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一九三八年冀东抗日武装暴动的历史,人们不能不想想平津教育界知名人士、爱国知识分子杨十三,他的崇高的爱国思想和杰出的活动,同冀东抗日武装暴动史中的篇章是不可分割的。杨十三是冀东抗日武装暴动的组织者之一,也是冀东抗日联军第一路的创建人之一。他处在中华民族存亡绝续的关头,奋赢弱之躯、躬集义师、执戈不管了、负弩前驱,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值此纪念冀东抗日武装暴动五十周年之际,我对杨十三与冀东暴动作一浅尝,以期引史学界的进一步研究。 一 如果不是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杨十三也许会永远在“振兴实业、挽救中华”的道路上艰难地探索着“中华民族复兴”的真理,正如屈原在《离骚》中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但是,尽管杨十三赴美留学回国后,决心以改进纸业为已任,并曾多次提出改革方案,可是,军阀政府对实业改革置若闻,他专愿未遂,无以展其远大抱负。因此,他的“实业救国”的希望也随之破灭。这时,杨十三面对种种现实真是痛心疾首,苦于报国无门。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城及其附近的中国军队发动武装进攻,次日占领沈阳城。在国民党南京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下,中国军队不战而退,严重的民族危机考验着每一个中国人。 日本侵略者的炮声,震惊了杨十三,强烈的民族意识使他从苦闷中觉醒。他已预感到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亡种的危机,对时局,他认为“唯有一战”。因此,他挥笔给河北工学院当局上书:“御侮复仇,非讲求武备不为功(一)。”“日寇擅长柔道,他日两军阵前内博,非精技击,无以制之。”他积极敦促学院对学生加强军训课,并聘请国术教师。他以身作则,每晨熹微辄起,随诸生,习国术,练拳击。决心同广大青年学生战斗在一起,为国家尽全忠,为民族尽大孝。 日寇完成对我国东北全境的占领后,便加紧争取热河。觊觎我华北腹地。一九三三年三月五日,日军开始进犯长城的冷口、喜峰口、古北口。中国军队奋起反击,爆发了长城抗战。当时,杨十三身居天津,目睹日军残暴进攻,看到军民英勇抗战的无畏气概,深为感动。他奔走于平津,为抗日救亡呼吁:“抵抗敌人的入侵,收复失去的国土。”杨十三不仅在道义上支持长城抗战,还动员在北平高级妇产科学校上学的女儿杨效昭,带头组织了一支支前救护队,开赴第二十九军抗战前线,这时,杨十三的父亲病逝,他回家奔丧,挥笔写了一幅醒目的对联:活着不孝死了乱叫;封建劣俗屏弃打倒。横批:救国难丧事从简。张贴在他父亲的灵柩前。并动员哥哥杨俊伦将计划办理丧事的资金四百块银元拿出一半支援抗敌的军队。 但是,由于蒋介石与汪精卫之流千方百计地加紧镇压抗日运动,阻挠前线将士抗战。致使日军得以经过长城各口和滦东地区长驱直逼平津。五月三十一日,国民党政府竟与日本当局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杨十三对此怒不可遏,他秘密向学生揭露国民党政府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丧失东三省,断送热河,又将拱手让出整个华北的买国行径。他号召“加强团结,锻炼身体,随时准备为驱逐日寇,争取中国独立自同而英勇奋斗”。 一九三五年五月,日寇又制造和策动了“华北事变”,企图使冀、绥、察、鲁、晋五省脱离中国,归日本按制。国民党南京政府为向日本屈服,竟指派宋哲元组织“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寇提出的“华北政权特殊化”的无理要求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中共中央发表了“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日救国。十二月九日,北平学生响应中共号召,举行声势浩大的请愿游行,请求政府出兵抗日,国民党当局竟公然派出大批警军对爱国学生进行弹压。杨十三与挚手洪麟阁组织河北工业学院学生抗日宣传团,上接游行,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事后,杨十三与洪麟阁密商抗日大计时,洪麟阁说:“咱们也组织一支队伍和鬼子干。”