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山海之魂·袁崇焕

兴城----宁远古城

灰蚯蚓

  受好友之嘱来写一写家乡兴城,兴城这地方赶上了早几年的旅游热故而成名在前了,想起九零年左右海会时汹涌的来兴人潮差不多把海滨浴场挤了个水泻不通,可凡事有利就有弊,随后又因搭错了车冷清了许久,现在有了双休日黄金周这几年旅游又火了,新闻媒介又火上浇油的煽动人们去旅游消费,冷眼看着从各大城市穿梭而来兴城的游客,在本地JS眼里那只是一只只待宰的肥羊,露出令人厌恶的嘴脸撒欢地坑蒙拐骗做一次性生意。可乘着旅游东风而来的游客们,又有几人是真正驴友来慕名看看这饱经风霜依旧傲然屹立地古城呢?曾经亲眼见过惊奇于南门城楼旁大炮的男男女女们那份兴奋,会有人知道如果那块废铁疙瘩也是炮的话,那袁督师恐怕就要被奴儿哈赤请回沈阳城喝酒去了,皇太极的美人计或许会提前出场喽,这兴城那明代著名宁远城就会淹没在历史里了,而从一个哑了的导游喇叭讲出的东西,连我这在祖氏牌坊下歇脚的土著人都没听明白,真不知那导游满口我们这为外地人常当笑话的辽西口音里说出的是什么。
  
  找了网上网下的资料汇集一起记下自己的家乡,想介绍给驴友们的家乡古城,不是旅游者心目中里那个蜻蜓点水照相片到此一游的地方,否则那么看这兴城古城就太小了,关内外有许多古代城池都远远大于她,但宁远城拥有一份珍贵的历史回忆,令人叹息不止的历史,曾经烽火迷天的岁月还有那群忠肝义胆的人们,而记下这些只为了少一点世俗的东西来污染督师的城,让四方驴友们看到一个真正的古城,毕竟我们都想对背包所经历过的地方拥有一份最美好的记忆,也许我们一生中有些土地只会踏过一次。
  
  我爱我的家乡是在用我的良心看到她的明暗两面后,我的背囊在时刻提醒着我这一点。
  
  宁远古城
  
  驴友们到兴城更多是为了历史中那个宁远城来的,那就说宁远城。
  兴城县志载历史上兴城这个名称最早的纪录在辽代,辽圣宗统和八年(公元990年)设兴城县(治所桃花岛郡今钓鱼台街道海口),这是兴城这一名称的最早由来,那时与许多同命运的小城一样默默无闻,直到了凤阳出来那个朱皇帝的时候,开始著名的"汉墓唐塔朱打圈"大修各地城池堡台以做防御,明宣德三年总兵巫凯、都御史包怀德题奏兴建,割锦州、瑞州之地,于曹庄、汤地之北设宁远卫所修筑宁远卫城,就是宁远这个称呼最早的来历。(后于1915年因与湖南、山西等地宁远重名改回称兴城。)并于同年得到批准,是年即进行施工,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建成了分内外城的宁远城,大约外城位在各内城门外一里,此当合内城周长五里外城周长九里之说,外城门四座:东为安远,南为永清,西为迎恩,北为大定。内城门四座:东曰春和,南曰延珲,西曰永宁,北曰威远。都督焦礼,后于城内修建街道,建成钟、鼓二楼。但这可不是督师的宁远卫,它在百年后隆庆二年(1568年)三月二十八日内外城均毁于大地震。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8年),女真族奴儿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攻明,四十七年三月,萨尔浒之役明军几乎全军覆没。天启元年三月,沈阳、辽阳俱被后金攻陷,后金尽有辽河以东之地,明廷震撼。
  
  这时我们的袁督师正式登场了,督师一亮相即显不凡,清人所编明史(主编大人即那个大辫子清宫戏康雍屁股后面少不了的张廷玉)载:"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天启二年正月......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督师以一个文弱书生危急关头挺身出关将兵,其势可压南宋虞允文的风头,可比晋时中流击楫的祖逖,单骑出没于战乱之地,又必须得有过人的大智大勇不可。
  
