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婚
1953年在我15岁的时候,逊河一带的鄂伦春人正式下山定居。到1953年6月为止,新鄂乡一共盖了60多栋房子。人口少的两家合住一栋,人口多的一家住一栋。我们莫氏家族开始分家单过,两个当过土匪的堂哥(莫东生、莫金生)也都从山上回来了。房子的窗户都镶着玻璃,屋里的桌椅板凳都是现成的,人搬进去就能住。但很多鄂伦春人习惯住仙仁柱,不愿搬到房子里住,一是怕房子倒塌砸着人,二是房子里忽冷忽热,容易生病。其实这些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当时的鄂伦春人眼界不宽,根本不了解房子的构造,“容易倒塌”的想法只是他们的感觉而已。所以刚定居的时候大概有三分之二的房子没有人住,黑河地区民委和逊克县民委派人来到新鄂乡,左一趟上山,右一趟上山去做鄂伦春人的工作,劝说鄂伦春人下山定居。经过艰苦的工作动员,鄂伦春人总算都下山了。 鄂伦春人除个别人懂满文和日文以外,大部分人都没有学过汉文。逊克县民委在县城办了一个专门为鄂伦春人补习汉语的学校,无论男女老少都开始学文化,不到一年时间,我就可以阅读一般的报纸了。到了1954年新鄂乡就有小学了,鄂伦春人的子女都进了学校,县里派来的汉族老师对学生很负责,我在学习中增长了许多见识。在我17周岁的时候,母亲就催我找婆家。当时看上我的人也不少,但都不敢追求我,因为我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人家怕配不上。从我内心来讲,我喜欢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并不想过早地成家。我的对象(后来成为我丈夫的那个人)是我表姐孟淑华介绍的。她当时在黑河地区医院当护士,接触的病人很多。有一位名叫魏金祥的鄂伦春族小伙子因打球受伤,住进了地区医院,恰好在孟淑华的病房。魏金祥家住爱辉县新生乡,父母早亡,家里只有一个哥哥。我俩第一次见面我就没看上他,他虽然高高的个头,但皮肤太黑,长相一般。我把不想嫁他的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就劝我说,小魏家里也没有老人,基本没什么家庭负担,以后你们结婚了就让他到咱家来,家里也好有个帮手。你若是嫁了别人,就得搬到人家家里去住了,妈哪里舍得你走呀?母亲一边说一边流泪,我是长女,从小就听母亲的话,架不住三劝,我就同意嫁给魏金祥了。魏金祥是一个苦命人,从小就失去了父母,是他的叔叔把他带大的,12岁的时候,家里什么吃的也没有了,叔叔经常是空手出去又空手回来。魏金祥实在饿极了,就偷吃了供给祖先的一点点供品。婶娘发现了以后就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一赌气跑到山上去了。他爬到一棵大树上,用衣服把自己绑在树杈上,想起死去的母亲,他一边哭一边睡着了。等到他醒来的时候,头上已是满天星斗,再往下看,天啊,一条黑色的母狼正贪婪地盯着他。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使他清醒,饥饿感荡然无存。狼不会上树,只要他不下来就别想吃掉他。就这样他一直没敢合眼,和狼对视了很久,直到第二天中午叔叔找到他为止。 魏金祥14岁参加了八路军,参军第一天指导员就问他为什么要参加八路?他说参加八路有馒头吃,把指导员都逗笑了。他原来有一个弟弟,名叫魏金元,因患头痛病被送进了一家日本人开的医院治疗。等魏金祥第二次去医院看弟弟时,弟弟已经死了。他气疯了,怀疑是日本人下了毒手,因为弟弟的身体一直都很好,怎么会因一时头痛就会丧命呢!他质问日本医生,日本人什么也说不出来,弟弟被害已确定不移。他想到可怜的弟弟就这么含冤死去,心里怒火万丈,操起凳子就向日本人砸去,谁也拦不住他。在场的日本医务人员全吓跑了,他把医院的玻璃全砸烂了。 魏金祥18岁时学了一段时间的文化课,字写得相当不错,打球、唱歌样样精通。在和我结婚以前,黑河有好几个姑娘都想跟他搞对象,究竟娶哪一个姑娘他也拿不定主意。有一天他找人帮算命,算命的先生让他抽签,结果抽到的是“东”,算命先生说,你娶东边那个姑娘最好,将来儿女双全,大吉大利呀!东边的那个姑娘就是我。没过几天,魏金祥就买了一匹好马,专程到我家求婚,他穿了一身新衣服,看上去挺精神的。