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东莞德荫堂莫氏宗祠

莫氏家族变迁实录(1)

莫国胜

  (因文本过大,一次无法上传,故分三节)     
      第六篇    后记
  
          一、莫氏家族变迁实录
  
  
           <一>封开寻根
    九四年夏天,我辞去香港工作职务,回到黎村故乡。勤劳的母亲为生计之虑,总是催促我出外做事。我本想休息两个月,可是一个月后我就被迫着出去做事。
    应友人之邀,我到肇庆去应聘一家工厂部门经理之职。公事了却,朋友请我多住几天,顺便游览七星岩的秀丽风光。早在大学时代,我已和全班同学来此旅游过,所以今天没有多大兴趣。就在上车前一刻,我忽然想起我35世祖先莫宣卿就占籍肇庆封开县。左右无事,如今身在肇庆,何不就近前往瞻仰一番?于是我立即改乘往封开的长途汽车。
    汽车颠簸了一日,终于在深夜到达封开县城。第二天,我来到封开县渔涝镇。记忆所及,我只知宣卿祖墓葬于“麒麟山下锣鼓岗”。向乡人打听,方知麒麟山距此尚有几十里之遥。后来,一位年轻人问我何事,我告诉他要到锣鼓岗去瞻仰我的先人。他大感惊讶!原来他是一位中学教师,也是姓莫。大家聊了起来,竟是同宗。由于他的帮助,我果真来到莫宣卿墓园。
  封开这一片山水有“广东小桂林”之称。一路之上,青山绿水。除了摩托车马达的轰鸣声外,很少有别的机械声音。村庄就在路旁不远的绿荫之间,田野不时可见三两个干活的农人。那份静谧的气氛,着实怡人。那山也奇。故乡的山或圆或扁,或方或尖,却总也不觉其生趣。而来封开路上所见“斑石”,据闻是亚洲第一大石,一石成山,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震憾。那么大的“石头”,只应天上才有,而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这里。奇则奇矣,我总觉它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而这里的山,是一种额斯特溶岩造成的地貌,山青水秀,有的如笔架,有的如巨擎,有的如骆驼,有的似雄鹰,又有的如灵猴攀壁,千奇百状,维妙维肖。移步换景,人就如在画中穿行,恬淡自然。我感觉这山都似有灵性,有人世的温情,给人一种天然的美感。越近墓园,我的手心竟然出了汗,心里感叹:如此钟灵毓秀之地,真是人间仙境啊!
    宣卿祖墓园牌楼就在路边。牌楼顶部写着“岭南首魁状元莫宣卿墓园”几字,是一位大学教授的题字。墓道很长,约十多分钟才走到尽头。锣鼓岗只是一个很小的土墩,但周围是一片宽阔的田野,墓门与麒麟山遥相对应。墓左边就是来路上所见奇秀之笔架山,右边是一片连绵不绝的群山,后边却又是一座奇形的山势。墓筑很大,明堂也大得异乎寻常。墓台右下角是一口状元井,井旁有一座宣卿祖年轻塑像,再下去就是后世子孙捐资重修墓园“群芳谱”。
    读墓园重修碑文,始知封开县人民政府要在此修建旅游区。而我先祖孝肃公(宣卿祖,谥孝肃)虽然逝去千年,政治上建树不丰,但他开南人大魁天下之先,对当时南方士人读书风气有莫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他在广东文化史上是一面旗帜。而宣聊祖又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因此他又有一种特殊的意义。鉴于种种因素,所以“状元墓”就成为“小桂林”景区内一个特殊的人文景观。
    对着这微微隆起的坟丘,我忽然有种亲妮的感觉,仿佛眼前墓主就是我祖父,这周围的每一寸土地是我祖祖辈辈的产业。我就象一个在外漂泊千年的游子,今天终于回到身边来拜祭他。他虽然很年轻就去世了,但站在他的墓前,我仍然感到心灵振憾,因为我的身上流着他的血,我们的血脉以相同的频率跳动着。渺冥中,似觉我的灵魂早已化入周围的山山水水。我是这里走出去的孩子,纵使千年,这种归属也不曾改变。
    据碑文记叙,宣卿祖之父让仁公葬在河儿口都尚村两野山。根据古代中国术数理论,一个人能否中状元并不视乎他的才能,主要在于他的先祖有没有积下阴德,并且落葬的风水如何。如没有祖先风水的辅助,即使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没有中状元的命。因此,古县志都认为让仁公有隐德,墓地的风水极佳。我本想过去一探,但人生地不熟,终没有去成。
    早在香港工作时,业余时间我就走遍香港新界北部的大小乡村,游历各处的古祠大墓。那时,我总想找到一间自己家族的宗祠,或是与我的家族有关联的大墓。可是总不如愿。
    今天,我走在先祖们生活过的土地上,再怎么也抑制不住访古的心情了。经过十年文革的洗荡,我深知国内对文物古迹的保存尚没有香港完善。但我不在乎,能让我在祖辈们走过的路上行走,我便已满足。如能发现一间古祠,或是老屋,一本古旧的宗谱,或是几张故纸,便已是此行之莫大收获。
    我走进先辈宣卿祖故居文德乡,向榕树下乘凉的老人家打听宣卿祖的传说,她们都说听不懂我的话。我写字请教她们,老人们又说没读过书,不认得字。没办法,我只好在村庄到处转。狗儿没有吠,却惊动了在巷头巷尾乘凉的村人。每当我走过他们的街巷,他们就把头从横巷里伸出来向我张望。他们心里一定在惊疑我这不束之客,却终于没有问出口。我看他们把头从横巷里伸出来,只见头颅不见人,那样子也十分好笑,却终于也没有笑出口。我忽然想起一首唐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遗憾的是,若大一个村庄竟不见一间莫氏宗祠,我只好失望而返。
    当我走到半路回头一望,竟发现村口围了十多人在对我议论。我那时已听不到他们在说些什么了。当我快要上公路的时候,一个男青年从村里骑自行车出来追上了我。他喘着气问我从哪里来?进他们村何事?我一一向他道出我的来意,并说出我的遗憾。他说原来是同宗的兄弟,就热情地邀我返回,并向我解释不见宗祠的缘故。最后,我还是让他送我上了路。
    封开寻根,虽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结果,却勾起我寻找祖先起源的强烈愿望。
  
        <二>姓氏来历
  史上莫氏的最早记录,大概要算上古时期的颛顼大帝。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生于若水,二十而登帝位,初封高阳,建都帝丘。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岁,号为高阳氏,死后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故濮阳又有“颛顼遗都”之称。颛顼(约公元前2400年时人)在后来的河北莫州地区建造莫阳城,其后代世居此地者,以地名为姓,始称“莫氏”。古代河北莫州及莫县的称谓也由此而来,至今该地区还有纪念药王的“莫州大庙”建筑。