  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督师来到宁远卫从此与兴城有了不解之缘,这年二次筑宁远城已先开始,但负责筑城的辽西兴城籍大将祖大寿却看透了朝廷的小九九正在消极怠工,只是不知道来了个也让他在史书留名的人,后面祖氏石坊在唠他。督师与蒙古名将满桂到宁远后,祖大寿就象变了一个人,我辈以小人之腹度当年督师君子行,关外人素不喜南方人时至今日仍如此,而南北互轻也算自古以来的偏见,以后来在督师入狱,布衣义士程本直请命同死时所言:"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 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 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 也。"自古关外汉子只佩服顶天立地的热血男儿,督师被囚辽东的将吏士民天天有人到督辅孙承宗府第号哭鸣冤愿以身代,义士何之璧率全家四十余口人,请愿顶替袁崇焕坐牢。由此可知督师所得关外民心军心,这也许是那皇帝最怕的。反正祖大寿从此之后成为督师膀臂,刀剑丛中浴血撕杀先不提,督师坐牢祖大寿不惜请求削职为民,以自己几代刀箭丛中浴血得来的官阶赠荫换取袁督师的性命。单就凭这个我也尊敬他,得友如此还当何言。虽后人对他日后降清颇为不齿,可有些东东站在干岸上看汪洋一片的容易,设身处地泡在水深火热中何其难,而今天兴城人还躲躲闪闪的不敢承认他是兴城人更为可悲。
  
  督师到宁远城后划定建设规范,城墙高三丈二尺,城墙垛口高六尺,城墙基址宽三丈,城墙上宽二丈四尺,城墙四角筑炮台凸出于城角用来架设红夷大炮。城内布置以各门为轴建"十字形"道路,十字形大街中间有鼓楼一座为战时击鼓进军、平时报晓更辰所用,察院行台、参将府建在城内东南。按察兵备司设在西北(即永和街北),城外有护城池一周。祖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分别督工修造,集四万人之众人人尽力一年时间便修筑完工,至此宁远卫城遂为明末关外重镇,当时史载有兵民五万余家,屯种远至五十里,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视宁远城为一片乐土。
  
  天启五年十月,魏忠贤党人高第代替孙承宗为辽东经略,这个高第良将怯如鸡的家伙,尽撤关外各城守御,将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的守兵全部撤入山海关,抛弃了粮食十余万石,辽西军民死亡载道哭声震野。督师极力反对不得后怒言:"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后金汗奴儿哈赤见有机可乘便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率十三万后金军号称二十万西渡辽河,二十三日抵宁远,二十四与二十五日接连围攻宁远。兴城县志载:明兵制卫城屯驻五千六百人,明宁远驻军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宁远佐参将、宁远备御各1人,马军3580人,步军2635人,屯田军225人,盐军68人,炒铁军49人。宁远佐参将领兵1357人,宁远备御领兵3423人。境内屯兵计城堡13座,驻军11284人。腹里接火台26座,瞭守官军75人。故其时督师总共集有可用之兵不会超过二万人,督师集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刚,兵备副使毕自肃,督屯通判金启倧等将士刺血为书誓死固守宁远城。后金军攻至宁远城下,督师亲守南门一声令下城上矢石如雨大炮轰鸣双方苦战,恶战中宁远四周十余里城墙墙脚被后金军毁伤,城墙被撞垮了一丈余督师裹伤亲搬木石堵塞缺口,关宁健儿人人奋勇,后金军死伤惨重士气大落,城头上红夷炮击伤后金汗奴儿哈赤,毙杀后金牛录额真十余人,血战三日,后金军损失惨重无法再战,被逼不得不收兵,督师率明军取得"宁远大捷",亦是明与后金交战以来的第一次胜利。奴儿哈赤在回师途中叹道:"我自25岁领兵打仗以来,从未吃过败仗,唯宁远一战,惨败而归。"恼恨在心中伤势一直未愈悒悒不自得,八月在沈阳四十里处叆鸡堡疽发于背而故去,时年六十八岁,奴儿哈赤一生唯独打了这一个大败仗,当是纵有千江水难洗今日羞,清人在《明史》中哀叹:"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
  