这时,杨十三已参加了由共产党人杨秀峰和许德珩、张申府等知名人士共同发起组织的“北平文化各界救国会,”找到了昔日曾为之苦思焦虑的抗日救国的光明道路,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他立即回答道:“我们不是陕北,而是在日蒋合围的天津。要搞点有合法外衣,有号召力,影响大的组织。搞军事要有武器的秘密训练骨干,一旦时机成熟,武装起来。”这远见卓识的答复,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冀东抗日武装暴动已是酝酿在胸。 二 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当时,在北平养病的确良杨十三即速回津。不久,天津事变,在敌机的狂轰乱炸下,杨十三携眷回故里冀东迁安县。他目睹已沧亡五载之富庶的冀东,处处是焦土废墟,数百万不愿当亡国奴之同胞,遭受到日寇的烧杀淫掠的惨状。他忍无可忍了,适国难当头,欣然抱病而起,重返天津。他参加了“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与共产党人李楚离、王仲华等交往甚密。这时,经过中共的努力,又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国工农红军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开赴抗日第一线。杨十三的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知战机已迫,使他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杀敌决心:“吾侪与敌决战之期至矣,吾愤累年,誓当以死报国。”这铿锵有金石之音的誓言,表述了他铮铮骨气和义无反顾之气概。 杨十三非常留心观察国共两党的举动。不久,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平型关一举歼灭日军坂垣师团一部,捷报传来,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而此时,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却节节败退。有比较才能鉴别。杨十三很快得出结论,认定“国民党靠不住,要抗日就得跟共产党走”。一次,他对洪麟阁、连以农等好友谈话,他用拇指和食指比划个“八”字,说:“我们要和这个(指八路军)联手。”然后,手心向下,手指围成个“口”字,说:“不能和他们(指国民党)联手。”事后,他派连以农回深县老家想和冀中军区取得联系, 以投奔八路军。可是,正赶上冀中闹水灾,此举未成。接着他又派侄子杨介人回迁安,以在迁安师范教书为掩护,调查了解社情,以谋将来对冀东的光复。 日寇占领天津后,强令河北工学院复课,当时,遭到了以杨十三为首的教职员的拒绝。日军又想利用工学院搞工业,杨十三坚决不干。为了免遭敌杀害,工学院的教职员都搬进了英租界。当时,中共河北省委奉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动员一批干部和知识分子去农村,并尽量去天津周围农村,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准备发动冀东和平西的游击战争,配合八路军建立以燕山山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李楚离奉省委指示,以“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的名义,动员河北式学院的教职员深入塘沽永利咸厂,组织工人抗日武装。当时,因繁重的斗争和紧张的工作,杨十三积劳成疾的胃病又发作了,严重的胃溃疡病侵蚀着他的躯体,不时地由胃痉蛮引起剧痛和呕吐,但他的斗争意志并未减弱。大家劝他留在天津,他坚定地说:“上哪去我都能顶得住。”并喟然自勉:“我以孱弱之躯,誓必效死疆场,马革裹尸,决不辗转床褥作亡国奴也。”他带子、女、侄来到咸厂,因他过去和永利碱厂联系密切,很快打开了局面,组织起一支由工学院、碱厂及地方组织参加的抗日游击队,为尔后的冀东暴动积累了经验。 三 一九三八年春,中共河北省委通过“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在天津召开会议。党的负责人李楚离、李运昌、王仲华、朱其文等出席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杨十三、洪麟阁等。这次会议,决定在冀东发动抗日武装暴动。会后。成立了“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冀东分会”,李运昌任主任,杨十三参加了分会,并就冀东抗日武装暴动作了具体安排。