  《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幽陵指今天的北京地区,交址是广东的交州(古代交州包括今天越南的北部地区),流沙指今天中国西北的沙漠地区(张掖居延县),蟠木是中国东海的海岛山中大桑树,也有说是扶桑日本。由此可见颛顼领地之广大。
  颛顼在位政绩颇多.(1)制作音乐,作乐曰六茎,以和律历,调阴阳;(2)观天记时,改制历法。以孟春为元,成为中国历法的开山祖,史称《颛顼历》,也叫《夏历》。这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对发展经济起到了巨大作用。(3)规范宗法祭祀活动,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北)正黎司地以属民 ,将神事与民事分离,标志着国家权力和政府机构雏形的出现。史称这一举动为“绝地天通”。传说远古年代神、人混合而居,多有不便,颛顼命南正重双手托天,命火(北)正黎双手按地,使天地分离。《易经》记载:“圣人以神道设教。”其含义就是上古圣人规范宗教活动,规定专人才可沟通鬼神,以神道宗教统治臣民。(4)规定男女有别,靠宗法的势力确立父系制度;(5)确立族外婚制度,不许近亲婚配。
  颛顼“绝地天通”等政策引发了天神不满,于是就爆发了以水神共工为首的天神大起义。《淮南子·天文训》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场斗争延续了很久,导致中原地区广泛水灾,直到舜和禹的时期才告结束。
  颛顼死后,帝位传给高辛氏帝窖,帝窖传尧,尧传舜。舜为颛顼的七世孙。《通志·氏族略》文:“虞舜之祖姓幕,莫即幕省文。”可见在舜的祖、父年代,莫姓便已产生。虞幕是舜的祖父,据闻是上古时代第一个发明“帐幕”的人。帐幕与罗网意思一样,所以莫氏与上古发明罗网捕鸟的勾望一族(后世称罗氏),同属颛顼后裔。今天西南地区布依族人中许多姓罗姓莫,很可能就此而来。而作为“幕氏”后人的圣帝虞舜,历史记载他“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苍梧之野就是广东封开、广西梧州附近地区。圣帝虞舜长期活动于洞庭湖一带,百岁之龄尚且南巡,后世莫氏望出巨鹿、江陵,以岭南为聚居之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后,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战。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顷公出兵支持王子丐复位(此举得到中原各诸侯国的响应),王子朝遂携周室典籍(应当还有包括九鼎在内的大量周王室青铜礼器)投奔楚国。此事被记录入《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和《史记》等书中。
    在王子朝一行中,既有王室成员、世袭贵族,也有道教始祖周朝守藏吏老子(守藏吏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及博物院院长)。王子朝一行所携带的周室典籍相当珍贵,它们包括前朝(指商代、夏代及更早时代)的文献、文物,以及周代列王的诰命文件,或许还有各诸侯方国的奏章、报表等文书档案资料。
  然而在王子朝奔楚之际,恰逢楚平王死,楚国在继位问题上也动荡不安。王子朝一行并没有到达楚国都城,而是滞留在南阳西鄂一带(今日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我国现存史书中,既没有记载楚国何时何地收到过这些周室典籍,也没有明确记载这批珍贵文献的下落,这些人类文明史上的无价之宝从此就神秘地失踪了,而且历代出土文物中也不见它们的踪影。这正是使中国三皇五帝年代及夏、商、周史变得模糊不清的原因所在。各大古姓氏的产生也在这些年代,因为历史资料的缺失,全都变得模糊不清。
    我族祖传的族谱记载:“吾莫姓始于周宣王次子,第110世孙姬振杨。建迹陕西咸阳,功封执戟郎,食采于钜鹿,赐姓莫,氏所自来矣。唐大历中,北部员外郎莫藏用继而117世;唐宣宗大中五年,状元及第莫宣卿继而124世孙也。”
  可是,《东莞市麻涌镇志》却记载说:“莫姓氏族原系周宣王之次子裔,食采于莫县──古钜鹿郡地。后来功在汉室,赐姓为莫。传至130世莫宣卿,在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考中状元及第,创岭南大魁天下第一人。”两段记载大意虽然一样,但有明显差别。前者言本族得姓于周朝,而后者却说得姓于汉室。如以每世人相差25年推算,则宣卿祖124世前的始祖应为公元前2250年尧舜时期人,不可能是周宣王的次子裔。以姬氏的世系推算,“110世孙姬振杨”应是约公元500年之南北朝人,不是周朝人。由此可知,两种说法可能混淆了。
  据闻黄帝约于公元前2500年时当政,黄帝的孙子颛顼(约公元前2400年时人)在后来的河北莫州地区建造莫阳城,其后代世居此地者,以地名为姓,始称“莫氏”。传说三皇五帝之一的有虞氏舜帝,当政时约公元前2150年,其祖则姓“幕”,莫即幕的省略书写文字。舜之祖姓“莫”,故可推知莫氏产生于颛顼——舜帝时期,即公元前2400——2150年间。此说与“宣卿祖124世前的始祖应为公元前2250年尧舜时期人”之说刚巧吻合。
  莫姓来源复杂,除“颛顼的莫阳城后代说”外,“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莫傲后代说”也很多。莫傲为楚国公族,楚国公族也源于黄帝族,可见得姓原因虽不同,来源其实一致。
    可能也有莫姓人源于姬氏的周宣王次子裔。得姓之原因,乃“姬振杨”建迹陕西咸阳,功封执戟郎,食采于钜鹿,赐姓莫。而钜鹿之莫州乃上古圣君颛顼造莫阳城的地方,故姬振杨以地名为姓。以周朝世系推算,若每世相隔25年,则“110世孙姬振杨”应是约公元500年五胡乱华时期之南北朝人,不是周朝人,也不是汉朝人,但说“功在汉室”也还过得去。本族莫姓先辈可能将两种不同来源的莫姓人混淆了。
  
         <三>南宗始祖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中国北方是由五个胡族先后建立的十六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这十六国分别是:前赵、后赵、成汉、前燕、前秦、前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大夏。最后,北方为北魏所统一。北魏在公元534──535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西魏又分别由北齐和北周所先后取代,最后北周统一了北齐,史称中国北方的这一时期为北朝。这一时期中国北方有许多少数民族建立的小政权,她们向往汉族文化,许多人能讲汉语,用汉人姓氏。如匈奴人与汉朝宗室和亲的后裔改姓刘,匈奴贵族刘渊于公元309年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称汉帝,该刘氏汉朝终于覆灭了西晋王朝;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命令去掉鲜卑姓,自己改姓元,其他改姓穆、长孙、陆、刘、奚……。少数民族莫那娄氏,邢莫氏便于此时改姓莫。