  奴儿哈赤子四贝勒皇太极继后金汗位后决心血耻,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五月后金汗皇太极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十五万大军进攻宁远的外围要塞锦州,五月十一日,皇太极所率大军攻抵锦州四面合围。这时守锦州的是督师部下大将赵率教,督师派祖大寿、尤世禄带领四千精锐关宁铁骑包抄后金军后路,又遣水师攻其东路以为牵制。前锋总兵左辅、副总兵朱梅等率关宁铁骑奋勇死战,与皇太极后金军精兵大战三场胜三场,小战二十五场亦是战战必胜。从五月十一打到六月初四,二十四天之中日日有战激战之烈不亚当年宁远大战。皇太极无奈转而去攻宁远城,后金军曾败于宁远城多有忌惮,后金军前锋大贝勒代善见城中有备胆怯停滞不前,二十八日皇太极下令总攻意欲击破城外明军关宁铁骑直逼城下。督师令满桂,祖大寿率关宁铁骑在城南二里列阵,总兵孙祖寿、许定国、尤世威沿壕布阵,阵后城墙下环列火器,皇太极欲用计佯败诱明军出击而后起伏兵围攻,但为督师识破守垒不追反令皇太极徒劳一场只好回军而战,两军城外恶战,督师亲临城上督战大鼓士气,蒙古名将满桂虽身中数箭犹力战不退,而祖大寿、尤世禄统兵回击清兵后路,城上明军健儿以红夷大炮援助关宁铁骑,击毁后金汗皇太极东山大营及皇太极的白龙旗,毙杀后金军甚众。后金铁蹄前关外的健儿们知道身后自己拚命护卫的是什么,高堂父母娇妻爱子,还有那份来之不易的家园。不会有人后退的,那一刻明末最强的军队诞生了----关宁铁骑!后金军关外无敌的神话打破了,"女真不满万,满万无人敌"成了过去。
  自万历四十五年(1618年)明与后金在抚顺首战后明军屡战屡败,前次宁远大战督师还只能据城而战,而如今双方终于可以又在野战中一较高低了,明军找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后金汗皇太极百般无奈下忍痛撤军,又在想捞一把的锦州再次合围战中受挫,七月彻底败回沈阳。这一役明朝称为"宁锦大捷"。此战中后金军伤亡惨重,明军捷报称皇太极长子召力兔贝勒胸口中箭,浪荡宁古贝勒被明军射杀,又杀固山(官名,统兵七千五百人)四人、牛录(官名,统兵三百人)三十余人。而后金纪录中则称皇太极的叔伯弟弟济尔哈朗贝勒,大贝勒代善的两个儿子萨哈廉贝勒和瓦克达身负重伤,大将觉罗拜山,巴希等在锦州被射杀!后金军上下胆气尽丧。督师给朝廷的奏章中说:"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奴合马交锋,即臣去年,亦自城上而下攻。自今始一刀一枪,下而拚命,不顾夷之凶狠剽悍。臣复凭堞大呼,分路进追。诸军忿恨,誓一战以挫此贼。此皆将军满桂之功居多。"
  
