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千古功臣—杨虎城

西安事变——中国现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三)


  
  12月16日下午。
  当以何应钦为总司令的“讨逆军”气势汹汹地向潼关逼近,在西安附近渭南地区
  实施大规模飞机轰炸之时,端纳又一次飞抵西安。如果不是宋美龄哭着哀求,他是不
  会冒险此行的。宋美龄得知张学良等“善待”蒋介石的消息后,救蒋之心更为迫切,
  又唯恐蒋介石挨炸,自己和南京这边又无人能阻止何应钦的军事行动,便央请端纳让
  蒋介石亲下手令予以制止。
  此刻,张学良、杨虎城已分别命令部队做好迎击所谓“讨逆军”的准备。中共也
  对红军作了调整部署,对张、杨表示军事支援。内战一触即发,形势危在旦夕。
  陪同端纳见蒋的张学良当场表示:“何应钦逼人太甚,要打我们就打!”老谋深
  算的蒋介石一方面想借何应钦“讨伐”的压力,作为向张学良、杨虎城讨价还价的资
  本;一方面又生怕别有用心的何应钦先把他打死了,思考了一整夜,终于想出了一条
  两全之策。
  12月17日早晨,蒋介石给何应钦写了一纸手令:“……万不可冲突,并即停止轰
  炸,为要!”同时又对张学良、杨虎城施加压力,以停战3日为条件,给张、杨3天期
  限送他回南京。
  局势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当天下午,中共代表团的专机降落在西安西郊机场。“他来了,一切就有办法了。
  ”听说周恩来率代表团来西安,张学良紧锁的双眉打开了,心里踏实了许多,亲自安
  排他们住在自己的公馆里,并于当晚设宴欢迎。
  “哟,美髯公,你的胡须怎么没有了?”张学良就像见到了老朋友,一见面就问
  周恩来。在旁的人大都感到诧异。因为他们不知道,早在 8个多月前,他俩曾在延安
  秘密会晤,达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商定了“逼蒋抗日”的方针。在那次会
  谈中,周恩来蓄有长须,给张学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使他佩服和难忘的是,周恩
  来的机智、胆略和风度。
  周恩来笑着说:“刚刚剪掉。”“可惜了,可惜了。”张学良边笑边摇着头说。
  这天晚上,二人彻夜长谈,推心置腹,双方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了。张学良不曾想到,
  长途跋涉,星夜兼程的周恩来,已经3天没合眼了。
  次日下午,周恩来等又到杨公馆去会晤杨虎城将军,通报了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
  的看法和昨晚周、张会谈的情况。杨虎城先是感到惊异,因为他比张学良更了解共产
  党与蒋介石的血海深仇,原以为中共一定会借此机会报复;继而由衷地赞叹:“中共
  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置党派历史的恩怨于不顾,真是令人极端佩服。”进而表示,
  只要中共方面与张学良意见一致,他“无不乐从”。
  自此,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三位一体”,成为以周恩来为调停西安事变核
  心人物的公开联盟。
  然而,在张学良、杨虎城众多部下中,并不都能明白“三位一体”确定的方针。
  有些血气方刚的年轻军官甚至酝酿闹事,说:“不能由共产党处理这件事,不能说放
  就放。”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代表团成员,不顾个人安危和辛劳,深入这些军官
  中间,苦口婆心地进行疏通引导,正如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所描述的:“有时费了
  好几个钟头,有时讲上整整的一夜,一次一次解释他们的政策的理由。”这些军官从
  不理解逐渐转变为理解和敬佩,有的军官当场向周恩来致军礼,表示对中共“大公无
  私,以德报怨”的敬意。在东北军、十七路军的一些高中级军官中,有些是周恩来在
  沈阳读书时的同学,周恩来利用这些关系又做了大量工作。除了在部队中开展工作,
  代表团还深入西安各界做宣传,像强劲的东风,吹散了人们心头的云雾,为正确而顺
  利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2月22日,宋美龄经过一段时间的“遥控”策划后,亲自登场了。与她一同飞抵
  西安的,有宋子文、端纳、戴笠等。宋子文两天前已来西安同周恩来、张学良、杨虎
  城深入交谈,摸到了释放蒋介石的条件之底细,并与蒋介石密商后,于次日飞回南京
  报告。特务头子戴笠曾下令寻找能“飞檐走壁”之人,企图派这些人潜入西安执行救
  蒋任务,但毕竟“投鼠忌器”,后来放弃了这一计划。
  当他们走下飞机时,受到了张学良、杨虎城的欢迎。使戴笠感到气恼的是,从来
  没人敢碰的他,居然被搜了身,随身携带的一支小手枪被缴了械。“总有一天我要让
