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烈火红岩__江姐及彭咏梧烈士纪念馆
烈火红岩
31493号馆文选__艺术再现

有关舞剧《红梅赞》及主演李青的一些媒体报道

--

  (转者按:自从看了舞剧《红梅赞》,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这部舞剧,也许因为原本就比较喜欢现代舞,再加上电影和歌剧以后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乏味让人颇感沮丧。这部舞剧洋溢的激情和温情,让我很感动,因而搜刮了些媒体报道转载于此)
  
  空政歌舞团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排演写真
  解放军报 2002年05月10日 第5版
  郭凯
  
    2002年3月31日,空政歌舞团蓝天剧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31个国家的驻华武官及夫人、子女共160多人兴高采烈地观看了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一睹东方艺术的魅力。
    《红梅赞》自去年公演后,好评如潮,被军内外同行誉为红色经典。它是怎样推出来的呢?
  两种风格托起同一个英雄主题
    在中国的艺苑中,曾有许多名篇经典留给大众深深的印记,歌剧《江姐》就是其中一个。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是歌剧《江姐》的姊妹篇,是同一主题繁衍出来的“并蒂花”。所不同的是,舞剧《红梅赞》讴歌的是一个崇高的英雄群体。他们中既有年轻的恋人、乖巧的“小萝卜头”、顽强执著的小萝卜头妈妈,也有“监狱之花”的母亲和那位貌似疯子却是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的“疯老头” 。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数备受酷刑、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者———江姐。
    舞剧总编导杨威深谙无言的舞剧贵在故事情节的单纯和洗炼。她匠心独具地设计编排了一个个精彩的舞台画面:面对酷刑和利诱,江姐刚毅顽强;叛徒则摇尾乞怜,为虎作伥。绝食斗争中,“小萝卜头”忍住饥饿的煎熬,小小心灵里憧憬的是自由飞翔的蝴蝶。疯狂的大屠杀里,“监狱之花”的母亲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舍生赴死。面对胜利的曙光,江姐与难友们一道,用自己的忠贞绣出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的旗帜下,勇士们在熊熊的烈火中得到永生。
    对于如此精练而不失震撼的剧情,舞蹈评论家赵国政这样评价:“《红梅赞》以独特、生动的舞蹈语言,艺术地再现了重庆歌乐山渣滓洞的志士们在钢窗铁槛里,披镣带锁受尽酷刑折磨,却矢志不渝地为革命事业进行奋斗的情景。”
  各路精兵强将装点剧目
    为了使《红梅赞》成为经典之作,空政歌舞团调集精兵强将,组成了强大的创作阵容。
    总导演杨威是从西北成长起来的青年导演,她创作的舞剧《阿炳》曾获第九届“文华奖”并获个人“文华奖”编导奖。由于《红梅赞》是由一个老题材重新编创而成的,杨威觉得压力很大。因为歌剧《江姐》人们已经耳熟能详,再将此题材改编成舞剧,观众能认可吗?杨威反复权衡利弊,考虑着这把“双刃剑”可能带来的种种影响,但最终还是毫不犹豫地担起了总导演的重任。这时不到两岁的孩子十分需要杨威的照顾,但她狠了狠心,弃子带病辗转贵州、四川、重庆等地采风。在渣滓洞,她想到了那些死去的革命烈士、看到了他们临死前与敌人搏斗的场面,更体会到了他们的人生追求……杨威深感只有用英雄的群像去塑造那些面对敌人的酷刑而精神不灭的灵魂,才能完整地表现出先烈们的崇高精神境界。
    返回歌舞团后,杨威一直处于亢奋的状态之中,粗重的铁链、黑暗的监牢总在她眼前闪现。渐渐地,除了坚贞不屈的江姐之外,一个英雄群体的形象凸显出来。排练时,杨威对每个舞段的每个细节、每个人物的每套服装,甚至连每套服装上的每个装饰都要严格把关。每次给演员说戏时,杨威都是一边流泪一边讲。为了专心致志地投入排练,杨威甚至把“家”搬进了歌舞团的招待所,一住就是 4个多月。
    《红梅赞》的作曲由作曲家吴旋担任,受领任务后,他立志要创作出适合现代人欣赏口味的舞剧音乐。创作中,他把古典的和现代的、民族的和传统的音乐风格大胆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处理江姐刚刚受刑后的内心世界的那段音乐时,就采用了感染力强的电子合成吹管和交响乐队结合的音乐,低沉、伤感、如泣如诉,具有浓烈的悲剧色调,充分展现了监狱的压抑沉闷和江姐遭叛徒出卖后内心的痛苦和悲愤。吴旋还特别注重音乐在赋予舞蹈以灵魂和生命力的同时,给舞蹈演员广阔的表现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舞剧的感染力,升华了舞剧的主题。
    青年舞蹈家刘敏看完舞剧后激动地说:“没想到《红梅赞》只在一个场景下,就能把革命志士在监狱里‘要把牢底坐穿’的革命气节表现得如此恢宏,展现出内在的、心灵的、崇高的、悲壮的华丽,简直就是奇迹。”
  追求精品艺术的佳境
    一台好的舞剧,必须有一支好的演出队伍才能达到最佳的境界。为此,空政歌舞团调集了空军最具实力的舞蹈演员,其中江姐的扮演者是曾多次荣获文化部 “文华奖”表演奖、首届中国“孔雀杯”表演金奖、“荷花杯”舞剧表演金奖的青年舞蹈家李青。
    李青生在上海,长在重庆,对渣滓洞十分熟悉,再加上很小就开始阅读小说《红岩》等有关歌乐山革命志士的书籍,所以出演江姐很快便进入了情况。但是,刚接到任务的那天深夜,李青还是失眠了:歌剧中的江姐已是家喻户晓了,我跳的江姐能让观众接受吗?李青的丈夫、青年舞蹈家姜铁红非常理解此刻妻子的内心感受。这一夜,夫妇俩就江姐的舞蹈谈了很多很久。之后,只要李青排练,姜铁红都要定期前去观看,回到家后,两人又总是要进行一番认真的切磋,直到双方都满意了为止。
    在近3个月的排练中,李青几乎没有完整地休息过一天。排练过程中,她几次感冒发烧,但一直咬牙坚持着。有人劝她说:“你是青年舞蹈家,缺一两场排练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何必苦自己呢?”李青却不这么看:“比起面对酷刑折磨、即使昏迷也不妥协的江姐,这点苦算什么?扮演江姐,就应该像她那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意志。”正是凭着这股劲头,李青才把江姐扮演得形神逼真、栩栩如生,令观者叹为观止。
    在演出过程中,所有演员都付出了极大的辛劳。饰演叛徒的张恋在演出中膝盖受伤;饰演黑衣人的邵勇手指骨折、姜华颈椎反向;饰演恋人的蒋卉、彭勃旧伤未愈,在台上又添新伤,痛得直掉眼泪。虽然他们在台下一瘸一拐,但在台上,他们忍着剧痛毫不流露,直到谢幕完毕。演员们投入的表演和对人物的细腻刻画,深深打动了现场的观众。
    各国驻华武官夫妇看完舞剧《红梅赞》后,兴奋不已,纷纷称赞道:我们虽然对那段历史不甚了解,但我们从舞者那精湛的表演中看到了一个英雄的群体,更看到了中国军人的崇高和伟大!
  
  "红梅赞歌”今晚舞醉蓉城
  《四川侨报》2002.5.10
  
    由空政歌舞团创作的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今晚就将在锦城艺术宫演出,作为省第八次党代会的献礼节目,这台舞剧大胆突破以往主旋律作品的创作模式,以纯舞蹈语言塑造了一个人性化的江姐,成为近年少有的舞剧精品。在剧中出演江姐的是川妹子李青,昨(9)日,她与剧组提前赴蓉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人性江姐中外都爱
    在以往有关江姐的作品中,江姐留给观众的印象都是高大全式的,几乎没有人性弱点。这样的人物十分可敬,却让人觉得有些遥不可及,而新创作的舞剧《红梅赞》则一开始就从人性化的角度来重新演绎革命题材,让观众明白江姐不光是一个革命志士,同时更是一位好妻子好母亲,是鲜活丰满并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要让观众受教育的同时享受一次艺术美。因此,空政的创作者们在两年前便投入了排演,终于推出了这部极具视听震撼的作品。据介绍,《红梅赞》在北京首演时,观者如潮,有的外国人还专门买票欣赏,不但看懂了,还连连赞扬中国人的红色信仰。为此,国家文化部也积极联系《红梅赞》出国演出。
  川妹李青脱颖而出
    在《红梅赞》中饰江姐的李青原是四川省歌舞剧院的演员,几年前一部双人舞《阿惹妞》,让她在首届金荷花杯比赛中摘取了金奖,而在参加第四届全国舞蹈比赛时,《红梅赞》的导演杨威就看中了她的潜质。到空政排演《红梅赞》时,李青从全国的女演员中脱颖而出,成为江姐的扮演者。在舞台上,李青通过肢体语言准确地表演了江姐的内心世界,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有着崇高精神追求的活生生的人物。在即将举行的金荷花杯舞蹈比赛中,李青将继续表演《红梅赞》,而她同时还将代表四川省歌舞剧院表演独舞《旧事女人》,为四川争夺金荷花奖。
  
