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中国红军人物志__习仲勋纪念馆
中国红军人物志改革前辈纪念园

难忘的历程 第四章 天下名州绥德

hupeiyuan

  第四章
   天下名州绥德
   当日下午,出发去绥德县。
   绥德是榆林地区一个有名的地方。县城素有“天下名州”之誉。当年由绥德徒步去延安要走三四天。如今乘汽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在瓦窑堡紧紧张张活动了一个上午,饭后没有午休,齐心老人一行就又出发北上了。路上,随行的人想让齐老在车上休息一下,便谁也不再说话。车窗外面,是连绵不断的陕北的丘陵沟壑。由于天旱,山坡上的庄稼还掩不住地皮。冬春那种黄褐的色调,仍然无穷无尽地呈现着。其实这也是陕北特有的一种色调,是走遍全中国再也寻找不到的。这种色调,同当年红军和八路军的灰色军服相匹配,形成了一个时代鲜明的色彩特征。在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看来,这是人世间绝无仅有的最美妙、最和谐的色调了。镰刀锤子的红旗和战士头顶的红五星点缀在其间,像山坡上盛开的山丹丹花一样耀眼夺目。难怪会有那样美妙的歌谣产生在这片土地上:
   一杆杆那个红旗哟空中飘,
   跟上哟呵共产党把革命闹,
   山丹丹那个开花呀红艳艳;
   咱们的队伍一心要共产……
   年轻人都睡着了,她却毫无倦意。离开西安刚刚两三天时间,新鲜的事物令她应接不暇,很受教育和鼓舞。
   车窗外面,一座雄伟的铁路桥正在建设中,大桥两边的隧洞,已经挖通。这景象吸引了齐心老人,她合上笔记本,问身边地方的同志:“是通往榆林的铁路吗?”“是的,由延安到榆林,正在加紧施工,明年六月要完成铺轨。”她听了十分高兴,说:“习老要是知道了,一定会很高兴。他在绥德工作过,深知交通对于陕北的重要。山区有了铁路,商品经济就活了,市场才可能繁荣。”经她一说,大家都开始注意窗外的铁路建设工地。
   车过清涧岔口。这是由延安去绥德的必经之路,她当年曾经多次路过。原先的小村庄,眼下已经变成一座初具规模的山区小城镇。水泥街道很宽,楼房也修得漂亮。绥德县境的田庄,也变得让她认不出来了。这也是交通要道,村里竟然办起了几十家饭馆和旅店,生意很红火。她想改革开放20年变化真大,陕北再也不是人们想像中贫穷落后,穷山恶水。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给这里带来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 绥德城
   陕北的山势,由延安开始,越往北就越变得低矮平缓,而河流和川道则是越来越宽。到了绥德、米脂一带,公路两边的山突然退去,无定河宽阔的河川使人感觉豁然开朗。就在无定河与大理河川交汇的地方,河流冲积出一大片平展的土地,著名的绥德城就坐落在这两河交汇点上,场面显得格外的有气势。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这里又是沟通关中与陕北,陕北与甘、内蒙古、宁、晋诸省区的交通要冲。自古商贾云集、交通发达,是陕北重镇。同陕北许多的城镇一样,绥德老城一半在山上,一半在川道。背山面水,易守难攻,进退自若。显而易见,筑城起初都是与军事防卫和屯兵联系着的。绥德更不例外,从先秦以来,一直是重兵驻守,称为“北方咽喉”。当年是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习仲勋同志曾担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他曾经回忆说:“1943年春,党调我到绥德分区工作。这是边区最大的一个分区,政治情况比较复杂。毛主席找我谈话,鼓励我说,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没有那么敏感了,到新的地方去也是锻炼嘛!”
