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迁安县杨团堡平民女子学校是杨十三积极倡导,在其父杨立三大力支持下,在其家中创办的一所女子初级小学校。创办时,以杨十三父亲杨立三名义,定名为“立三私立平民女子学校”,后欲称杨团堡平民女子学校。
杨十三,原名彦伦,又名裕民,在堂房兄弟中排行十三,故名杨十三。他于一八八九年出生在河北省迁安县杨团堡村的一个世代“书香门第”家庭。他自幼聪颖伶俐,生活俭朴,热爱劳动,对劳动人民抱以深切的同情,喜欢和劳苦群众的孩子一起玩耍。他痛恨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压迫。幼年读完私塾后,于一九0四年在天津一家工厂当学街工,一面劳动,一面刻苦攻读科学文化书籍。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考入天津工艺学堂,后并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当时,杨十三和许多爱国青年学生一样,对危难中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忧心重重,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暴发扒翻了满清封建王朝的统治,杨十三为革命的洪流所鼓舞,民族意识更加觉醒,民主思想空前提高,他和一些思想进步的青年学生,历史地卷入了这个时代的洪流。一九一六年,杨十三在天津直隶省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即河北工学院毕业后,任天津直隶省工业试验所化学工业技士。这时,杨十三主张“实业救国”,提倡“振兴实业, 挽救中华”,致力于研究造纸专业。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暴发,杨十三积极投入这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革命斗争,开始认识了周恩来等新文化运动的先进人物,并积极参加了周恩来创办的“觉悟社”和“老年会”,如饥似渴地新闻记者了李大钊等人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文章。他酷爱鲁迅的著作,曾告诉校图书馆的负责人,如遇见鲁迅的著作一定要立即给我买下。由于他喜读进步书刊,逐步接受了进步思想,开始有了革命觉悟,一心想寻求救世主国救世主民的道路。但此时他错误的认为,中国所以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瓜分和掠夺,主要是工业落后,经济不发达,要拯救中国,必须发展工业,走实业救国的道路。所以,他放弃了化学工业技士的职务,于一九十0年赴美留学,在塞瑞术斯森林学院半工半读,并考查了美国梅因等几所大学,专心致志地研究造纸专业,于一九二三年回国,作河北工业学院教授。 杨十三回国后,由于受共产党人和马列主义的思想影响,加之自己的社会实践,使杨十三认识到:只靠工业发达并不能求国,要拯救国家和民族,只有唤起包括妇女在内的广大民众,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封建主义,建立起一个新型的国家,中国才能繁荣富强起来,才能免除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 一九二三年底至一九二四年初的旧历年年假杨十三回杨团堡老家时,和当时的教育局局长刘朴原谈起办学之事,他问:“你们怎么不动员女子上学?”刘朴原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吗!因此各校都不招女生。”杨十三当即反驳:“不对!女子有才便是德。”他为唤起民众,掀起反帝反封的斗争,决定以办学的形式,公开向封建礼教进攻。于是,他便向当时任四团堡小学校校董的父亲立三讲解放妇女,让女孩子上学的深远意义。杨立三接受了杨十三的意见,积极支持他创办女子学校的主张。于是在其家中腾出了三间房子,两间做教室,一间做教员办公室,并以每月三十五块大洋的重金,另包食缮费的代价,从县师范请了三屯营的宠遇春做教员,又从天津购买了小学课本,于一九二四年初创立了一年私立平民女子学校。这所学校,以其父的名义,命名为:“立三私立平民女子学校”。 当时,根据杨十三的旨意,教育局长刘朴原以他雄浑的笔力,挥毫写下了“女子有才便是德”的世匾,悬挂在立三私立平民女子学校的教室内,针锋相对地向封建礼教进行了挑战。立三私立平民女子学校一建立,就以她雄伟的气魄,屹立在冀东东北部燕山脚下这块农村土地上。 教室、教员、课本有了,担在招生中遇到了困难。一方面,由于人们深受封建礼教的思想束缚,都说“那有女孩子上学的呢”?