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圣地延安 暮色苍茫中,北上的汽车停在了劳山战役烈士陵园门前,齐心老人和女儿手挽着手,伫立在烈士的纪念碑前,感慨万端。她想起了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讲的那段著名的话:“成千上万的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面英勇地牺牲了,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抛弃吗?”今天,在西部大开发新的历史征程中,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更应当大力发扬。面对着先烈的坟茔,齐心这么想着,越发深刻地感到这次老区之行的意义。 灯光点亮的延安宝塔,耸立在夜空中,显得更加雄伟壮丽。“快来看,宝塔山!”一位随行的青年高叫道,延安到了,又看到了宝塔山,齐心老人感到自己一整天都仿佛是在梦幻之中。这是真实的吗?古老的延安城变成了一座年轻而又整洁美丽的城市,七里铺宽阔的街道,明亮的路灯下,美观大方的广场塑雕和彩色灯箱广告,楼房、汽车、穿着入时的行人,像任何一座现代化都市一样的繁华而引入注目。当年远郊的万花山,如今建了一座设施齐备的三星级宾馆。 民俗文化村 第二天(6月8日 晴) 活动安排在延安市区。天刚刚亮,山畔上的鸟雀就开始唱起了动听的歌,对面村子里老乡的鸡叫声也不时地传来。齐心老人起来了,山间的早晨还有些凉意,她穿好衣服,一个人走出院子,迎着初升的太阳,来到门外栏杆雕刻着各种花卉的石桥上。桥头踞着两尊高大的石狮,她伸手摸摸石狮子,心想,这样的能工巧匠,绥德最多。 疲惫的身子经过一夜歇息,她感觉自己又恢复了体力。小河对面,是一座小山村,如今被当地的同志建成了一个很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延安民俗文化村。昨晚在饭桌上,已经听到了介绍:通过窑居、民间服饰、特色小吃、窑内的陈设和传统的农具以及民间文艺和种种乡村习俗,集中展现陕北民俗文化。她感到新鲜,觉得是一件很有创新意义的事情。文化村的标志,是坐落在村口的一线三孔巨大的石窑,她还从没见过这样高大的石窑。窑洞前面墙壁上镶嵌雕刻着陕北动人的剪纸图案和两幅楹联。中窑两侧是美术家古元题写的“多彩的乡情,古老的艺术”。窑里陈列着来自全市各县的民俗艺术品。有剪纸、绘画、泥塑、面花、而堆画、豆粘画、熏画、根雕、陶艺和书法作品等,还有陕北传统的农具和生活用品,而这一切,对于在陕甘高原生活过9年的齐心老人该是多么的亲切啊!有两幅巨大的版画,雕刻在窑洞侧面墙上,其中有一幅,刻画的是一个头挽着羊肚子手巾的陕北老农民坐在炕头,手捧一只大碗吃饭。碗遮住了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但他捧着饭碗老树根一样的手倒更富有表现力。齐心老人被这幅画深深地打动了。她太熟悉这样的生活了。老人忘情地伫立在画前,久久地注视着。随后,她信步朝大窑后面的小院走去。初升的太阳照耀着整洁的农家小院,土黄色的门窗和五彩的窗花在阳光里显得格外温暖动人。这户农民开了一个饭馆,卖荞面、油糕、油馍。远远地,就能闻得见那亲切而诱人的香味儿。这时,当地的同志和孩子们也都来到她的身边,大家一同访问了这一户农民,一起听女主人欣喜地介绍文化村开业以来,如何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以及她的生活和收入的变化…… 宝塔山 宝塔山是延安的象征。她矗立在古城东南的嘉岭山上,与东西两侧的清凉山、凤凰山遥遥相望,成为延安城独特的一道风景。 齐心老人对延安实在太熟悉了。早饭过后,在驱车去宝塔山的路上,经过的每一处地方,她都能讲出一个动人或有趣的人物和故事。 “这里是杜甫川。” “这是原先是光华农场。” “这里是被服厂。川道出去不远就是南区合作社。方仲如同志曾经担任中央党校校务部长,后又任被服厂的厂长。他是个老资格的同志,很早就参加了革命活动。习仲勋在家乡上小学的时候,还听过他的讲演,受到了革命的启蒙教育。建国初期他曾经担任西安市市长,在干部群众中很有威信。” “前面就是花石砭吧?”齐心老人指着远处半山上隐约可见的房屋和窑洞问。“这是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所在地。1945年10月,习老到西北局任书记,我随他在这里住了好几年。我们窑洞的旁边,一边住着组织部长马文瑞,另一边是宣传部长李卓然,还有陈正人和贾拓夫也住在这里。当时,房子和窑洞都是新修的,在延安是很讲究的了。会议室是一座小楼,设计有一点欧式建筑风格,餐厅也很别致,饭菜也好。文化生活也比较活跃,周末时还在会议室里举办小型舞会。” 