  历史不做假设否则督师至少可以宁远城为据,以关宁铁骑出则越大凌河收复失地,退则保宁锦一线待机而动。可惜历史不给督师这个机会,宁锦大捷后督师即为那位没鸟的九千岁魏忠贤斥为“不救锦州为暮气”可笑至极的理由下回了故乡东莞。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六月,朱家换了新当家人后,万岁崇祯将九千岁魏忠贤做掉送下了地狱,崇祯元年(公元1628)四月,皇帝加了督师官衔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加太子太保,赐上方宝剑,督师才又回到宁远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后金天聪3年)十月二十六日,后金军避开了坚固的宁锦防线,分三路向蓟镇喜峰口明军发动突袭,突破长城大安口、龙井关入塞,二十七日皇太极亲率主力攻破红山口入塞。三十日后金军合围了北京的最后门户遵化,督师派赵率教率援兵急救却不幸中伏血战阵亡,督师得报京师告急昼夜统兵疾行入关,两日一夜,急行军一百五十里,离开宁远城后再未回来。十一月二十日督师率兵在北京广渠川外与后金军展开一场血战。督师身先士卒奋力撕杀使后金军屡战屡败,皇太极无奈之下施反间计,那位"愚恶"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就以谋叛之罪将督师缚下诏狱,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十六日,督师在北京被凌迟处死,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督师无子,抄没家中亦无余财,督师时年四十六岁。明朝名将满桂、赵率教、孙祖寿等多人亦在此战中先后战死。
  
  明人杨士聪《五堂荟记》称:"袁既被执,辽东兵溃数多,皆言:以督师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辈在此何为?……封疆之事,自此不可问矣。",清人《明史》道:"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明人张岱在《石匮书后集》载督师人生的最后一刻中称:“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而那位辽东布衣义士程本直,写了一篇《漩声记》为袁督师辨冤,并且四次诣阙抗疏无效,愤而请与袁督师俱死:"掀翻两直隶,踏遍一十三省,求其浑身担荷、彻里承当如袁公者,正恐不可再得也。此所以袁公值得程本直一死也。","予非为私情死,不过为公义死尔。愿死之后,有好事者瘗其骨于袁公墓侧,题其上曰:"一对痴心人,两条泼胆汉",则目瞑九泉矣。"崇祯成全了他顺手把他也杀了。呜呼,不禁姗然泪下,时至今日世人知督师知盗首埋名终生守墓的佘义士一家人,但几人知本直!酹酒祭这对痴心泼胆汉。
  
  “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教夜谈兵。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慷慨裂眦须欲动,模糊热血面如生。背人痛极为私祭,洒泪深宵哭失声。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关情。家贫资罄身难赎,贿赂公行杀有名。脱帻愤深檀道济,爰书冤及魏元成。备遭惨毒缘何事,想为登场善用兵。”督师早年为祭被朝廷冤杀传首九边的名将熊廷弼,愤笔而下的这首诗也成了自己的真实写照,令人为督师千古依旧垂泪不已。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其后督师的关宁铁骑以宁远城为基地,为抵御后金在这宁远城周边纵横驰骋了十多年,也屏护了大明江山十多年,督师曾称"宁前金汤二百里,但北负山,南负海,狭不过三、四十里",宁远城像只钉子牢牢的钉在后金的咽喉,直至1644年3月明军吴三桂因李自成军攻入北京而主动放弃宁远城入关,宁远城才为后金两代大汗梦想了几十年后所拥有。督师的辽土养辽人辽人守辽土之策,先辈辽人为家乡父老为督师的赤诚肝胆做到了,只惜天不遂督师愿,当时被评价为"明用之善,则为后金之劲敌;用之不善,则为明朝之叛将"的"自祖大寿以下凡五十员辽将"和督师的关宁铁骑却为他人所用,关宁铁骑横扫天下饮马他乡而再未归,成就了他人另一段历史令人扼腕。
  
  而那个崇祯竟有资格对首辅周延儒叹道:"安得岳飞者用之。",督师被冤杀后十五年崇祯吊死煤山,明朝灭亡。崇祯上吊死前还自称"君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真不知他还有什么脸见督师英灵!
  