  荣获文华大奖的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热力溢香江
  解放军报 2002年07月12日 第5版
  卫转业 徐学琥
  
    在香港回归祖国5周年之际,空政歌舞团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剧组一行9 0人,应邀赴港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庆祝演出和艺术交流活动,美丽多姿的维多利亚港湾里刮起了一股“红色旋风”。
    尖沙咀,坐落着一个颇像“船”字型的建筑———著名的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作为庆祝香港回归5周年的重点献礼节目,《红梅赞》的5场演出就定在这里举行。6月28日晚的首场演出,演职人员们怀着惴惴不安的心。因为,刚到香港时友人曾善意地提出疑问:这是空政歌舞团成立50多年来第一次到香港演出,这里的观众对你们不十分了解;同时,《红梅赞》又是一部政治色彩很浓的剧目,香港观众能够接受吗?但很快,这些担心就烟消云散。首演当天香港的气温高达摄氏 30多度,溽热难当,但许多香港同胞提前一个多小时来到剧场前观看舞剧《红梅赞》的剧照和宣传海报,有的还主动与工作人员打听剧团和演员的有关情况。晚上7点30分,演出正式开始,长达1小时40分钟的时间里,1000多人的剧场内没有一人走动,没有一人说话,没有一丝杂音,只有优美的音乐旋律在剧场里回荡。演出结束后,全体观众非常有礼貌地起立,向台上演职人员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
    7月1日晚上,《红梅赞》在香港举行最后一场演出,但不巧的是,当晚8点,香港特区政府要在剧院对面的展览中心附近举行大型焰火表演,海边早就挤满了翘首企盼的各界群众,市区交通也实行了严格管制。然而,当晚观看《红梅赞》的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比任何一场都要多。据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统计,空政歌舞团《红梅赞》5场演出的上座率均达到了90以上,是近年来大陆来港演出的舞台节目中上座率最高的。
    香港的新闻媒体厉害,人们众所周知。《红梅赞》到香港演出,既需要得到香港媒体的宣传和支持,同时也准备接受香港记者的挑刺和批评。
    6月27日下午3点30分,《红梅赞》赴香港演出新闻招待会在尖沙咀日航大酒店二楼宴会厅举行。面对17家新闻媒体的庞大阵容,演出总领队杨月林充分作好了“应战”的准备。但出人意料的是,记者们并没有对他进行“炮轰式”的提问,而是争先恐后地采访“江姐”李青、“疯老头”刘勇和导演杨威、舞美孙天卫、作曲吴旋等主要演职人员。而且,香港几个经常喜欢挑刺的媒体,这次对《红梅赞》也保持了罕见的宽容与冷静。
    凤凰卫视中文台对《红梅赞》的宣传情有独钟,空政歌舞团6月27日到香港的当天,该台就专门安排记者采访,并在晚上9点的“时事直通车”节目中迅速给予了报道。6月28日《红梅赞》举行首场演出,他们又破例在“时事直通车”节目再次进行报道,扩大了空政歌舞团的影响。
    面对香港人民的如此热情和厚爱,《红梅赞》剧组的演职员明白,只有高水准的演出才是最好的回报。
    舞剧主角江姐的扮演者、青年舞蹈家、一级演员李青是去年3月从重庆特招入伍的,这是她第一次以军人的身份到香港演出。6月27日下午抵港后,她刚参加完记者招待会,不顾膝盖上有伤,就一头扎进了所住的湾景国际宾馆隔壁的香港演艺学院练功。高强度的演出结束后,李青又抓紧时间乘地铁和公共汽车到香港芭蕾舞团、香港舞蹈团和当代城市现代舞团等艺术团体,征求意见,学习取经。
    舞台美术设计孙天卫知道,香港这个地方最讲究剧目的舞台艺术包装,在一定意义上讲,《红梅赞》能否演出成功,他这个舞美设计责任重大。因此,舞台道具的装车、运输、装台等环节,孙天卫一点都不敢马虎,亲自带着大家干。
    7月1日晚上所有演出结束后已经是晚上10点了,按照合同,舞台道具必须在 12点之前全部拆卸和装车。等观众退场后,上至演出总领队敬应龙少将,下至只有13岁的“小萝卜头”汤文,所有演职员一起动手,很快就将舞台拆卸一空。剧院经理感慨地说:“空政歌舞团不仅让我们欣赏了精湛的艺术表演,更让我们看到了军人的优秀素质,值得尊敬!”
  
  永不消逝的凝视———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侧记
  《人民日报》〔2003.9.24〕
  李舫 郭凯
  
    空军政治部歌舞团新近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的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是一部厚积薄发之作,70余次的反复打磨、20余次的整筋塑骨,使这部舞剧更加洗练厚重、韵味悠长。
    “几十年的风雨兼程,我们缅怀所有倒下的身影;每一次的历史回顾,对今天都是一声珍重的叮咛。”诚如创作者所言,对往昔不懈的追问、对历史诚挚的敬意、对未来坚执的信念,使这部传统题材舞剧在广大观众的心中生根、伸长,并散发着惊心动魄的魅力。优美的舞蹈、深情的乐曲、震撼的音效、逼真的舞美、极具震撼力的艺术视听效果,给人以气势恢弘、荡气回肠之感。
    《红梅赞》取材于小说《红岩》,空政歌舞团为纪念建党80周年而创作。著名剧作家阎肃、著名作曲家羊鸣、著名词作家张士燮担任艺术指导,杨威任总导演,曾多次荣获文华奖的青年舞蹈家李青扮演江姐。
    从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铁幕的倾颓开始,一个已经镌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的歌乐山革命传奇故事拉开了帷幕。半个世纪以前,在共和国的礼炮声中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歌乐山红岩烈士,以其坚执的信念、不屈的操守和激越悲壮的短暂人生,感染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正是从这里,《红梅赞》开始了他们的讲述:江姐受刑、叛徒叛变、不谙世事的小萝卜头以纯真的友情慰藉孤身独囚的江姐、众囚犯在小萝卜头与母亲临刑前托举着他与蝴蝶嬉戏、革命者在刑场上视死如归、母腹中的婴儿在狱中与五星红旗艰难诞生……一个又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以舞蹈为载体被重新讲述出来,充满了更加悲婉痛彻的感动与震撼。“只有尊重历史才会令人产生严谨而扎实的工作态度,只有翘首明天才会让我们具有如此神圣庄严的使命感。”为了体会革命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创
  作者和舞蹈演员在重庆渣滓洞的监牢里一住就是十几天,“我们恍然听到了高墙内愤怒的低吼声、高墙外呜咽的风声和雨声,这让我们不能不小心翼翼、满怀虔诚地处理我们所面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在运用肢体无声的阐述中,列宁这句话却时时掷地有声地在我们耳边回荡。”对心灵的震撼不仅来自审慎的构思、严密的阐述,更来自反复的推敲和精心的雕琢,在叙述线索张弛有致的铺陈中,在一个又一个细节精密的衔接处,都可以看到剧组人员精益求精的痕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打磨之后,在不到两个小时狭窄的叙述空间里,观众们承载了太多的渴望和震撼,太多的呼唤和深情。
    对比手法的大量而独具匠心的运用,是舞剧《红梅赞》的一个令人击节之处。红与黑的对比、光与影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爱与恨的对比、光明与黑暗的对比、自由与暴政的对比、坚守与背叛的对比、个人的苦痛哀伤与更加广阔的集体信念的对比……生存是艰难的,革命是艰难的,选择是艰难的,然而在茫茫无垠的暗夜中,正是那一抹幽微的萤光,支持着无数革命者披荆斩棘、前仆后继为之奋斗。黑暗一点点地撤退,红色一点点地逼近……最后,当一面巨大鲜艳的五星红旗铺展在舞台上时,没有人能够不热泪盈眶。
    《红梅赞》大胆地以一个浪漫主义“化蝶”式的想象作为全剧的结尾,革命者沐浴着刑场上的枪声,羽化为一个个纯净透明的魂灵,不朽的信念在这些轻灵的魂灵中赓续绵延。
    “红岩精神已经是中国空军军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宋琨如是说。近半个世纪以前,由歌剧《江姐》开始,空军文艺工作者对这个主题一往而情深。经过几代人的演绎,歌剧《江姐》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园地中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一曲激情昂扬的《红梅赞》更是持久地低回在人们心间。“我们希望舞剧《红梅赞》与歌剧《江姐》成为中国舞台艺术中的一朵‘并蒂莲’。”空政宣传部部长刘邦基的话代表了空政歌舞团编创人员的心声。
    在面对市场的诱惑,艺术更多地沉浸于题材的幻想性、主题的哲理性、手法的荒诞性、语言的反复性之中而进退维谷的时候,传统题材舞台艺术还会不会挽留住越来越流失的受众?在此,舞剧《红梅赞》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回答。就在刚刚结束的又一轮改编和排练之后,剧组的人们酝酿着,将这部舞剧送到首都各大高校中去,希望年轻人能够借此以更加理智的目光看待已经过去的这段历史,更希望年轻人明白,他们今天的承继与创新、奋斗与拼搏,都时时沐浴在牺牲者满怀期望的凝视之中,因为———向着未来的生活将永远开始于永不消失的记忆深处。
  