说着这些往事,齐心老人的眼睛里闪烁着幸福的光彩。周围的年轻人从她的故事里,体味到了那种幸福的存在。大家用敬慕的目光,注视着这位阅历丰富、经历非凡的老人。她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与习仲勋同志相识、结合,共同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人生道路,却依然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本色。当你面对齐老,你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习老的高风亮节。你再次感觉得到,革命老人本身就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史书,同每一位从峥嵘岁月的战火硝烟中走过来的人一样,他们的革命经历和生活境遇,充满着传奇色彩和诗情画意。 站在高高的宝塔山上,俯视延安新貌,齐心老人高兴地大声说:“噢,回到老家了!” 延河倒映着山头的塔影, 晚霞照耀着美丽的古城, 啊,延安…… 她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延安颂》。那神情全然不像老年人,真像是又回到了十七八岁的青春年华。 “那时候,延安的早晨和傍晚,最热闹的是延河岸边。清晨太阳刚由宝塔山后升起不,河水清泠泠的,大家都在河边晨练、洗漱,歌声笑语吸引了一群群灰色的野鸽。而黄昏,又是散步的好去处。泥淤的河滩,清洁又松软,踩在上面,就像走在地毯上一样舒适。熟悉的人们在这里相遇交谈,夕阳把人们的身影投向平静的水面。到了夜晚,延安城又成了一个灯火的世界。山坡上一层层窑洞全亮起了灯火,星罗棋布,闪烁不熄,倒映在延河中,更加璀璨动人。” 这完全是诗的语言。美好的记忆,其实就是一眼诗泉。当有那么一天,心灵为激情冲动,不曾作诗的人,也会脱口吟诵出激动人心的诗句,描述出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意境。 古稀之年的老人,登上宝塔山,就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延安岁月。她兴奋不已,幸福与喜悦溢于言表。在窑洞布景前照张相吧,院子里还有一盘碾子、一辆纺车,这是细心的管理人员为游人提供的摄影道具,但对于住过土窑洞,吃过小米饭,参加过延安大生产运动的齐心老人,这却又是真实的历史。她亲切地推了几圈碾子,又坐下来摇一摇纺车,这都是她熟悉的劳作,是当年边区从毛主席、朱总司令,到每一个普通的机关干部和战士都十分熟悉的劳作。那时候,“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口号,更是每一个人努力躬行的真实写照。 穿起漂亮的红军军服,熟练地打起裹腿照张相吧。当年的老八路又回来啦。照一照镜子,连自己看了都大吃一惊,青春的活力又回到了老人身上。她感到自己年轻了几十岁。 杨家岭 离开宝塔山,齐心同志驱车来到杨家岭旧地址。1937年1月13日,党中央、毛主席由保安进驻延安,驻凤凰山麓。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轰炸延安城,当晚,毛主席由凤凰山麓迁住这里,直到1943年5月离开,共住四年半时间。1939年以后中央机关陆续迁至杨家岭。 这天,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杨家岭的山水草木,使她感到格外的亲切和温暖。她首先来到著名的党的“七大”会议旧址:中央大礼堂。这是一座砖木结构、设计独特的建筑。外观具有欧洲哥特式建筑的某些特点,而内部则采取陕北窑洞式的无梁大跨度穹窿式的结构方式。可谓最典型的“洋为中用”,“土洋结合”。令人不禁联想到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这也许正是当时的设计者们的一种追求。因为1942年开始建设的这座建筑,是为党的七大召开做准备,而七大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确立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内的指导地位。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在那“胜利的光芒很快要放射到全世界全中国、中国人民八年来所努力的伟大工程,业已逐渐接近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期”(朱德语),中华民族的一群优秀儿女由全国各地聚集到这里,描绘未来中国的蓝图,制定民族振兴的新的路线、政策和方针。