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文宗大和八年(公元834年),农历八月十七日,莫宣卿生于广东封川(今封开县)风景秀丽的麒麟山下。
莫宣卿名宣卿,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父亲莫让仁,博学能文,母亲梁氏,生性贤淑。莫让仁据传以放鸭为生,早卒,葬今封开县渔涝镇河儿口都尚村两野山。孝肃公莫宣卿是遗腹子,家贫,母子相依为命。 梁母非常注重对莫宣卿之教育。据闻莫宣卿天性迥异,闻言即悟,过目能诵,故七岁时已熟读不少诗文,学会吟诗。一天,莫宣卿与群童嬉戏于河滨沙中。莫宣卿遭到群童戏弄,便吟诗道: 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 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前两句见《全唐诗》,后两句见《肇庆府志》) 此诗一出,乡人大奇,传为神童。及年长,莫宣卿就学于名师梁明甫先生,自此才思大进,十二岁已举茂才(相当清代秀才),名震乡里。此后,莫宣卿回家于麒麟山侧搭书室自学,决心排除世俗干扰,博览群书,致力精深。《全唐诗》中有一首《答问读书居》描述莫宣卿当年寒窗苦读的情况,诗曰: 书屋倚麒麟,不同牛马路。 床头万卷书,溪上五龙渡。 井汲冽寒泉,桂花香玉露。 茅檐无外物,只有青云护。 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时年17岁的莫宣卿赴唐都长安应试,终于一举夺魁,成为中国自科举取士以来最年轻的状元,也是广东广西两省第一个状元。唐宣宗李忱为他设宴,并赐锦衣一幅以彰荣耀。宣宗皇帝在宴上赐诗祝曰: 南方远地产奇才,突破天荒出草莱。 神鲤跳翻三尺浪,皇都惊震一声雷。 青云得路登科甲,黄榜标名负大魁。 身着锦衣游帝里,邦人齐唱状元来。 唐制科举,一榜之首为状元,榜眼两名(取一榜两眼之意),没有第三名,以及第同年中的少俊者两名作两街探花使。同榜之人先到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然后在曲江亭子宴会,最后在状元、探花带领下遍游京中名园。莫宣卿少年及第,又身兼状元、探花二职,因此游园之时,万人景仰,盛况空前。满朝文武争相祝贺,同榜进士柳珪之贺诗曰: 笔阵才交五阶前,一声雷震便升天。 榜中姓氏当头列,笈里文章许世传。 红杏殿中呈绣服,绿杨堤畔拂金鞭。 九衢难怪人空巷,才子风流正少年。 冯重《贺莫宣卿首占嬴洲》曰: 晓看金榜列仙曹,首占嬴洲不觉劳。 月殿登如添凤翼,桂枝折若举鸿毛。 迹离上苑名偏振,声到南州价愈高。 休逊锦衣夸后辈,玉堂金马任游遨。 莫宣卿有一首《及第自咏》诗述说夺魁后的喜悦心情,诗曰: 羽翼高飞到碧霄,鹏程万里岂知遥。 才吞王母千年药,便夺龙头第一标。 脚下云霞随地起,眼前尘土霎时销。 万金书寄南飞雁,三级天门已一跳。 莫宣卿状元及第后,出任翰林院修撰,一些《莫氏族谱》记载他曾为内阁中书大学士。不久,莫宣卿还乡祭祖,进士谭成《赠莫状元归省》诗曰: 巧发良工中鹄心,门前桃李已成荫。 桂枝新握香千里,诗思欲归启万吟。 风过不妨梅岭峻,帆飞不惮楚江深。 斯文天下人争羡,岭表状元起自今。 进士李郜《赠莫状元归省》诗曰: 玉殿初传金榜新,伊谁不送谪仙人。 擎天名誉推为首,动地文章可致身。 飞向烟霄辞野鹤,行过群国比祥麟。 此归瞻拜庭帏日,始见光荣南海滨。 柳珪《送莫状元及第归省》诗曰: 临封艺士来观国,直取荣名起自家。 藻镏幸逢悬日月,淘金因练出泥沙。 行离太学诸生籍,归省南方八桂花。 万里锦衣身已庆,手中仙桂适堪夸。 《封川县志》记载莫宣卿归省到家的诗文曰: 一枝丹桂九重天,名耀今科四海传。 文字化为毡上锦,仪型变作岛中仙。 风光辉耀生尘外,瑞气氤氲拥马前。 此日到家花满路,曲江春色绕身边。 假期后还京任职,《全唐诗》有两首莫宣卿的诗作记录他在长安的为官生涯,可见他勤于政事。其中一首《百官乘月早朝听残漏》描述朝庭百官群集等候上朝,他自己也希望辅助圣明君主的心情,诗曰: 建礼俨朝冠,重门耿夜阑。 