  浓尽必枯 淡者弥深——观空政歌舞团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杂感
  解放军报 2003年09月26日 第5版
  刘璇
  
    浓咖啡固然提神,浓过了头便只剩了苦,倒是淡一些方能显出清香味道。当然,淡者的悠远与浓者的绮丽,各有其旨,皆可自成高格。只是浓者需把握好分寸。否则,惯于“喜新厌旧”的观众,可受不了总是喝苦咖啡的“罪”。
    好的舞蹈作品,也应是“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只是浓得不能过火,不然,土、俗、假、靡……诸病缠身,难登大雅之堂,更难深入人心。
    不知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的总编导杨威是否品咖啡的高手,但看得出她深谙“冲淡”的妙处。她将小说《红岩》中的故事情节最大限度地臻选精炼,避免了歌剧《江姐》中对痛恨白色恐怖、崇敬革命烈士之主题的直抒胸臆,使舞剧《红梅赞》区别于这两部脱胎于同一母体的艺术作品,成为艺术创作中独特的“ 这一个”。“咖啡”虽然放得少,但丝毫无损其上乘的味道。
    众所周知,舞蹈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艺术。如果一部舞剧中有太多的情节需要表现的话,不可避免地需要借助例如旁白、哑剧等其它艺术手段。如此一来,舞蹈本体的表现力将被削弱,表现空间将被缩小。这一点是舞界人士所不齿的。然而,既是一部剧而非一段简单的舞蹈,就意味着要有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要素存在。在这对矛盾的夹缝中,杨威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久违了的“光明”。她化繁为简、去粗存精,将故事发展的空间压缩在狱中,只保留了甫志高叛变、江姐受刑、绝食斗争、绣红旗、小萝卜头和其母就义、“监狱之花”诞生等几个特定情节,使舞剧结构更紧凑、线条更清晰。在这里,舞剧《红梅赞》没有过多地纠缠于故事情节,而是充分利用这些有限的细节点,去刻画人物、宣泄情感,于无声处揭示浓烈厚重的主题。
    浓尽必枯。为了一味追求重大主题的展现、高尚精神的塑造而造成的“俗气 ”和“老套”是面目可憎的。仅仅会用痛苦的挣扎、志士般的表情来表现革命英雄主义还略显“小儿科”了一些,经典的舞台剧目还应在此基础上拔高许多,拥有过人之处,以免因“说教味”过浓而令观者感觉味同嚼蜡,印象平平。杨威的 “冲淡”之法在这里发挥了神奇的效果。她将敌人的穷途末路、凶残暴戾,革命志士的英勇不屈、信念坚定,叛徒的作贼心虚、为虎作伥的表层展现一带而过,转而把目光触及人物的心灵深处,用舞蹈语汇塑造出一个个最平凡、但平凡中孕育着伟大,最亲切、但亲切中闪现着崇高的形象:一个手指被钉进竹签、丈夫被敌人砍头示众的柔弱女性,一个天真地穿越牢房铁栅玩耍,向往高墙外世界的孩童,一对心心相印、忠贞不渝的恋人,一位身怀革命子嗣、却不甘“爬出去就获得自由”的孕妇……如此一来,厚重沉闷的革命题材被淡化为对生活在那一特定环境年代中的凡人的命运观照,并紧紧围绕人性、人道、理想、信念的主线,展开了正义与邪恶、善良与残暴、自由与专政、生存与死亡的尖锐冲突。观众们了解了如此真实、真性情的人物后,又怎能不被他们面对灭绝人性的酷刑和屠杀所迸发出的理想高于生命的义薄云天的情感行为所深深震撼呢?
    相对于非常革命化和政治化的舞剧主旨来说,《红梅赞》中几位主要人物的内心情感活动,更为引人注意。杨威不落窠臼地选用长于深及人物内心、展现灵魂情感内涵的现代舞,将革命者的革命化色彩褪尽,从气吞山河、浩气长存的革命者舞蹈淡化为一段段凡人跳起的母子舞、恋人舞、夫妻舞,淡雅而深邃的意境,披着浪漫的霞光,直达观众体内,在你心上最柔软处揉上一把,就赚来了无数眼泪夺眶而出。至此,整部舞剧升华出一个比人情人性更为高尚的情操大写意。那就是,为了至高的信念,毅然抛却爱情和生命,为了民族的解放,前仆后继,死而后已的“红梅精神”。看来,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毕竟比动辄就树立一些“ 高、大、全”的形象要容易被接受一些。因为,英雄固然受景仰,但当英雄摘去光环,成为凡人的时候,他更会得到人们永远的怀念。
    浓淡相间,从清淡中显绮丽,这种境界非有对素材体味很深、把握很准的人不能达到。只希望浓墨重彩不要随繁入庸,恬淡自然能显深旨远虑才好。记住历史,不忘记过去这般意境深邃、内涵丰富的重大主题,似杨威这样将其冲成一杯淡咖啡,让人于细细品味中默默记取,才能直达肺腑,永留烙印。
  
  忠魂起舞势如虹——评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
  朱霏 光明日报
  
    “红岩”的故事,虽然走过了昨天的历史,但文艺作品从来没有停止过用各种独有的语汇与之对话。在时隔近40年后的今天,空政歌舞团在民族歌剧《江姐》获得经久盛誉后,又对同一题材大胆创新,精心打磨,献上了一台崭新的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它以磅礴的革命浪漫主义气势,丰富的现代舞蹈语汇,生动的英雄人物形象,再一次在今天的观众心目中树立起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诞生,用生命抵抗刀枪的高大形象。这一舞剧的问世,充分说明空政歌舞团的艺术家们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实现了传统的革命内容与现代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和创新性转化。
   《红梅赞》的主题虽然有着较强的政治性,却大胆运用现代舞剧加以表现,这充分显示出创作者的艺术胆识。可以说,由于找到了中西方文化艺术最现代、最前卫的结合点,因而使得现代舞剧的宏观、抽象、意念化以及肢体的充分自由,都在作品的主题上产生了新的提升和深化的作用。
    首先,舞剧贵在故事情节的单纯,以更大的空间进行舞的展示,《红梅赞》充分发挥舞剧这一美学特征,将原本复杂的故事进行抽象和集中,抽取广为人知的具体历史内容,剪除过多的人物和情节枝蔓,而突显其具有更加普遍意义上的人性、人情、人道并加以歌赞和升华。场景只限于狱内斗争,集中表现正义和邪恶的较量,光明和黑暗的搏杀,理想和现实的对比,善良和残暴的斗争,从中淋漓尽致地展示出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英灵的圣洁,信念的执著,品格的高尚,揭示出丑恶和反动对美与崇高肆意摧毁的主题。
    其次,《红梅赞》着眼于题材内涵的当代呈示,立足于今天观众新的审美需求,善于利用现代舞的创作技法,不去片面强调纯粹的古典、民间素材及民族性、地域性。剧中既有江姐、华子良、孕妇、年轻情侣等5个人物抒发各自内心独白的独舞,又根据结构安排了5个人物在不同空间层次巧妙组合而成的群舞。流动场面中男囚群舞义愤阳刚、女囚群舞哀怨阴柔、小萝卜头的舞蹈无邪稚气,恶势黑衣人的舞蹈肆虐残暴、叛徒的舞蹈摇尾乞怜,都获得了更加广泛意义上的认同。
    舞剧是最适合表现浪漫主义题材的艺术品种。在《红梅赞》中,通篇洋溢着革命浪漫主义的氛围,抒写着崇高、悲壮、博大、圣洁、理想的情怀。它采用了新颖的舞蹈语汇,将为理想献身、为天下劳苦大众的解放而舍生取义的英雄群体与以黑衣人和牢狱为代表的残暴势力,以及美与崇高的毁灭演绎得悲壮动人。
    舞台上,不谙世事的小萝卜头与孤身独囚的江姐的嬉戏,敌人夺走“监狱之花”、母亲昂然走向刑场的悲情,战友们手绣党旗心向北方的憧憬……尤其那幻化的美丽蝴蝶,那想象中柔情万种的恋人相依,那映照天地的红旗,那忠魂起舞庆祝新春的红色浪漫之舞,让观众领略到了革命者气吞山河的气概。尤其在屠杀的枪声里,“监狱之花”带着嘹亮的啼哭声降临到人间,这时,枪声响作一片,“监狱之花”在鲜血中被高高托举,这里托举的不仅仅是一个婴儿,而且是先烈们追求的理想和信念,更是对后来人建设好新中国的重托。在《红梅赞》尾声,烈士们走向云端天际时,编导也不忘让两个恋人完成在人间相拥相吻的甜甜恋情,然后走向远方。
    兼具泼墨写意与隐喻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红梅赞》具有丰富的艺术美感。如前奏中由铁链构成的“大幕”突然间倾颓一角,鲜血(红绸饰)随之绵绵流淌的象征笔法;五星红旗即将升起之日与新生婴儿从母腹中呱呱坠地之时的光辉笔墨……这些看似并不怎么复杂的戏剧处理,恰恰是舞剧独擅其长之处。再如黑色狱墙作为天幕,成功地营造出阴森可怖的监狱的氛围,那放大的铁窗象征着被囚的只是对光明与自由的期盼,这些都大大增强了主题的表现力。而在那道让人插翅难飞的铁墙、令人透不过气来的天幕上,观众从透光中看见漫天飞舞的蝴蝶,看到就义的英灵踏上的“天梯”,向江河、向大地笑别,不觉为革命志士灵魂的升华而震撼……
    歌乐山英烈们在生与死、血与火的斗争中冶炼的“红岩精神”,在新的时代新的舞台上再一次感染和熏陶了新一代观众,他们的人格、尊严、生命价值的光辉将如日月之经天,永照人寰。
  