  你们知道我的厉害!”这个杀人不眨眼的特务头子在心里暗暗发誓。
  谈判即将开始。“三位一体”提出,以捉蒋通电中的八项主张,作为谈判的基础。
  虚荣心极强的蒋介石、虽然被迫接受谈判,但又摆起了居高临下的架子,提出所谓的
  “原则”:一是他不出面谈判,由宋氏兄妹代表他谈;二是谈判所商定的条件,由他
  以“领袖人格”担保,不做任何书面签字。
  23日谈判正式开始。上午,周恩来首先代表中共提出了经张、杨同意的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六项主张:(1)改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2)
  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的自由权利;(3)停止“剿共”政策,
  联合红军抗日;(4)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5)与同
  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6) 实行其他具体的救国办法。如果上述主张蒋介
  石接受并保证实行,中共和红军赞助他统一中国,一致抗日。下午,宋子文代表蒋方
  提出改组政府等项办法。
  第二天,谈判继续。双方达成关于改组政府,“中央军”撤兵,释放爱国领袖,
  停止“剿共”并予接济,抗战发动和共产党公开,蒋回去后发表通电自责等九个方面
  的协议。
  这时,周恩来提出要与蒋介石当面会谈。当天晚上,这两位曾是黄埔军校的同僚,
  进行了会晤。
  “蒋先生,我们大概有10年没有见面了吧,你显得比从前苍老些了。”周恩来望
  着勉强从床上坐起来的蒋介石,不胜感慨。就是眼前这个憔悴不堪的人,曾悬赏要取
  他的脑袋。
  有气无力的蒋介石似乎也有许多感慨。在他指使下,曾大肆宣传所谓的“共匪”
  个个青面獠牙,眼前这位大“共匪”的风度却令他自愧不如。他强打精神说:“恩来,
  你是我的部下,你应该听我的话。”他又摆起了当年“校长”的架子。
  周恩来心里感到好笑,但他严肃而认真地说:“只要蒋先生能够改变‘攘外必先
  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话,就连我们红军
  也可以听蒋先生的指挥。”
  蒋介石无言以对,刚才强打的精神一下子又被疲倦所困扰。他表示谈判的条件可
  以接受,并请周恩来以后到南京再同他继续谈。
  分别的时候,蒋介石与周恩来轻轻握手。在1924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一
  次握手合作的国共两党,历经10年内战,在抗日救国危急时刻,终于又第二次握手,
  联合抗日。
  这一握手,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背信弃义:蒋介石的“君子报仇”
  
  蒋介石出尔反尔、翻云覆雨是有名的。
  西安各界人士对蒋介石不在协议上签字,深表忧虑。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不少高
  级将领甚至联名写信给宋子文,扬言如果商定的协议没有签字画押,中央军不首先撤
  至潼关以东,即使张学良、杨虎城答应放蒋,我们也誓死反对。宋氏兄妹大惊失色,
  蒋介石也紧张万分。他们一再表示,说好的条件一定办到,绝不食言。
  夜长梦多。张学良唯恐出现意外,一切就会前功尽弃,决定立即亲自送蒋介石回
  南京,他一面安抚部下,一面写好了手谕交给杨虎城。手谕指令其部下在他离陕之际,
  一切听从杨的指挥。他想用自己“忠孝节义”的人格,进一步促使蒋介石履行其所谓
  的“领袖人格”。杨虎城虽然不赞成这样放蒋,但也为张学良的人格所感动。
  谈判达成协议的第二天,即12月25日下午 3时30分左右,张学良与蒋介石、宋美
  龄夫妇,杨虎城与宋子文、端纳,分乘两辆卧车,悄悄地驶离高桂滋公馆,向西郊机
  场疾驰。
  机场上,有一支由一二千名学生和群众组成的队伍。他们在迎候领导绥远抗日的
  傅作义将军,却让蒋介石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以为有备而来的群众阻拦他离开西安,
  这样就生死未卜了。他语无伦次地反复说:“我答应你们的条件,我答应你们的条件。
  你们可以不承认我是你们的领袖,假如这些条件不能实现的话。”说着说着,还信誓
  旦旦地背诵谈判达成的协议内容,一口气背了6条。直到登上飞机,还惊魂未定。
  就在蒋介石一行离开公馆10多分钟后,张学良的卫队营长孙铭九气喘吁吁地赶到
  周恩来那里报告。正在办公的周恩来惊愕之余,立即驱车赶往机场。“你们怎么不早
  点告诉我!”一向沉着冷静的周恩来这时也发了火。孙铭九委屈地说:“我们也都被
  蒙在鼓里呢!”
  当周恩来一行赶到机场,蒋介石一行乘坐的飞机已经远去,张学良乘坐的飞机紧
  随其后,留下一片辽阔的天空。周恩来不禁扼腕叹息:“张汉卿就是看《连环套》那
  些旧戏看坏了。现在他不但要‘摆队送天霸’,而且还要‘负荆请罪’啊!”