碧空蟾魄度,清禁漏声残。 候晓车舆合,凌霜剑佩寒。 星河犹皎皎,银箭尚珊珊。 杳霭祥光起,霏微瑞气攒。 忻逢圣明代,长愿接鹓鸾。 ——见《全唐诗》 另一首《赋得水怀珠》,表达他认为施政当恩威并用的政治观点。施恩天下,才能合浦珠还,诗曰: 长川含媚色,波底孕灵珠。 素魄生蓣末,圆规照水隅。 沦涟冰彩动,荡漾瑞光铺。 迥夜星同贯,清秋岸不枯。 江妃思在掌,海客亦忘躯。 合浦当还日,恩威信已敷。 ——见《全唐诗》 可惜,唐朝末年牛李党争频繁。李党以门阀士族人仕为主,首领为李德裕,深具治国安邦之才气,在削藩、镇压僧尼势力、加强皇权统治等方面政绩显著。牛党以科举取士之仕人为主,首领为牛曾孺、李宗闵、令孤绚、白敏中等人。牛党人物文彩风流、以德取胜,但却同情僧尼、藩镇势力,缺乏治国安邦之能。莫宣卿在宣宗朝牛党当政时期以科举得官,理该属于牛党一派人物,但他的政治主张却倾向于门荫势力李党,故许多政治理想一直得不到施展。宣宗朝时,牛党人物执政,以门荫吏进为主的李党人物被排挤出朝堂之外,莫宣卿的仕途也不无影响。牛党人物令孤绚为相时,曾极力拉拢莫宣卿。莫宣卿以诗言志,坚决地反对当朝宰相的政治主张。莫宣卿有一首《答学士令狐绚》是这样写的: 翰苑文章冠百家,玉堂常对紫薇花。 日笼砚井龙蛇动,月照瀛洲桂影斜。 辅国自然熙帝载,格君不用坏黄麻。 丝纶耿耿垂青史,白璧谁能染纤瑕。 ——见《封开文史》第十辑 莫宣卿说,我的文章在翰林院是首屈一指的,常与我来往的都是王子公主(紫薇花)之类的风流人物。我深得圣意,下笔龙蛇起伏,明月也专门为我而照亮。治理国家自然有圣明的君主,劝谏君王不必污浊的人来操心。我忠心掌管着君王的诏书,日后必然名垂青史,谁能污染我这一片美玉呢?这首诗表明,莫宣卿生平谠正、刚直不阿。他自号“片玉”,便是洁身自爱的体现。清《开建县志》记载,忠谠山在开建县北六十里,高二百余丈,周八十里,古人居此多谠直之言,因名。莫宣卿,其一也。莫宣卿不肯与宰相令孤绚同流合污,也因此得罪了当朝权臣。因此,宣宗皇帝死后的第二年(即咸通二年,公元861年),他就被迫离开了京都长安。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在京任职十年的莫宣卿上表陈情,以母老乞归养为名,诏准出为台州别驾(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市,别驾为州刺史副职,级别较司马稍高)。 莫宣卿奉旨离京时,百官相送,赠诗者众,其中也不乏牛党要人、朝中宰相。《全唐诗》中,柳珪的《送莫仲节状元归省》诗曰: 青骢聚送谪仙人,南国荣亲不及君。 椰子味从今日近,鹧鸪声向旧山闻。 孤猿夜叫三湘月,匹马时侵五岭云。 想到故乡应腊过,药栏犹有异花薰。 宰相白敏中的赠诗流露一股婉惜、挽留的意味,诗曰: 锦绣文章锦绣身,长安雷动满城春。 九重黄甲终为贵,百镒兼金未足珍。 台阁丝纶应舍旧,经筵保傅可图新。 云何一点思亲志,化作岭南戏采人。 (备注:九重,指皇宫重地;黄甲,似乎是指皇亲国戚的身份;百镒,重量单位;台阁,指朝庭中枢机关;丝纶:原指皇帝的说话,王言如丝,其吐如纶,此处借指掌握传达诏书的人。) 由此可见,朝庭上下,文武百官对莫宣卿的孝行非常赞赏,对他的才华也非常认同。 因为历史资料的缺乏,我们今天已无法查证莫宣卿离京前所任官职。但以白敏中“台阁丝纶”相称,莫宣卿“丝纶耿耿垂青史”的自称,我们大致可知莫宣卿在朝中至少担任知制诰的职务。白居易写给堂弟白敏中的诗中说:“莫学尔兄年五十,蹉跎始得掌丝纶”。此年,白居易担任中书舍人之职。又如唐宣宗时累官至吏部尚书、参知政事的罗淼,因忤宰相令孤绚而被贬为“吉州别驾”。因此,被谪为“台州别驾”的莫宣卿,一些《莫氏族谱》所记曾任内阁中书大学士的说法,似也有可信之处。 朝臣之间的政争,让莫宣卿不胜其烦,但并没有消磨他报效明君的雄心壮志。一天,归程中的他登临江西豫章西山,参访一位修仙养生的道家隐士。这位隐士,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吕洞宾弟子、华阳真人施肩吾(公元780——861年)。西山隐士施肩吾也曾是唐代状元,但他置身世外的清闲让人称羡,莫宣卿于是作《赠西山草堂道人》一首,诗曰: 学道仙翁构草亭,羞沾青紫履玉庭。 