   回到绥德,齐心同志又一次感到自己变年轻了。回忆起许多往事,就像发生在昨天。她掐指算来,从第一次到绥德,60年过去了。60年一个甲子,由少年越过古稀。人生的每一窝脚印,无论深深浅浅,都是那样的珍贵。一个人,当你在晚年,循着过去的足迹,走过来吧,抚摸一下以往的岁月,那种宽慰和幸福是难以言状的。沿着当年的足迹,到各处走一走吧。齐心老人发现,绥德城的面貌已经大变。高楼林立的街道上,穿着入时的行人中,已经看不到穿光板皮袄、挽羊肚子手巾的老乡。连进城卖菜的农民,也穿上了皮鞋、西装。宽阔的无定河上,架起了一座长桥,数不清的桥栏柱上,都蹲着一头雕工精细的石狮子。桥头两边,是整块石材的四座巨大的雕龙灯柱。这座钢筋水泥结构的“千狮大桥”,把今日绥德城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风格表现了出来,成为这座千古名城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 当夕阳西下的时候,齐心老人迎着火红的晚霞,兴致勃勃地漫步在千狮桥上。夏日的微风,吹拂着她的头发,撩拨起诗意的冲动。无定河水在桥下无声地涌流,那汇集而来的涓涓细流来自鄂尔多斯高原,来自毛乌素沙漠,来自塞上的千沟万壑。宽阔平静的水面,倒映着晚霞,是那样的清澈而纯净。河道两旁的川野,庄稼绿得出奇。远处浑圆的山包上,一簇簇的毛头柳,像一团团绿色的云雾,与蓝天白云相衬,组合成一幅巨型的水彩画卷,透出塞上夏日景色的恢宏与苍凉。这是陕北高原独有的奇景,她突然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多彩的人生,经历过六十年的风雨洗礼,终于在这里画合了一个多彩的圆圈。绥德城在她的生命中,该是多么重要的一个地方!她抚摸着桥头的龙柱,感慨万端。晚霞照耀下的齐心老人,更加容光焕发。
  
   义合镇
   (6月10日 晴)
   汽车驶出绥德城,离开210国道,离开无定河川,一直朝东向义合镇行进。齐心老人昨天受了风寒,咳嗽加重了,这也是她的老病。陕北的冬季是严酷无情的,当年下乡工作,住地没有取暖条件,穿的衣服也很有限,致使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得了哮喘。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显然是加重了,每隔一会儿,就要咳嗽一次,有时咳得喘不过气,满脸涨红,使周围的人看着心里都很难过。但是咳嗽完了,又像好人一样。在延安出发时,当地的同志准备了充足的药品,但吃药也不管用,她自己已经习以为常。咳嗽完了,见大家心情沉重,便讲一个笑话活跃气氛:“有一次,江总书记来看望习老,我也在场,一个多小时,我竟然没咳嗽一声。总书记走后,全家人都为此高兴,认为是个奇迹。”大家听得都笑了,齐心老人心想,看来这咳嗽又成了最大的障碍,它想阻止我完成任务,我得同它斗争,看谁能够战胜谁。
   公路变得狭窄,弯弯曲曲,沿着一条沟道前进。这是经吴堡县城通往山西柳林的要道。战争年代,她曾经随西北局机关由此前往山西。公路开始变成了盘山道,载重车辆川流不息。
   “义合镇”这个名字,几十年来一直装在齐老心中。1947年11月,西北局曾在这里召开了动员土改的义合会议,并开展了土地改革。这些往事都在齐心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 义合镇终于到了。齐心老人仔细观看,小镇的街道依旧,山川依旧,只是增添了许多新箍的石窑和沿街商店。街口的古戏楼还在,小河对面的古庙,如今也经过维修,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镇上的小学校刚刚放学,穿着新潮的小学生花花绿绿散了一街,显示出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幸福的笑容,挂在每个孩子红苹果一样的脸膛上,呈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在远道来访者的眼里,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可爱,她的心中充满了阳光。
  
   薛家渠
   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却是此行的重要目的地。车到义合镇后,转向北进入一道更窄的河川。上行约20里,就到了西北局当年的驻地,义合镇薛家渠村,几十户人家的石窑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路旁向阳的山坡上。眼下基本还保持着当时的原貌。汽车一停下,闻讯赶来的村民一下子围了上来。
   “齐心回来了!”
   “齐心回来了!”