  空政舞剧《红梅赞》红色经典倾倒京城学子
  2003-09-30 千龙网
  
    赞歌抒情颂红梅,军旅舞魂气自华。空政歌舞团蓝天剧院近日灯火辉煌,人头攒动,500余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所首都高校的师生齐聚一堂,在令人陶醉的艺术享受中,亲身感受了今年1月正式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的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的经典魅力。
    空政歌舞团新近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的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是一部厚积薄发之作。该剧在继承原《红梅赞》独特的精神意念、巧妙的文学构思、优美的舞蹈艺术和保持舞剧整体结构不变的基础上,重新对舞美的主体背景进行创新设计,大量运用写实的语言、夸张的现代表现主义手法,使深情优美的舞美达到了极至的境界。舞剧音乐则采用奏鸣曲式,把交响乐、民族乐通俗地融在一体,注重从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中提炼出新的乐队语言,将极具震撼力的音乐又涂抹上特色鲜明的个性化色彩。
    整台舞剧全方位、多侧面、立体式地展示了以江姐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了崇高的理想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锋铸铁骨,生动地再现了先烈们不屈不挠、顽强刚毅的光辉形象和顽强斗争的“红岩”魂。该剧在今年下半年推上中国文化艺术舞台后,中华大地竞相刮起了一股观看“红色艺术经典”的热潮。为了用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优秀革命题材舞台作品鼓舞和激励青年一代,空军政治部决定为首都6所高校学子举行《红梅赞》首场演出。
    荡气回肠的歌声、刚劲有力的舞步、催人泪下的场景以及极具震撼力的视听效果,让学子们领略到了红色经典那气势恢弘、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师生们被该剧乐化的结构、诗化的情节、舞化的人体深深感染,全场不断地奏响了雷鸣般的掌声。
    一曲红梅赞,舞动万人心。随着“红梅花儿开……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主题曲的响起,整个剧场顿时燃起了气势恢弘的大合唱。深受震动的学生激奋地告诉记者: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红梅赞》不愧为当代中国舞剧的丰碑之作,通过观看该剧,不仅让我们领略了中国空军舞蹈艺术家的精湛技艺,还对净化青年学子的心灵,培养民族品格、弘扬民族精神、坚定民族志向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据悉,大型舞剧《红梅赞》自2001年8月首次公演以来,先后在北京、成都、昆明以及香港和澳门进行了近百场巡演,观众达10余万人次,得到社会各界好评。继2002年《红梅赞》获得国家文化部第十届文化大奖、解放军文艺奖和全军新剧目展演特别奖之后,经过全体主创人员70余次的反复打磨、20余次整筋塑骨,如今使这一精品舞剧得以更加洗练厚重、韵味悠长。
  
  美的形象触及灵魂———观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
  2003年10月1日 法制日报
  王维忠
  
    历史本身就像一部舞剧,虽缄默无语,却给后人留下如歌的旋律和立体的画面。即便是已经走过的昨天的历史,也没有停止用其独有的语汇与人对话。看空政歌舞团新版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会体会到创演者的一片苦心,让后来者知道,今天的一切是那样来之不易。
    40年前,罗广斌、杨益言以亲身经历者为素材,通过小说《红岩》,真实生动地描绘了解放前夕重庆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从此,以许云峰、江姐、华子良、成岗、刘思扬、孙明霞、小萝卜头宋振中等为代表,以八路军驻渝办事处所在地“红岩”命名的英雄群体,巍然屹立在人们心中。他们纯真执著的人格魅力和悲壮激越的短暂人生,震撼着一代代人的心。
    红岩英雄是人民共和国的旗帜。这支由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组成的英雄队伍“一手挥砍着意志的宝剑”,以肉身抵抗刀枪,用生命殉葬理想,在“故国山河尽望春”的历史时刻,竖起了永世不灭的丰碑。从20世纪60年代的小说《红岩》、歌剧《江姐》、电影《烈火中永生》和一批歌曲、曲艺佳作开始,延续到80年代的大型《红岩魂》专题展览、电视连续剧、交响清唱剧、京剧以及电影,显示了这一红色题材旺盛的生命力。
    如今,对歌乐山革命英雄传奇题材情有独钟的空政歌舞团,第三次新排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不仅把红岩英雄的故事搬上了新世纪的舞剧舞台,拓展出中国浪漫主义舞剧的一片新天地。由1962年出版的小说《红岩》的人物故事衍生出来的红色艺术经典作品系列,对今天的中国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仍然魅力依旧,并始终令一代代男女老少感动唏嘘,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文艺现象。
    舞剧无疑是最适合表现浪漫主义题材的艺术品种,而在所有的浪漫主义中,革命浪漫主义无疑是凝聚着崇高、悲壮、博大、纯真之美的最动人的浪漫主义。把美与崇高作为主题,以黎明前“枪和刺刀构成密密的网”的黑暗牢狱反衬英雄们视死如归的光明心怀,《红梅赞》采用新颖的舞蹈语汇,运用舞剧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演绎了蔡梦慰烈士《黑牢诗篇》中“凭着什么?在一瞬间若干次斗争中,你终于战胜了双重的敌人”的深刻内涵,书写了一曲为理想献身、为天下劳苦大众的解放而舍生取义的英雄群体的革命浪漫主义壮歌。
    舞剧《红梅赞》不去纠缠故事情节,而是扬长避短,精心选择细节,恣意挥洒情感,立体刻画人物,通过阴柔与阳刚兼具、准确独创的肢体语言,多侧面地揭示了主题蕴含的动人魅力。
    演出中,观众的视听焦点被集中在竹签子钉进手指、丈夫被敌人砍头示众的江姐身上;集中在天真地穿越牢房铁栅“玩耍”、恋恋不舍地从饭桶旁边回到绝食志士身边的小萝卜头身上;集中在敌人夺走“监狱之花”、母亲昂然走向刑场的时刻;集中在忍辱负重的“疯子”华子良把喜讯传进魔窟之际;集中在战友们手绣红旗、心向北方的慰藉里……
    观众面对英雄们无与伦比的崇高和忠诚,在观赏中不自觉地拷问和净化自己的灵魂。而舞剧中那种幻化的美丽蝴蝶,那想象中柔情万种的恋人相依,那映照天地的红旗与响彻云天的主题歌,那伴随着解放军攻占重庆的炮声同时响起的开国大典的礼炮轰鸣,那忠魂起舞庆祝新春的红色浪漫之舞,竟如此恰到好处地感动着我们,让我们在美的张力和善恶的殊死搏斗中,领悟了《红梅赞》悲壮的艺术美。
  
  “红梅情”:为了不忘那些先烈
  2003年10月1日
  
    共和国54周年华诞在即,人们从来没有忘却那些牺牲的先烈;每一次历史的回顾,对今天都是一声珍贵的叮咛。
    半个多世纪前,在新中国的礼炮声中倒在残敌枪口之下的红岩烈士们,以其纯真执著的人格魅力和悲壮激越的短暂人生,不仅感染着一代代善良的人们,也时时催动着部队文艺战士的创作激情。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空政歌舞团创作了歌剧《江姐》、歌曲《红梅赞》等经典作品。“时光荏苒红岩魂,岁月蹉跎江姐情。”2001年8月,他们又将气势磅礴、催人泪下的现代舞剧《红梅赞》推上精品舞台,在中华大地掀起了“红色经典”热潮。
    当空政歌舞团决定要以歌乐山先烈为主题创编《红梅赞》时,文艺战士的压力是不小的:因为,歌剧《江姐》已经让人耳熟能详,而现代舞剧如何再现革命先烈,真是一个时代的新课题。
    文艺精品是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部队文艺战士只有关注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精神,才能创作出史诗般经典巨作,从而激励人们开拓奋进。
    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理想主义、包括其崇高献身意识的“江姐精神”,为空政歌舞团文艺战士的不懈追求提供最佳契合点。在他们眼里,红岩英雄是共和国的一面旗帜,江姐等人的英勇气概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红岩英雄们———这个由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组成的特殊群体,以肉身抵抗刀枪,用生命殉葬理想,为后人树起座座丰碑。“其实,在今天这个多少有点喧嚣、浮躁的社会,我们更需要江姐精神。”《红梅赞》总编导杨威的一席肺腑之言,道出所有编创人员的心声。
    当今市场经济,像这种赞美革命先烈的严肃主题作品能有其观赏性吗?创排《红梅赞》之前,许多人不无这样的担忧。可是,这部经典史诗一经问世,便久演不衰,轰动了社会,感染着人们。那一幕幕如泣如诉、如歌如梦的场景,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尽管现代舞剧是无言的,但《红梅赞》凝聚了人们缅怀先烈的情感,在多少人心中萦回牵绕,挥之不去。
    2002年,在香港回归祖国5周年之际,空政歌舞团又将《红梅赞》带到维多利亚港湾,五场演出让那里的同胞为之动情,上座率达90%以上,又掀起一阵“红色旋风”。
    随着《红梅赞》到全国各地巡演,随着更多的人们传递“红梅情”,那回肠荡气的“红岩精神”与空政歌舞团文艺战士的精品创作交相辉映,已化作时代主旋律,融入共和国的今天、明天……
  