我妈妈一见他就特别喜欢,对他一顿好招待,可以说我的婚姻是由母亲一手包办的。我结婚的时候18岁,魏金祥24岁。 结婚三个月以后我发现自己的身体有些不适,丈夫让我去县城检查检查,我坐着马车去了,医生诊断的结果是我怀孕了。回到家我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丈夫,把他高兴得要命。19周岁的时候我生了一个女儿,取名魏华。有了孩子,魏华爸爸啥也不让我干,里里外外都他当家,酒也不怎么喝,日子过得平静而又舒心。我母亲讲究特别多,在坐月子期间不让我洗头,也不让我喝凉的,连门都不让我出,坐着时也要双腿并拢,否则老了以后走路不稳。鄂伦春人虽然定了居,但医疗水平仍很落后,没有任何避孕措施,有了就得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65年。1967年我怀了第4个孩子,那时县医院已经有了终止妊娠的手段,我决定把孩子做掉,但爸爸说啥也不同意,我只好把孩子生了下来,结果还是个儿子,我的四个孩子老大是女儿,老二是儿子,老三是女儿,老四是儿子,当年算命先生给魏华爸爸下的预言果然应验了。 我一直没有工作,全家的经济来源主要靠魏华爸爸一个人挣,他多才多艺,新鄂乡的人都愿意和他聊天,乡里让他在学校当了一段时间老师。“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因为两个堂哥当过土匪而受到牵连,被开除公职,蹲了几年牛棚,那时候的人天天搞批斗,搞得我们莫氏家族日日不得安宁,我的精神都要崩溃了。1982年,魏华爸爸得到平反,出来以后,他就在文化站干了几年,自编自导了好几部鄂伦春歌舞,有的还获了奖,县城里的广播经常播放他演唱的歌曲。 魏华爸爸老家是黑河的,他多次同我讲,等小儿子结婚了咱们就回黑河,落叶归根。可惜,他没福,小儿子结婚不久他就得肺癌了。但他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乐观的情绪,不让孩子感到痛苦。1992年1月15日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享年60岁。从此以后我的头发白了很多,眼睛也花了。 再嫁 解放以前,鄂伦春人世代居住在深山密林中,虽说社会婚姻法律对他们约束不强,但他们族内的婚姻制度还是很严格的。过去年轻人结婚之后一般不许离婚。如果丈夫死了,孀媳不到二十岁,娘家可以将她许配给其他人。如果婆家不同意其改嫁,女方家可以联合许配的男方家以突然袭击的方法抢回女子,我六婶就是莫家抢来的。我六婶年轻时就守寡,我六叔莫福宝那时也没结婚,提亲的人也不少,但他就看上了六婶。六婶的婆家知道这件事以后,每天晚上都到莫氏家族的仙仁柱前示威,骂一些让他们能出气的话,说六叔道德败坏等。有一天夜里,我堂哥、堂嫂带领一批人马趁六婶家已经入睡的机会去抢亲,漂亮、机智的嫂子像女匪首一样冲在最前面,把早已等在门口的六婶一夹就跑,一阵马蹄声惊醒了婆家,等他们出来时马啼声已远去,六婶的门前只留下一只小布鞋,那是她结婚时穿的。抢亲之后,并没有影响双方原有的亲家关系,我六叔给了六婶婆家两匹马,婆家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解放以后,各种旧的婚俗逐渐消亡,年轻人结婚新事新办,不再受各种约束。在我们莫氏家族历史上,就数莫东生哥哥的婚礼最隆重,没有谁再超过他。莫东生结婚的时候鄂伦春人还没有下山,在结婚的前几天莫氏家族就开始准备工作,盖了不少棚子,打了几十只狍子和上百只野禽。结婚那天,来了很多客人,有满脸大胡子的商人,还有山上的盲流,还有地主豪绅。有达斡尔人,也有蒙古族朋友,还有达官显贵。他们都是莫东生的朋友。莫东生好交朋友,尤其喝点酒以后别人求他干什么他都答应,特别讲义气。在伪黑河省时代,莫东生是个风云人物,方圆几百里没有不知道他的。我堂嫂(莫东生夫人)结婚前一天就开始化妆、打扮,好几个人帮她忙乎。外面的篝火着了三天三夜,盛况空前。定居以后,莫氏家族再也没有为儿女的婚事大讲排场了。 1992年我丈夫逝世的时候我54岁,别人好言相劝让我再找一个老伴,我说孩子都成家了,孙女也有了,半老徐娘还找什么老头呀!再说丈夫刚刚去世不久,我哪儿有心找呀。一晃四年过去了。