   男女老少奔走相告。几位白发老人高兴得拉着她的手,久久舍不得松开。
   “我叫马桂芝,你不认识了?”
   “我叫田爱英,你还在我窑里吃过饭。”
   “我是薛茂斌,这是黄克清、薛维舟,土改积极分子嘛,还记得不?”
   “噢,记得,记得,怎么能不记得,我这不就是回来看你们来了。”
   老人们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簇拥着他们日夜思念的齐心大姐,向山坡上习仲勋和齐心住过的窑洞走去。
   那熟悉的窑院,依旧是50年前的模样,门楼还在,插花石院墙还在,五孔石窑还在,当院那石磨子还在,窑门前的两棵老枣树依然枝叶繁茂,花香四溢。
   1947年11月1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在义合镇薛家渠召开会议,贯彻全国土地法大纲。这便是西北党史上著名的义合会议,会上,习仲勋同志做了重要报告。齐心老人眼下就站在当年大会的会场,一座建立在半山上的戏楼,对面靠山有一座山神庙。薛茂斌和薛维舟,那几位白发老人,当年的土改积极分子,正在兴奋地向人们回忆着当年开会的情景,描述着习书记站在庙台上一张供桌前讲话的神态。薛维舟说:“习书记讲话可讲得好哩,人家在上面讲,写下的稿子摆在桌子上不看,好像脑子里都背下来了。我们都坐在底下听,讲的是土改动员。说得句句在理,临了,大家热烈鼓掌。”
   1948年春天,正当解放战争激烈进行,地方土改运动也紧锣密鼓地动员起来。一些地方工作中出现了偏差,对地主富农吊打用刑,让村干部靠边,称为“搬石头”,还有的地方用烙铁烙人,烧得人油都流出来了,喊出“抓浮财、查三代”的口号,逼死了不少人。习仲勋同志下乡调查研究后,意识到事关大局,立即给西北局和中央写信,建议纠偏,并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五天以后,毛主席回复贺龙、习仲勋及西北局:“完全同意仲勋同志所提各项意见,望照这些意见密切指导各分区及各县的土改工作,务使边区土改工作循正轨进行,少犯错误。”以后在杨家沟会议上,毛主席又进一步指出:“现在必须重申,共产党绝不要提倡打人,绝不要组织打人,这是一条原则。”恰在这时,村里一个土“歌唱家”突然自发地跳上庙台,高声喊道:“我唱一首歌,欢迎齐心大姐。”齐心老人感动地说:“谢谢,谢谢你。”大家鼓起掌来。那一位头上挽着羊肚子手巾的歌手自己报幕:“唱一首咱自编的《红军歌》吧”,于是唱道:
   1947年陕西乱,
   红军到义合闹共产,
   胡匪进陕北,
   三十几个旅,
   虽然他来势凶,
   王震将军一扫空!
   这个不识字的农民歌手,他连编带唱,显然把西北野战军理解成了“红军”,但唱得很有感情,配上陕北信天游调,大家一片叫好,掌声落下,齐心老人笑着说:“应该把‘王震将军’改为‘彭德怀将军’就好了。”那个人立即说:“对,是彭德怀将军。我们老人就是跟上彭德怀将军东杀西战,土地革命站过岗,解放战争扛过枪,抗美援朝渡过江,困难时期开过荒,‘文化革命’吃过糠。”
   他的话也不知是真是假,一下子把大家都逗乐了。但你仔细一想,他的顺口溜,也正好概括了陕北人民对革命的贡献和人们六七十年代生产生活的困难状况。
   另一位老人回忆道:“开会前后,还在河对岸的碑坪上唱了山西梆子。”说着,指着对面一片柳树,“戏场就在那柳树林子里,咱们习书记和许多领导跟大家一搭看戏来。”
