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把总结中国古代精神遗产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使命,主持整理和编纂古代文献超过10亿字……他,就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新中国宗教学研究奠基人、著名学者任继愈。
回望数十年的学术研究历程,任继愈一直专注于中国哲学史、佛学和儒教研究。“他不仅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大家,也是一位全方位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任继愈的学生、上海师范大学哲学教授李申这样评价老师。 任继愈1916年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一户小康人家,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自北京大学哲学系、文科研究所毕业后,任继愈从1942年起任教北京大学,开始了22年的教书生涯。期间,由他主编的四卷本《中国哲学史》堪称中国哲学教科书之经典,至今已再版十余次,为全国大多数高校所采用。1964年,他奉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之命,筹建了新中国第一所宗教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上世纪80年代初,任继愈提出了“儒教是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宗教”,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此观点打破了国内外思想界认为“中国古代无宗教”的普遍观念。 1987年,任继愈任国家图书馆馆长。他认定了古籍整理这项远离名利的苦差使。“对于古籍文献整理,任老有着自己的原则。从做选题、写提纲到审读点校,他总是亲力亲为,从不做‘挂名主编’。”李申说。 虽已过耄耋之年,任继愈先生依然不遗余力——在他的主持下,总字数过1亿的《中华大藏经》历经十余年完成了107卷;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之一文津阁《四库全书》也已影印出版;他主持编写的《宗教大辞典》《佛教大辞典》等工具书填补了新中国宗教研究空白;依托国家图书馆馆藏启动的“中华再造善本”完全仿真影印了500多种珍稀善本;7亿字的古籍文献资料汇编《中华大典》工作也已走过了十余年: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作也顺利开展…… 任继愈曾说,文化建设,首先要有文化积累,青年人读古书已有些吃力了,我们多做一些工作,后人就能省些事。中国社科院宗教所原所长杜继文说,在任老眼中,低调做人、专心学术才是学者的本分。 (据新华社北京7月11日专电) |
原文 发表于国内国际新闻 浏览:83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