  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立下不朽功勋的周恩来,为此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批评。
  他没有争辩和计较,却一直为自己未能拦住张学良,以致张后来数十年被幽禁而自责。
  其实,张学良还有一次机会跳出罗网。蒋介石一行的飞机先到洛阳停留,洛阳是
  东北军炮兵旅的防地。有人劝张学良送蒋“到此为止”,回西安去。可是张学良决心
  已定,痴心不改。也许,他一心想化兵戎相见为“人格之战”。但历史告诉他:他太
  天真了。
  一出审张、赦张、管束张的闹剧鸣锣开场了。
  “总导演”蒋介石还在飞回南京的途中,就开始构思“剧本”。一到南京,先让
  秘书陈布雷替他编撰一篇“对张、杨训话”,说他之所以被释放是由于他的“伟大人
  格”的“感召”;接着散发张学良的“请罪书”,执意送张上军事法庭。
  12月31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高等军法会审开庭。
  “你知道犯什么罪吗?”审判长李烈钧问。张学良回答:“我不知道。”李烈钧
  翻开陆军刑法,指着“对于上官暴行胁迫”罪的条款说:“这里面前几条,都是你犯
  的罪,何以竟敢如此?”
  “我有一句话请教审判长,可以吗?”张学良毫无惧色地反问。在得到“可以”
  的回答后,他犀利的目光盯着李烈钧说:“民国二年,审判长在江西起义讨伐袁世凯,
  有这回事吗?”李答:“是的。”张接着问:“你为的是反对袁世凯的专制与称帝,
  对吗?”“对。”李一边回答,一边有点为自己的这段光荣历史而得意。没想到张学
  良话锋一转:“我在西安的行动,为的是谏止中央的独断专行……”“胡说!那袁世
  凯怎能与蒋委员长相提并论?”患有高血压症的李烈钧,这时血压陡然上升,差点支
  持不住,急忙暂时休庭。
  戏还得继续演下去。当日下午,高等军法会审判决张学良徒刑10年,褫夺公民权
  5年。与此同时,蒋介石呈请国民政府特赦张学良。4天后,度过新年休假的国民政府
  委员会开会,同意予以特赦,但又加上一句:“仍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
  这“严加管束”,一管就是几十年。尽管张学良几次上书蒋介石,恳请率部抗日,
  但蒋介石一概不准。甚至蒋介石死了之后,这个“严加管束”的阴影还在继续。目前
  已经90多岁高龄的张学良,在漫长的岁月里,只能从“上帝”中寻找心灵的自由和安
  慰。
  比起失去几十年人身自由的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遭遇更加悲惨。他付出了鲜血
  和生命乃至全家性命的代价!
  就在张学良被特赦,同时又“严加管束”之时,杨虎城受到了“革职留任”的处
  分。蒋介石一心想搞垮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知道只有群龙无首才好下手的窍门,便假
  惺惺地约见杨虎城,说:“你继续任职,在情感上有些不便,不如先往欧美参观一个
  时期,回来再任职,出国费用政府来负担……”
  1937年 5月27日,西安机场人山人海,欢送杨虎城将军。连声高呼“再见”的人
  们,那里会想到此去会是永别!
  “七七事变”爆发后,远在美国旧金山的杨虎城,发电报回国,请缨抗战。然而,
  蒋介石复电让他继续考察。当他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国内时,迎接他的是戴笠及其手下
  的军统特务。不久,关押重要囚犯的息烽集中营,成了杨虎城一家的囚禁地。
  在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最担心蒋介石背信弃义、疯狂报复的杨虎城,此刻不得
  不喝下这杯意料之中的苦酒。更凶残的报复还在后头。1949年 8月,国民党统治风雨
  飘摇。作垂死挣扎的蒋介石,听了特务头子毛人凤关于杨虎城怎么处理,是否押往台
  湾的请示,当即答复:“留下他做什么?早就应该杀了!”并叮嘱毛人凤将杨虎城押至
  重庆中美合作所秘密处死。一个月后,杨虎城及其妻儿一家惨遭杀害。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事隔13年后,解了这一心头之恨的蒋介石,这时却怎
  么也笑不起来。因为,南京“总统府”上的青天白日旗已经落地,五星红旗将在天安
  门城楼冉冉升起。
  杨虎城将军如果九泉之下有知,他会笑的。
  
 浏览:1880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1/6/28 22:03:13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张学良杨虎城是西安事变主角(收藏于2003/3/24 10:26:16
刘世如他是懦夫还是大丈夫(收藏于2003/3/24 10:06:50
秦子杨虎城曾想把17路军改编成红军(收藏于2003/2/27 15:12:19
秦鸿勋拜谒杨虎城(收藏于2001/12/6 16:02:59
西安事变——中国现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三)(收藏于2001/6/28 22:03:13
西安事变——中国现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二)(收藏于2001/6/28 22:02:15
西安事变——中国现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收藏于2001/6/28 21:56:14
龚屏杨虎城被囚南昌前后(收藏于2001/2/13 21:58:01
杨虎城(收藏于2001/2/8 19:08:08
毛泽东给杨虎城的信(收藏于2001/2/8 19:06:50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刘世如他是懦夫还是大丈夫(访问2286次)
西安事变——中国现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访问2101次)
米鹤都张、杨的命运为何不同(访问2064次)
西安事变——中国现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二)(访问1972次)
西安事变——中国现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三)(访问1881次)
秦子杨虎城曾想把17路军改编成红军(访问1579次)
龚屏杨虎城被囚南昌前后(访问1529次)
张学良杨虎城是西安事变主角(访问1420次)
杨虎城(访问1258次)
毛泽东给杨虎城的信(访问1177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