  《红梅赞》重温红色经典
  2003年12月04日 北京青年报
  叶子
  
    从《大梦敦煌》、《大红灯笼高高挂》、《闪闪的红星》等优秀舞剧中脱颖而出,入选十大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将于12月10日在天桥剧场上演,让首都观众再一次重温这台红色经典。
    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取材于小说《红岩》,空政歌舞团为纪念建党80周年而创作。著名剧作家阎肃、著名作曲家羊鸣、著名词作家张士燮担任艺术指导,杨威任总导演,
    曾多次荣获文华奖的青年舞蹈家李青扮演江姐。据了解,仅2001年《红梅赞》在北京保利剧院的4场公演,观众就达4500余人次,平均每场演出的售票率达八成以上。其所到之处都为各大剧院创下了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最好的上座率。该剧以优美的舞蹈、深情的音乐、震撼的音效、逼真的舞美、极具震撼力的艺术视听效果,给人以气势恢弘、荡气回肠之感。
    《红梅赞》耗资近500万元,首演后,又经过几度加工修改,再斥资100万购入国际一流电脑灯光等舞美装备,更加精益求精。创作者对每个舞段的细节、每个场景的道具、每个人物的服装都严格把关,而其主题立意、内在逻辑、意念层次、递进关系也交待得十分清晰。
    该剧的舞台设计堪称是渲染剧情与人物情感外化的抒情体:黑色狱门作为天幕成功地营造了真实震撼的监狱环境,舞台半空黑色背景中突然打开的刑讯室及其坡板从空间上体现出立体感,升降式舞台随着剧情的进展而巧妙地位移,这些独特舞台美术设计,发挥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再如监狱的高墙,打开一块便是一个表演区,使舞台的表演得到立体化的浪漫展现。
    该剧运用“意识流”、无场次的结构方式和现代舞蹈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先烈们不屈不挠斗争的光辉形象,打破了舞剧的传统叙事结构方法和集中塑造一两个正面人物的舞剧形象塑造模式,充分显示了编导的创新精神和弘扬主旋律的强烈意识。而该剧的音乐采用奏鸣曲式,把交响乐、民族乐通俗地融合在一体,注重从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中提炼出新的乐队语言,将极具震撼力的音乐又涂抹上特色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在增强舞剧的感染力、升华舞剧的主题上颇下工夫。其中,以采用感染力强的电子合成吹管和交响乐队结合的音乐最为突出,具有浓烈的悲剧色调,它在赋予了舞蹈灵魂和生命力的同时,也给舞蹈演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
  
  国家精品剧目《红梅赞》作品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
  解放军报 2003年11月28日 第5版
  郭凯 肖海洪 刘璇
  
    在晶莹剔透、纷纷扬扬的白色精灵簇拥下,美丽的缪斯女神手捧一朵娇艳盎然的红梅向我们款款而来:空政歌舞团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成为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惟一入选舞剧,为军旅文艺创作再添殊荣!11月25日,来自军内外的首都文艺界专家聚集一堂,就《红梅赞》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功入选国家精品剧目的“奥秘”展开了交流与讨论,热烈的气氛融化了窗外的冰雪。
  现代意识打造“红色经典”
    在强手如云、竞争惨烈的国家精品剧目评选中,《红梅赞》何以一枝独秀、芬芳四溢?作为此次精品工程评选专家组的惟一一位军队评委,总政歌剧团团长王祖皆的话可谓一语中的。他说:“舞剧《红梅赞》之所以能够取胜,靠的就是它强烈的现代意识。”
    近半个世纪以来,“红岩精神”已成为中国空军艺术团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空军的文艺工作者们对它恒久不变的深情关注,成就了歌剧《江姐》、歌曲《红梅赞》这样堪称中国艺术百花园中永不凋谢的奇葩。今天的舞剧《红梅赞》有了“红岩效应”的支撑,的确为其主题的展现、人物的刻画、事件的描述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同时也为新的艺术创作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高墙”。怎样才能不落窠臼地孕育出艺术上的“这一个”?编创人员在几经不眠之夜后,终于找到了创作的支点:用当代人的眼光去关照历史,为舞剧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于是,他们将那段历史和人物极大地精炼,采用极具情感宣泄张力的现代舞蹈语汇,运用多种现代的音乐元素和舞美设计,将一段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故事演绎得新意十足。
    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剧组总导演、年近七旬的一级编导邢德辉和解放军艺术学院原舞蹈系主任赵国政对编创人员的匠心独运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一致认为,《红梅赞》所具有的强烈的现代意识,缘于编创人员站在今天这个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时期,认真思考了当代社会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并执着地用艺术形式将其表现出来。这种不一味地模仿西方、唯我唯美,而是立足中国实际、关注现实生活、寻找创作题材的气魄难能可贵。邢德辉编导说:“在今天这个稍显浮躁的社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各种各样的诱惑,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能否挽留住越来越挑剔的观众,的确令人担忧。但空政歌舞团的艺术家们‘ 抱定青山不放松’,他们坚信当今时代需要‘红岩精神’,呼唤革命理想,并在这个艺术天地中遨游驰骋,最终奠定了舞剧的成功。”2001年8月,舞剧《红梅赞》在北京保利剧院一经公演,就创下该年度主旋律作品的最高票房,这不仅彻底打消了人们的疑虑,还充分说明,具有现代意识的革命题材、英雄题材的艺术创作仍然备受观众青睐。一时间,“红岩上红梅开”的歌声重新在人们心中唱响,首都舞台又一次刮起了“红色经典”的旋风。
  精诚合作舞出华彩篇章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撑起一个团队,同样也需要一支优秀的创作队伍。研讨会上,专家们纷纷赞誉空政歌舞团是一支精诚合作、勇于拼搏的优秀团队,并强调这也是舞剧《红梅赞》成功的重要条件。
    据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宋琨介绍,舞剧《红梅赞》从2000年3月制定创作规划起,直至如今获得国家精品剧目的殊荣,凝聚着国家文化部、中国舞蹈家协会和总政领导机关的心血,也时时刻刻牵动着空军首长及政治部领导、专家的心。在舞剧创作和参选的各个阶段,许多领导都亲临现场观看演出、具体指导,并对编创人员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鼓励。作为该剧艺术指导的三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阎肃、羊鸣、张士燮更是排练、演出每场必到,不遗余力地为剧组和演员提意见、做帮助。在舞剧入选国家精品工程初评剧目、面临进一步加工和修改的关键时刻,全团人员更是发挥“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精神,集体攻关,这才使得所做的修改不仅无损于“红梅”的芳香,反而使之更放异彩!
    谈及这一问题,多年从事舞台美术工作的总政歌舞团舞美设计黄冠余深有感触地说:“作为圈内人,当我得知《红梅赞》在参选精品工程评选之际,还要对舞美设计进行大的修改时,我既对他们的勇气感到由衷的佩服,又深知其中的艰难。然而,他们获得了成功。当大幕拉开,那倾泻而下的红绸、斑驳陈旧的大门、沉重狰狞的铁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达到这一境界,除了设计者本人的艰苦创作外,没有一个精诚团结、群策群力的集体是很难实现的。”中国歌剧团一级编剧赵大鸣则认为,空政歌舞团可贵的团队精神单从其舞美、音乐与舞蹈创作的和谐一致上就可窥一斑。“那每一段美妙的音符是与舞剧的每一段故事情节紧紧相扣的,是为每一个舞蹈动作而生的,而舞美设计则直接介入剧情,其本身就给人以无声的震撼。如此亲密无间的合作和灵犀相通的创作思想,令人羡慕。”
    任何一个空政歌舞团的成员都不会忘记那段日子。面对非典疫情的肆虐,全体演职人员在严密的组织之下以极大的热情和责任感投入到舞剧的加工修改工作中。舞美设计孙天卫不断修改、五易其稿;作曲吴旋潜心创作,精益求精;导演杨威不顾身体有病,坚持对重点舞段进行加工;舞美队致力研究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常常从早上8点干到第二天凌晨,有时甚至通宵达旦;装置组更是克服各种困难,仅用45天就完成了60天的工作任务;舞蹈队人员没有丝毫懈怠,有的甚至不顾伤痛,放弃所有节假日反复修改排练。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有如此同心协力、团结一致的创作集体,《红梅赞》入选国家精品工程也属情理之中。
  精益求精成就精品剧目
    有这样一组数据:舞剧《红梅赞》历经43个月的孕育,演出108场次,听取专家、观众意见建议400余条,经过70多次的反复打磨,20余次整筋塑骨。数字是枯燥的,但却很能说明问题。只有按照精品的标准,在每一个创作环节上孜孜以求、精打细磨,作品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时代的冲刷,拥有永恒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红梅赞》能够成功地立在舞台上,其原因正如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家杂志社张宗灿副总编总结的那样:“是精中淘精、优中选优的做法成就了这部充满智慧的肢体艺术。”
    舞剧艺术指导阎肃最了解这其中的故事,他说:“从舞剧的最初立项开始,《红梅赞》就被挂上了精益求精的‘标志’。编创人员辗转贵州、四川、重庆等地实地考察,为了亲身体会当年革命先烈的真实情感,他们干脆在白公馆、渣滓洞一住就是10多天,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在舞剧的结构设置、情节安排、人物选择上,更是反复推敲、精心琢磨,使作品处处都打烙着精雕细刻的痕迹。在舞剧最终修改时期,舞美设计孙天卫更是一次又一次地设计,一次又一次推翻重来,直至寻找到与舞剧地位相匹配、与舞剧主题紧相连的表现形式。”
    精益求精打造艺术精品。综观今天的舞剧《红梅赞》,不禁令人惊叹于它的脱胎换骨。它大胆运用现代舞的宏观、抽象方法表现主题、结构场面;没有片面地强调哪一个舞种,而是从作品的内涵出发选择有代表性的舞蹈语汇;舞美主题背景糅合写实与夸张的手法,使舞美主动参与表演,达到了设计的极至境界;舞剧音乐更是集交响化、民族化、通俗化于一体,将西方古典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现代音乐相“嫁接”,寻找到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表达方式。精心的制作、精巧的设计共同孕育出没有国界、无关欣赏习惯的时代精品,无怪乎每场演出,观众总是毫不吝啬热烈的欢呼和雷鸣般的掌声,无怪乎对中国历史并不熟悉的国际友人能从中读懂理想和信念,更无怪乎其成为文艺界专家公认的“一部完全意义上的舞剧、一个新中国舞剧艺术的丰碑”。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舞剧《红梅赞》的幕后新闻
  解放军报 2003年12月19日 第5版
  余有成 郭凯 牛锐利
  
