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祝贺《俞平伯全集》的出版! 在本世纪的100年里,在我国的文化界,出现了像俞平伯这样一位 作家、学者,不是很平常的事情。仅就他的文学理论来讲,在思想上, 他是走在时代前面的;在学术上,他是有贡献的。我们的交往很多, 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现在社会上一般人知道俞平伯,是因为解放后他因《红楼梦研究》 遭到了批判。当时他被看成是落伍分子,甚至有人把他当作封建士大 夫,其实这并不符合事实。俞平伯先生在五四文坛上原是一名勇猛的 闯将。他很早就参加了新潮社,那是一个思想进步的学术团体,他在 社里承担许多工作。他最初以创作新诗为主,发表了一批新诗作品。 后来,又转向了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3年,他出版了那本研究《红楼梦》的著作(初版名为《红楼 梦辩》,50年代再版时改名为《红楼梦研究》)。从学术史来讲,当 时,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兴起不久,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浪潮正席卷而 来,在这种背景下,他研究《红楼梦》,是顺应学术进步的潮流,而 不是错误的。大家知道,中国的红学史,可以上溯到晚清时期,也就 是后来被人们称作“旧红学派”的时期。在那时的各种学说中,索隐 派是很有势力的。当然,它后来被否定了,但据我看,对它也应该有 分析。从真理论上看,索隐派是不正确的。但如果结合它产生的时代 背景和思想倾向性看,它却是有一定社会价值的。大家还记得蔡元培 先生吧,他就是索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还曾经写过一本关于《红 楼梦》索隐的书。无疑,蔡先生是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他还亲自制 造过炸弹,志在摧毁清朝的腐败政府。像蔡先生这样的一位革命者怎 么也成了红学的索隐派呢?很明显,他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是服务 于他的民主革命的宗旨的。类似这样的索隐派立场,倘若不是从当时 的社会意义来看,恐怕就无法弄清楚其存在的价值了。 在人类思想史上,有许多历史进步倾向,或说起到相当作用的社 会思潮,是同真理合拍的。但是,也有些情况不是这样。比如,卢梭 的《社会契约论》,名气不可谓不大,它的影响波及全世界,并且不 止是一个世纪,而是两个世纪。但从真理论上分析,这本书提出的学 说就不一定是科学的。但它确实影响广泛,社会意义明显,这是历史 事实。在我国的晚清时期,连蔡元培校长等进步学者都主张索隐派, 大概也属于这种情况。 到了五四时期,胡适、顾颉刚和俞平伯等从事《红楼梦》研究, 则是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对红学史的新发展。俞老提出,《红楼梦》 是自传体的作品,这对于旧红学来讲,在学术观点上是革命的。现在 我们回头看,关于《红楼梦》的自传说,从五四以后,到新中国,到 周汝昌等专家学者的研究,都越来越证明了它的正确性。所以,比起 索隐派,俞平伯先生是创新的。我的意思不是说,文学创作的原型都 是自传。曾有人,如郁达夫先生,好像主张把一切文学作品都看成是 自传,但我看,这可能说得太夸张了。确实有些文学作品是自传体的, 比如《浮生六记》。可绝大多数作品不见得如此。但我们却不妨说, 文学创作一般都多少带有自传的性质,至少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经 历投射在作品里面,这倒可能是文学创作上的常识。所以,我认为, 新红学派的自传说的价值,就在于它是针对着旧红学索隐派的非真理 性而来的;它在当时讲,是实事求是的。这些年,我因为专业不同的 关系,不大看这类的书,不知道现在的红学家们有什么见解。不过, 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对俞先生的红学研究的批评,是由于对这方 面学术的认识不够正确造成的。 俞先生的研究,从方法论上看,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但它是实事 求是的。固然,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文学理论研究的总体方法,但也不 能排除一些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但确是实事求是的研究的学 术价值。比如,随便讲,像冯友兰先生的《哲学史》,这是他的早期 著作,里面有多少马克思主义?但又有谁能否认它确实具有一定的学 术价值呢?所以,我认为,即便谈到研究方法的问题,也应该根据原 著,给予比较细致的研究。当然,说到底,俞先生的《红楼梦研究》 挨批判,其实是另外一种原因,我们在这里就不去说它了。不过,这 类做法,今天看来,是很不确当的。这一点,趁今天这个机会,我多 讲了几句。 俞先生更突出的业绩是他的词学研究。他所编撰的这方面著作, 如《读词偶得》等,都是很有名的。那么,他的词学研究又有什么特 点呢?我没有专门研究过俞先生的词学著作,但据我从20年代初阅读 他的著作,到后来几十年的交往的观察看,我觉得,他的词学理论的 独到之处,在于他对作品的体会和欣赏。当然,研究文学理论,不限 于体会作品的文本,还需要考察社会背景、作者性格和文学本身的流 变等其他种种因素;但是,文学作为一种艺术,你要研究它,评论它, 却不能深刻地体会它,而只在其他因素方面打转转、兜圈子,这样做, 就可能不会打入作品的骨髓里面去,那所得出的结论,一般也就容易 肤浅些。而俞先生在词学方面的理论,他的长处,他的优点,就在于 他的深入文本和有所体会。当然,他还有它方面的治词功夫,如他的 文字考据功夫等,但是,这些都是别人也能做到的地方,而像他那样 能深入地体会和欣赏作品的人,就不是太多的了。 俞先生对待艺术的这些特点,与他的为人之道是密切相关的。对 此,我也有切身体验。俞先生长我三岁,从年龄讲,他是兄长。不过, 从学艺上讲,他在我的眼里,却近乎前辈。因为他跨入文坛、步入社 会的时间比我早。我记得他的第一个诗集《冬夜》的出版时间是 1922年,而我到了1927年才有散文集出版,中间相隔五年。这五年, 在当时是很重要的,差不多可以说是相隔了一代。我应该很感激他, 因为在学艺上受过他著作的影响。我曾在一篇追悼他的文章中举过一 个例子。在1928年,我写过一篇散文,叫《西湖的雪景》,这篇文章 后来被许多散文集子收入了。我回想,自己当时可能是受到他的《陶 然亭的雪》的影响。当然不是对他的模仿,因为内容不一样,但至少 是受到了他的创作的启迪,这是可以想见的。我对他早期的作品,差 不多每一种都是看过的。晚年在北京,我又经常把自己写作的诗词拿 去向他请教。这使我不仅看出他学问的功夫,还能更切近地看出他的 人品。本来他年纪比我大几岁,事情又忙,又要写自己的学术著作和 创作等,但每次我去请教他,他总是把诗稿留下,然后很认真地给我 批点。他的批点很客气,不在你的稿纸上批,而是贴条子,写上这一 句怎么样,那一句怎么样。他既谦虚,又诚恳,从来不讲违心的话, 他觉得不行就不行,有意见,就批上去了。话很委婉,但意思说到了。 他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率真的学者。我晚年以能得到俞先生的教导而感 到荣幸。我觉得,作为一个学者,对待他的同辈或后辈,能够如此赤 诚和真挚,是不容易的。 有一次,我们私下里交谈,俞平伯先生说过一句话,他说,我比 曹雪芹还要落伍吗?当然,他不是。我认为,他是走在本世纪中国文 化界前列的人。他的学识、他的创见、他的品格,可以说明这一点。 有诗为证: 千年诗垒焕新容, 青兕初来气吐虹; 春草落花人代速, 岗头矗立见苍松。 (为祝平伯先生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所作,丙寅暮春) (董晓萍 整理) |
原文1998-07-01 发表于中华读书报 浏览:835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