天晴闲看山铺尽,夜静厌闻客犯星。 几卷新书题竹壁,一张古瑟挂蓬屏。 征鸿不到云林里,月上罗浮醉未醒。 经过广东曲江县时,莫宣卿谒见了唐代名相张九龄祠堂。张九龄是唐中宗时进士,因与主政者意见不合,一度称病辞官,返家乡孝养其母。唐开元六年(718年),张九龄返回京城,此后历官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中书令等官,后在李林甫为相时受排挤,最后病死于家乡曲江。想到张九龄的人生经历、政事沉浮,不禁感同身受,于是作《谒张曲江祠》一首,诗曰: 明明大节重于唐,太息中书位不长。 有志格君安社稷,无心爱己计存亡。 一轮金鉴千年照,半世良臣万古彰。 林甫当年如未相,定教尧舜在明皇。 自己也象张九龄一样,对大唐天下忠心耿耿。可惜,内阁中书的位子也是做不长久,无法为国效命。如果没有令孤绚为相,当代君主也将是一代尧舜吧? 回到故里,见到儿时玩伴,莫宣卿便暂时抛弃了仕宦烦恼。他作诗道: 十年浪迹在神京,今日还家喜称情。 三十为官未足贵,六亲庆我始知荣。 园林去久迷归路,童稚年高忆小名。 谈笑乡间翻似客,东邻西舍递相迎。 ——见《封开文史》第十辑 在古代读书人中,退居林下的知识分子往往不甘寂寞。他们通常会为家乡兴建学校、作育人材,很大一部分人还会亲自主持讲学。回到家乡的莫宣卿也不例外。在家乡的这段日子,他不但游览了麒麟山,还为家乡倡建了“片玉书院”。他在《登麒麟山顶》中写道: 气象生奇异,临封此大观。 势高千百丈,景有许多端。 踏上飞云顶,拨开障雾看。 九州如一掬,沧海渺漫漫。 麒麟山的宏伟奇异,开阔了他的心胸。他决心登上飞云顶,拨开浓浓的政事迷雾。他相信,到时九州大地就如在掌中,他的人生之路还有漫漫长途。从此,他又积极参加到组建片玉书院的工作中。他在《游片玉书院》的诗中写道: 源大流宜远,寿绵福亦深。 妙幼勤职业,秋水接龙呤。 通过在家乡的一段调养,莫宣卿慢慢恢复了仕途失意的心情,又再踏上人生征程。此时,浙东台州地区刚好经过裘甫起义(公元859──860年)的蹂躏,百费待举。莫宣卿即奉母携眷去台州上任,却不幸病逝于途中,葬封州文德乡锣鼓岗。 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封州刺史李邦昌上其事于朝,奉旨敕封莫宣卿为正奏状元,谥孝肃,入祀封州乡贤祠。唐咸通皇帝诏书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诰曰:朕惟崇德报功,帝皇之成也事;旌淑别应,治道之当然。朕膺 新命之始,嗣大宝之期。圣贤忠烈,罔不加封。岳渎山川,咸行祭享。惟兹状元莫宣 卿,僻于岭表,祀典未闻。今据封川刺史李邦昌具实启朕,朕心歉然,勒为正奏状元 ,谥曰孝肃;时其祭祀,列为典常;表其乡里,赐额如前。推朕赏廷于世之产,蠲其 本支租税之供,原入公家之田赋,充为庙祀蒸尝。凡尔有司,仰体朕意。毋饰礼貌之 虚文,务尽追远实意,榆扬往哲,用奖后人。呜呼!周公之孝,孔子之道,赖以先传 。经天之学,纬地之文,资以启后。其精诚鬼神同其运,其广誉日月并其明。尚冀灵 爽,奕我皇猷。汝其钦哉,毋替朕命。 时唐咸通九年十月 日 关于莫宣卿的死,民间有许多神乎其神的传说。其中一种,就是说他与皇帝下象棋,口动手不动,棋子便会自动去到他想下的位置。因此,皇帝下棋无法胜他。身怀六甲的皇后站在莫宣卿背后观棋,却见莫宣卿背后龙楼宝盖、气象万千,于是便将详情密告皇帝,将他害了。又有的说,皇帝给莫宣卿送行时,暗中赐他毒酒一杯。河中鲤鱼精知道皇帝要害莫宣卿,便跳上船来将毒酒打翻。谁知莫宣卿对唐皇十分忠心,见酒被打翻,却还是将剩余的半杯毒酒饮掉,于是身死。关于莫宣卿解救民间疾苦的故事,民间传说:唐皇帝想吃南方土特产,莫宣卿巧妙地将山上生长的薯莨(作染料用的植物根块,味苦不能吃)和大薯混煮给皇帝吃。皇帝吃得味苦难咽,莫宣卿于是奏称广东地贫,百姓以吃此类食物度日,又不幸连年天灾,故民生因苦。最后,皇帝恩准免除广东三年征粮。 |
浏览:462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