作为出席会议的547名正式代表之一,习仲勋同志光荣地参加了“七大”,并被选为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杨家岭依旧沐浴着春风。这里还是毛主席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地方。面对着毛泽东和朱德的巨幅画像和代表们进入会场的历史照片,面对着吴印咸拍摄的那张著名的聚集了中国革命文艺几乎所有骨干人物的历史性的合影,面对着毛主席、周恩来的故居和领袖与人民亲切交谈的照片,面对着毛主席同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石桌石凳以及沟道里毛主席在大生产运动中耕种过的那一块菜地,面对山坡上面当年中组部、中宣部机关旧址,面对这记忆中亲切熟悉的一切,齐心老人感受到了一种神圣的肃穆和历史的荣耀。作为历史的滚滚洪流中的一朵浪花,经历过那轰轰烈烈,如今面对着这定格下来的历史,真是感慨万千。 啊,杨家岭,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不能忘怀的精神家园。齐心联想到,当前党中央要求全党,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以“整风”精神开展“三讲”教育。这也同当年的整风运动一样,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世纪的新挑战,进行的一次全党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是组织上和思想上保证我们的干部队伍的纯洁性的重要政治决策……在这新的重要历史关头,杨家岭给人的启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延安城 汽车由北向南横穿延安全城。当地负责接待的同志让把车子开得很慢,有意让齐老看一看今日的延安市容。在宝塔山上看延安,她觉得延安城长大了。乘车穿过整洁繁华的中心街,她觉得延安城长高了。原先的旧城墙早已被城区建筑淹没,惟有凤凰山上的那一倍分还隐约可辨。在她的记忆中延安城原先只有两条街道,如今南北纵向有了三条街道,东西横向的街巷多达十多条。当年延河上只有一座低矮的便桥,如今城区南河与延河,有八座大桥相连。绕城的道路也因西沟与市场沟的打通而形成了环线。四周山上原先光秃秃的,如今早已是林草葱绿。延安再不是原先那座仅有几十户人家的边塞小城,已变成了一座拥有二十多万人口、楼房林立、功能齐备的现代化旅游名城。在各革命旧址和风景旅游点上,外地来旅游的人很多,还有不少外国观光者。这座小城的繁荣,不仅仅是因为历史的荣耀,更因为有了今日的发展。许多来到延安的人产生了与齐心老人同样的印象:想不到延安的发展变化会这么大。要不是宝塔山和延河,延安就变得几乎认不得了。 花石砭 午休之后,第一站要看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花石砭了。关于花石砭的话题,前面已经涉及,在杜甫川沟口,一个叫高家园子的山上,原貌完整地保留着。 过午的太阳依然强烈。齐心老人换上了一身黑色的棉绸中式夏装,戴上草帽,显得格外精神。刚出四合院的门,有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让儿孙搀扶着来看望她。老人叫黄克强,是陕甘红军游击队的老战士。1932年参加革命,身经百战,多次负伤,是刘志丹、习仲勋的部下。黄老性情耿直,看不惯的事情好“管一管”,批评批评。建国后在地方公路系统工作,犯了“上怒”,“文化大革命”中挨过整。他说自己是8次上京告状,经习老多次给地方写信,冤案才得以平反。他听说齐心同志来了,特意赶几十里路来看望。 齐心看着这位英姿不减当年的老红军十分感动,忙上前握着他的手说:“我不知道你来,不然我应当主动去看你,代表习老去看你。” 老人十分感动,眼睛里噙着泪水说:“习老身体可好吧,你回去,代我黄克强向他老人家问声好,就说他的老警卫想见他。” 面对这动人的一幕,大家都很感动。这种革命情谊,是人世间最高尚的,也最能经受住时间与人事变迁的考验,永远不会淡漠。 汽车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爬上了花石砭的大坡。西北局机关旧址,原先被市卫生防疫站占用,如今已经腾出,辟为专门的旧址将向游人开放。大门外,立着一座石碑,注明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文介绍了1942年9月至1947年3月,这里是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所在地。