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明代人物__哭之笑之--八大山人
明代人物

以泪研墨写丹青——八大山人《荷花水鸟图》赏析

彭 亚

  八大山人,原名朱统銮,明朝宗室后裔。1626年生于江西南昌,80岁以后去世。他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正当他在人生道路上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甲申之变”击破了他的一切前途和希望,那年他才19岁。他彻底放弃了功名。为躲避政治迫害,先是削发为僧,后又为道士。时而疯癫,时而装聋作哑。废姓并多次换名换号,最后号八大山人,而且在其书画作品上把“八大山人”连缀写成“哭之”或“笑之”字样,以表明他哭笑不得的精神状态,作为隐痛的寄寓和对明王朝的怀念。
  
    《荷花水鸟图》是八大山人的代表作品。图中一孤独的惊弓之鸟,作白眼向人状,空灵流动的构图,简约含蓄而又充满忧愤感情的笔墨,虚疏淡泊,冷逸逼人。八大山人的绘画风格,继承了明代徐渭奔放、豪迈的大写意技法并有所发展。中国画中的大写意画法,要求画家必须有深厚的笔墨功力,才能下笔有神而不至于浮华浅薄,才能使作品产生丰隆、圆润、入木三分的艺术效果。八大山人是以绘画宣泄压抑的情感,使所画之物的“神”与作者的主观感受融为一体,笔势险峻、跌宕,墨色淋漓、酣畅,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已臻于高度统一。
  
    而最让人叫绝的,还是八大山人笔下创造的艺术形象。他往往用象征的手法,曲折而又深刻的表达出一种无法遏制的忧郁心情,以“泪”研墨写丹青,形成质朴厚重、高度概括,又带有粗狂气息的独特风格,强烈地抒发了遗民之情或对生命的热爱。在立意、为象、造型、布局、笔墨以至诗书画一体上均有突破,达到了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空前水平,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风格粗犷,造型奇特的艺术形象。如,他画的鸟,或“白眼向人”状,或振羽欲飞,无疑都是画家自己性格的写照。他画的花,不是春色娇艳、欣欣向荣的鲜花,而是“溅泪”之墨花,是残叶败荷。所画山水,也是“残山剩水”。他是在借花、木、鱼、鸟的形神,来象征自己艰难的人生处境、不平之气。《荷花水鸟图》中的鸟,耸起了背,作缩头缩尾状,单足着地,立在一块石头上,好像是随时准备仓皇逃窜;它站立的一块石头,也是上大下小,根基极不稳固,随时就会坍塌;再看那荷花形象,细长的茎上生出一朵纤弱的小荷花,而一轮又黑又大的荷叶从斜上角垂下,直压向那只孤独的水鸟;画面传达出一股荒凉、寂寞而又伤感的意境,这是八大山人凄凉身世、冷落情怀的恰当表现。或许在一般人看来,他的这种奇异的艺术形象,不免显得过分,甚至有些脱离了生活的真实,而难以辨认,是不足为训的。但从体察他的艺术情感和趋向而论,可知道他这种艺术所显示的形象,不是出于虚妄,而是通过对事物的深刻感受所积累而形成,是其艺术思想与对生活真实深刻体验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艺术幻化,才形成了这种简落、奇特的艺术形式。
  
    八大山人的画,不是作为谋生手段,不作名利的阶梯,只是自己穷愁抑郁的自我表现。他创造的艺术形象虽然十分孤傲冷寂,却是他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笔墨率真天趣,深受大众喜爱。他往往酒醉之后,挥笔舞墨,达旦不休。山僧贫士,气味相投者求画,他免费相送;达官贵人以金钱奉求,却得不到他的一花一石。他就是这样一个“金枝玉叶老遗民”。③
  
 浏览:8105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3/18 12:17:16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佚名朱耷(收藏于2002/3/18 13:05:30
朱耷八大山人诗偈选录(收藏于2002/3/18 13:03:14
余秋雨青云谱随想(收藏于2002/3/18 12:36:09
杜哲森《八大山人全集》品读记感(收藏于2002/3/18 12:19:35
彭 亚以泪研墨写丹青——八大山人《荷花水鸟图》赏析(收藏于2002/3/18 12:17:16
佚名清初著名书画家八大山人(收藏于2002/3/18 12:12:40
朱浩云八大山人作品价值几何(收藏于2002/3/18 12:07:00
车前子有没有八大山人这个人(收藏于2002/3/18 12:02:43
佚名八大山人纪念馆(收藏于2002/3/18 11:53:06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彭 亚以泪研墨写丹青——八大山人《荷花水鸟图》赏析(访问8106次)
朱耷八大山人诗偈选录(访问7756次)
佚名朱耷(访问5420次)
朱浩云八大山人作品价值几何(访问3188次)
杜哲森《八大山人全集》品读记感(访问2299次)
佚名清初著名书画家八大山人(访问2062次)
余秋雨青云谱随想(访问1960次)
车前子有没有八大山人这个人(访问1516次)
佚名八大山人纪念馆(访问1425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张羲南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6/28 10:35:29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6/7 21:39:5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3/22 20:20:49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11/11 17:54:11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明代人物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