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4号馆文选__戏剧红岩--《红岩诗魂》《江姐》《华子良》等 |
近日,电视连续剧《红岩》在电影频道重播。在电视机前,82岁老人,原川东游击纵队成员、绵阳棉麻站离休干部沈凯又回想起了在那血雨腥风的岁月里,与彭咏梧、江姐夫妇相处的日子。
7月6日晚上,记者见到了正在收看《红岩》的沈凯老人,并听老人讲起了斗争岁月的故事。他激动地说:“解放后我在绵阳棉麻站一直工作到离休,现在我生活很幸福,每当看到《红岩》,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彭咏梧、江竹筠和牺牲了的战友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背 景 众所周知,电视剧《红岩》中江姐的原型是江竹筠,在现实生活中,她丈夫是彭咏梧。沈老介绍了两人相识的情形。那是1943年,在重庆市伪中信局工作一年多的彭咏梧一直住在集体宿舍,这对于开展党的工作极不方便。趁伪中信局刚修好职工宿舍的机会,组织上便决定派个女同志来协助彭咏梧工作,与他假扮夫妻,可以借口有个“家庭”分到一套住房,以便更好地开展党的工作,彭咏梧于是有了位漂亮贤惠的“彭太太”。这“彭太太”不是别人,就是大家熟悉的江姐——江竹筠。经过两年共同工作的考验,1945年夏,经组织批准,彭咏梧和江姐正式结成夫妻。 沈老清楚彭咏梧、江姐那么多故事,那么沈老与他们究竟又是什么关系呢﹖ 沈老是下川东地区的一名老革命工作者,1918年出生于四川省万县市云阳县农坝乡现重庆市万州区云阳县汛水乡一农民家庭,与长3岁、出生于红狮坝彭家湾、学名叫彭庆邦的彭咏梧是同乡。1934年春,年仅16岁的沈凯参加了革命,不久就光荣地入了党,第二年,沈凯参加了著名的云阳县工农武装起义,打响了云阳革命的第一枪。沈老说:“这次武装起义就是由彭咏梧、赵唯等组织发动的。” 初见彭咏梧 1940年,正当云阳革命处在最艰难的时期,沈凯第一次见到了彭咏梧。 这年,原县委委员冉贞淳叛变投敌,云阳县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组织通知彭咏梧化名王志白,接任云阳县委书记。当时,沈凯是农坝乡特别支部书记,因工作关系接触到了彭咏梧。 沈凯说,彭咏梧身材瘦高,待人和蔼,见面后,彭咏梧叫来在1935年工农武装起义时,暴露了身份的赵唯等同志,立即转移,取道城口,经西安去革命圣地延安。安置妥当,彭咏梧就在党员陈恒之家住了下来。 在沈凯的记忆中,彭咏梧很随和,是有名的知识分子,在省立万县师范学校读书时就是革命分子;在农坝乡生活时,彭咏梧与农民打成一片,经常深入群众,这时他完全是以一名贫苦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在群众中间;在群众家里,他不是帮着磨面,就是帮着扫院坝,忙个不停。老百姓都叫他“老彭”。 1941年正月初一那天,沈凯接到彭咏梧通知,到沙湾河坝一茶馆进行秘密会谈。 正月初一,他们以为伪军、特务都回家过年,放松了警戒,于是在河坝随便找了个茶馆坐下。沈凯一边喝茶,一边听彭咏梧传达上级指示,当时彭咏梧心情非常沉重,愤怒地控诉着他刚听到的“皖南事变”的整个经过,不时还用手敲击着桌面。突然,沈凯发现一个可疑的家伙用异样的目光扫视着他们,他马上告诉彭咏梧,彭立即警觉起来,说:“糟了,我们被跟踪了。”旋即,他们离开了茶馆,往附近一个熟悉的袍哥家溜去。 刚到袍哥家,特务就跟了上来。幸好,来的人并不认识这两人,只是说查户口。当时,沈凯身上正好带上了奉节县开给他的假户口证明,瞒了过去。而彭咏梧却没有,大家非常紧张。这时,袍哥拿着些银元出来了,给了特务头子,大声说:“袍哥人家,你们还查,他们是我亲戚,有啥问题我提起脑壳担保。”特务们才离开。 脱了险,沈凯急于离开,而彭咏梧说:“他们肯定还会来个回马枪,我们既然是走亲戚,何不再坐会儿。”果然不出彭咏梧所料,特务又回来了,见他们还在,特务头子只好借口抽烟没火,回来点烟的,点完烟又走了。特务走后,他们赶紧往山顶上赶。在半山腰时,他们看见特务真的又转了回来。见他们在半山腰,赶也赶不上,只好朝天打了几枪,吼了几句,并没有追上来。这件事后,彭咏梧暴露了身份,组织上又将他调回重庆,充实重庆市委。彭咏梧离开云阳后,从延安回来的赵唯,继续在云阳展开白区工作。 再见彭咏梧 再次见到彭咏梧时,沈凯也见到了江姐。这时,他们已结成了夫妻。 1947年,按党组织安排,沈凯在云阳县沙沱乡13保村小学教书,从事革命活动。