  莫振杨得姓之初,先居于北方,后世子孙也以地名为姓,聚居北方。钜鹿之莫州是上古圣帝颛顼建造莫阳城的地方,后世莫姓子弟众多。但南北朝时期钜鹿是一个动荡的战乱区,故人丁发展不大。虽然如此,后世子孙依然发展为当地之名门望族,《百家姓》在叙述莫氏的郡望时有“望出钜鹿、江陵”之言(江陵即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史书记载,南北朝时的东晋有个叫莫含的人,他住在钜鹿不远的雁門繁畤,家世貨殖,貲累巨萬。史载:
  劉琨為并州,辟含從事。含居近塞下,常往來國中。穆帝愛其才器,善待之。及為代王,備置官屬,求含於琨。琨遣入國,含心不願。琨諭之曰:“當今胡寇滔天,泯滅諸夏。百姓流離,死亡塗地;主上幽執,沉溺丑虜。唯此一州,介在群胡之間,以吾薄德,能自存立者,賴代王之力。是以傾身竭寶,長子遠質,覬滅殘賊,報雪大恥。卿為忠節,亦是奮義之時,何得苟惜共事之小誠,以忘出身之大益。入為代王腹心,非但吾願,亦一州所賴。”含乃入代,參國官。後琨徙五縣之民於陘南,含家獨留。含甚為穆帝所重,常參軍國大謀。卒於左將軍、關中侯。其故宅在桑乾川南,世稱莫含壁,或音訛,謂之莫回城雲。
    莫含之子莫显,知名於時。昭成世时,為左常侍。
    显的儿子莫题,也很有謀略。
  《魏书》载:太祖使題與將軍王建等三軍,討慕容寶廣寧太守劉亢泥,斬之。徙亢泥部落於平城。寶上谷太守驎,捐郡逃走,太祖追討。題為大將,別出東道。以功賜爵東宛侯。及還京師,常與李栗侍宴。栗坐不敬獲罪,題亦被黜為濟陽太守。後太祖欲廣宮室,規度平城四方數十里,將模鄴、洛、長安之制,運材數百萬根。以題機巧,徵令監之。召入,與論興造之宜。題久侍頗怠,賜死。
    題弟雲,好學善射。太祖時,常典選曹,轉給事中。以功賜爵安德侯。遷執金吾,常參軍國謀議。世祖之克赫連昌,詔雲與常山王素留鎮統萬。進爵安定公,加平西將軍,後遷鎮西大將軍。時初並河西,人心未一,雲撫慰新舊,皆得其所。神中卒,謚曰敬公。
    与北朝相对立,中国南方在西晋灭亡后,东晋就在公元317年建立,定都建康(今南京市)。东晋虽然延续了晋朝的命运,但她的辖区只是原西晋皇朝一部分,自始至终,她都没能收复中国北方之失土。公元420年,刘裕篡晋建立刘宋皇朝,从此中国南方进入南朝时期。南朝的政权相当不稳,一百多年间就换了四个朝代。最后,南朝的陈氏皇朝在公元589年为北周所灭,中国终于建立了统一的隋朝。这段时间,本族之先辈们一直生活在北方。
    隋朝之创始人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废除了北周的六官制度,建立三省六部官制,即在中央设立尚书省(掌全国政令)、门下省(审查政令及封驳)和内史省(起草诏令),在尚书省以下设吏、礼、兵、都官、度支、工等部,每部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二人。以后的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官制大致与此同。
    在人才选拔上,隋文帝废除使用多年的九品中正制,建立科举制度。这种人才选拔制度也对此后之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当时之科举分两种:一种属于临时之特科,类似唐朝之制科;另一种属常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科。
    隋文帝杨坚建立的基业,可惜让隋炀帝早早地断送了。继之而起的是李姓建立的唐朝。唐朝是在隋朝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她继续实行隋朝的府兵制和科举制度,同时对人民轻徭薄赋,励行均田,改善吏治,严明赏罚,因此经济恢复很快,形成“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出现了唐朝盛世。
    玄宗晚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唐朝便慢慢走向衰落。安史之乱对河北、河南、山西等地之经济生活影响很大。莫氏族人的祖居地河北莫州在此期间也发生了几次大的战争,人民生灵荼炭。在这些战乱地方,平叛将领也趁机扩大地盘,尤如民国时期的军阀般独霸一方。当时,许多北方人为了逃避战乱,纷纷迁居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少数民族因唐朝战乱之故,也时常造反。稍后,莫藏用在垂暮之年担任唐朝的比部员外郎,蒙恩代天子宣慰岭南,从而也将莫氏由北方带入岭南地区。当时安史战乱已经平息,经济正在恢复。但北方地区因为邻近少数民族,经常受到胡族侵扰,加上边镇将领独霸一方,鱼肉百姓,所以该地区之经济状况甚差。莫氏一支由今天的河北省迁到江西省贵溪县,再徙福建莆田。莫建蒼由闽入粤,其子莫辅廷出任浽州郡守,居浽州(今之广东怀集、广宁一带)。时约公元800年,边镇各将先后反叛,对抗朝庭。
  莫辅廷乃本氏族太太始祖,从北方迁居岭南,生两子,长子让仁,次子让义,辞世后葬广东广宁县十排山。长子让仁很早就迁居今广东封开县渔涝镇文德乡都尚村,相传以放鸭为生。让仁公便是日后被尊为南宗始祖之莫宣卿之父。
  有些记载说莫让仁是岭南八大才子之一,可惜我无法找到其它佐证。但莫宣卿之母梁氏,与莫宣卿的授业恩师梁明甫是兄妹,让仁公能与名师之妹结亲,以当时尤重门第的社会而论,浽州郡守莫辅廷的儿子莫让仁,家世应不会太差,至少他应谙通文墨,以“放鸭为生”之传言恐怕不实。
    据古代的《开建县志》记叙,让仁公为人仁厚,有积德,并且精通文墨,可惜很早就过身了。各种资料虽然没有记载让仁公遗下多少后代,但从其子莫宣卿的字可知,宣卿祖应该还有一位兄长。古人起名通常按伯、仲、叔、季之顺序去确定人之排行,宣卿祖字仲节,可见他排行第二,长子另有其人。封开当地民间传说认为,莫宣卿是遗腹子,其母在改嫁的半路中生下他。如按此说,梁氏在丈夫死后不足10月就改嫁,虽说唐代礼教没宋朝严谨,但也是与常理不合的。可见此传说也不实。由于宣卿祖在岭南文化史上之重要作用,本族子孙习惯上都尊他为南宗始祖。
