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许从我降生在这个世界,来临到武汉大学这个美丽的校园那天起,生命就注定了我与您有缘。
当我还只有四五个月大的时候,襁褓中的我就和在妈妈一起,来到您曾住过的黄墙围绕的院落,在您生前工作过的那间会议室里,有幸“聆听”了一次有关撰写党史著作的会议。那情形我不会有丝毫印象,只是从记事时听妈妈说起。或许正是从那时起,渐渐地,我认识了那座院落,知道了那里曾经是您——李达老校长的处所。后来,我上了小学,每天上学、放学路上,都能望见这座院落和院墙内高高的绿树。每当这时,我和同行的小伙伴们常常想到您,提起您。 那时,我对您所知甚少,只是从身边父母、老师和其他长辈的言谈中,知道您是一位曾对武汉大学做出重要贡献的老校长,也是一位曾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坚定作战的革命者。于是,我对您产生了一种朦胧的崇敬之情。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逐步了解到您不仅是武汉大学的老校长、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您也是一位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您不是教条、死板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以它为指导,观察和思考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并进行精深的学术研究。在我对哲学产生兴趣,萌发学习哲学的想法时,您的经历更加促使我坚定学习哲学的信念。去年夏天,我以第一志愿报考了武汉大学哲学专业,并荣幸地进入了您当年亲手创办的哲学系——今天的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成为受您所开创事业泽被的一名学子。 日月如梭。时至今日,距离您当年重建武汉大学哲学系已经整整50年。现在,通过老师们的回忆,通过对有关您的传记的阅读,对您的一生,特别是您在武汉大学的时光,我又稍多了一些了解,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感触,其中,既有对您的生平增添了解的欣喜,又有深深的嗟叹和思索…… 您的一生是进取追求的一生,您始终不懈地寻求着振兴祖国之路。面对那风雨如晦的国势,您赴日留学,弃医从文,创立武汉马克思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之一。您始终坚持真理。当您认定马克思主义是真正符合中国发展道路的思想之后,您就始终坚持宣传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国民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中,还是在严酷的白色统治下。您通过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向社会播撒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火种。您总是直言不讳,坚持着您认为正确的主张,批评着您认为不当的言行,无论是当年在对国共合作的态度上,还是解放后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可是,谁能想到,对真理的追求和捍卫却使您屡遭批评、报复,甚至最终遭受厄运!国民革命时期,您因为提出与陈独秀不同的意见而与之决裂,无奈脱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您由于坚持在白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屡遭通缉、报复,辗转流离;而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中,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以科学的态度和大无畏的精神质疑当时的“唯意志论”、“顶峰论”,并因此而遭人忌恨,在76岁高龄招致批斗,含冤辞世。 我们了解您,往往首先知道您是一位哲学家。许多哲学家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呆在象牙塔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研究着高深莫测、玄而又玄的学问。可是,您给人的印象却不是这样。您教书育人、笔耕不辍地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著有《社会学大纲》等影响深远的名篇。的确,哲学需要有人在象牙塔中驰骋思想去探讨形而上学、本体论这样高深的问题,需要有人去归纳、复述和解读前人的思想,这毫无疑问是十分重要的,可毕竟不是哲学的全部。哲学同样需要为时代和社会现实服务,才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也就是说,哲学需要与时代结合,与社会现实结合,以哲学方法来观察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问题,促进对它们的研究,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您是一位哲学家,更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 您是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自上个世纪20年代起,您就长期在多所大学担任教师职务,讲授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新中国成立后,您先后担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长。特别是在这东湖之滨的珞珈山,您担任武汉大学校长达13年之久。在这13年间,您开办了马克思主义夜校,为院系调整后武汉大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您重建了哲学系,并为它走向全国前列开辟了道路;您始终致力于学校的发展,即使在“大跃进”、“反右倾”期间,仍纠正过火的行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保护广大教师和学生。许多老教师后来回忆起您当年的教诲,仍感到受益匪浅,感念不已。1965年您已调往北京,可为了完成毛泽东主席的嘱托,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的撰写和出版,您不顾可能受到冲击的危险,毅然决然回到武汉,不久就被划为武汉“三家村”成员,遭批斗,受审查,文稿被搜去,助手被赶走,生病也得不到及时医治,最终带着未竟的心愿含冤辞世。足以让我们嗟叹和省思的是,严酷的形势没有使您退却,病魔也没有使您停下工作的脚步,可是您却死在了那特殊时期人们的偏执、狂热和无知中。痛定思痛,反思这段历史,之所以发生这一切,或许正是由于那时人们一度上丧失了理性,陷入狂热和个人崇拜之中,而缺乏对真理应有的认识和始终一贯的坚持。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时至今日,人们能够普遍意识到百家齐鸣、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我们能够生活在一个丰富多样、思想活跃的社会环境中,这或许可以以此来告慰您! 我们还可以告慰您的是,武汉大学没有忘记您,您始终在武大人的心里。如今,每当我经过梅园,向那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里望去,总能望见您的塑像安然静坐在那里,您平和而坚定的目光正视着前方,见证着师生员工每天的活动,见证着武汉大学的发展变化。虽然时间在塑像背后斑驳的文字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却抹不掉您在武大学人心中的印记。在您的塑像前,时常有人怀着崇敬之心驻足,端详着您的面容,阅读着您的生平。虽然距您离去已有40载,但是您的生命、您的精神早已深深融入珞珈山的一草一木,您为武汉大学付出的心血,您诲人不倦的精神,您对学术的尊重和宽容、对真理的坚持与捍卫,都融入百年武大的人文精神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培育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 敬爱的老校长,直到现在我对您的了解依然有限,也许多年以后还是不能完全了解您的博大和卓识,但作为一名生长在武大校园里的女生,从小就在优良的革命传统、深厚的人文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您精神和事业的熏陶。生命使我知晓您,您的精神带动着我成长,而成长使我走近您…… |
原文 发表于武汉大学网站 浏览:210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