   齐心老人十分感动,想不到时间过去了50多年,人们还记得这么真切。可见那次会议,在农民的心中有多么重要。贫雇农从此分得了土地,地主、富农也不至于像一些地方那样,被“扫地出门”或吊打而死。这都是关乎老百姓身家性命的大事情,说明我们的政策,符合人民的利益。她又记起了,就在参加完杨家沟会议不久,仲勋一连好几天下乡调查研究,就如何克服土改中出现“左”的问题给党中央、毛主席起草电报稿。在这篇长达两千多字的电报稿中,他向中央汇报了12月会议精神的贯彻情况,并就落实毛主席1月9日指示精神,决定派马明方去延属,马文瑞去三边、陇东、关中巡视一事以及边区土改中的一系列政策问题讲了系统的意见。毛主席接到电报,当即批示:“完全同意仲勋同志这些意见。华北、华中各老解放区有同样情形者,务须密切注意改正‘左’的错误,不要拖延很久才去纠正。同时注意,不要使下面因为纠正‘左’而误解为不要动。”此后不久,毛主席又将他对不同地区实行土地法的意见电告习仲勋征求意见,习又复电谈了很详细的意见。这些电文往来,已经成为历史。这是活生生的重大政策研究的典型例证,能看得出那时候,从领袖到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是多么的深入、严谨,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一致性的原则显而易见。又一位老人说:“记得1948年春上闹饥荒,饿得不行了,习书记请村里人吃饭,先吃面条,不够了,又吃热蒸馍,也吃完了,后来连冷馍也吃光了,害得同志们饿肚子。”
   齐心老人回忆说:“那是1948年春天,胡宗南匪军逃窜后,闹灾荒。我当时在义合区委工作,下乡救灾,遇上吃饭,军烈属来,我们就把饭碗递到他们手中。当时非常困难,没有粮食吃,很多老百姓浮肿了,当时救灾工作重点是防止饿死人的事发生。”
   告别的时刻到了,大家又是难分难舍。在车门口几位老人拉着她的手,久久不愿离去。”连一口水也没喝,连一顿饭也没吃。”一声声的再见,一声声的保重,泪水模糊了老人们的眼睛。直到汽车开出很远了,齐心老人还伏在车窗上,望着那满崖畔的人群,仿佛有一根扯不断的线,连接着她和他们的心。
  
   郝家桥
   当天下午,齐心老人访问绥德张家砭乡郝家桥村。这是当年大生产运动中,习仲勋亲自发现和培养的一个典型。齐心老人曾在这里工作过较长时间。
   汽车离开城区公路,驶过一座石桥,拐进大理河西的山沟,原先的羊肠小道成了可以行车的公路。这条路她太熟悉了。路边原先的石坡,如今都盖满了民房,也拉了电。惟有路下的河沟,依然是岩石裸露的原貌。当地人所敬仰的习书记当年就是沿着这条路徒步走进郝家桥的。记不清有多少回了,齐心一个人背着挂包走在这条山道上。今天她又回到了这条路上,情不自禁地回忆着珍贵的往事。
   “1943年6月,习仲勋刚到绥德不久,就带工作组到郝家桥搞大生产运动的调查,亲自发现和培养了劳动模范刘玉厚和他领导的郝家桥村。刘玉厚同志以后成为全陕甘宁边区著名的劳动模范。当时秧歌队曾唱过‘我今天见到了劳动英雄刘玉厚’,可见影响之大。”
   郝家桥到了!“这就是我当过乡政府文书的郝家桥?”齐心老人心想。现在到了前桥,那座碎石老桥已经不见,被一座土坝代替,原先的深涧,淤积成一片坝地。郝家桥行政村已经看得真切,四个自然村,过了桥即是侯家坪,对面是刘家渠,后面是庙沟。“当时提倡知识分子下基层任职,是为了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1944年秋,我被派到绥德沙滩坪区第一乡政府当文书。乡政府所在地郝家桥是一个贫农村,全村只有一户地主、一户富农,大多是佃户,租种城里地主的土地。因此搞减租减息任务较大。经过减租减息,一半土地回到了农民手中,以后进行土改,土地全部回到农民手中。”
   汽车还没过侯家坪村口那座桥,全村的男女老少已经自发地迎候在桥头上。站在最前面的三个人齐心认出了,一个是劳模刘玉厚的小儿子,一个是当年的房东、纺织英雄刘应贞的女儿燕燕,还有一个是邻居郝进礼的儿子名字叫蝉,他们当时都还是娃娃,如今都已经年过花甲。车子还没停稳,人们就迎了上来。齐心刚走下车,同燕燕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 “可把你老人家盼回来啦!”