高岗、习仲勋先后担任书记…… 1941年5月,为了统一整个西北工作的领导,党中央决定将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与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合并,成立中共西北中央局。西北局成立后先在延安城西郊的张崖办公,后迁至花石砭,直到撤离延安。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14日,著名的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就在花石砭新落成的礼堂召开。会议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举行的,毛主席两次到会演讲,任弼时始终到会指导。会议结束时,毛主席亲笔题词,奖励了王震、习仲勋、马文瑞等22名干部。这次会议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了新的团结。大大促进了陕甘宁边区各项工作。齐心老人仔细地读完了碑文,然后走进院子,同迎接她的当地居委会主任一道寻找当年住过的窑洞。1945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习仲勋同志担任西北局书记。由此时开始,到1947年3月,齐心同志随习仲勋住在花石砭。当时住的是有套间的两孔窑,一边办公,一边住宿。但齐心老人怎么也找不到。原来以后的住户把套窑的过洞封了,最终还是凭着记忆找到了那两孔窑洞。 习仲勋同志不论在哪里工作,担任什么职务,时刻联系群众是他的本色。正因为这样,毛主席评价习仲勋说,“他从群众中来”。这是对他最中肯的评价。他在担任西北局书记时经常讲:“我们天天喊群众观点,就要深入到群众中去,真正把群众看作自己的亲人,一点一滴脚踏实地替群众做些事情,为群众服务。”他批评一些现象说:“我们决不能只想步子迈得大,你步子大,跑得快,群众就跟不上。也不要追求形式一致,都一般高,都一样齐;你硬要,就只有来个强迫命令。这是作风问题,又是思想问题,群众观点问题。”当人们面对花石砭的窑洞,这些亲切的教诲,犹在耳际。这些话,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应当牢记在心,落实于行呀。 桥儿沟 这是一座30年代由意大利传教士修的天主教堂。在陕北,当时有不少这样的欧式建筑风格的神气的教堂。当年的传教士肯定不会想到,这竟然成了“洋为中用”的一个见证。1937年到1939年2月,教堂曾被辟为中央党校礼堂。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此召开,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尽快地把“东洋鬼子”赶出中国。从1939年以后,桥儿沟成了著名的延安鲁艺学员的教室和宿舍,延安光复后也是中央医院的所在地。当时的教堂还在,医院用作病房的那一排窑洞还在。76岁的老人,领着年过半百的女儿故地重游,真有许多难以说清的感慨。齐心老人告诉随行的女儿桥桥:“你就是1949年3月在这里生的,所以你姥姥给你取名‘桥桥’。”女儿提议:母子俩在她出生的窑洞前合个影吧。实在是太难得、太珍贵、太有意义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在这世纪之交的盛夏时节,在党中央号召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关头,母女俩的人生轨迹又聚会到了这里,这将意味着什么?一切都将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小沟坪 延安北关,今教育学院后边的小山沟,地名叫小沟坪,是中共中央党校旧址。1939年初,中央党校由桥儿沟迁至这里,并于1940年10月动工兴建礼堂。同年11月,延安当时最宏伟的建筑中央党校大礼堂完工,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镌刻在正门上方。新落成的礼堂,成为当时延安一大盛景。此后,礼堂是每期学员举行开学典礼的地方,也是毛主席作整风报告的地方。1945年6月17日,出席党的七大的全体代表,在这里隆重举行了追悼中国革命死难烈士大会……小沟坪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地方。1945年7月起,习仲勋同志担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时,齐心同志1941年在中央党校,1946年在党校六部学习时都曾住在这里。 