  网上一位名家写到对当时宁远城的评价:“以宁远与锦州为核心的宁锦防线的完成.这道防线成了后金的恶梦 ,它正好卡住了后金进关的脖子.虽然后来后金找到了从蒙古迂回入塞的道路,但是由于宁锦防线卡住了后金最关键的交通线,而蒙古一路后勤补给非常困难,因此尽管后金军几次成功的入塞,但最终还是不得不撤回.宁锦防线一天在,后金就一天不能向关内扩张!实际上,皇太极的整个从大金的天聪汗到大清的崇德帝的生涯,贯穿始终的就是如何去突破这道宁锦防线,但即使后来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终皇太极一生也只是攻下了锦州而已,更坚固的宁远依然巍巍挺立!直到李自成向北京进军,吴三桂放弃宁远内撤,清军才得以占据了那座让两代大汗痛心疾首的宁远城.而后,又是机缘巧合,吴三桂借清兵,清军又不战而通过了山海关,这样几十年的心愿才终于得以实现.而清军一旦突破了山海关--宁锦防线,立刻在很短的时间内席卷了全中国,无可阻挡!由此更可见宁锦防线作用的巨大,而它所承受的压力又是多么的沉重! ”
  
  如果驴友们再来看到这个不起眼的小小砖城,却在中国历史上某个时间中起到的作用,你还会匆匆而过吗?宁远卫城当年同样是辽东明长城中重要组成部分,但初期只是辽东都指挥使司(亦称辽东镇)二十五卫之一,可随着明末大量辽东土地的丧失,宁远卫城变成御敌前线后这里变成国之命脉,随即增加了许多陆海防御体系,这些遗址我们会慢慢一一看过。
  
  摘录刘谦先生著《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中如今现存宁远卫城数据。
  城近方形东西长8037米,南北长8255米,每角各有凸出的"角城台"。有东、西、南、北四门,上有木结构小式大木敌楼即箭楼一座。
  
  城门外有瓮城和瓮城门。城内有以四门为轴心的"十字形"干道。在"十字形"街道的正中心建有鼓楼一座,基座是四通式过樑式。券为平拱,座上建有小式大木敌楼一座。
  
  南街通衢建有四柱、三间五楼式过街牌坊"祖氏石坊"二座。
  
  城墙砖造,通高10.1米,底基宽6.8米,顶为青砖墁道,宽4.2至4.5米。墙的构造分三层,外皮底基用石条包砌,上部用青砖包砌,厚为1.5米。墙内侧全用毛石包砌,厚1米。中间系夯土,版筑,墙厚3至3.5米,土墙顶部有厚0.4至0.6米为白灰防水层。墙顶外侧有高1.9米的垛口墙,垛口高1.4米,宽0.33米,垛口墙下留有吐水孔及排水沟。墙顶内侧有宇墙,高1.2米。
  
  城墙四面各有一门。在城墙内侧靠近城门附近,各建有长22.28米,宽2.2米的斜坡马道,可由马道登上城门楼和城墙。
  
  城墙四角各建有城台,台下长32米,台上部平面长20米,宽13.6米。
  城门:洞券式砖造,洞券采用横联券式筑法,分内外二重券,内券大于外券,以南门为例,外券通高3.85米,券脚高2.1米,弧矢高1.75米。券脚的下部用整齐的大石块作为柱顶石,高1.2米,厚与宽皆为0.6米,上部用青砖垒砌,高0.9米。外券面阔3米,进深4.4米。内券通高5.5米,弧矢高2.4米,券脚高3.1米,其中石砌部分1米;上部砖造部分2.1米。面阔4米,进深8.25米。
  
  箭楼通称城门楼。立于洞券门座之上,底座部分面阔15.04米,进深12.2米;座顶部面阔12.2米,进深14.5米,箭楼即建其上。楼为重楼,每层为单檐歇山式,面阔12米,进深8米,上层面阔9.5米,进深5.6米。在一层楼中有登上二楼的胡梯。
  
  鼓楼:建在"十字形"大街的中心,其结构可分基座与鼓楼二部分。基座为方形,每面各长13米。系由四洞券组成。洞券孤矢高2.17米,券脚高1.4米。券洞面阔4.8米。全座通高8.3米。鼓楼即建于基座之上,鼓楼为重楼,每层单檐歇山式。面阔9.6米,进深6.8米;上层面阔7米,进深4.2米,顶用青瓦。西北开函洞小门,有石阶可上下。
  
