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坐灯下,朦朦胧胧,忽然有个念头闯了进来:"有没有八大山人这个人?"这个念头把我吓了一跳。荷马被怀疑过,有没有荷马这个人?莎士比亚被怀疑过,有没有莎士比亚这个人?李白尽管没有被怀疑到有没有李白这个人,但他的身世也够扑朔迷离的。
那天在灯下瞎想了一阵后,就去拿八大山人的画册看。两厚本,够沉的。其中的一些原作过去看过,我的经验是大师的作品还是原作精彩,这是句废话,为了引出下面一句话:平庸的画家的作品常常是印刷品比原作好。这就是我的经验了。大师作品中的伟大的气息印刷品是无法传递的,平庸的画家的作品中的点滴小聪明印刷品倒极容易保留。我也没想过什么道理,只认为印刷技术的确为人类的文化传播作出了莫大的贡献,但这并不能掩盖它本质的贫乏。贫乏是平庸的基础。 八大山人的原作,明眸皓齿,元气淋漓。如果把中国的水墨拟人化,我拟过许多次,现在觉得"明眸皓齿"是较能传达出某些精神的,还不仅仅立足明眸当然是黑的、皓齿当然是白的这样的声色之上。 两厚本的八大山人画册,收录了他的花鸟、山水、动物和书法,有几百幅。到底有几百幅,我也从没点过。读八大山人的画册,虽说已读过数十回,但还是有期待。 读有的画家的作品,就比如董其昌吧。像与人闲聊,有一句没一句的,身闲得很。读董其昌的作品,我往往是溜上几眼,有时候还只看某个部分,心里就很满足了。阅读是有多种状态的,只是这两种较为极端:一种像是"蜻蜓点水";一种像是"痛打落水狗"。读董其昌就像是前一种。而读八大山人的作品,还真有点"痛打落水狗"的味道。这个比喻放在这里不太好,容易让对我文章只溜几眼的人发生误会,以为我在说八大山人是条落水狗。尽管落水狗没什么不好--狗一落水,会显得很苍凉,又遭到痛打,就更显得悲怆了。简直是命运戕害之.象征、之美、但我还是要换一个比喻。读八大山人的作品,犹如在夏夜没有灯火的弄堂里听鬼故事。 显得悲怆了。简直是命运戕害之象征、之美。但我还是要换一个比喻。读八大山人的作品,犹如在夏夜没有灯火的弄堂里听鬼故事。 八大山人的动物,描画得最好。好像在我们中国画的分类里,鱼呀鸟呀,鸡呀鸭呀,都划到花鸟中去了。他画的鹰、鹿,都不怎么样。尤其是鹿。我想这是八大山人的应酬之作、吕洞宾都要应酬,何况山人。人的一生总是有许多应酬的,应酬没什么不好,应酬之作中也会有杰作。"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是应酬之作。中国的文学艺术,本质上是世俗的文学、世俗的艺术,一言以蔽之:为人情世故的文学艺术。用来应酬",当然是很方便的。如果一位诗人或者画家说他平生没有应酬之作,那么也就是说这个诗人或者画家一半的人情失去了,光剩下世故。有人情的世故,是活人的世故;没有人情的世故,是僵尸的世故。如果一位诗人或者画家说他平生全是应酬之作,那么也就是说这个诗人或者画家二半的世故失去了,光剩下人情,这可能更可怕。我说八大山人的鹿是应酬之作,也是相对干他的其他作品而言。这几头鹿,让现在的画家画,别说"痛打",就是打死了,也是画不出的,因为气息还是好,即使俗气,也分个三六九等的。 八大山人的山水,其实是一种氛围,有一只手把你往里拉,拉你进去了,他也就不管你了,你东张张西望望,有时候会觉得差不多。氛围性的文学艺术作品它的通病就是--"有时候会觉得差不多"。我最爱八大山人的花鸟,它是一种精神,它是一种精神性作品,把你往里拉,又把你朝外推,拉拉推推,推推拉拉,上下左右,左右上下,他元气淋漓,我们大汗淋漓,淋漓尽致之后,我们上下通坦,左右通明。历来如此吧,氛围性的文学艺术作品多,精神性的文学艺术作品少。 这两厚本的八大山人画册中,在我看来也有些伪作,但问题不大,因为我想说伪作中也有杰作。还是举个诗歌例子,"红豆生南国"和"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两首诗,现在基本可以确定不是王维和杜牧的作品,但你硬要说它不是,不就有点煞风景吗?大师开了风气,在这种风气内的文学艺术作品,即使全算在大师名下,我看也是无妨的。大师就像座作坊,学徒们玩得开心。 一位艺术家有人作伪,大抵可以说这位艺术家有影响了,也成功了。有影响的艺术家不一定就是成功的艺术家;成功的艺术家也不一定就是有影响的艺术家。一位艺术家要达到这一步还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要让人怀疑,真有这一位艺术家吗?比如荷马,比如莎士比亚。他们太超凡脱俗了,以至超出了常人的想象。 灯下瞎想着有没有八大山人这个人的时候,是有趣的,一写下来,顿觉得原来落入了这个套路: 这位婆娘不是人, 原来仙女下凡尘; 儿孙个个皆为贼, 偷得蟠桃奉至亲。 也就无趣了。 但我还想说的是-一没有八大山人这个人,只有八大山人这尊神。八大山人是水墨之神。 画册里还夹了张纸条,忘了是什么时候的随笔,摘抄如下,以为纪念:凡艺术往往是能新不能旧,能旧不能新,而八大山人是既新还旧,既旧还新。 读八大山人的绘画:月黑风高,院门紧闭,忽然有个白影从书斋窗口飘过,胆小的吃了一惊,胆大的就跟了过去。 看来我在前面说的"读八大山人的作品,犹如在夏夜没有灯火的弄堂里听鬼故事",不是我写这篇文章时的即兴,是我早有的想法。神有时候会装出个鬼样逗我们玩,否则也就没有我们的疑神疑鬼了。 |
原文 发表于《中国文物报》 浏览:1565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