    宣卿祖出世时已是公元834年,即唐文宗大和八年农历八月十七日。此时安史之乱早已结束,但留下之后遗症却难以消除。边镇将领坐大,宫庭里宦官专权。唐文宗几次与人设计要消灭宦党势力,但都失败。“甘露之变”后,大宦官仇士良等人气焰益盛,上胁天子,下凌宰相,唐朝政治更加腐败。到了武宗朝,李德裕任宰相,李支持武宗重振朝纲,会昌年间一度出现崭新之政治局面。他逐步削弱宦官权力,并有力地回击了各地之反叛者。可惜的是,唐朝从宪宗到宣宗共约五十年,都一直存在着牛李党争。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牛党主要人物、前宰相李宗闵被贬为杭州刺史,四年复贬漳州长史,寻长流封州,六年八月徙郴州司马,未行卒。到宣宗元年时(公元847年),牛党之白敏中执政任宰相,李德裕被排挤逐出朝庭,最后死于广东崖州。大约因为牛党大员、前宰相李宗闵长期流放封州的关系,宣卿祖可能也被划入牛党一脉。从后期的诗文观之,宣卿祖与牛党人物白敏中一直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
    公元851年,即唐宣宗大中五年,宣卿祖廷试第一,钦点状元,座师是礼部侍郎韦悫。唐宣宗给这位年轻南方才子祝诗曰:
      南方远地产奇才,突破天荒出草莱。
      神鲤跳翻三尺浪,皇都惊震一声雷。
    有些典籍说公为该年制科状元,进士科状元是李郜。但是,现存资料很难证实李郜为是年状元,而说明宣卿祖为状元之证据却很多。
    何谓制科和进士科状元?原来唐朝科举分两类:一类是常设科目,如秀才科、明经科和进士科,此外还有武举、明法、明算、明书、开元礼、道举、三史等科。这些科目以秀才科最难考,每年及第人数极少,几乎是虚设;以进士科最引人注目,因为及第者少则分配郡县,大则登台入阁,仕途远大。另一类科举是临时设考科目,并非每年定期举行,主要是供统治者挑选有特殊才能之人才,是为制科。制科及第者之名誉虽然极佳,但仕途不及进士科好。无论进士科考试及第与否,都可参加制科考试。考试地点设在长安或洛阳。
    根据《全唐文》中《莫孝肃诗集序》之记载:“唐宣宗大中五年,龙集辛未,设科求贤,合天下士,对策于大庭,胪传以莫公宣卿为第一。公字仲节,广南封州人也。”可见,宣卿祖是参加殿试夺得第一名,而考试场面非常壮大,严肃。一般认为,宣卿祖考取的是进士科状元。根据惯例,公被授以翰林院修撰之职。这是一种职位不高的官,但因担负起草诏书之职,故是皇帝的近臣。不久,公回乡省亲,他见到慈祥的母亲,并重新安葬了他的先父──让仁公。
    早在少年时代,公则有言志诗云:
        我本南山风,岂同凡鸟群。
        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
  可见公在少年时代则怀“达则兼济天下”之抱负。但是,公及第时正是牛党执政。牛党之观念非常保守,他们反对削藩主张,也反对禁佛主张,故白敏中执政不久,边镇势力又逐渐膨涨,僧、尼之流弊又死灰复燃。公与牛党人物之观念显然是不合的。
    由于僧、尼寺院势力发展了,许多农民的土地被肩并;而地方军阀之势力膨涨,更加速了土地集中。农民失去土地,只好四处流浪,而政府亦失去越来越多租赋收入。为了维持政府运作,政府只好对持有土地之农民加征赋税,农民负担就更重了。
    由于唐末政权的腐朽,繁重赋税和连年灾荒,广大农民无法生存,只好纷纷起义。
    公元859年,即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十二月,裘甫领导浙东农民暴动。12月中旬占领浙江象山,附近农民参加起义者数千人。公元860年初,浙东观察使郑祗德派兵镇压失败,农民军又在唐兴(今浙江天台)桐柏观战败台州兵,一举攻克剡县,起义发展到一万多人。同年2月,郑、裘各率兵大战于剡县之西,唐军中计兵败,大部被歼。这次战役,史称三溪大捷。
    三溪大捷以后,农民军威名大震,附近流民和小股农民军纷纷参加裘甫之义军,人数达三万多人,划分三十二队。裘甫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建年号罗平,以刘睢为谋主,刘庆、刘从简为副帅。
    由于浙东、浙西是唐政府赋税之主要来源,而浙东观察使两个月来之镇压又连连败北,自然引起朝廷不安。咸通元年(860年)2月,宰相夏候孜推荐前安南都护王式主持这场战争。
    都护乃汉朝和唐朝时中央政府派往少数民族地区或附近属国之军政领导人,主要担负当地治安之责,同时也协助中央政府加强这些地区的统治。王式出自书香门第,曾在安南(即今越南)威服华夷,事务处理非常得体。唐懿宗调王式为浙东观察使,同时征发忠武、义成、淮南三道兵,配合王式镇压裘甫起义。
    这时,裘甫已在浙东发动大规模攻势,先后攻占了衢州(今衢县)、婺州(今金华)、唐兴(今天台)、余姚(今余姚)、慈溪(今宁波西北)、奉化(今奉化)、宁海(今宁海)。农民军所到之处,杀守令,惩贪暴,给政府以沉重打击。
    不久,王式统兵进逼浙东,副帅刘睢主张先发制人,引兵攻取越州(今绍兴),并派几千人固守越州门户西陵(今肖山),沿浙江筑垒拒守。然后兵分两路:一路进取浙西;另一路渡长江取杨州财货作为军饷;最后,修整石头城(今南京)作为首都。至于南路方面,可派副帅刘从简领万人循海南下,袭取福建。如此则可控制东南各道,朝廷的贡赋尽归我有。
    但这时混入农民军的进士王辂却反对刘睢主张。他认为这是效孙权偏安江东之做法,这只有在汉末天下大乱时方能办到;如今不可能割据一方,倒不如拥众据险固守,必要时耕田打鱼自给自足,一旦官军来攻,便潜入海岛,等敌人退却,就再回来。
    裘甫拿不定取何主意,但王式却已到浙东。他在浙东首先打开各县府库,大规模赈济,以减少农民起义之后备力量;另一方面他采取措施禁止义军细作混进唐军内部侦察或策动唐军反正;同时,他又派大量策反人员混入农民军内部,进行瓦解诱降活动;作战中,他利用反叛之农民军作先锋,大赏有功人员。
    咸通元年(860年)5月,王式准备彻底围剿农民军。首先,他大量增加骑兵;然后,再兵分两路:东路由石宗本、白琮、凌茂和韩宗政等统骑兵进攻,由上虞奔奉化,以解象山之围;南路由白宗建、游仙楚、万膦等,各率本镇兵,并与台州(今临海)唐兴兵会合进攻。王式在出征前宣布:“全军共同作战,不得贪功,不得杀害平民,不得焚毁民舍。战斗中所获敌人之财物,不必上交,俘掳敌人,立即释放。”由于这些开明政策,农民军之战斗力被大大削弱。
  由此,南路唐军大破刘雎农民军,农民军首领毛应天战死。与此同时,王式又奏报朝庭,急调忠武、义成、昭义各镇军队齐集越州。忠武军堵义军南下之路,义成军配合台州土匪直奔宁海,拟攻义军大本营,而昭义军则增援东路军,切断义军入明州之后路。至此,义军陷入唐兵包围之中。
    义军集中兵力出海游镇(今三门),结果被南路唐军打败,不得已退守甬溪洞。另一方面,唐将云思益和王克容率水军巡逻海滨,防止义军退入海岛。这年6月,裘甫率残部回到剡城,被王式东南两路军包围。裘甫努力突围,三天出战八十三次,终不得脱。公元860年6月21日,裘甫、刘雎等突围被擒,全部牺牲。刘从简逃出剡城,逃到大兰山继续作战,到七月间也失败了。
