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顺里50号 中共河北省委领导天津抗日 抗战地标:西安道福顺里50号 现址:工地 抗战事件:1937年7月8日,中共河北省委在天津成立。 福顺里,位于西安道与长沙路交口,当记者寻访到这里的时候,福顺里早已经不复存在。住在西安道多年的李师傅还记得这里当年确是中共河北省委,后来成为市委机关,中共天津城市委员会。记者没有拍摄到当年中共河北省委原址,只留下了修建中的新建筑工地。在天津市图书馆王向峰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当年中共河北省委旧址的珍贵照片。 黑白的照片显示了当年福顺里50号位于福顺里的胡同当中。1937年7月8日,历任中共冀东特委书记、河北省委书记、冀热辽特委书记的李运昌同志在延安参加白区工作会议后,奉指示回河北主持河北省委工作,中共河北省委在天津成立,领导天津及周边地区抗日斗争。接任李运昌中共河北省委书记之职的是马辉之。刘少奇指示河北省委要集中力量加强冀东的工作。中共河北省委按北方局的指示,决定动员北平、天津等大城市的青年学生脱下长衫到冀东农村去,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游击队。黑白照片上这个小小的胡同,记述着我党领导当年河北地区人民抗击日寇的艰辛与功绩。 《益世报》 新闻抗战 抗战地标:南市荣业大街/小洋货街 现址:第二制本厂/正在拆除 抗战事件:1937年8月,《益世报》坚持发表爱国言论,拒绝采用日本同盟社的稿件。 1936年,原《益世报》经理刘豁轩,因宣传“武力抗日”被日军逮捕,日军对刘百般恫吓,但始终未能使其屈服。不久,生宝堂继任报社经理,他带领报馆工作人员,以意租界为掩护继续出版《益世报》。他们坚持不采用日本同盟通讯社的稿件,不断刊登爱国言论和抗战消息。面对日本人对该报的封锁,他们便雇报童偷渡海河,把报纸秘密送到英法租界去零售,英法租界居民对这份反映人民心声的抗日报纸争相购买。《益世报》的大量发行,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恐慌与愤怒。他们加强了戒备和搜捕,不久,一名报童就被日本兵杀害。报社经理生宝堂也在乘车经过万国桥(现解放桥)时被日本特务绑架,在日本宪兵队内受尽严刑拷打,被折磨致死。 辗转于荣业大街南市附近仅剩的一片未拆迁平房的胡同,从一位大娘口中得知,原《益世报》旧址在经历了大地震后已在上世纪60年代拆迁改建为第二制本厂。“《益世报》原址未拆迁时,也只不过是一座普通小二楼,只是这里曾经是报社,老人们都愿意叫那座楼为‘老报社’。”老人说。60年代拆迁搬走了一批老住户,如今《益世报》老报人的居住地已无法查证。坐落在金汤桥畔小洋货街的后迁《益世报》报馆遗址,也由于平房改造而变得难以分辨,但据一位修鞋的长住户李师傅说,早年间小洋货街曾有一天主教堂,占地9亩多,房百余间,解放前应有一批人来此出版报纸。记者随李师傅查看了因拆迁只剩下一半小楼的天主教堂,教堂外檐已残破不堪,但仍能看出当年的欧式建筑风格。此教堂正是当年轰动全国残害婴儿的“育婴堂”。而《益世报》报社的后址就在教堂旁边。 鹏程里 杨十三组织抗日工字团 抗战地标:和平区成都道鹏程里4号 现址:民宅 抗战事件:1937年7月30日,杨十三组织工业学院校友及其子女20多人,组成“工字团”。 抗日烈士杨十三故居的原址是英租界伦敦道伦敦里12号,现位于和平区成都道鹏程里(成都道与长沙路交口东南侧)4号。鹏程里是那种典型的老式居民住宅区,这里狭窄而安静,大多是公寓式的旧楼房。杨十三故居就是这些式样相同的公寓中的一座,整体分为上下两层,并带有地下室。 现居此处的许大妈并不知道杨十三是谁,更不知道她家的房子就是以前杨十三烈士的居所和“工字团”的成立地点。据她回忆,鹏程里以前是民航宿舍,后来成为居民住宅。而她本人1935年就搬家到鹏程里4号,并一直居住到现在。 1937年7月30日天津沦陷后,杨十三组织工业学院校友及其子女20多人,在天津人民自卫会名义下组织起来,定名为“工字团”,并利用“租界”的特殊地理位置,以自家的住宅作为地下活动联络据点,秘密开展抗日活动。1938年春,杨十三接受中共河北省委领导的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的委派,率“工字团”成员到冀东组织抗日武装,组建“华北抗联”第三路军,与日伪军浴血奋战,屡建战功。1939年牺牲于山西黎城。 |
浏览:2304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