可以得到许多不曾有的东西,也能看出自己的哪怕只是一丝的丑陋与苍白。我常常听着他们谈话而陷入沉思。想起许多平素不可能想到的问题,常常会感到不安、惭愧,从而焕发起奋发向上的勇气。
  
   洛川果园
  午餐后稍事休息,驱车继续北上。道路宽阔平坦,一座新建的跨沟大桥雄伟壮观。车过洛川塬,路旁果园连片,树上果实累累,一派田园美景。洛川的苹果在全国久负盛名。今日来到果乡,才真正体会到了黄土高原的富饶。齐心老人知道,这里是陕甘红军团长王世泰的故乡,他是仲勋同志的亲密战友,当年他们共同在这一带战斗,同刘志丹一道创建过南梁山区革命根据地。
   “洛川全县15万农民,30多万亩苹果,每个家庭都有一个10亩左右的果园子,人均2亩,年收入都在七八万元以上,家家户户都盖上了新房,像城里人一样买回了全套的家用电器和高档沙发、家具……”当地的同志如数家珍,向她介绍着果乡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她情不自禁地说:“习老要能来看看,他一定会十分高兴。人民群众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这是他们当年革命的理想,是我们几代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 当地同志说:“欢迎习老回来。每当八九月间苹果熟了的时候,国道两旁就成了各种苹果的展销长廊。你坐在汽车上,徐徐前行,就如同在观赏那几十种优质品种,红、黄、金、绿,琳琅满目。习老看了一定高兴。”
   满车的人听了,都很感动,都盼望着那位西北人民所敬仰的,亲手开垦了这片土地的老革命,能早日回来,亲眼看一看这丰硕的果实,看一看老区人民的生活,看一看改革开放20年来,陕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
  
   下寺湾义子沟
   一路美景不断,到了甘泉境内,已是下午四点多钟。齐心老人前一天在西安受了风寒,咳嗽得厉害。原先安排要去甘泉县下寺湾看习仲勋同志当年担任陕甘边苏维埃主席时工作生活过的地方。那里距离甘泉县城还有40多公里,并且正在修路。经过大半天的长途颠簸,年轻人都感到了劳累,有的同志建议不去那里了。齐心老人执意要去,说:“下寺湾义子沟,一定要去看看。1935年9月,毛主席、党中央到来前夕,仲勋同志率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机关就驻在那里,他当时是苏维埃主席,年仅22岁。”
   汽车离开210国道,沿洛河西上,又经过将近两个小时的颠簸,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跨过无桥的小河,停在了下寺湾义子沟村村口,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拥上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客。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知道,车上下来的这位戴着草帽的老人,就是人们传说中的当年那位“习主席”的夫人。她代表习老回来看望大家来了。在热情朴实的老区人民面前,齐心老人心情万分激动。她和几位白发老太太相互搀扶着向习仲勋当年住过的窑洞走去。
   古老的窑洞,仍然顽强地屹立在那里。这是历史的见证,记载着当年的风雨沧桑。习仲勋同志当年就是在这里发展地方党组织,建设红色政权,支持和配合部队的“反围剿”斗争,也是在这里被执行“左”倾路线的人抓走的。那是三孔石窑,是当年陕北偏远农村中较好的民居。墙壁和窑顶用碎石箍砌,外面裹了石灰泥,十分的经久坚固。窑主家的名字叫贺寿山,老人已于1994年过世,他的侄子贺延荣一家眼下住着其中的两孔窑。齐心被主人热情地迎进门去。她倍感亲切地抚摸着窑壁和土炕,仲勋同志当年正是在这里度过了一段艰难而充实的岁月。在这里同农会干部促膝交谈、彻夜伏在小炕桌上起草文件,同房东一家嗑着南瓜籽拉家常话……窑沿大得出奇,是当年开会的地方。如今封堵了一半,还比普通的石窑要深得多。
   窑主贺延荣说:“过去常听我伯父讲苏维埃的习主席,说他老高大个子,南路人,对人可亲热哩,出门打着裹腿,背着挂包,腰里还别一支盒子枪,对村里穷人可好哩。”说着指着墙上挂的一把老镢头:“这是我伯父留下的,说是习主席帮他掏地,用的就是这把镢头,这是我们贺家的传家宝。”
   齐心听得,轻轻地抚摸着那被几代人的手磨得十分光滑的镢把,心头激情翻滚。她被老区人民对革命和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深情厚谊深深地感动着。她握着窑主夫妇的手,问:“你家里几口人,生活过得怎么样?”贺延荣说:“日子过得还可以,依靠科学种田,粮食打得够吃,就是花钱有困难。”齐心心中不安,忙把带来的礼品分发给他的几个孩子。女儿桥桥提议合个影。于是母女俩和房东一家,全体来访者和全村男女老少,在习仲勋同志当年住过的窑前,留下了珍贵的照片。这是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是崇高感情的凝结,是一种伟大精神的承传相逢,它将昭示着几代人的心灵:不要忘记过去。这是感人至深的一幕,令人久久难忘的一幕。当齐心老人要离开义子沟村时,村民难舍难分,送出村外,送过小河……
   “再见!”
   “再回来!”
   多么动人的场面啊,那情景在金色晚霞的映衬下,美得叫你无法描述。
  
  
  
  
  
 浏览:5170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8/5 12:37:14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深圳新闻网习仲勋:广东改革开放奠基者(收藏于2012/11/16 11:14:24
百度百科毛泽东四评习仲勋同志(收藏于2012/11/16 11:06:35
贾巨川“炉火纯青”习仲勋(收藏于2007/10/30 9:39:58
lmr逝 者(收藏于2002/8/5 12:46:37
cangmin永恒的星辰(收藏于2002/8/5 12:45:52
mn小说《刘志丹》冤案始末(收藏于2002/8/5 12:44:53
xiaxyiang随习老下乡(收藏于2002/8/5 12:43:03
hainian大智大勇习仲勋(收藏于2002/8/5 12:41:59
tequ倡建特区第一人(收藏于2002/8/5 12:40:59
shenzhen“深圳,就叫特区吧!”(收藏于2002/8/5 12:39:51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tequ倡建特区第一人(访问10621次)
hupeiyuan难忘的历程 后记(访问7354次)
姜汤深圳铁丝网该不该拆?(访问6177次)
hupeiyuan难忘的历程(访问5171次)
贾巨川“炉火纯青”习仲勋(访问4823次)
hupeiyuan难忘的历程 第四章 天下名州绥德(访问4216次)
lmr逝 者(访问3502次)
mn小说《刘志丹》冤案始末(访问2914次)
hupeiyuan难忘的历程 第五章 银州米脂(访问2884次)
hupeiyuan难忘的历程 第二章 圣地延安(访问2660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習仲勳業餘攝影師小孟介紹屈指可數開國元勛(评论于2019/1/17 11:18:29
習仲勳業餘攝影師小孟介紹屈指可數開國元勛(评论于2019/1/17 10:29:00
習仲勳業餘攝影師小孟介紹屈指可數開國元勛(评论于2019/1/11 21:29:25
習仲勳業餘攝影師小孟介紹屈指可數開國元勛(评论于2019/1/11 21:26:42
習仲勳業餘攝影師小孟介紹屈指可數開國元勛(评论于2019/1/11 21:24:38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