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93号馆文选__遗文及史实回忆 |
(未经本馆允许,请勿转载此文)
1943年5月,因工作需要,党组织派江竹筠给重庆市委委员彭咏梧当助手,并且和他假扮夫妻。彭咏梧的社会职业是中央信托局的职员,因没有家眷,住在单身集体宿舍里,不便于开展工作,容易暴露。同时因患有肺病,常在半夜吐血,急需一个可以自由活动的空间和一个可靠的助手。这年,竹筠23岁,虽然年轻,却机智、勇敢,但朝夕与一位异性同志为伴,又要让旁人看不出是假的,对于一个未婚女青年来说,诸多困难可想而知。当她明白确实是为了工作的需要,便象以往一佯,坚决地服从组织的安排。 他们的“新家”位于机房街,后搬至中信大厦。在这个“小家庭”里,竹筠称老彭为“四哥”。他稳重、亲切、富有正义感,地下斗争的经验丰富,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好同志,在“四哥”的帮助下,竹筠边学习边工作,加强了党性锻炼,提高了思想理论水平。同时,竹筠无微不至地关心着老彭。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老彭的身体渐渐康复。邻居们常常夸他们是一对“美满夫妻”。由于志同道合,亲密相处,感情日渐升华,1945年上半年,经组织批准,老彭和江竹筠正式结婚。次年4月,他们爱情的结晶——儿子彭云降生了。 1947年底,江竹筠夫妇先后乘船顺江东下,奔赴下川东农村武装斗争的前沿——云阳,奉节等地。竹筠非常渴望能和老彭一起战斗,但组织上交给了她新的任务,回重庆调一批知识分子干部输送到乡下,参加暴动的组织、宣传工作。她依依不舍与丈夫和同志们话别,离开了即将点燃战火的前线,谁料这次分手竟成永别。江竹筠走后不久,因情况骤变,暴动提前。1948年1月16日,老彭率部与敌人遭遇,不幸牺牲,敌人砍下他的头颅,悬挂在竹园坪场的城楼上示众,竹筠得知老彭遇难的噩耗,悲痛万分。她极力镇定自己,象往常一样平静地安排着一切。可在静静的夜里,想着老彭的音容笑貌,两人共同生活的日子,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在她写给亲威的信中,流露着她对战友、良师、爱人彭咏梧的深深怀念: “……由于生活不定,心绪也就不安,脑海里常常苦恼着一些不必要的幻想。他是越来越不能忘了。……” 竹筠默默地承受着丧失亲人的痛楚,她无法从情感深处排遣自己的哀伤。越是表面上平静,内心的创伤越是难以愈合。她只能在信纸上略为倾吐。她写道: “……四哥,对他不能有任何的幻想了,在他身边的人告诉我,他的确已经死了,而且很惨。‘他该活着吧?’这唯一的希望也给我毁了,还有什么想的呢?他是完了,绝望了。这惨痛的袭击你们是无法领略得到的。家里死过很多人,甚至我亲爱的母亲。可是都没有今天这样叫人窒息得透不过气来。……你别为我太难过,我知道该怎么样子的活着。当然人总是人,总不能不为这惨痛的死亡而伤心。我记得不知是说谁过,‘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里死去,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活着……’”老彭确实死了,却永远活在竹筠的心里。 回到重庆后,大年初一,江竹筠去探望了寄养在同志家中的儿子,抱着失去父爱的云儿,竹筠忍不住失声痛哭。女友不理解一向沉静的江姐为何失态,产生了误会,责怪竹筠道:“今天大年初一,你到别人家里哭,影响多不好。为什么?”江竹筠沉默了片刻,问道:“你说,两岁的小孩能记得父母吗?”女友愣住了。她才接着说:“你的爱人还在监狱里关着,连消息也没有,你的思想负担已很重了,所以我没有告诉你……”这时,竹筠才将老彭牺牲的情形告诉她,两人抱头痛哭了一场。 组织上考虑到竹筠经受的打击,再三要她留在重庆工作,照顾孩子,可竹筠拒绝了,她要求重返下川东,她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我熟悉,别人代替有困难。”她明知此去凶多吉少,危难重重,竹筠不愿离开那些死了的与活着的战友,不愿离开老彭。 江竹筠的决心是这样的坚定,她异乎寻常地把住址暴露出来,存心不再去住了,将自己的家俱什物赠给了别人,并把儿子安置在农村的亲威家里……她下定了破釜沉舟的决心。 竹筠怀念老彭,深爱年幼的彭云。在她被捕前后给亲友的信中,倾注着母亲的爱心。 “……现在我非常忱心云儿,他将是我唯一的孩子,而且以后也不会再有。我想念他,但是我不能把他带在我身边……你最近去看过他吧,他还好吧,我希望他健康,要是祈祷有灵的话,我真想为他的健康而祈祷。最后我希望你常常告诉我云儿的消息……你愿意照顾云儿的话,我很感激,我想你会常常去看他的。我不希望他吃好穿好,养成一个娇少年,我只希望你们能照顾他的病痛,最好是不要有病痛……” “云儿复原了没有呢?没有加重他的病吧?我惦记着云儿是否拖累你们了……若需要他离开的话,我可以把他接来……” 同志们都非常疼爱云儿,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抚养,为此竹筠感动不已,但她不愿更多地耗费同志们的时间和金钱,更希望孩子能吃苦耐劳,成为建设新中国的有用人才。1949年8月27日,竹筠从狱中带出了最后一封信: “……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1949年11月14日,渣滓洞监狱戒备森严,一个特务高叫着:“江竹筠、李青林赶快收拾行李,马上转移。”竹筠明白最后的时刻到了,她首先把自己在狱中默写下来的《新民主主义论》交给了同牢难友,然后脱下囚衣,换上了自己的阴丹士林布旗袍,外面罩着一件红色的毛衣。她细细地梳理着头发,思绪万千,她依恋着自己心爱的儿子。竹筠为了革命抛夫别子,没能尽到母亲的责任,但她的爱会永远伴着儿子的成长。 跨出牢门时,江竹筠默默地同难友们依依握别,她用眼睛告诉难友:不要难过,有很多同志都未能活着听到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我们是幸运的,我死而无悔…… 竹筠带着对党、对同志、对亲人的满腔热爱离开了人间,留给人们无尽的回忆和思念,她的故事久传不衰,她那沉静、安祥,外似柔弱却内心刚强的形象永远留在我们记忆中。 |
原文1994年 发表于《纪念11·27烈士殉难45周年 红岩魂》 浏览:2031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