    裘甫起义结束后,浙东经济萧条,政府急需大量官员进行重建工作。
    咸通元年(860年),白敏中从汾宁节度使复为宰相(平章事),宣卿祖所任翰林修撰,只是一种代皇帝起草诏书的官,并无辅理朝政之实权。十年来,宣卿祖目睹牛李两党互相倾轧,朝庭之内又宦官擅权,他那种“佐圣君”的理想一直得不到实现。白敏中回朝执政后,宣卿祖知道继续留在京城实在起不了什么作用,倒不如到外面任地方官,也许可为百姓办点实事。另一方面,他与母亲梁氏也已阔别多年,很想回乡探望一番。于是,宣卿祖以归养母亲为名,提出申请。懿宗皇帝考虑再三,终于准许他出任台州别驾(台州即今浙江临海市,别驾为州刺史副职)之职。
    宣卿祖虽然不满牛党政治观点,但他个人仍然和牛党领军人物白敏中保持良好私人关系。因此,宣卿祖出京时,白敏中也来送行。白在这次送行的时候,曾赠诗劝宣卿祖放弃自己的观点,诗曰:
        锦绣文章锦绣身,长安雷动满城春。
        九重黄甲终为贵,百镒兼金未足珍。
        台阁丝纶应舍旧,经筵保傅可图新。
        云何一点思亲志,化作岭南戏采人。
    (注:九重,指皇宫;黄甲,指写诏书的材料;百镒,重量单位;台阁,指朝庭中枢机关;丝纶,原指皇帝的说话,借以指掌握诏书的人,这里用以指宣卿祖。)
  另一方面,宣卿祖与同榜进士柳圭也一直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柳圭是柳公绰之孙,书法家柳公权侄孙,应白敏中之辟,杜宗表为西川幕府,后以蓝田慰直弘文馆迁右拾遗,终于卫慰少卿的任上。宣卿祖及第时,柳圭给公的贺诗曰:
  笔阵才交玉阶前,一声雷震便升天。
  榜中姓氏当头列,笈里文章许世传。
  红杏殿中呈绣服,绿杨提畔拂金边。
  九衢难怪人空巷,才子风流正少年。
  从诗中“一声雷震便升天”可知,宣卿祖及第前乃是民间一介寒儒、家世不彰,及第后才身价急升。不久,宣卿祖回乡省亲,柳圭又赠贺诗曰:
  青骢聚送谪仙人,南国荣亲不及君。
  椰子味从今日近,鹧鸪声向旧山闻。
  孤猿夜叫三湘月,匹马时侵五岭云。
  想到故乡应腊过,药栏尤有异花薰。
  
  清人编《全唐诗》收录有宣卿祖之三诗两句,分别是《答问读书居》、《百官乘月早朝听残漏》和《赋得水怀珠》。由此可见,宣卿祖生平常与朋友以诗歌唱和,并经常作诗评击时政。
    公元861年(即咸通二年),白敏中又离京出任风翔节度使。宣卿祖却在上任台州途中病逝。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上赐公谥号为孝肃,并作当地名贤,享受四时祭祀。
  咸通皇帝所下诏书有句“蠲其本支租税之供,原入公家之田赋,充为庙祀蒸尝。”也就是说,莫氏后人产业收成不用交税交租,这对家族而言已是莫大的尊荣与特权。对此特权,今天可能难以理解,但在古代却是很普遍的现象。南宋初年,东莞有邓氏名惟汲者,也在兵荒马乱的北宋末娶了赵氏宗室女,后称皇姑。皇姑生前,其子与南宋皇帝终于认了亲。于是,皇帝下诏将东莞全地的山林渔渡税收封作皇姑脂粉资。皇姑年迈慈善,将税收全捐给东莞资福寺。所以,东莞的樵夫渔人打柴摆渡等收入,历来是不用上税的。
  关于公之卒年,许多资料均无明确记载。但据上述材料推断,公可能死于公元861──868年,即咸通二──九年(28─34岁)。宣卿祖夫人,有些族谱记为陈氏,但《让仁公墓志铭》及《广东历代状元》一书则记为白氏,姑且认为白氏是元配罢。
  我一直怀疑宣卿祖与白家的关系。白敏中是白居易的堂弟,从诗文可知白敏中与宣卿祖交情非浅。宣卿祖夫人姓白,公死后为其编辑诗集的人是白鸿儒,可见宣卿祖与白家关系非浅。可惜,今日已无法找到其它佐证。
  
             <四>五代乱世
    唐咸通三年五月,即公元862年,岭南分为东西两道,以封开之东为东道,以邕州(今广西南宁附近)为西道,封州入广东道。是年十一月,南诏(今云南)派兵攻打安南(今越南,时为唐朝属国)。封州是广东及中原地区进入安南之水陆交通要道。自此,封州经济大受影响。为防止南诏兵进入唐朝国境,唐政府从徐州召募三千人镇守安南,另有八百人戍守桂林。原约定戍守三年,但桂林戍卒已驻守六年,徐州刺史竟不允许他们返回。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七月,牙官许佶、赵可立、王幼诚等率领桂林戍卒起义,杀都将王仲甫,又推举粮料官庞勋,带领戍卒,经江南西道,沿长江东下,过浙江白沙,又沿浊河进入淮南,然后北上,返回徐州。而这年的三月,懿宗皇帝诰封宣卿祖为孝肃公之诏书亦下,公之灵枢安葬于封州离城六十里之锣鼓岗。
    宣卿祖英年早逝,遗下三个未满十岁的孤儿,即莫齐、莫楚、莫晋。此时唐朝天下已经大乱。齐楚晋三人在少年时可能受到外戚白家的不少照顾。莫齐长大后为襄阳县知县,县选举官;莫楚为宿迁守道官;而本族二世祖晋公,则于唐朝末年当上了怀州刺史之职。怀州,即今山西沁阳市。
    宣卿祖故后,唐朝经历了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黄巢起义(874──884年)后,很快就于公元907年结束了。篡唐的是唐朝宣武军节度使梁王朱全忠,他建立后梁皇朝。朱全忠杀唐朝宗室,所以晋公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没有支持他。晋公和唐朝之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一起反对朱全忠之篡唐行为。公元923年,沙陀族人李存勖(李克用之子)灭后梁,并在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即帝位,建国号为唐,史称后唐。后唐恢复唐朝的国号和典章制度,任用许多唐朝的遗臣,因而很得人心。晋公及其后裔便忠心辅助后唐。后唐是五代时期唯一统一北方的朝代。据现留莫氏最早族谱、北宋王府直讲莫仕广所编《莫氏全族大谱》所记:晋公字国韬,号永年(龙尾冈谱作字益深号涟溪),于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擢选怀州剌史,政声溢于遐迩,因上疏奏日“为官者不可握兵权”(以削藩镇势力),兄弟二人勤国赤心,赐中书、参谋韬略;楚公字国略(龙尾冈谱作字益渊号湘溪),唐乾宁年间(894—897)任征梁大将军、节度使观察等。以此观之,宣卿祖后,莫氏族人倒是“上马能杀敌,下马可书文”,文韬武略,样样在行。
    公元926年,后唐魏博兵变,命李嗣源镇压魏博兵变,李嗣源却在开封反叛。后来,洛阳兵乱,唐帝李存勖被杀,于是李嗣源(李克用养子,李存勖义兄)即后唐帝位,是为明宗,年号天成。此时,南方有吴、吴越、南汉、荆南、楚、闽等国,北方则有契丹国。
    唐朝时,朝庭有“侍读”官职,职责是皇帝之文学顾问及秘书。后唐明宗即帝位后,因唐室“侍读”之号,创设“端明殿学士”之职。第一个获得这种官职的,是自号“长乐老”的冯道。