   “我做梦都梦见郝家桥,今天终于到家啦。”
   “习老身体可好吧,我们郝家桥的人都想见他老人家。”
   “好着呢,习老派我回来看望大家,他让我代他向大家问好。”
   她们手挽着手,被人群簇拥着,一边说着话,一边往村里走。路两旁、垴畔上、崖畔上,到处都是人。人们的目光一起投向北京来的这位老太太。知道他的老年人,向年轻娃娃们介绍她,讲述着习仲勋和齐心与他们郝家桥的故事。
   齐心问起了当年熟悉的一些老乡的名字。刘家渠的刘纯厚、刘永宽,侯家坪的侯景华、郝杏儿,庙沟的郝思锐、王正芳、郝思盛、郝思廉等。除刘纯厚杳元音讯,郝思盛在新疆外,其他人都已不在人世了,听得她无限感慨。
   在郝家桥村头,窑墙上悬挂着一块巨匾,上面刻着:“农村楷模”四个大字,木匾的落款有:当时的绥德地委书记习仲勋、绥德专员袁任远和地委副书记白治民、副专员杨和亭。这是郝家桥村的光荣,也是全乡全县的光荣。
   据村干部介绍,那块当时由地委和专署制赠郝家桥村的珍贵木匾,“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毁坏了,以后又照原样复制了这块。
   齐心老人站在匾前,对随行的人说:“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模范党员刘玉厚同志曾当过郝家桥行政村村主任。他不光自己带头生产自救,多交公粮,还带领全村人变工互助,开展大生产运动,年年超交公粮。村里支前做鞋、扫盲识字,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县前头。解放战争时期,刘玉厚父子响应党的号召,带头参军,解放后,他转业到陕西兴平一个农具厂担任厂长,经常到北京去,看望王震、习仲勋和许多在绥德工作过的老同志。1995年,刘玉厚同志病逝。他儿子写信告诉了我们。为了纪念他,习老郑重题词:“刘玉厚同志是陕甘宁边区著名农业劳动英雄,优秀共产党员。”经组织寄到他家中。
   这时候,村里的人越来越多,连前后几村的人,也都闻讯赶来了。到了分别的时候,乡亲们拿出小米、红枣和粉条,让齐心带走,表达他们的心意。乡亲们和齐心老人依依下惜别,难舍难分。燕燕拉着齐心的手不放,地方陪同的同志催她上了车。车子缓缓开动,人们追随在车子周围,燕燕再次握着她伸出窗外的手,舍不得松开,当天晚上,燕燕又带着她去世哥哥蒲田的儿子,拿着绿豆赶到城里宾馆看望齐心,倾诉离情。齐心老人,她舍不得离开郝家桥呀,短暂的回访,怎能了结她几十年的思念,特别是看到这个村子,还不够富裕,人们的生活还是那样的简朴,小学校的教室还是那样的简陋,通往县城的路虽然不再是羊肠小道;但仍然是坑坑洼洼,弯曲而狭窄,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建国五十年了,郝家桥的变化不大。她突然记起了,临行时村长托刘玉厚的儿子把一封信塞到她手中,小声叮咛她上了车再看。信中会写些什么?她用手绢擦了擦眼睛,然后戴上老花镜,掏出信拆开来看。车子摆动得厉害,字看不很清,但她还是坚持浏览了一遍。
   “嗯,是希望政府改造这条通往县城的路,拨资修一所学校,还有补坝的事,修桥太重要了,路是保平安的。还有教育,培养人才。补坝是保护良田,保口粮的。”她对周围人说。许多字看不清,这三条请求都看清楚了,并且牢牢地记在心中。
   汽车转过几道湾,郝家桥村看不见了。齐心老人兴奋的心平静不下来,她还沉浸在“回家”的激动中,仿佛是仍处在那些亲热的父老乡亲中间。
  
   子洲陵
   由郝家桥返回县城,很快就到了子洲陵。人们习惯上叫子洲陵,其实是“绥德县革命烈士陵园”。陵园位于大理河南岸的雕阴山下,这是1957年以李子洲烈士之墓为主修建的。
   在柏树成荫的陵园中,耸立着一座烈士纪念塔,上面镌刻着一千五百多位绥德籍革命烈士的英名。齐心老人面对着塔碑深深三鞠躬,表示深切悼念。她围着塔身,仔细寻找着熟人的名字。随后又来到塔后的烈士纪念馆,这里有李子洲等数十位烈士的生平简介和中央领导的花圈和题词。在李子洲遗体照片前,她伫立良久,尔后拾级而上,瞻仰了“李子洲烈士之墓”。