    12月9日晚,北京天桥剧场座无虚席。刚刚荣获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的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在此向首都观众展示了“红色经典”的艺术魅力,演员们那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偌大的天桥剧场几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透过掌声,我们仿佛听到了“精品剧目”背后那一曲拼搏的英雄赞歌。
  时代呼唤经典作品
    2000年3月,伴着丝丝春意,空政歌舞团的创作会议召开。按惯例,这个团每年都要围绕演出一台、创作一台、思考一台的指导思想搞艺术创作。随着艺术家们激烈的讨论,时任团长的仇非提议,能否沉下来搞一台精品,为建党80周年献礼。著名的词作家阎肃的看法是最好复排《江姐》,创作组长张大燮的见解是搞成一部舞剧。随后,羊鸣也表了态:要搞,肯定不是歌剧《江姐》的翻版,只有出新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也有人担心,上世纪60年代编创的歌剧《江姐》,已四次重排,艺术价值享誉国内外,现在再搞舞剧,那不等于炒冷饭吗?面对质疑,空政歌舞团的艺术家们达成共识: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好的冷饭,炒透了同样好吃。
    当编创舞剧《红梅赞》的报告呈送到空军首长和政治部领导的案头时,主要领导分别做出批示:《红梅赞》的创作,一定要弘扬主旋律,广纳善言,排成精品,因为时代呼唤经典作品。这无疑坚定了《红梅赞》全体编创人员的信心。
    然而,几十年来,《江姐》从京剧、评剧、电影等艺术形式表现红岩精神,已经显示了很强的生命力,如今用大型现代舞剧再现《红梅赞》,给策划导演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无数个不眠之夜激扬着创作灵感,近半年的紧张排练终于迎来梅花吐蕊的时刻———2001年8月,舞剧《红梅赞》在保利大剧院精彩亮相,为中国舞台艺术带来一股新风。
  千锤百炼始出来
    从2000年《红梅赞》创排到2002年12月成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台预选剧目,到2003年11月正式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红梅赞》历经43个月的孕育,70余次的反复打磨,这其间倾注了主创人员的大量心血。
    新千年刚过,舞剧《红梅赞》主要编创人员就来到贵州、重庆渣滓洞等地采风,有的在白公馆、渣滓洞一住就是10多天,亲身感受革命烈士坚贞不屈的真实情感,积累创作素材。渐渐地,一个英雄群体的形象在主创人员的脑海中浮现:以美与崇高为主题,以黎明前的黑暗牢狱反衬英雄们视死如归的光明胸怀,采用独具魅力的舞剧艺术形式,书写一曲为理想献身、为劳苦大众的解放而舍生取义的英雄群体的革命浪漫主义壮歌。
    在与编创人员充分讨论后,杨威这位泼辣干练的女导演一直处于亢奋状态。每次给演员说戏的时候,杨威总是一边流泪一边讲解舞段的细节,为了专心致志地投入排练,她甚至把“家”搬进了歌舞团招待所。每天早上8点到半夜2点,坚持了4个多月没有间断,直到她被病痛折磨得住院动了手术,依旧牵挂着剧目的修改。
    在最初近3个月的排练中,舞美孙天卫几乎没有完整地休息过一天。为了舞蹈情节一个灯光设计,他往往要20多次到排练现场,多次与导演一起分析舞蹈与灯光的结合问题,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在彼此思想上取得一致后,孙天卫便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巧妙地运用各种电脑灯,流动、定位灯恰到好处地烘托了舞蹈气氛,在充分表达导演、音乐、舞蹈创作意图的同时,也向观众传达了自己的创作情感。
    按照空军领导同志关于《红梅赞》主旋律不能弱化、“绣红旗”音乐不能弃舍的指示,使得原本踌躇满志的吴旋在音乐修改方面显得底气不足。那段时间,吴旋每天只睡两个小时,一方面大量观摩国外舞剧、歌剧等艺术形式,学习汲取营养充实自己的乐感,另一方面手上一直在不停地进行创作。最终,吴旋将“绣红旗”的音乐采用三部曲式的交响化合唱和史诗般的配器手段相融合的手法,使音乐显现出了由浓浓剧情充盈出厚重革命浪漫主义的感觉。
  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们不是舞台天使/那回肠荡气的红梅精神/是文艺战士的血缘……”一首由演职人员编创吟唱的歌,让我们感受到了坚贞不屈的“红梅精神”正在春天萌芽吐绿。
    舞剧《红梅赞》的主角、江姐的扮演者李青,凭着在重庆长大,曾在渣滓洞附近上过学的经历,对舞剧《红梅赞》有着深刻的理解。谈起3年零7个月的酸甜苦辣,李青感触最深的还是江姐独舞段的修改。由于反复修改重复跳,几个回合下来,李青的脚踝受伤就成了家常便饭,但这并没有让她退却。每次演出休场时,她都会躲在一个角落里,极力让自己沉静下来,仔细体味演出中的神韵,仿佛在和革命者进行一次真诚的对话。3年多的时间,李青每天都坚持练功,没有落下一次正式排演,她把一个有信念、有爱情、人性化的江姐形象展示得栩栩如生。
    有一种精神可以燃烧信念,更有一种精神孕育希望。在舞剧《红梅赞》中,孕妇不仅是个亮点,更是唯一孕育希望和新生的角色。青年舞蹈演员霍曼迪当初接下扮演孕妇的角色时才20岁,连恋爱都没有谈过。那段时间,小霍急得满大街找孕妇,偶然找见一个就盯她半天。一走进练功房,她就带上特制的“肚子”寻找形体感。
    在《红梅赞》冲刺精品工程期间,舞蹈队教导员刘勇每天早上6点半就开始跑步,8点钟正式训练。在舞剧中,他扮演“疯老头”的角色,剧情需要他用膝盖跪在舞台上疯狂地跑,像百米冲刺一样,每次跑完下到后台,刘勇累得连话都说不出来,膝盖上更是新伤压着旧伤。
    在《红梅赞》剧组的61名演员中,有27人是没有留下姓名的实习生。虽然他们默默无闻,但依然以精诚团结、群策群力的精神风范赢得人们的尊敬。
   
  
  (转者按:下面是有关李青的一些报道,没办法,不自觉的已经成了她的fans了,实在是很喜欢她的表演,希望有机会能看现场演出)
  
  李青:用翩翩舞姿重塑“江姐”
  兰宁远
  
    青年舞蹈家李青因为在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中成功地扮演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江姐”艺术形象而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这个早在1990年就获得四川省现代舞大赛一等奖,到今天已经3次夺得全国舞蹈“荷花奖”、两次拿到文化部“文华表演奖”的满族姑娘,对舞蹈艺术的追求是执著而真诚的。
    李青出生于上海,成长于重庆,从小听着巴山蜀水的歌声长大。年幼的李青对舞蹈艺术情有独钟,10岁那年,她就铁了心要在舞蹈的世界里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1988年她考入了四川省歌舞剧院,从此开始了她专业舞蹈演员的艺术生涯。
    对李青来说,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和生存手段,还是她情感、理想和希望的真诚表达。无论到多么偏僻的地区和部队演出,无论担任什么角色,她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她主演的《阿惹妞》、《阿炳》和《旧事女人》让她接连在三届“荷花奖”比赛中摘金夺银!业余时间,她除了喜欢欣赏有现代配器的古典音乐和参观富有寓意、让人遐想的画展来提高自己的技艺外,还挤时间读了函授大学。2001年4月,作为解放军空政歌舞团的国家一级演员,她主演的大型舞剧《红梅赞》,让一个老故事放出了新光彩。李青作为舞剧的女一号,在表演中大胆地运用了现代舞宏观、抽象、意念化的表现方式和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等多种舞蹈语言,紧紧围绕江姐这一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多方位展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高度凝炼地表达了一代志士仁人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信念。刚开始接触这个角色时,李青感到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前面有话剧、歌剧、电影、电视等艺术方式,都成功地塑造过江姐,她读了大量的资料并进行深入思考后提出:“今天的我们必须要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江姐。江姐是一个有情有爱的女性,而不是很概念化的‘铁女人’。”她将这些理解融入到表演中,淋漓尽致地塑造出了一个打动人心的江姐形象。
  