在我58岁的时候,在黑河市劳动局工作的侄女莫桂茹给我介绍了一个老头,他就是原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党委书记刘本占。新生乡我去过好几次。刘本占年轻时也是一名出色的猎手,枪法、骑术样样过人,在黑河地区也是个远近闻名的人物。他老伴是1995年去世的。在侄女莫桂茹的撮合下我俩的婚事很快就定下来了,两家的孩子都孝顺,对我俩的事没有人反对,尤其是老刘的小女儿刘军怕我不跟她爸爸,还专程从黑河到亲鄂看我,为她爸爸的事多喝了几杯啤酒,就这样我就答应嫁给老刘了。 子孙后代 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家恢复了鄂伦春族学生特殊助学金制度,到1981年助学金数额提高到每个中学生每年140元,小学生50元。到了1985年,又将小学的助学金标准提高到100元。这样既减轻了鄂伦春家庭的经济负担,又保证了鄂伦春族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我的大女儿魏华参加了成人高考,考上了黑龙江省民族干部学院,二女儿春红考上了黑河师范北安分校。魏华在哈尔滨念了两年书,学习成绩优秀,从省民干院毕业以后,她就调到了逊克县农委。我的大女婿是达斡尔族,心眼好,实在,对老人孝敬。他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喝酒,魏华因此和他闹了一些矛盾。 我的二女儿春红,属龙,是一个文静秀丽的姑娘。她从师范毕业后就分到逊克县新兴乡当老师了,她的丈夫是个山东小伙子,老实,勤快,手巧,善于料理家务,关内汉民族的特点和聪明他都具备。我从来没有因为二女婿是关内人又是汉人而轻视他,反而心疼他,人家也有父母,在家也是宝贝,“嫁”到了鄂伦春族家庭,我们必须把他当自己的儿子看,不能有丝毫的怠慢。如今春红已有了一儿一女,女儿已10岁,儿子4岁。小两口都已调回新鄂,在学校教书。 我的大儿子春玲前些年在乡里开大客车,80年代末,鄂伦春人也走上了多种经营的发展道路。从来也没有搞过买卖的大儿子也开始跃跃欲试了。他和儿媳妇自己买了车,开了一个小卖店,最初由于缺乏经商经验也赔了不少钱,但他们没有灰心,开始有重点、有选择地购进商品了,小生意也逐渐红火起来。大儿媳妇是鄂伦春人,特别精明,家里的账目全由她管。从大儿子结婚那天,我就想抱孙子,可是大儿媳妇生了两个孩子都是女儿。两个孙女活泼可爱,和我感情很深,时间长了我也就不在乎他们是孙子还是孙女了。我已想通了,男孩女孩都一样,女孩比男孩更有孝心,比如我的两个女儿就比两个儿子细心。我的两个孙女天生就是一对唱歌的料,一到过年过节她俩就登台表演,全乡的鄂伦春人都喜欢听她俩的歌,老人见到我就说,你真有福,有这么好的孙女。 我的小儿子叫春峰,在乡政府上班。小儿媳妇是蒙古族,爱打扮,人长得漂亮,无业,有时帮别人打点零工。小儿子有一个女儿,叫魏佳,已经3周岁了。 除了我的四个孩子以外,其他莫家子孙又生活的如何呢? 莫义生是我二大爷莫福民的次子,长子是莫东生。莫义生小的时候个子不高,和他一起长大的童养媳曾逃跑过。童养媳的娘家条件简陋,生活很苦,童养媳逃回去一周就受不了了,只好又回到了莫家。别看莫义生小的时候鼻涕拉瞎的,等他长到18岁的时候个子一下就长高了,仪表堂堂,气宇轩昂,我那个“童养媳”嫂子再也不提逃跑的事了,而且把义生哥哥当宝贝一样珍惜,有啥好吃的都给他留着。嫂子从小受苦,但人长得特别俏丽,大眼睛,双眼皮,在毕拉尔一带是有名的大美人。 义生哥哥平时话不多,但对什么事他都特别用心。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猎手,同时也是一位画家。但因他没有受过专门的艺术熏陶,便只好通过随意雕刻的工艺品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情感,比如在孩子的摇篮绑上,他会用各种颜色画上花草、小鸟、云纹等。 义生哥哥一共有过六个小孩,其中有一儿一女在幼年时就夭折了。