   齐心老人深知李子洲同志是陕西革命的先驱,在创建陕西和陕北中共党团组织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骨干作用,他是习仲勋、马明方、马文瑞和许多西北老革命都非常敬仰的一位革命先烈。关于李子洲的革命事迹,她在绥德工作时听到很多。在陵园休息室,当地负责同志请她题词,她欣然允诺,用颤抖的手,饱蘸浓墨,写下“革命先驱”四个大字。在她看来,这样的人物,就是要大力宣传。
  
   九贞观
   绥德城内疏属山崖下的“九贞观”,原本是明清时期的一座道观,大革命时期,在省立绥德四师校长、中共早期党员李子洲领导下,这里是绥德县农民运动活动中心。1927年,古历正月初七,正式建立县农协总会。雄伟的“九贞观”大殿,成为农协总会的机关办公处。
   眼下,古迹已在城市改造中消失。齐心老人站在“九贞观”遗址上,仰望着山崖高处镌刻着的“天下名州”四个大字,感慨系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先后是中共绥德特委、地委的所在地。习仲勋、王震、张秀山等许多绥德地委、警备司令部、专署的领导同志经常在这里参加会议,讨论研究地方党政军重要工作,制定政策。现在,一些旧址早已荡然无存。
  
   绥德师范
   这是一所很了不起的学校,绥德师范是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创建于1923年。学校坐落在城东南的雕山之巅。明清时期的一所“雕山书院”也被囊括其中。1924年冬,李子洲等陕西早期共产党人就在这里建立了党团组织,学校便成为陕北革命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为陕北特委的成立、武装斗争的开展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做了组织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 抗日战争期间,年轻的齐心同志曾经在绥师学习、工作。对于绥师的历史,她是很了解的,深知它在西北革命中的重要历史作用。刘澜涛、马明方、张达志、贾拓夫、马文瑞、张德生、白如冰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绥师毕业的学生。这是西北的光荣,更是绥师的骄傲。
   如今,走进校门,首先看到的是两个镶嵌在影壁上的大字:“奋进。”这是毛主席1941年为绥师同学的亲笔题词。走进校院,她发现“雕山书院”的古建筑已经拆除,原先的礼堂也看不到了,原址变成了篮球场。“当时的女生宿舍就在雕山书院内,院子很别致,修造也很讲究,使得整个学校都显得古色古香,充满了清雅严整的书卷气息。”眼下,有少量的附属建筑还在,齐心老人在靠近山根的地方,竟然意外地找到了老师住过的砖窑。窗口是矩形尖顶的,砖活做得很细,看着有几分欧式建筑的味道,齐老欣喜地在窑前照相留念。
   “这是西北革命的一个重要策源地,又出了那么多革命家,是很有意义的地方。绥师的名字是同李子洲连在一起的。”
   说这句话时,齐心正站在校院里,面对着李子洲烈士的一尊石雕胸像,像侧有一块石碑,碑文由刘澜涛同志题写:“李子洲同志是英雄的共产主义战士,是陕西党组织早期杰出的领导人,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的革命精神永世长存。”
   绥德师范,永远值得纪念的地方。
  
   宾馆夜谈
   整整活动了一天,当晚,齐心同志召集大家畅谈感受,她先开腔:“我还是抛砖引玉了。感谢榆林地委马书记也参加。我在延安讲了,这次老区之行是在习老的精神鼓舞下和得到他的赞成和准许的。50年大庆习老在京参加庆祝活动,24小时,3个大型活动他全参加了。10月1日上午,在天安门城楼上,整整两个半小时他没有坐。体魄和精神风貌很好。晚上看焰火,天安门城楼上风大,他穿风衣,江总书记走近他说:‘习老,没想到您的身体这样好,真了不起。’习老也问候了江总书记。后来许多同志都到家看望。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同志还陪同他看了北京建设成就。在宴会桌上,中央政治局六位常委都向他敬了酒。回去以后,他信心倍增,很想能回一次延安。”