    五代十国时期是我国之乱世。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公元959年周世宗卒,短短五十三年间,中原地区更换了五个朝代,凡八姓,十三个皇帝。由于政权经常更换,故臣子看待皇帝,象雇工看待雇主一样,雇主换了,他就去别处受雇,习以为常。冯道是这种“事君犹佣者”之典型,故受到历代史家非议。冯道是河北嬴州景城(今河北河间地区)人,唐末为幽州刘守光幕僚,后转事河东李克用,受张承业赏识,作了掌书记,以文墨见重于李存勖。后唐建立,以尚书省郎官,充翰林学士。明宗时,拜端明殿学士,是第一个获此称号之官员。他以后做了宰相。冯道在后唐事四帝,在后晋事二帝,在后汉、后周初亦备受重用。后因反对柴荣(后周皇帝)亲征刘崇,才被罢中书令。
    冯道这种朝秦暮楚,毫无气节之行为,用传统“忠君”思想去判断,当然是备受责难的。其实冯道是一个争议性的人物。历代史家批评冯道在民族斗争的生死关头,不为民族赴难,却主动朝拜新主子固然有理,但冯道的解释却不能说无丝毫道理。冯道自述他为人“孝于家,忠于国”。他为了父母子女免受于难,为了广大民众免受战争荼炭,为了把战争的伤害减至最低的限度,他对一切明知不可战胜的斗争一概采取不抵抗政策,为保证当地的经济和人民生命安全做出一定的贡献。国家是人民的,不是某一个君主,某一个集团的,故说冯道“忠君”并不恰当,但他自述“忠于国”却不无道理。正如今天之香港回归中国,港人认为:中国政府统治也罢,英国政府统治也罢,只要能令香港生活安定,经济繁荣,港人就支持她。于是,国内共产党人就批评港人不爱国。部分港人就反驳说,他们热爱中国,不爱的是执政之共产党而已。
    二世祖晋公,生两子,长子如松,次子如柏。如柏生一子平米,迁居广西,近代民国时期广东督军莫荣新则是平米公后裔。
    本族三世祖莫如松与其父晋公忠心辅助后唐。明宗天成三年,如松公终于也被授以“端明殿学士”之职。如松公生二子,长子怀,任青州别驾(青州,今山东之山东道及济南道东境,兼有奉天辽河以东之地,即今临淄);次子惟,则为本族之四世祖。
    后唐明宗以后,帝位传给闵帝李从厚。很快,闵帝则为李嗣源养子李从珂所杀。李从珂即帝位后,年号清泰。清泰二年(公元935年),李嗣源女婿石敬唐勾结契丹,推翻了后唐皇朝。后唐末帝李从珂自杀。
    公元936年,石敬唐建立后晋皇朝,建都洛阳,以开封为东京,以太原为北京。石敬唐在叛立过程中,为达到称帝之目的,认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岁输帛三十万匹,割雁门以北之燕云十六州予契丹。这十六州之地,就包括莫氏始祖姬振扬食邑所在地莫县──莫州(今河北任丘县)。
    公元952年,契丹属瀛州、莫州、幽州大水,流民数十万入河北,后周皇帝郭威令州县赈济。许多世居莫州之莫氏族人由此迁入河北、河南等地。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后周收复瓦桥关,契丹莫、瀛、易三州归降。同年,后周世宗柴荣卒,其子柴宗训即位。公元960年,契丹入侵,赵匡胤率后周兵抵御,行至大梁城北陈桥驿,军变,黄袍加身,赵匡胤称帝,建大宋皇朝,后周亡。
  
               <五>宋代盛衰
    大宋建国之初,五代十国之分裂局面还未结束。如松公此时已经年老,但可能还未身故。如松公生怀、惟二子。此时唐宋之交,正当乱世。据番禺沙湾新村《莫氏族谱》记载:“莫怀,如松公长子,字尧远,号碧洲,官至青州别驾。少有才猷,目睹后晋汉周之兴败,每叹曰:未可仕也。及至宋太祖登极,乃喜曰:可出矣。遂以文学荐,初任开封教授,历升青州别驾。致仕,居家足不出户。寿八十二,童颜鹤发云云。。。。。。莫惟,如松公次子,字舜远,号灵洲。宋太祖建隆间,官至单州团练使。”单州,就是今天的山东单县地区,当年大宋朝与北汉国交界附近。后来的南宋名将韩世忠,北宋时也是官居单州团练使,在此与金国交战对峙多年。
    宋太祖赵匡胤经过十多年争战,终于局部统一了中原地区,但中国北方和西方还有辽和西夏与他对峙。
    当局势稳定后,宋太祖为消除五代十国时骄兵悍将拥兵为王之隐患,开始解除他身边各大将兵权。古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灭,走狗烹”的时机也将来临。
    一天晚上,宋太祖召集大将饮酒。酒兴正浓之时,只见宋太祖忽然长叹一声。众将忙问其故,太祖说:“我这个位子,谁不想坐呢?”众将领忙向他大表忠心。宋太祖说:“我深知众卿无异心,可要是你们的手下贪图富贵,把黄袍加到你们身上,你们能够阻止得了么?”众将领至此方知宋太祖对他们已起戒心,只有交出兵权,方可保平安。第二天早朝,众将领纷纷以身老力衰为由,自动请辞,交出兵权。宋太祖在杯酒之间便解除了众将领的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
    其后,宋太祖采取宰相赵普先南后北之统一政策,先后消灭了南方的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和南唐等国,对北方的辽和北汉,他只采取守势,在边境适当显示武力而已。
    为了避免五代分裂割据局面重演,宋太祖及其后之宋代皇帝,采用“强干弱枝,分化事权”的政策,以削弱地方军阀之势力:
    一是把节度使兼领的“支郡”收归中央直接管辖,改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县等地方官;(这与本族先祖莫晋所奏“为官者不可握兵权”以削弱藩镇势力一致。这是将地方政府与军权分开,节度使管军,知州、知县等官员管地方民政。)
    二是把原由藩镇把持的地方财权收归中央,下令地方财政收入除少量自用外,其余钱帛缴交中央;
    三是剥夺方镇节度使的司法权,恢复各县县尉的建置。司法管理改由科举录取的文官担任,而地方司法治安权力,则由县尉负责;
    四是不断抽调地方精锐之兵充实禁军,造成地方兵力贫弱。
    在解决军阀势力的同时,宋太祖也进行军事制度和官僚制度改革。军事制度改革主要有四项:
    一是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等“三衙”分掌。三衙的长官称为三帅,互不统属,只听命于皇帝;
    二是掌兵权和调发兵权分离。三衙虽然分掌禁军,却无调发兵权力,枢密院掌发兵、调兵权力,却不能直接掌握军队;
    三是京城驻军和外地驻军保持均衡,称为“内外相维”;
    四是使兵将分离。京城驻军和地方驻军必须经常调动,史称轮流驻防之办法为“更戍法”。军队将领也经常更换。
    官僚制度改革,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中央实行军政、民政、财政三权分立,宰相地位和权力下降。军政归枢密院,宰相只掌民政,财政归三司使掌握;