大女儿莫桂茹1948年诞生在沾河边上,从齐齐哈尔师范学院毕业以后就嫁到了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桂茹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已是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她先后发表作品近百万字,如《飞龙鸟的传说》、《心上人》、《鄂伦春族传统饮食》、《鄂伦春族常用的中草药》等,并担任《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丛书·鄂伦春民间文学》副主编。 小女儿莫鸿苇,1962年出生在新鄂乡,在姐姐家长大。1988年放弃了自己的演唱专业,离开了熟悉的舞台,走上了创作桦树皮工艺美术作品的行列。她创作的19幅桦皮画在第四届西北地区艺术节展中荣获一等奖,并有23幅作品参加了全国各艺术馆、文化馆联展,获得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大儿子莫代友在新鄂乡工作,大孙子莫翔已19岁,目前正在黑龙江省民族干部学院读书。 小儿子莫代兴娶了一个日本妻子,1998年3月到日本定居。总之莫义生的几个孩子都很有出息,为我们莫氏家族争了光。 莫金生是我大爷莫福寿的长子,他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莫桂琴文化水平较高,是鄂伦春族第一个中学生,先后在新鄂乡、新生乡、新兴乡任教。性格豪爽,喜欢喝酒,退休以后一直在家休养。二女儿莫桂珍,长相和言谈举止和金生哥哥一模一样。性格果断、干练,在新生鄂伦春族乡担任乡长期间创办了乡镇企业,虽然效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却大大推动了鄂伦春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三女儿莫金梅、四女儿莫胖梅一个在逊克县工作,一个在黑河市工作,两家的孩子都已上了中学。唯一的儿子莫桂友,因一民事案件入狱,肺部被打伤,家人又无钱为他看病,肺部伤口感染致死。 东生哥哥共有七个孩子,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如今这七个孩子全都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有的得病死了,有的发生了意外事故,人生的残酷在他的孩子身上全都发生了。有的老人讲,莫东生年轻的时候杀了不少人,那是他受骗当土匪时的战绩。冤魂不散,使得他子孙三代都不得安宁。现实果真得到了验证,他的家已完全破败了。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儿子还为他留下了两个孙女,一个孙子,寄养在亲属家。 东生哥哥虽然有过杀人不眨眼的历史污点,但他本人是非常重情的。“文革”时期他被打倒,我丈夫为他写了一份辩护材料,东生哥哥大受感动,在狱中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在逊克县新鄂乡各行各业都能找到莫氏家族的子孙,值得一提是,我六叔的女儿莫萍琴也是莫家引以自豪的人物。60年代后,在颇有规模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上,经常可以见到活跃在舞台上的鄂伦春族歌手,莫萍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萍琴妹妹是黑河地区文工团专职歌唱演员,其代表歌曲是《逃婚》: 天边飞来一片乌云,阿爸逼我嫁给无缘的人。喜鹊落在白桦树上,有情的人我才看得上。我的丈夫穿上红杠子皮衣,好像长脖老等;他的模样好像黄狗,他的影子好像黑狗;让他在酒杯里过日子吧!我要和心上人飞向远方。 1979年,萍琴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荣获优秀节目奖。萍琴不仅仅是一个优秀歌手,同时还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她婆婆生病10多年来一直就住在萍琴家,萍琴为她洗衣做饭,端水喂药,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周围的邻居没有一个不夸她的。 |
浏览:4420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