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自清中叶问世以后,200多年来,它一方面以其无穷的魔力吸引着代代学人形成绵延不绝、自成体系的红学研究传统;另一方面,它又以杰出的艺术创作为历代作家所借鉴,也同样形成了一部延绵不绝、别具一格的红学精神承传史。彼此都以《红楼梦》的诞生为起点,但却一显一隐,各自分流了200多年,造成了精神资源的严重流失与浪费。在新的21世纪中,红学家与小说家完全有理由也有必要将此二者相互贯通,共同把红楼遗产转化为文学创造的精神基因和血液。而这一转化的过程与结果反过来也可以为红学研究拓展新的视野与路径,为红学研究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概而言之,《红楼梦》自它问世之后影响于中国小说创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续作、仿作与借鉴。自乾隆至道光、嘉庆间,《红楼梦》的续作纷纷问世,尔后一直相沿而未尝间断。据赵建忠先生《红楼梦续书研究》一书的精心勾稽甄别,今流传于世的续红之作多达98种,其中的类型也相当繁杂。有据原著直接续写者,如逍遥子《后红楼梦》30回;有对原著进行增订者,如佚名《红楼梦平话》100回;有对原著另行改写者,如陶明睿《木石缘》120回;有据原著借题发挥者,如吴趼人《新石头记》40回;有取原著某些情节予以演绎者,如萧赛《红楼外传》64回;刘心武《秦可卿之死》(未分回);有据探佚学研究对原著补佚者,如张之《红楼梦新补》30回;端木蕻良《红楼梦补》30回,等等;这些续作虽在艺术手法上间有可取之处,但都无法接续《红楼梦》原作之于人生感悟的深邃性与艺术思想的独创性,其中不少作品热衷于贾府的家道复兴,一改宝黛悲剧为大团圆结局,所谓“遂使吞声饮恨之红楼,一变为快心满志之红楼”。 约至道光末年,因红楼续书陈陈相因,令人生厌,且世风日变,旧瓶装新酒总有诸多不便,一些小说家便试图摆脱《红楼梦》原著的限制,转而以《红楼梦》为范本展开相对独立的小说创作,于是重在据原著而补撰的续红之风转衰而重对原著进行摹拟的仿红之作渐盛。代表作有《镜花缘》、《儿女英雄传》、《品花宝鉴》、《花月痕》、《青楼梦》、《海上花列传》、《水石缘》、《一层楼》、《泣红亭》、《绣囊记》等等,凡20余种。此外,在朝鲜也出现了两部红楼仿作:南永鲁《玉楼梦》64回,无名子《九云记》35回。虽然从总体上看,这些仿作较之“狗尾蛇足”的续作要出色得多,但成就依然相当有限。兹以问世于嘉庆间的比较成功的仿红之作——李汝珍《镜花缘》为例,的确,在《镜花缘》“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与《红楼梦》“可使闺阁昭传”的作者自白之间,在《镜花缘》喻指“镜花水月”与《红楼梦》喻指“红楼一梦”共同传达人生空幻和哀惋女性不幸命运之间,在《镜花缘》的“薄命岩”、“红颜洞”、“泣红亭”与《红楼梦》的“薄命司”、“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命名取意之间,在《镜花缘》海外“女儿国”与《红楼梦》太虚幻境与大观园“女儿国”的奇妙构思之间,在《镜花缘》“女魁星北斗垂景象”、“百花获谴降红尘”与《红楼梦》石头下凡历劫及其“木石前盟”的神话结构之间,……皆可见前者刻意摹拟仿之痕迹。令人遗憾的是,《镜花缘》的作者却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对于女性的崇高与哀悯化解为一场充满喜剧色彩的智力游戏,而未能臻于感悟和探索人生、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哲理深度。至于如陈森《品花宝鉴》、魏秀仁《花月痕》,俞达《青楼梦》、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等作虽然都曾有意摹拟《红楼梦》,然为才识学所限,终不能得红楼之精髓。 与续作、仿作相比,借鉴是更为潜在化、内质化的吸取。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红楼梦》启思于后代小说创作以及后代小说家的,是普遍存在的。从20世纪的文学创作与变革进程来看,《红楼梦》之施惠于现代新小说乃至整个新文学都至为明显。比如鲁迅先生,他能如此独具慧眼地体验和感悟《红楼梦》,乃是因为他在心灵深处与《红楼梦》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而已。”“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总之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过去,我们总是将这些精辟论述仅仅视为鲁迅先生对于《红楼梦》的独特体验,殊不知这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对话与共鸣,换一个角度,这也是《红楼梦》悲剧精神引发鲁迅生命悲剧意识的思想结晶,并已成为鲁迅艺术生命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此外,也有一些学者已注意到了巴金、茅盾、张爱玲、白先勇等小说名家接受《红楼梦》创作经验的事实。