  瓮城:有四座,皆居于各城门之外。作法大致相同。瓮城门也由联式洞券组成,内券,通高4.3米,弧矢高2米,券脚高2.3米,券脚下有高0.6米柱顶石一方。瓮城门面阔4米,进深4.3米。外券通高3.1米;进深2.5米,面阔3.5米,弧矢高1.8米,券脚高2.3米。
  
  说起兴城宁远古城如今现状,古城原有的外城,城廓间的护城河均已无迹可寻,变成民居、菜地紧围城墙了。曾经有消息说要恢复护城河后建成环城公园,可久不见动静。城外站在高大的有些微向内倾城墙下,想着明末那些普通后金兵们当时抬头上望的心情,他们为了什么而战?炮火箭雨中身体倒在城下那一刻他们想到了什么?青黝黝古砖上附着苔藓的水迹,给人心里一种莫名的东西,城内城外的想法压的心好沉。可是喜欢真实的东西,还有那种感觉,自己常愿骑着单车经过这里感受一下。如果要在城外看看古老的城墙以西门外与东门外两面道路最佳,而另两侧城外因民居农田紧靠城墙无法通过。
  
  踩着凸凹不平的城门内那条石路走进城中,古城内城墙旁迁走民居修了环城路可沿城下走一周,内城墙中镶嵌着长短不一的条石就是一页页史书,可为了它们流血流汗的那些普通人早已消失于时光中,但想着这些在宽敞的青石路上走过感觉却有些不仑不类。也许是习惯了早年的小巷,那儿时奔跑嬉戏穿行的小巷。这青石路不过是给旅游者的东西而不是历史,可许多年以后我们的孩子却会误将这里认做历史,某些人在篡改着真实。而且内城四角及中段靠在古老的城墙上还修许多公厕,TMD!那个出主意的混蛋!竟然还有要迁走城内居民的计划,我想没人愿意看到一座摆样子的死城吧。
  
  古城四城门中东门春和门、北门威远门箭楼均毁于解放战争的炮火下,还是现代人的威力大啊,两箭楼与城下瓮城同于八十年代以后重新修建,东门修于1980年,北门修于1982年。唯南门延珲门、西门永宁门箭楼与城下瓮城皆旧时之物,可令人发思古之悠感今而叹。现在南门箭楼上竟立了四个不仑不类的古装大型偶人,西门永宁门城内墙上南角已开裂却无人过问,而城内却大修仿冒品,可见古城管理之状,真不知道保护古城以什么为主,每过其下心内郁郁。可惜两处旧时瓮城当年都为了交通方便而扒开一段修了路,瓮城原貌反要看新修的北门瓮城去了,苦笑苦笑。瓮城来历常常都会讲是瓮中捉鳖的典故,即交战中放敌入瓮城内而歼灭。可自己倒认为不如说这是一种大型的马面墙,突出城池外来保护古城城墙在战斗中不被敌人接近与破坏。
  
  古城城墙上个人极力推荐走南门至西南角城台这一段,因据史载宁远大捷中督师曾亲自指挥这一地段的战斗。让人不免浮想当时炮火纷飞里督师一乘软轿携朝鲜使节箭楼观战,镇定自若中一派儒将风范,而恶战中城墙撞垮欲塌督师又亲运木石裹伤与部下共堵缺口的一幕。手扶垛口墙望城下唯见民居片片,风清日明何处可曾想到那硝烟满天尸横遍野,回思一叹我等小民宁可为太平盛世一草芥。儿时印象此段垛口墙均为古物,只是西南角城台垛口为修复品,而且所有女儿墙都是修复品。作为炮台使用的角城台肯定不会是普通垛口,城台上著名的红夷大炮可以单独在后面讲篇故事,但不要为了城上那几块废铁浪费感情。漫步城头上你会感到这区区小城在当年竟那么坚强不屈,那么多人时刻关注他的归属。而后来清帝们由北京回沈阳又次次落脚在这个弹丸小城,究竟是为了什么?
  