  舞蹈演员用肢体来塑造“江姐”
  北京晚报2002-07-10
  作者:李青
  
    南方网讯 我从小生长在山城重庆,在我少年时期,每年的11月27日老师都要带着我们全班同学到红岩村、渣滓洞、白公馆去祭奠烈士的英魂,听老师讲解江姐和烈士们在监狱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事迹,深表敬意。通过这次排练舞剧《红梅赞》,对“江姐”这个人物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电影、电视剧、话剧、歌剧出现了不同江姐的角色,而舞蹈与它们却恰恰相反是用肢体来塑造“江姐”这个人物形象和她的内心世界。
    江姐是一个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人物,她是“丹娘”的化身。当她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时不屈不挠,记得她曾经说过:“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江姐这位看似文弱的女性却有坚强的意志和表现,是由于她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仇恨而对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有着无限的向往。当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她和渣滓洞的难友们并不知道国旗的图案,却也以憧憬的心情,商议着绣制这面代表解放的旗帜。尽管她们知道自己已看不到胜利的那天。江姐的价值不在于她是一个地下党员,而在于她与敌人展开生死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忠诚、机智、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这样的共产党员,才是当年重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最需要的人啊!
    要重新塑造好“江姐”这个人物不太容易,我不能进入类型的误区,我用我的心灵去感悟,去体会她,我理解她的爱对战友们是大姐般的关爱,对囚牢中的“小萝卜头”是女性特有的母爱,对丈夫爱,对孕妇腹中婴儿是寄予希望的爱,而对革命事业的热爱是无私奉献的爱,而我理解她的恨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但对叛徒是恨之又恨。怎样才能在舞剧中运用表现出来,我反复揣摩,细心研究,分析音乐与动作的搭配,以捕捉到角色应有的分寸和感受。从而激发起自己二度创作的激情和灵感。经过导演不断启发,自己在塑造江姐这个人物有了自己的人物形象,已经在我心目中有了明确的人物定位和情感的运用尺度。这就是我一个现代人对于过去那个年代特定环境中的一个英雄人物的新塑造。在4月19日、20日北京天桥剧场上演的现代舞剧《红梅赞》中,我期待观众们对我评说。
  
  李青昨摘“红梅”今采“荷花”
  四川日报 傅耕
  
    刚刚随空政歌舞团来蓉演出完大型舞剧《红梅赞》的青年舞蹈家李青,昨(13)日又以家乡人的名义,随四川代表团赴昆明参加中国舞蹈界最高赛事———“荷花奖”的比赛。她参赛的作品是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著名舞蹈编导马东风的作品《旧事女人》。
    离别故乡今又重来的李青在与记者的交谈中说道,虽已调到空政歌舞团,但不会忘记在四川省歌舞剧院的日日夜夜。事实上,她的故事与她的成名都是在省歌开始的。1995年记者在广州采访全国舞蹈大赛时,李青作为省歌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新秀,在强手如林的比赛中,她表演马东风为她量身订制的《川江女人》而首次获得大奖。随后她又在马东风的舞剧《远山的花朵》中扮演母亲一角获文华表演奖,后又在马琳的作品《阿惹妞》中饰演女主角而获首届全国舞蹈“荷花奖”的银奖。从没进过舞蹈学院而极有天赋的李青从此成为全国舞蹈界注目的新星,并被全国有影响的歌舞团作为外援引进。在无锡歌舞剧院创作的舞剧《阿炳》中,她与丈夫、著名舞蹈家姜铁红珠联璧合的表演双双获得“荷花奖”金奖。这次回川主演《红梅赞》使她的舞技又跃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李青为加盟四川队参加本届“荷花奖”大赛,3日就飞回成都,在马东风近似“苛刻”的排练下,李青向着完美的境界舞去。《旧事女人》是表现旧时代女性苦闷与彷徨心境的写意作品,它不单要演员用肢体语言和舞蹈语汇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表演空间也缩小在一张桌子和它的周围。李青说这是她从没有演过的角色,她会用心去起舞。马东风也说,李青是个舞蹈天才,她们两人多次合作,既让李青成名,也使自己的作品生辉。
  
  让生命随舞激扬———记《红梅赞》江姐扮演者李青
  2003年9月26日法制日报
  郭凯 肖海洪 周宇
  
    现代舞剧《红梅赞》入选由文化部举办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国庆前夕,空政歌舞团又推出新近改版的《红梅赞》。
    剧中江姐的扮演者李青再一次用舞蹈的语言重新演绎了革命烈士江姐的形象。
    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公演以来,空政歌舞团青年舞蹈家李青,以其生动的舞蹈语汇、准确的肢体语言和高雅浪漫的美,成功地扮演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江姐的艺术形象,使更多的观众开始关注这位曾多次获得过“文华”大奖的满族青年舞蹈演员。
    空政歌舞团决定将歌剧《江姐》改编成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时,在挑选舞剧主角、扮演江姐的人选过程中,担任舞剧《红梅赞》编导的杨威把李青推荐给了歌舞团。
    不是科班出身的李青,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刻苦,曾3次获得文华大奖,多次获得“孔雀杯”和“荷花杯”大奖。
    面对荣誉,身为国家一级演员的李青并不满足,她把它看成是一次新的起点,期盼着新的角色,新的创作。
    凭着精湛的技艺、良好的文化素质和特有的灵性,李青于2001年4月被特招二次入伍,加入空政歌舞团,正式接演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的一号主角。
    李青长在重庆,小时候上学的地方离渣滓洞很近,每天放学后,她都要和小伙伴们到渣滓洞看一看,尤其是每年的11月27日这一天,她都要随学校的老师一道,到这里凭吊先烈。
    进入空政歌舞团前,为了能用肢体语言成功塑造江姐这一光辉形象,她阅读了大量资料,专门到渣滓洞体验生活,并走访了舞蹈界的老前辈。
    革命志士在灭绝人性的酷刑和屠杀面前,喷发出来的义薄云天的情感,革命烈士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深深感染和打动着李青的心房。为把江姐这一英雄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完美,李青投入了近乎于疯狂的激情。在近三个月的排练中,李青几乎没有完整地休息过一天。事后,有人劝她说:“你是青年舞蹈家,缺一两场排练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何必苦自己呢?”
    李青却不这么看:“比起面对酷刑吊打、即使昏迷也不妥协的江姐,这点苦算什么?江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扮演她,就应该像她那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意志。”
    正是凭着这股劲头,李青把江姐扮演得形神逼真、栩栩如生,令观众拍案叫绝。
    舞台上,伴随着气贯长虹的悲壮气氛和刀横水断的表现力度,《红梅赞》让一个古老的故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李青在表演中,大胆地运用了“现代舞”宏观、抽象、意念化的表现方式和古典、民族等多种手法,紧紧围绕江姐丰富的内心世界,高度凝练地表达了一代志士仁人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信念。
    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中江姐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李青对艺术的理解以及对江姐、歌乐山传奇英雄的崇敬与敬仰。刚开始接触这个角色时,她感到有很大的难度,但为了演好江姐,李青读了大量的资料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要把江姐这一英雄人物演好、演活、演得有生命力,使江姐的人物形象与舞剧的整体风格达到有机地统一和融合,就必须把握住舞剧《红梅赞》现代和创新的创作指导思想,用新的眼光解读和诠释20世纪那个特殊的年代,就必须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江姐。
    通过与几代江姐扮演者的交流和自己理性的思考,李青的思路终于豁然开朗:江姐不仅是一个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女人,还是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有情有爱的美丽的女人。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她失去了心爱的的丈夫,丢下了幼小的孩子,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无所畏惧,微笑着走向了刑场,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红梅赞歌。以前李青多跳表现纯女性、爱情的舞蹈,像江姐这样的革命形象与以往表演的角色完全不同,她应该尝试不同的舞蹈和风格。
    李青开始接触江姐时觉得很难,后来便慢慢接近了这个角色并表现出了一个很打动人心的江姐。她认为她饰演的江姐要很人性化,很可爱,身上母性化的东西要多些,要让观众接受江姐和崇拜她。李青说饰演江姐很有意义,江姐很伟大,江姐和她的战友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感动了自己,饰演江姐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洗礼。
    舞剧展示形象,以高雅的美动人,触及观者的灵魂,考验其审美层次。舞剧无疑是最适合表现浪漫主义题材的艺术品种,而在所有的浪漫主义中,革命浪漫主义无疑是凝聚着崇高、悲壮、博大、纯真之美的最动人的浪漫主义。能不能揭示人物的性格、展示革命浪漫主义艺术的纯真之美,表演者有没有真切的生命感受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以前多表现纯女性、爱情舞蹈的李青,将这些理解完全融入到她对江姐这个人物形象的创作中,淋漓尽致地创作出了一个很打动人心的江姐形象。
    李青饰演江姐后,深深地陶醉在自己的角色中。随着《红梅赞》在国内外的不断亮相,面对纷至沓来的鲜花、赞誉和旺盛的“人气”,现实生活中的李青,没有那么多的雕琢与刻意,依然是父母眼中那个永远长不大、处处需要照顾的小姑娘,依然是同事眼中那个娴雅、率真、谦虚、大方的女孩,依然是观众心目中那个和善可亲、对艺术孜孜追求的舞蹈艺术家。
    “饰演江姐以后,我学会了宽容和理解。一个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无数革命烈士为了开创一个新中国,在即将看到黎明曙光的那一刻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一个舞蹈演员的舞台生涯是有限的,但愿我能留下一些经典的作品去启发人,鼓舞人,能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把艺术之花浇得更红、更艳。”采访结束时,李青道出了她的心声。
  