11月1日下午,他上完课突然接到通知,第二天晚上在党员刘子俊家开会。13保小学设在农坝乡鹿子坪伍氏宗祠,与刘子俊家所在的作坊沟有90多里路。雨后路滑,沈凯连夜赶路赶到刘子俊家已是11月2日傍晚。 为了避免特务注意,天黑了沈凯才推开了刘家大门,真是出乎意料,在刘家二楼一间小屋里见到了6年未谋面的彭咏梧,后面还跟着位女同志。意想不到的见面,两人格外亲热,彭咏梧紧紧地握住他的手,一个劲地说:“一晃6年过去了,离开云阳时,日寇还占据着我国大半河山,蒋介石也想消灭共产党,现在日寇投降了,蒋家王朝也要垮台了。”沈凯连声称是,彭咏梧还说:“6年里,上级没人下来,你们仍能坚持作战,不容易啊。” 随后,江姐也迎了上来,主动和沈凯握手,江姐身穿一件阴丹士林布旗袍,外罩一件枣红色薄呢外套,留着齐耳短发。彭咏梧指着江姐介绍说:“这是我爱人,叫江竹筠,我党川东临时委员会联络员。”江姐接过话说:“久仰了,听老彭说起过,你很老实,工作不错。老彭相信你。” 江姐对同志非常关心,非常热情,和沈凯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来,他们并排坐下,沈凯坐在彭咏梧的右边,江姐坐在彭咏梧的左边,大家谈起了云阳革命形势,其间,江姐不停地问寒问暖,问步行1天1夜累不累,问来时的路上发现什么新情况没有。 晚饭后,党员陈恒之等人相继赶到,彭咏梧主持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尽快成立游击队,但其具体方案要等奉节、巫溪等县党组织负责人赶到后,在两日后即11月5日的会上确定,同时,会议确定了分头行动线路,江姐奔赴奉节县筹划青莲乡斗争,沈凯就跟着彭咏梧到鹿塘坪组织会议。 第二天11月3日一早,天还没亮,沈凯和彭咏梧启程赶往鹿塘坪。江姐也早早地起床,为他俩送行,江姐一直把他们送到作坊沟下面的汤溪河河边。临别时,江姐满怀深情地说:“祝你们胜利归来”沈凯和彭咏梧都说:“一定胜利归来。” 11月5日,彭咏梧组织召开了下川东地组最具历史意义的鹿塘坪会议,一致通过成立川东游击纵队。当时,大家对游击队的名称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先定名为“西南民主联军下川东纵队”,最后才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川东游击纵队”。游击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边区革命根据地,拖住敌人兵力,扼住夔门这一川东门户。游击队由彭咏梧任政委,沈凯负责纵队后勤部工作。 会后,沈凯本想留住彭咏梧在农坝乡多住几天,但由于他急于想到奉节县的青莲乡,协同江姐发动该乡武装斗争,便很快离开了农坝。 话红梅青松 电视剧《红岩》中隆隆的枪炮声,把我们的思绪都吸引了回来。 沈老此时已非常激动,噙着眼泪,哽咽着说:“江姐祝我和彭咏梧胜利归来,没想到,不久,彭咏梧牺牲了,江姐被捕了……” 1948年1月16日,彭咏梧在奉节县的鞍子山遭遇敌军包围,他为了掩护战友牺牲了。敌人竟砍下了彭咏梧的头,挂到了鞍子山50多里外的竹园坪乡场一棵柳树上,以制造白色恐怖。说话间,沈老轻轻地拭去泪水,接着说:“惊闻彭咏梧牺牲的消息,我万分悲痛,我派了两名游击队员赶到竹园坪,准备取回彭咏梧的头。他们到后,彭咏梧的头已被当地好心群众取下来掩埋了……”1953年开始,沈凯和几个战友一道辗转奉节各乡场,寻找彭咏梧烈士的尸身,但直到1965年才找到了尸身。1966年,彭咏梧烈士陵园在奉节县永安镇广场建成,烈士的遗体才葬在了一起。 就在彭咏梧牺牲不久,云阳县的冉益智、奉节县的涂孝文两人出卖了组织,叛党投敌了,江姐被捕关押到重庆渣滓洞。沈老说:“冉益智、涂孝文这两条走狗就是《红岩》里叛徒甫志高的原型。” 这时,《红岩》响起了悲壮的音乐,特务来押江姐上刑场了。江姐深情地凝望着怀抱中的小孩,良久,把小孩递给狱中的难友,说:“要教育下一代,革命胜利不容易啊”沈老听后,不禁悲从中来,他说:“江姐在黎明前的黑暗时刻走了,但先烈的鲜血没有白流,祖国大好河山正在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可告慰先烈在天之灵,也是我们这些幸存者值得骄傲、自豪的呀。” (本报记者 冯显龙) 网友小美提供 |
原文 发表于绵阳市广播电视报 浏览:134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