  南门向东行城墙东南角城台有魁星楼一座,楼两层八面八角,凡旅游介绍中都说内有魁星像一尊,头似鬼青脸红发,一脚后翘,一手捧斗一手执笔,做欲点状。传为古时说的魁星点状元。可是从魁星楼修复后至今多少次欲见皆无,楼内空空如野,大概第一个写旅游介绍那人古书翻的多梦着鬼了,而其他人都是文抄公吧。不过魁星楼始建年代虽无考证但却屡毁屡建,但自己看法肯定为清初之物,即战争结束后当时人出于某某目的而修,迄今重修已有六次之多,有那么一种不屈不挠的关外气魄。
  
  古城内南、北、东、西四条大街十字相交处即古城的中心建筑--鼓楼,鼓楼历尽沧桑虽外表略显破旧,可却像位尽职的老人为古城为子孙守护着久远的回忆。少时自己与伙伴嬉戏它的身旁从未想到什么,成年后它却在翻看的历史书籍中忽然骄傲地屹立起来,那位儿孙眼中老态龙钟的老翁却曾经是光耀史书的英雄,突然带给你它那份自豪与骄傲还有淡淡的忧虑,因为身边许多人都在慢慢淡忘它的历史,可怕的淡忘!还有利用它的贪婪!看看与它曾经并肩刀箭血火中的山海关城,早已无处寻觅那街中鼓楼,唯空留称呼在风声里。鼓楼上曾猎猎激荡在寒风中的袁字大旗,横刀跃马的五十员辽将,关宁铁骑那激昂的士气,曾疾风骤雨般地泼撒在这里,又呼啸着奔驰而去或荣或辱地留在汗青之上,只有鼓楼默默地站在这里越过眼前南街两座石坊,思念那京中督师不屈的头颅。
  鼓楼下的十字通道中,夏日的酷暑里可在这边感受清爽徐来的清风边环望四街四门入眼,南街是古城的繁华路段,南街条石路面修于1985年,南街中段耸立着两座祖氏石坊,故事很多哦。八十年代后南街改修了临街的铺面号称"明代一条街",曾经有过表演性质穿着明代服装的商店售货员,与城上明装士卒街中明装行人同混于往来南街人潮里的一幕。如今的南街只能看到各类古式招牌下的各种现代化商品,西街多是生活用品类的商店及网吧还有家古玩店,但卖古玩的多在南门外瓮城那,假的比真的多这也是旅游城市的特色吧。北街有邮局、饭店、药店,路边一角那家小白铁铺印象中有几十年了,好像早年某个影片中有过它的镜头,四街街面中已没有了古老的建筑,而尤为可气的是东街用在城外起了新楼,搬迁留下的老工商银行楼改建成那督师府,不知是那位没有羞愧心的兴城考古专家给考证的,那会是督师府??!!恐怕此例一开,十年后古城内就面目全非了。举头三尺有神灵,督师与关宁铁骑的英魂在守护着这古城啊!
  
  古城里的古建筑,据城中老辈人讲文革前尚有几处各具特色的庙宇,现在只有威远街有处城隍庙,而今除了文庙与几处古民居外皆荡然无存了。而位于古城内东南角的文庙是最大一片古建筑群了,值得单独给驴友们讲一讲。古民居中以郜家住宅最大,那位郜老先生最值得称道的就是日伪时期不向倭狗低头,是个有气节的古城人。郜家住宅早年曾为幼儿园,自己的儿时亦在此度过,近年幼儿园搬迁后改为文管所,今夏的整修中,将原来的花园打开把那几株老树砌起,儿时常常与小伙伴在这树下玩耍,如今光阴似水感叹都无处了。大门外的照壁单砌,城墙下早年附近居民来往通行的水洞也被砌了,常常想这里早年是不是古城内直通护城河的大型排水道,因为在别处未见此类水洞。南门旁的周家住宅前些年为工业局占用现在被关闭,但它东侧有两处有些残破的老宅,内有几户人家,可以感受一番古城居民的生活气息,也许以后不知什么时候就消失了,就像与好友在网上讲过的城墙外不远处一家老宅,夏日里唠它时还有,几天后路过就见起了新房,可叹那对精巧的小狮子门礅不知流落到何方了:(
  