    二是实行职官之官、职、差遣分离制度。由于宋太祖以禅让方式夺得后周政权,故他不得不承接后周的整套官僚架构,以安抚旧政权的官僚和稳定局势。但宋太祖要实行中央集权,旧机构和旧人员显然不适应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需要,宋太祖对他们也难以信任。因此,宋太祖另外差派官员,让他们的官衔上带着“判”、“知”等字眼,去行使实际职权,而旧官僚则丧失相应职权。如此,则造成官、职、差遣三位分离的状况。官只表明官名的位品,作为领取俸禄的依据,并无实际执掌和权力;职只是一种荣誉头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事,拥有行政权力;
    三是实行科举考试改革。由于唐代科举考试中主考官和被录取的人由座主和门生的关系结成政治集团,产生派系斗争,所以宋代禁止及第进士称主考官(春官)为恩师、师门,也不能自称门生。以后,又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录取进士。这些经过殿试录取的进士,就成了“天子门生”。
    宋代的这些做法,无疑是大大巩固皇权统治。但是,分化事权,官、职分离之做法,却无限止膨涨了宋代官僚架构,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和积贫积弱局面。这是有宋一代备受外族政权侵凌之主要原因。
    各地族谱在这里稍有不同,南唐如松公生怀、惟二子,一说怀公生勇、雄、顽三子,一说惟公配何氏,生勇、雄、顽三子。本处暂从祖传族谱说法,以惟公为本族先祖。长子勇则为本族之五世祖。勇公配福建林氏为妻,中年以后也得三子,即永丰、永昌、永泰。因为姻亲的关系,勇公成家后移居福建。林氏在福建是世家大族。世人形容林氏家族之盛,有“三日不出林”之誉,即在福建行走三日,可能还未走出林氏居地之范围。
    长子六世祖永丰,居福建甫田县吉履乡。次子永昌乃本族之六世祖,讳之用,号建山,生宋真宗景德乙巳(公元1005年)正月初七日亥时,终于宋神宗元丰乙丑(1085)年五月十四日子时,寿八十一岁。登宋仁宗明道年间(1032—1033)乡贡,出任广州训导,娶李氏,居住广州城清风桥。至其去任,递乃会试复登景祐六年(1039)进士出身,任闽中兴化府蒲田知县,复娶万氏,升南雄路判。万氏生宋天禧庚申年(1020)二月初三子时,终于元祐癸酉年(1093)三月十二寅时寿七十四。合葬番禺(今广州市)白云山戙旗峰,坐卯向酉兼乙辛之原。穴前有联云:源从凌水分三派,宅占禺山第一峰。
    公元1086年(宋哲宗元佑元年),宋室朝庭刚刚进行了一场剧烈之政治斗争,即以王安石为首所昌导之“熙宁变法”。这一围绕富国强兵目标所推行之变法,其主要内容有:
    〈1〉均输法;〈2〉青苗法;〈3〉农田水利法;〈4〉募役法(又称免役法);〈5〉市易法;〈6〉方田均税法;〈7〉保甲法;〈8〉保马法;〈9〉将兵法。
    但是,反对新法也大有人在,如文彦博、韩琦、富弼、欧阳修等元老大臣,还有太皇太后、皇太后、宋神宗之弟等,其代表人物则是司马光。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宋神宗病死,其子宋哲宗(赵煦)继位,时未满十岁,年号元佑。神宗之母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罢一切新法。
    元佑初年上台的守旧派人物为了打击一切变法势力,将变法派人物逐出朝庭,永不录用。元佑八年,太皇太后卒,哲宗亲政,他主张恢复神宗皇帝的事业,于是罢守旧派人物,重新起用变法派大臣。变法派人物为了报复,将元佑年间支持废罢新法之官员列为元佑党人贬官处置。守旧派中的苏辙、苏轼、刘挚、范纯仁等更被流放岭南。
    以前部分族谱记载,“永昌公于元佑六年进士及第”,故推测他可能受到这次政争的余波影响。今据番禺沙湾、东莞大洲、增城龙尾岗等地《莫氏族谱》修正,“永昌公于景佑年间进士及第”,终于宋神宗元丰乙丑年。永昌公虽然生当变法时期,但因官职所限,应当不会参预这次政治斗争。但各地《族谱》对其官职先后次序记载不一,如有些记载,永昌公先任“路判”,后当“学训”,这就是明显的官职被贬了。永昌公的长孙莫仕广,曾经是宋朝广东科举解元,宋大观丁亥年(1107)由八行取士科补大学士,上舍授常州路教,考绩王府直讲。王安石开始变法时,他只得5岁,结束时(元佑元年)也只得21岁,因此也不可能涉入这次政争。其它如莫愚、莫钝、莫遗等人,官职太低,也不可能涉入这次政争。
  倒是八世祖莫仕广,官职为王府直讲,是北宋朝王子的老师及幕僚。王府直讲官职虽小,但若王子登极为帝,便可能是太傅之身(皇帝老师),仕途极佳。一个王子最终能否成为皇太子、登上皇位,与他身边的王府直讲、王府赞读等顾问辅助大有关系。元佑六年时,莫仕广刚巧26岁,他很可能就是该年“进士及第”,而部分族人可能错记为永昌公。宋大观丁亥年(1107),莫仕广由八行取士科补大学士,也仅仅是42岁,不久就出任常州路教、王府直讲。部分《族谱》中有“(永昌公)从高宗南渡”的记载,可能也是将仕广之事附会到永昌公的身上。王子老师称王府直讲,太子老师称少傅,皇帝老师称太傅。宋高宗未登基时,宋朝太子另有其人。后来北宋被灭,徽钦二帝被虏,宋朝宗室连同朝臣三千多人北去,单单只得康王赵构逃脱,这才登基为帝,此即宋高宗。所谓“从高宗南渡”,很可能就是仕广曾为康王王府直讲的传说记述。但莫仕广终于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两年后北宋则为金朝所灭。
  江浙民间及广东珠三角地区有个民间传说,很可能与仕广公有关。这个丑化莫氏的故事,后来被冯梦龙改编成小说、戏剧,就是《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戏剧《金玉奴》的故事大概是:宋朝落难才子莫稽身为科举解元,但因贫无所依,无法凑齐上京赴试路费。金老大世代为乞丐头目(团头在难时周济收留乞丐,但乞丐平时所乞钱财必须交出月例钱给团头,团头由此发家致富),生有独女金玉奴,才貌双全。金老大为她觅得穷书生莫稽入赘为婿。金莫联婚宴亲之日,众乞丐记恨金家致富忘本不宴乞丐,捣乱婚宴。莫稽引为奇耻,由此而生抛妻之念。后来莫稽进士及第,出为司户参军,乡人笑指乞丐女婿做官了,莫稽更怒。上任路上,莫稽伺机溺死玉奴,欲谋另娶。玉奴得莫稽上司许德厚救活,并纳为义女。许德厚设计骗莫稽娶其义女。怎料洞房之夜,他一进房门便遭老妪、丫鬟劈打,再看新娘不是别人,正是前妻玉奴。后经许氏夫妇解释,莫稽明了真相,惭愧不已,再不敢嫌弃糟糠。后来,许莫二家世代友好。
  新加坡李大傻所编《珠玑巷传奇》一书及广东珠三角地区传说,记述的是番禺何氏之女嫁一莫姓解元才子,故事情节与《金玉奴》一剧大致相同。而现实中的番禺莫仕广也是科举解元,与前妻彭氏失婚未娶,葬广东番禺石冈苑冈山,后又娶羊城安澜街何氏之女,入赘南海平洲。司户参军为仕广之祖永昌公曾任官职,仕广官邸自名“冰玉轩”也似与“玉奴”一名有些关系。只是二人出身大有差异,当为小说家玩笑之作。