从此,杨十三的喜怒哀乐与冀东暴动融为一体了。他欣然受命在津筹措资金购买武器。他以自己的家为联络点,除拿出自己的家产外,并动员好友徐完尧等爱国人士捐款,购买枪支。派侄子杨介人等借给“迁安师范学校春季运动会”购买运动器村为名,从裨臣、义利两洋行买回枪、望远镜和无线电器材等,他利用天津红帮头子姜馨若的关系,将武器装进特制的双底木船,秘密运回冀东。 同年三月,杨十三满怀激情,拖着远未痊愈的病体,携子女杨效昭、杨效棠来到洪麟阁的家——遵化县地北头村同李楚离、洪麟阁密商起义大计。六月,杨十三参加了中共冀热边特么以“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冀东分会”的名义,在丰润田家湾子召开了军事会议,他被委为冀东抗日联军第一路政治部主任。这时,杨十三那颗以身报国的灼热的心,同即将爆发的冀东抗日暴动紧密地联系一起。 冀东暴动原定于七月十六日举行,七月五日,因汉奸告密,冀东抗日联军第一路司令部所在地——地北头村遭敌包围,杨十三协助司令洪麟阁带暴动骨干转移到玉田县小狼山上。七月七日,玉、丰等县敌伪千余人包围了小狼山。因队员们都分散隐藏在各地,仓促中无法集中。暴动队伍与敌战斗终日,杨十三掩护司令洪麟阁突围。 杨十三挥队伍在小狼山上与敌周旋至深夜,冒着滂沱大雨,带队转移到鲁家峪。敌人穷追不舍,又将杨十三包围于鲁家峪。后经洪麟阁、李楚离带第二部队来援,杨十三带领队伍于深夜分散突围。他经此次挫折,意志愈坚。 七月九日,杨十三、洪麟阁领导的冀东抗日联军第一路,在李楚离的指导下,于地北头村宣布起义。尔后,杨十三协助洪麟阁率所部千余人积极配合挺进冀东的八路军于七月十二日一举攻克玉田县城。活捉日寇驻玉田顾问石本,伪县长郎惠和投降。在玉田县城,杨十三主持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他号召人们“团结抗日,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抗日浪涛汹涌澎湃,群众揭竽而起,冀东抗日联军第一路很快发展到四千余人。第一路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连续攻克了沙流河、亮甲店、鸦鸿桥等镇,并一度攻克丰润县城。当时,被敌洪称为“洪杨之乱”。 杨十三协助洪麟阁率抗联第一路驰骋冀东,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使日寇在冀东苦心经营的所谓根深蒂固的伪政权几摧毁无遗。 四 一九三八年十月,冀东抗日联军奉令西撤。十月十六日,抗联第一路行进到蓟县马伸桥附近时遭敌袭击,司令洪麟阁牺牲。杨十三以文弱之躯,冒枪林弹雨脱险,协助李楚离率领队伍继续迂回向平西挺进。部队行至潮白河时,遭敌堵截,司令部决定杨十三带领连以农第二十余名干部绕道去平西。 杨十三毫不气馁,带领干部向平西进发,但途中胃病发作,他被迫暂回天津就医。这时,一些故交贻书,以示慰问,杨十三一一复函:“自参加抗战,积愤稍消……非要事始不一一致答。纷吾心志地。”当时有个别人嘲讽他参加冀东暴动失败是“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他挥笔写了“秀才抗日坚持成功”的条幅,分赠友好,表示他抗战到底的决心。 同年十一月,杨十三胃病初愈,他即带领连以农、冯于九、马溪山、杨效昭等人取道冀中,想与吕正操司令员取得联系,因战事频繁,此举未果,复又绕道冀南,寻找在媾坚持游击战争的杨秀峰。这时,杨十三在途中恰遇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主席兼冀察战区司令长官鹿钟麟会见杨十三后,以高官厚禄为诱饵,想挽留杨十三为他所用。杨十三不受纱帽不惜钱,并对鹿钟麟暗中支使张荫梧的河北民军与八路军搞磨擦有反感,就斩钉截铁地说:“我不是来投你的,我是来投八路军的,不能留你这儿?”接着,他又将了鹿钟麟一军:“你不是要抗日吗?别在这儿,你跟我走,去冀东抗战前线,我保你。”高官引诱,对这位老教授是无效的;于是鹿钟麟又派杨十三送去了五百元“川资”,欲拢络其心。后来,杨十三到了八路军总部,立即将此款交给《新华日报》社,用以办报。由此,可见杨十三为了民解放事业的赤城之心。 不久,杨十三于广宗县杜杨庄与冀南行署主任杨秀峰取得联系,准备从这里改道冀西去平西学习,这时,朱总司令了解到杨十三已到冀南,便电召他去八路军总部。 一九三九年六月,杨十三一行来到太行山八路军总部。总部为他开了欢迎大会。会上,杨十三用朴实语言说:“八路军人人爱,要向八路军学习………”他在介绍发动冀东暴动的情景时,说:“我们的口号是:打日本的跟我来!”他的讲话博得了热烈的掌声。 