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古洋行,是香港英资四大洋行之一。其前身为1867年英人施怀雅在上海开设的太古公司。1870年,施氏在香港建立太古公司,雇请华人代办。此后至1931年,洋行代办均由香山县金鼎(今属珠海市)人莫仕扬、莫藻泉、莫干生祖孙三代担任。在长达60余年里,他们为洋行的发展付出了心血,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莫仕扬(1920-1879)名维俊,号彦臣。金鼎会同村人。早年在广州经商,结识十三行洋人,粗通英语,熟谙洋务。1860年赴香港经商。1870年成为太古洋行第一任买办。凭着他对洋务的熟悉,不断扩展洋行轮船公司在华业务,将洋行分支机构设至沿海各开放口岸。到20世纪初,几乎垄断中国沿海的海运与长江、珠江内河航运。随着业务的拓展,莫仕扬按洋行规定提成,自己也积累了巨额财富。他不断输资纳官,以官商一体发展商务,同时光耀门第。1879年病逝。 莫藻泉(1857-1917)名鎏章,字冠鋈,藻泉为其号。是莫仕扬次子。莫仕扬去世后,接任太古洋行买办。他较其父更具商业竞争意识。1880年在香港买下大片荒地,在近山处兴建糖厂、近海处修建船坞。1884年糖厂建成投产。厂地靠近原料产地,产品价格较当时盛销的“爪哇糖”便宜。莫藻泉同时推出一种印有各种精美图案、海报广告式的“月份牌”,宣传糖厂产品。月份牌派送千家万户,太古糖迅速占领国内市场,将爪哇糖排挤出大陆。(月份牌后来演变为挂历,流行至今。)太古船坞同样成为洋行创利最多的企业之一,所造的“爱图里加士”号为香港最大的货船。与此同时,由莫藻泉主持在广州兴建货仓和码头(即后来的“太古仓”),购买香港尖沙咀蓝烟囱码头的地皮,为洋行的后来带来几十亿元的利润。据族谱记载,1917年,莫藻泉病逝。他在家乡立庙宇、修族谱、设仓济贫、植树造林绿化防灾、兴义学办学堂,至今成为美谈。 莫干生(生卒不详)。莫藻泉之子,1917年接任太古洋行买办。其间洋行各业继续得到发展。至1928年,太古洋行的经济实力超越资历最深的怡和洋行,跃居各洋行之首。莫氏家族成为这个庞大英资集团的支柱。历数各洋行买办,像太古洋行那样由华人祖孙三代连续充任者,可谓绝无仅有。数十年间,莫氏除三代任买办外,洋行的每一个分支或一艘新船,均由莫氏子孙或旁系子侄任职,加上其他职级工种,莫氏宗亲在洋行工作的,累计达千余人之众。故员工流传“只知有莫,不知有英”。莫氏家族实际上操纵了太古洋行的实权,并积累了巨额财富,达一千亿之多。尽管莫氏三代人为太古洋行的兴旺发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洋行的英国资本家仍萌生削弱莫氏的念头。1929年,洋行的英国人借故查账,并索赔,以打击莫干生。莫于1931年向洋行辞职。从此,太古洋行总行取消了买办制度,代之以经理制。 莫氏祖孙三代在太古洋行60余年的努力,为洋行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此后,洋行业务不断发展。至1992年度洋行纯利达44.19亿元,1993年度市值1007.8亿元。 而莫氏后代莫庆廉、兄弟一如先辈,身居香港,不忘家乡建设。改革开放之后带头到家乡珠海投资置业,为乡亲们称赞。 |
原文 发表于珠海市档案信息网 浏览:184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