   榆林地委书记马铁山插话说:“习老虽然离开陕北好多年,他的革命业绩仍然存在,精神和作风对我们搞好工作有很大鼓舞。”
   “在抢救运动中,习老出面保护了许多外来干部。一个整风,一个土改,习老都抵制了康生‘左’的干扰。当时有个女青年叫冷燕,和我很熟悉,是绥德县委宣传干事,她的叔父是个大汉奸,她挣脱家庭束缚,出来参加革命,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抢救运动中硬说她是‘特务’,习老说:‘大汉奸的侄女,她革命有什么不好啊’,结果保护了她。当时康生在抢救运动中搞的那一套太害人,伤害了很多干部和群众。写那段历史,写对‘左’的东西的抵制,一定要把历史背景和意义讲明白。”
   齐心老人就这么娓娓道来,大家听得出神,都感到很惊讶。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连日奔波不止,咳嗽不断,她还考虑了这么多的问题。听她谈着这些问题,你会完全忘记她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而会感到她就是一位现任的,很有政策水平和理论修养的领导干部,一位透彻地掌握着许多实际工作情况的,精明细致的调研工作者,进而对她们那一代人产生敬慕之情。
  
  
  
 浏览:4216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8/5 12:32:18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深圳新闻网习仲勋:广东改革开放奠基者(收藏于2012/11/16 11:14:24
百度百科毛泽东四评习仲勋同志(收藏于2012/11/16 11:06:35
贾巨川“炉火纯青”习仲勋(收藏于2007/10/30 9:39:58
lmr逝 者(收藏于2002/8/5 12:46:37
cangmin永恒的星辰(收藏于2002/8/5 12:45:52
mn小说《刘志丹》冤案始末(收藏于2002/8/5 12:44:53
xiaxyiang随习老下乡(收藏于2002/8/5 12:43:03
hainian大智大勇习仲勋(收藏于2002/8/5 12:41:59
tequ倡建特区第一人(收藏于2002/8/5 12:40:59
shenzhen“深圳,就叫特区吧!”(收藏于2002/8/5 12:39:51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tequ倡建特区第一人(访问10621次)
hupeiyuan难忘的历程 后记(访问7354次)
姜汤深圳铁丝网该不该拆?(访问6178次)
hupeiyuan难忘的历程(访问5172次)
贾巨川“炉火纯青”习仲勋(访问4823次)
hupeiyuan难忘的历程 第四章 天下名州绥德(访问4217次)
lmr逝 者(访问3504次)
mn小说《刘志丹》冤案始末(访问2914次)
hupeiyuan难忘的历程 第五章 银州米脂(访问2886次)
hupeiyuan难忘的历程 第二章 圣地延安(访问2660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習仲勳業餘攝影師小孟介紹屈指可數開國元勛(评论于2019/1/17 11:18:29
習仲勳業餘攝影師小孟介紹屈指可數開國元勛(评论于2019/1/17 10:29:00
習仲勳業餘攝影師小孟介紹屈指可數開國元勛(评论于2019/1/11 21:29:25
習仲勳業餘攝影師小孟介紹屈指可數開國元勛(评论于2019/1/11 21:26:42
習仲勳業餘攝影師小孟介紹屈指可數開國元勛(评论于2019/1/11 21:24:38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