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4号馆文选__歌乐山烈士陵园新闻、介绍、游记、观感、述评及诗歌等 |
1996年至今,“红岩魂”巡回展鉴在全国已吸引了近4000万人参观,“烈士诗抄”等资料售出500万册以上。 一个革命传统教育展览何以能形成如此巨大而持久的魅力?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厉华一言概之:“育人必先正己,吸引在于创新。” “正己”是纳内功—即严格的制度管理因一套近乎“苛刻”的制度下,一名年轻的讲解员因上班时间吃了一碗小面而被罚款200元。 事实上,接受展览教育的观众正是帮助年轻讲解员们完成“脱胎换骨”的教育者。举个例子,在一次北方巡展中,大雪纷飞,一位老大爷脱下棉衣轻轻盖在“小萝卜头”塑像的身上。此情此景让讲解员热泪盈哐。 “创新”,则是一个由内到外的复杂工程。 10多年前刚刚打破大锅饭时,歌乐山烈士陵园处境艰难,有的职工甚至还住在原中美合作所的狼犬室里。干部职工难免怨天尤人,但有一个法则是相同的:走出困境必须革新,革命文物的价值不会自动为人们接受,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把文物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 这种看法使他们在几年后很容易就接受了“文化产业化”的观念,从而变“守”为“攻”,新招迭出—1992年,推出“11.27大屠杀”半景画馆,以科技手段再现当年惨烈情景;1995年,自寿资金800余万元成立了重庆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心,“产业味”十足;1997年,推出“夜游白公馆、渣滓洞”参观项目,专业演员表演,观众置身其中,产生强烈震撼力;1999年,向社会推出“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讲解与舞台结合,在宣传手段上又辟出一个空间…… 诚如一名观众留言所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下,人们的价值观、思想意识也面临着新形势下的碰撞和重新定位,‘红岩魂’正是找到了一个较佳的结合点,以新的教育手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座标参照系。” |
浏览:921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