    宋哲宗亲政仅六年,驾崩,其弟赵佶立,是为徽宗,年号建中靖国。徽宗重用蔡京、曾布等人,又宠信宦官童贯,朝政昏暗。
    这期间,宋朝之河北、山东一带爆发宋江的农民起义,而浙江淳安也爆发了方腊起义。这两支起义军虽然在公元1122年被先后镇压下去,但五年以后(即公元1127年),北宋则被金朝所灭。徽宗在位25年,但宣和七年金兵大举南侵时,宋徽宗就勿忙让位给太子宋钦宗赵桓,自己带一班宠臣跄忙南逃。幸得忠臣李纲之助,才化解了此次金兵之灾。钦宗即帝位后,年号靖康。靖康二年(即公元1127年)北宋皇朝在投降政策之领导下终于为金朝所灭。金主废宋徽宗和宋钦宗为庶人,立原北宋宰相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同年四月,金兵虏徽、钦二帝及宋朝后妃、宗室,连同朝官三千多人北去,此为“靖康之耻”。
    建炎元年十月,宋高宗从应天府沿运河南逃到杨州,最后迁都临安(即今杭州),莫氏族人也可能跟随南渡。
    六世祖永昌公配妻李氏、万氏。李氏早卒,葬福建潮流港。公与万氏葬广州白云山金盘岭同旗峰。
    公之长子愚,字世泽,号爱川,配高氏,生子二,即仕广、仕俊,迁居番禺韦诵。公之次子鲁,字世仰,号始山,迁南海西樵老村为一世祖,出四子,即晟、昂、晃、最。公之三子名钝,乃本族之七世祖,字世陵,号朝崇,拔贡出身,官至荆门州学正(荆门州即今湖北荆州,学正乃一州之教育长官,相当于今之教育厅长),子二人,达、遗,居东莞蕉利。钝公乃迁居东莞之一世祖。
    达公为八世祖,居广州清风桥,配章氏,号奇叟,字一锦,出五子,即如英、如雄、如华、如福、如珍。
    遗公乃本族八世祖,与仕广同辈,字钜,号肖叟,元佑四年生(公元1089),南宋绍兴五年卒(公元1134年),年仅四十五岁。遗公忠君爱国,性情刚烈,绍兴年间上书《平边策》,纳粟助边,授朝奉大夫(一记为奉政大夫)之职。公初卜居东莞城莫家岗(即今东莞宾馆一带),旋又迁居东莞蕉利村(即今中堂招利)。公配陈氏宜人,绍兴二十二年合葬蟠溪水茶山围圣娘岗(即今东莞茶山镇芦边村)。公生七子,七子之名皆有恢复中原之意,即威、猛、勇(烈)、辅、弼、韬、略。
    九世祖威公乃遗公长子,字念一,公任广西象州武宣县尹,居东莞蕉利板桥,今番禺深井、岗尾、仑头、北山、赤沙皆公裔也;猛公乃本族之九世祖,字念二,遗公次子,妻何氏、陈氏,官宋朝同知,由蕉利迁今桥头镇大洲乡南门。念二之子如一生六子,一、二、三、四子居大洲(现大洲村分四房则缘于此),五子迁博罗龙叫,六子迁惠阳牛尿岗;勇公(一些族谱记为莫烈)乃遗公三子,字念三,南宋(江西)建昌府同知,居厚街河田、东莞高步、增城龙尾岗、莫官田;韬乃遗公四子,字念四,居麻涌东圃、新基;略,遗五子,居(长安)白石乡;辅乃遗六子,字念六,一字智,别字克治,恩奖致政大夫,配姚氏、黎氏、居蟠溪水;弼,遗七子,居英村、上瑾。
    如一第三子叔翰公乃本族之十一世祖,居大洲村。叔翰公长子启勲,号胜寿,乃本族之十二世祖,约生于公元1193年(宋光宗绍熙年间),成年后从大洲村,分支迁居惠阳火岗村为一世祖。胜寿公因子有恩于朝庭,故南宋朝庭赐予“修职郎”。公配罗氏,合葬鲤鱼冈。胜寿公子流泉,约生于公元1223年(宋嘉定年间),妻翟氏,子创业,与胜寿公合葬鲤鱼冈,为本族之十三世祖。流泉公何恩于朝,并无记载,不可考。流泉公之子创业,配杨氏,合葬鲤鱼岗,与胜寿公同墓。创业出一子,名斗子。至此,南宋皇朝也将结束了。
    本氏族从一世祖孝肃公始,至九世祖猛公止,可说是世代官宦,功名鼎盛。到猛公这一代,人丁也开始大发。但是,自从胜寿公分支火岗后,连续三代单传,几乎香烟断绝,功名也日渐廖落。这可算是本氏族由盛转衰的时期。
    限于篇幅,本文已不能对本族的其它分支进行叙述。但是,莫氏家族在宋代确已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科第蝉联,朝野侧目。宣卿祖封开后裔中莫宗尧、莫宗舜、莫天佑等连连高中进士,莫天佑更在一甲;浙江湖州人莫俦二十二岁中状元,山阴人莫子纯中庆元二年“状元”(因有官充第二);莫琮一家有“登科五宝”之称。归安进士莫君陈是宋嘉佑年间及第,同年及第的还有名臣苏轼等人。莫君陈辞官不仕,回乡教育后人,其品德之高,一时无两。君陈公后,也累世金榜题名。苏东坡盛赞君陈莫家有“西河跳珠轩”之誉(详见《莫君陈传》)。
 浏览:27901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12/23 17:26:21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迭名莫老爷家史(收藏于2010/6/25 13:49:40
莫国胜岭南文化名片----莫宣卿(收藏于2010/6/25 13:47:23
莫国胜广西灌阳莫氏是东莞莫氏分支(收藏于2010/6/25 13:44:56
封开莫状元府筹建组重建金楼莫宣卿状元府情况通报(收藏于2010/4/16 15:03:33
莫洁祯广西藤县莫姓氏族藩衍概况(收藏于2010/2/10 23:17:13
陈永正诗书琴印 妙绝岭南---记莫仲予先生(收藏于2010/2/10 23:15:02
欧广源耕耘不辍 求索不止(收藏于2010/2/10 23:12:48
佚名清末医家莫枚士(收藏于2010/2/10 22:59:01
海南省莫氏宗亲联谊会海南省莫氏族务简报(第2期)(收藏于2010/2/10 22:55:45
记者 卢丽涛桥头大洲:传承莫家拳的地方有点“侠气”(收藏于2010/2/10 22:51:3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莫国胜莫氏家族变迁实录(1)(访问27902次)
莫国胜整理莫氏族谱目录(2)(访问16671次)
莫国胜莫氏家族变迁实录(3)(访问13861次)
莫国胜莫氏家族变迁实录(2)(访问13626次)
莫氏仝仁莫氏族谱序(访问11364次)
莫国胜整理莫氏世次(访问11021次)
莫国胜广东历代莫姓名人介绍(访问10075次)
莫洁祯广西藤县莫姓氏族藩衍概况(访问8734次)
莫国胜广西灌阳莫氏是东莞莫氏分支(访问8481次)
莫国胜莫氏家谱前言(访问8167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莫沛霖文选评论(评论于2023/2/18 17:55:2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2/6/25 23:00:40
QQ956252679文选评论(评论于2020/11/9 13:06:49
访客莫家兴旺(评论于2020/3/5 13:12:33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8/7 7:18:23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