  舞者无岸——记青年舞蹈家、国家一级演员李青
  <<解放军画报>>2004年第七期
  记者 王传顺
  撰文 天 然
  编辑 李雪梅
  
  
  
    从2001年首演至今,大型舞剧《红梅赞》在国内久演不衰,犹如一朵奇葩盛开在艺术舞台上,成为新时期军旅舞剧的精品力作。在先后荣获了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第十届“文华大奖”和代表国家级艺术水准的“舞台艺术精品剧目”等5项大奖后,今年5月,《红梅赞》又喜获首届“解放军文艺大奖”。在剧中扮演江姐的空政歌舞团青年舞蹈家李青以其极富个性的舞蹈语言,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真切感人的革命者形象,在舞蹈界引起强烈反响。同时,李青也以此剧再次向人们证实了自己的实力。
  
     李青还年轻,却已在舞台上度过了近20年的岁月。生于上海,长在重庆,3岁时就开始学习舞蹈,艺术家庭的熏陶使舞蹈成为李青几乎是命定一般的选择。10岁刚出头,李青的个子就蹿到1.6米,那注定要属于舞蹈的好身材挡也挡不住。这一年,李青穿上了军装,成了某集团军文工团的文艺兵。关于那段生活,李青并没有说的太多。那是个台阶,是李青走上艺术之路的一个起点,也预示了李青舞蹈的一生将与军营发生深刻的情缘。
  
    1987年,文工团解散,李青顺利考入四川省歌舞剧院。正值一个女舞蹈演员最灿烂的年龄,李青充分发挥自己优秀的天赋,加之坚持不懈的努力,渐渐在国内舞蹈界崭露头角。李青的舞蹈之路铺满了鲜花,她曾先后获得四川省现代舞大赛表演一等奖,民间舞调演表演铜奖;主演《阿惹妞》、《阿炳》、《远山的花朵》、《旧式女人》等舞剧而连续三届在“荷花杯”比赛中披金夺银,多次被中国舞蹈家协会评为“双十佳演员”,并多次荣获“文华表演奖”。
  
     一个舞蹈演员在国内所能得到的荣誉,李青几乎都得到了。她并没有停下来,在路边的湖水中欣赏自己优美的舞姿。优秀的舞者都是这样吧,比如邓肯,比如戴爱莲,舞蹈是真正舞者的生命图腾。舞者无岸,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寄托在舞蹈中,直到生命终结。李青说:我就是喜欢跳舞啊,舞蹈就是我的生命,用舞蹈抒情是我的快乐。这种情感真诚而纯粹,竟然就有了超越世俗的力量,使李青对舞蹈路途中遇见的苦乐都处之泰然。
  
    无岸的舞者李青继续前行,于是得到了缪斯格外的垂青。在被挑选进《红梅赞》舞剧组试排时,李青不仅面临着来自全国众多实力强劲的舞蹈演员的挑战,更面临着来自自己的挑战。之前,李青主攻民族舞和古典舞,风格柔美纯净。而舞剧《红梅赞》是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演绎人们熟知的红色经典,以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借助肢体语言重新塑造英雄人物,这对于舞蹈演员是个很大的考验。李青在竞争者脱颖而出,既因为她扎实的舞蹈功底和对舞剧表演的过人灵性,也因为她外柔内刚的气质与这部舞剧里的江姐形象有暗合之处。不久后,李青戏剧性地第二次穿上军装,加盟空政歌舞团。从此,李青的名字便与《红梅赞》紧紧相联。3年来,李青演出该剧100多场,为这部剧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自己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在剧中,李青以恣肆的激情、蕴藉的情感和准确独到的肢体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崭新的血肉丰满的江姐形象。文艺界专家对李青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舞蹈的力度犹如岩石般的雕塑,柔美处又如花瓣轻盈,充满了优美和悲壮之间的张力……投入全部的情感,进入人物精神内核,每场表演下来,李青都像耗尽了自己的心力一样,久久难以释然。李青说,以情动人,用心舞蹈,必定会把舞者的感情传达给观众,感动观众,这是李青舞剧版江姐形象成功的奥秘之一。
  
    为了舞蹈,李青付出了很多。排练《红梅赞》的时间里,李青如同飞速旋转的陀螺,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日。不断地修改,近于吹毛求疵地雕琢,李青和导演不断磨合,仅江姐那场独舞就修改了近80稿,直到无可挑剔。李青被称作“电脑”,前一天晚上修改的动作,第二天演起来竟都能做到一点不错。多年舞蹈生涯,李青身上所有关节处都受过伤。舞蹈既给了她无以伦比的幸福,也带给她许多难言的伤痛。医生为李青检查身体后,给她的评语是:年轻人的年龄,中年人的身体。舞蹈使李青的生命充满光彩,同时也在无情地消耗她,她却对这代价无怨无悔。李青说:也许你一生只能看到我一场演出,也许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无论如何,我都会努力跳到最好。这是一个真正舞者的自白。
  
    李青有个琴瑟和鸣的家庭,在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任教的丈夫姜铁红给予了李青无私的支持。一次,姜铁红生病发烧3天,李青正在排练舞蹈无暇抽身照料,还是歌舞团领导把姜铁红送进医院的。李青演出成功结束,姜铁红不顾正在生病,坚持要为李青送上祝贺的鲜花。在鲜花送到李青手中的刹那,姜铁红险些跌到台下。姜铁红开玩笑说:“你需要我的时候,我总是在你身边;而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总在舞蹈身边。”说起这些,李青心里总是有着深深的歉疚。李青作为舞蹈演员的黄金时期正在一点点过去。现在,李青逐渐转向舞蹈编导,这样,她就可以更长久地从事心爱的舞蹈事业。继在“孔雀杯”舞蹈比赛拿了个编导三等奖后,李青又在北京舞蹈学院开始了为期1年的进修。紧张的学习之余,李青还经常参观画展,欣赏音乐,并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够考上舞蹈理论研究生……
  
    采访结束,和李青告别。在这风筝摇曳的季节里,她的身姿犹如挺拔的白杨。于是,想起庞德的诗句:跳舞者没人能如你,脚那么轻捷……
  
  
  
 浏览:14933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4/19 9:43:32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苏日朗怀念江姐(收藏于2008/7/5 0:15:45
庄鸿雁《红岩》中江姐的后代(收藏于2006/3/23 6:21:02
雨歌《江姐》的故事(收藏于2006/3/23 6:02:09
杨韵贤口述,魏光武、李旭东整理忆江姐(收藏于2005/9/12 5:02:08
钟子《釜溪感旧录》乡贤九记·江竹筠(收藏于2005/9/11 6:57:29
何理立生活中的江竹筠(收藏于2005/3/10 4:32:54
醉舟寂寞烈士陵(收藏于2005/1/4 17:23:04
作者不详一个老军人的尘封往事(收藏于2004/12/2 12:50:25
作者不详江姐之子的另一位母亲(收藏于2004/12/2 11:40:15
小美小路--献给五十五年前牺牲在电台岚垭的烈士(收藏于2004/11/14 2:22:01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卢光特 谭重威《江竹筠传》--(二十三)酷刑是太小的考验(访问29529次)
--有关舞剧《红梅赞》及主演李青的一些媒体报道(访问14934次)
丁少颖<<红岩恋>>--江姐家传--第二十一章 监牢考验得了谁(访问13657次)
盛国玉口述从渣滓洞死里逃生(访问12264次)
作者不详重庆渣滓洞大揭密—近访当年渣滓洞秘密信使黄茂才老人(访问12042次)
庄鸿雁《红岩》中江姐的后代(访问11076次)
曾紫霞战斗在女牢(下)(访问10347次)
杜之祥《江竹筠传》--附件:1948年万县地下党的被破坏和江竹筠等被捕的经过(访问9898次)
章轲 黄先钢长篇纪实小说《红岩魂》--第十一章(访问9436次)
曾紫霞战斗在女牢(上)(访问8641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8/10/14 17:16:37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7/21 21:10:31
爱三儿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7/9 21:10:29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5/2 13:47:43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2/3 18:02:48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烈火红岩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