既使家庭有条件,也不愿让女孩子到学校去上学;另一方面,有的家庭有困难,一般要大点的女孩子在家看孩子,也不愿让孩子去。在这种情况下,杨十三就动员自已的女儿杨效昭和外甥女儿兰毓英等家族亲朋中的女孩子先上,然后到附近各村去宣传鼓动,讲冲决封建礼教、新生女权、解放妇女的重要意义,讲学校不收学费、不分年龄、不分家庭贫富的办学原则,这样,这一年招收女学生三十多名。 赵官营的高春,当时正上小学,听到杨十三宣传后,就劝其父,让妹妹高翠兰去平民女子学校学习,使高翠兰入了学。狄家岗子、马家岗子的狄桂芬、罗翠英等,也都先后去该校就读。 平民女子学校为使入学学生保持稳定,充分考虑农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困难,杨十三提出:农闲办、农忙停,需要哄孩子的学生可以把孩子带到学校,由他母亲带哄。这样每年学生保持在三十名左右。 立三私立平民女子学校的课程,是当时正规初级小学的课本,有语文,从“人、手、足、刀、尺”开始。有数学,从“1、2、3……”实数开始。有幼年须知,主要是道德、卫生教育。还有音乐、体育。除此之外,杨十三、杨秀峰回家,还给小学生将帝国主义侵略、军阀混战、南方农民运动等时事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反帝反封的革命启蒙教育。据该校学生回忆,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九二五年杨十三寒假回家,曾给学生讲过鲁迅著作中的一个故事:有这么一个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儿,全家都很高兴,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大家看,有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于是他得到了主人的感谢;又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于是主人把他好赞扬;又有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于是主人全家把他好打;又有一个人他不知道怎么说对,就去向老师说:“我不愿意得到感谢,也不愿意得到赞扬,更不愿意挨打,那么,老师,我应该怎么说呢?”于是,老师告诉他:“那么,你就说’啊呀,这孩子,多么……哈哈’。”讲完之后,杨十三就问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杨十三就借题发挥,揭露时弊,讲对社会问题应该抱的正确态度。(经笔者查立鲁迅著作,此文载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三年版鲁迅杂文集《野草》第45页)。 平民女子学校的学生,后来有的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如杨效昭,一九三七年参加抗日,和李楚离一起坚持冀东抗日游击战争,一九三九年被派往“抗大”学习,离休前任卫生部人事处处长。有的被人暗害。如高翠兰,由立三私立平民女子学校,转入团堡小学,后到滦县师范学习,毕业后任教。因受杨十三、杨秀峰的思想影响,任教后积极进行反帝国反封的宣传,一天突然中毒而死(死因当时未纠)。据后来有人反映,是被人暗害。有的仍留在了农村。 立三私立平民女子学校的建立,在冀东东北部这片土地上,开创了农村女子上学的新风气,对于女子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二年,小寨小学校,当时的校长李荟林,也开始招收女生,实行男女混班,本县滦河西的大五里小学也在平民女子学校建立的第二年开始招女生,到一九三六年,迁安师范也招收女学生了。 一九二六年冬,当时任四团堡小学校长的杨十三的堂兄杨正伦(字养源,堂兄弟中排行第八)和杨十三说:“我这里有四团堡小学,你们在家还办个女子小学,耗费很大,不如并到我这个上小学”。杨十三和其父杨立三同意了他的意见,于是将平民女子学校并入四团堡小学。 这所学校,虽只办了两年,但对尊重女权,解放妇女,实现男女平等,在社会上却产生了深远影响。 天津沧陷以后,杨十三于一九三七年投笔从戎,参加领导冀东武装暴动,任洪麟阁为司令的冀东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政治部主任,一九三九年七月在转战太行中,为抗日救国,战斗到临终。 杨十三可谓之“民族之杰”,广大知识分子的楷模。他所走的道路,也是我国知识分子应走的道路。 |
原文 发表于迁安文史网 浏览:1189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