  古城美食中最令人向往的应是全羊席了,据说1909年清宫御厨李德胜因犯宫规逃忘至古城安身,留下了宫廷中的名席佳肴“全羊席”。此席有菜肴一百一十二道,点心十六道,共分四部分,每部计四干碟、四鲜果、四蜜饯、八冷荤、四大件、十八热炒、四汤、四点心。材料全部取自于羊,可菜名无一生羊字,如羊耳朵即分上中下三段,分做菜肴为羊耳尖做“迎风扇”,羊耳中段做“双翠”,羊耳根可做“龙门角”。可惜已无觅处了,自己唯能看着菜谱咽口水喽,呵呵,报来一段:迎风扇、望峰坡、千层梯、玉珠灯笼、鹅毛雪片、花爆金钱、素心菊花、汆丹袋、独百子.........会很累的:)
  
  二道牌楼后(嘿嘿,本地土语叫法。即祖大乐石坊)向西的胡同中,在小医院对面有家做本地糕点的人家,是自己知道唯一有历史的一处,儿时去那常觉得眼花缭乱,当然那时食品种类不像现在那么丰富,转眼间自己也有很长时间没有光顾了,不知那位老伯还在不在,还记得少时去买炒面那位老人讲的话,那只有用牛骨髓油搓过的炒面才是真正的炒面,那番话常使去了却买不到的自己啼笑皆非,曾经不以为然的笑过老人那份倔强,但老人歇手交给子女后就在没品出往日的美味,如今才算是真正懂得了老人讲的道理,做人是不能掺假的,人都做不好还去做什么?这也算真正的古城土产吧。
  
  也许今后重新翻修过的古城景观,在配上煽情的文字与解说,会让你看到一个用商业手段包装好的古城,但那不是我心中的古城,我的古城我的家乡在我生活中,在谁也改不了的历史里,你可以暂时给她抹上不属于她的东西,可时间才是真正的裁判,一切仍将回到真实。
  
  
  
  
  
 浏览:4255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4/16 15:39:33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袁崇焕袁督师诗集附列传四一 (收藏于2014/5/30 12:58:23
袁崇焕袁督师诗集附列传四十 (收藏于2014/5/30 12:58:23
袁崇焕袁督师诗集附列传三九 (收藏于2014/5/30 12:58:23
袁崇焕袁督师诗集附列传三八 (收藏于2014/5/30 12:58:23
袁崇焕袁督师诗集附列传三七 (收藏于2014/5/30 12:58:23
袁崇焕袁督师诗集附列传三六 (收藏于2014/5/30 12:58:23
袁崇焕袁督师诗集附列传三五 (收藏于2014/5/30 12:58:23
袁崇焕袁督师诗集附列传三四 (收藏于2014/5/30 12:58:23
袁崇焕袁督师诗集附列传三三 (收藏于2014/5/30 12:58:23
袁崇焕袁督师诗集附列传三二 (收藏于2014/5/30 12:58:23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佚名碧血襄阳千古恨(5)(访问5878次)
梁启超袁督师传(访问4949次)
姚雪垠崇祯之死(访问4457次)
灰蚯蚓兴城----宁远古城(访问4256次)
周文郁辽西入卫纪事(访问3860次)
佚名碧血襄阳千古恨(6)(访问3823次)
佚名碧血襄阳千古恨(3)(访问3557次)
沈信夫访袁崇焕墓庙(访问3378次)
过客中国历史上第一冤案(访问2989次)
napolen 转载关于张自忠死的一种说法- -在“汉奸”与“民族精神”之间(访问2919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袁崇焕过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2/17 15:41:47
东江蓝仔 林奕坚英雄应属那里人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12/13 16:20:0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11/12 17:09:01
袁靖为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10/2 23:10:5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08/5/3 17:22:1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