还有一些作家则径直自我告白,比如李说对他创作“影响最大的是《红楼梦》”,茹志娟说她“觉得这部书有汲取不完的养料”,菡子则认为“如果要写小说,曹雪芹的手法总该一点一点地去学”。……所有这些,都说明《红楼梦》与现代小说之间并没有古今时代的隔阂,现代作家应该而且可以将红楼遗产转化为文学创作的精神基因和血液。 在对《红楼梦》的续作、仿作与借鉴的三重取向中,续作被反复证明是一条死胡同。而借鉴——通过借鉴而创新,尚有可能登达理想的彼岸。鉴此,需要红学界与小说界携起手来,密切协作。一方面红学界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仅仅关注过去,而同时要关注现实与未来;不能满足于对《红楼梦》的批评与阐释,而同时要直接参与对《红楼梦》精神价值现实转化的研究。具体地说,可以在“本”、“源”、“流”三个层面同时并进,寻求突破: 一是“本”的研究,即对《红楼梦》自身艺术创新精神和原理的研究。《红楼梦》的成功之要在于现实性与超越性,即形而下的生动性与形而上的深邃性的完美统一,并通过开放性的象征体系表现出来,在此统率下,作者能将红楼艺理与红楼哲理、世俗形象与神性形象、现实时空与魔幻时空、生活故事与意念故事、叙事模式与抒情模式、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历史逻辑与情感逻辑、经验之美与超越之美有机地融为一体。从某种意义上说,《红楼梦》就是一部蕴含人类生命及其存在意义的文化寓言,所以《红楼梦》具有无可穷尽的重释性,正如著名作家宗璞先生所言:“《红楼梦》是一部挖掘不尽的书,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更换,会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活力。它本身是无价之宝,又起着聚宝盆的作用,把种种的睿思,色色深情都聚在周围,发出耀目的光辉。”(王蒙《红楼启示录》序)有鉴于此,我们应该通过对《红楼梦》的艺术创新精神和原理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论总结,为小说创作界提供有益的参照和启示。 二是“源”的研究,即《红楼梦》如何充分吸纳前代文学及文化遗产并实现价值转化的成功经验的研究。《红楼梦》可谓集中国小说、文学、文化之大成,从神话文化、宗教文化、儒家文化、家族文化直至民俗文化,都曾在《红楼梦》中留下了精神烙印;从诸子散文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乃至对联,都为《红楼梦》所借鉴;从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四大奇书,也都为《红楼梦》所取法,然后融会贯通,浑然一体,臻于炉火纯青之境,其中的成功经验对于21世纪的小说创作来说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因为后者同样面临如何更好地吸取前代文学和文化遗产实现精神价值现实转化的问题。 三是“流”的研究,即后代续作、仿作、借鉴于《红楼梦》的成败得失之经验教训的研究。如前所述,《红楼梦》自问世至今,续作者近100种,仿作者20余种,至于借鉴者,可以说历代有成就的作家都不同程度地从中吸取了精神养料。然而其中的成败得失究竟如何?对此作系统梳理和理论总结,应该成为《红楼梦》接受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应该成为《红楼梦》精神承传史研究的核心内容。 另一方面,对于小说家来说,也应主动关注红学研究的进展,尤其要关注以上有关“本”、“源”、“流”三个层面的具体研究成果,努力使自己对《红楼梦》艺术智慧与精神资源的摄取和融通,从自发进入自觉,从表层进入深层,从局部进入整体,然后融合自己的创作经验,贯古通今,推陈出新,真正实现红楼精神价值的现实转化。值得欣喜的是,一些著名作家已经在创作之余,加入了红学研究行列,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出了许多独到的新见,王蒙先生的《红楼梦启示录》即是其中引人注目的成功范例。可以相信,学者与作家们的携手合作,相互沟通,相互激励,将在这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我们衷心期待着21世纪的中国小说创作能在继承和借鉴《红楼梦》的基础上超越红楼艺术高峰。 |
原文2001-10-17 发表于中华读书报·文化周刊 浏览:737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