中央党校大礼堂已经于1947年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犯延安时被毁,镌刻着“实事求是”的四块石板如今陈列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成了珍贵的革命文物。校部领导住过的那排石窑还在。窑院大门的外边,也立着一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齐心老人很快就找到了习仲勋当年住过的窑洞。她还记得当时同住在这里的还有时任中央组织部长的彭真和时任中央党校六部教育长的杨献珍等。 边区大礼堂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大礼堂,坐落在延安南关。这座雄伟的砖石结构的建筑,始建于1941年,可容纳1200余人,是当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开会的地方,也是当时延安许多重要集会,例如边区劳模表彰大会、边区职工代表大会、延安大学开学典礼、边区文教大会等大会的会场。今天依然是延安民众重要的集会和观看演出的场所。习仲勋同志曾多次在礼堂开会,也作过重要报告。 这处重要的革命旧址,1947年3月遭到国民党军胡宗南部的破坏,由谢觉哉同志题写的“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大礼堂”石匾被砸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礼堂经过几次翻修,仍然保留了当年的原貌。1956年5月,谢老回到延安,应邀题写了“延安大礼堂”五个大字,如今镌刻于正门上方。近年来,随着旧址开放,又在礼堂前厅举办了“陕甘宁边区推行民主政治”的图片展。齐心老人仔细地看着,发现一张照片下面的说明文字,错把林伯渠林老介绍成了博古,她说:“这不是博古,而是林老。林老当时上了年纪,是鹤发童颜,博古当时还年轻,虽然都戴着眼镜。”工作人员立刻把她的意见记了下来。 边区政府办公厅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同国民党斗争的结果。它标志着边区已由工农民主制转变为抗日民主制。陕甘宁边区所辖关中、延属、绥德、陇东、三边五个地区,习仲勋同志曾在关中、绥德两地和边区担任党政军主要领导,为边区各项事业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大院坐落在紧靠边区大礼堂的延安南关街。这也是齐心老人原定要看的一个点。这是全国第一批公布的重点文件保护单位,现存石窑48孔,平房20间,那几孔镌刻着边区政府“办公厅”三字的石窑完好无损。正中那孔最大的窑里,也举办了一个展览。这个展览的主题,是反映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权建设。内容很充实,但显得有些粗糙。有些有的内容还没有。齐心同志看了,谈了补充意见。走出窑门,外面阳光很好,大家在门外台阶上集体合影留念。 当晚,齐心老人不顾一天的劳累,约见了张守国夫妇。他们之间,有着一段无人知晓的友情。张守国当年是西北局秘书长曹力如的警卫员,妻子高培连替马文瑞夫人孙铭照顾孩子,大家一同住在花石砭。1973年,齐心同志为了子女下乡插队的事,回过一次延安。在万花山四合院的客厅里,齐心老人深情地握着高培连的手,回忆说:“当时在延安,刚巧碰到了张守国,他把我请到家里,你就赶紧上街买肉,给我们包猪肉饺子吃。那是当时所能吃到的最好的饭食,记得当时还是借的肉票。我在一所一位服务员的房间里住了几天。在当时‘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形势下,也都没敢露面。你们整天都陪伴着我,使我深深体会到老区人民群众真挚的感情和深厚的革命友谊。” 张守国夫妇,也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听她这么说,显出十分激动。回忆着那次见面的情形,声明他们那样做,完全因为有“老感情”,知道习老、齐心都是好人,什么也不害怕。 “临走的时候,我很想送一点礼物,但什么也没带,就留下十元钱,让给孩子买一支钢笔学习用。”张守国说:“这一支钢笔,不是简单的一支钢笔,这是从延安一个窑里吃小米,到绥德义合一起搞土改,又渡过黄河到山西柳林的一份感情。我很想念习老,只要再能同习老见上一面,我死也就安心了。” 多么动人的话语,出于一个八旬老人之口,面对那一份真诚,谁还能不为之感动。 时间不早了,张守国夫妇依依不舍地告辞,齐老一直送出大门,送了好远。 |
浏览:2741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