会后,朱总司令、彭副总司令同杨十三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杨十三向总部首长汇报冀东抗日暴动,当他讲到从起义的组织发动到冀东人民对抗联的支持和抗联西撤受挫等情况时,他激动得声泪俱下。并表示仍去平西学习,以便重返冀东,东山再起。朱总司令、彭副总司令安慰了他,对冀东暴动和他的义举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并赞同他给总部提出的“必须搞工业,以保证军需”的发建议。 一九三九年六月二十七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发表了题为《欢迎冀东抗日联军领袖杨老先生》的专题社论。提出:杨老先生和同志们一道,“毁家纾难,分别潜入故里,游说伪警,教育同胞,进行极艰苦的地下工作。”建立抗日联军,收复失地。“一时寒平津敌伪之胆,震撼国际视听。冀东人民武装起来,实堪作民族解放战争之模范。” 杨十三对《新华日报》记者发青讲话,无情地抨击国民党政府的卖国行径:“冀东之亡,不于战败被吞并,实亡于和平谈判之下的特殊化,冀东人民当了六年亡国奴,当的颇为不明不白。世界不知,国人亦有很多不知,切身感到奴役之苦的叭冀东人民自己。” 杨十三奉命留在部部。不久,日寇向八路军总部发动进攻。不料,此时他的胃病再次复发,只好躺在担架上随总部转移。当时,失总司令、彭副总司令和左权副参谋长等,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还来看望他。杨十三感动至极,他对总部的首长说:“帝国主义对我们的侵略和压迫,外国人对我们的蔑视和凌辱,我永生不会忘记。共产党、八路军艰苦奋斗、英勇顽强,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过去我们说跟着共产党八路军走,道路选对了。过去我们没见过,现在见到了,要很好地学习。”总部首长们见其“一息尚存,不容少懈”之精神,深为赞成叹。 一九三九年七月二十一日,杨十三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没能看到抗战的最后胜利,带着忧国忧民的焦虑,离开了人间。临终曾留遗嘱,其言曰:“中国若没有共产党和八路军,日本鬼子是打不出去的。” 五 杨十三逝世后,八路军总部为了表彰他对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坚贞不渝的高贵品德,在襄垣县土河村召开了追悼大会。由朱总司令主持,彭副总司令致悼词。悼词的大意是:杨十三的逝世,使我军失去了他们的抗领袖;使我们的国家失去了一位爱国防大学热情极高的科学家…… 毛主席送了题为《追悼冀东抗日英雄杨十三》的挽联。联语是: 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 燕赵多慷慨悲壮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 朱总司令送了题为《彪炳日月》的挽联,挽词是: 渤海毓雄, 民族之杰。 蔼蔼风仪,异质挺特。 冀东义起,倭奴气慑。 瞻彼真容,彪炳日月。 同年九月十八日,在重庆,由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和八路军 驻重庆办事处在沙坪坝南开中学为杨十三开了追悼会。 杨十三追悼会筹委会发的讣文是“七.七”事变起,先生激于民族义愤,奋勇参加抗战,发动冀东抗日联军……自是转战各县。复亲赴冀中、冀南,籍与友军联络,交换抗战经验,后转入晋,远疲跋涉,倍加艰辛……因念先生以文人参加抗战,卒以劳瘁不起,虽不见国军北定中原,驱净倭寇,而舍已为国精神,应足使后死者闻风兴起。“董必武、叶剑英代表八路军参加了追悼会。董必武讲了话,大意是:称赞杨十三抗战有功,有爱国正义感,杨教授能造日本人的反是难能可贵的。 注解: (一) 见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工字第538号代电附件:《杨十三先生传略》。 (二)见张宝仓:《冀东抗日大起义的光辉一页》。 (三)见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工字第538号代电附件:《杨十三先生传略》 (四)见《冀东抗日联军政治部主任杨裕民先生传略》。 (五)见河北工业学院工字第538号代电附件:《杨十三先生传》。 (六)见1982年12月7日访问杨介人谈话记录。 (七)见1982年12月7日访问杨介人谈话记录 (八)见《新华日报》(华北版)1939年6月27日 (九)见连以农:《杨十三先生投身冀东暴动的前前后后》。 |
原文 发表于迁安文史网-文史资料第四辑 浏览:2869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