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93号馆文选__长篇传记 |
“二.二七”事件后,为冲破黑暗,传播真理而诞生的《挺进报》,先是刘镕铸、陈然、蒋一苇自发创办的无名油印传单,随后有吴子见、吕雪堂参加工作。首先经刘国志的关系与彭咏梧联系上了,不久便转为重庆市委机关报。受市委彭咏梧的直接领导。由刘、陈、蒋具体负责出版,成善谋负责收录新华社稿件;发行网由市委组织。江竹筠作为老彭的助手为该报及其工作人员服务,做了难忘的贡献。 1947年初秋的一个下午,江竹筠和老彭来到小什字—幢大厦的三楼上,第一次见到吴子见。他是老彭赏识的宣传干部,此时已不直接参加《挺进报》的出版但仍帮彭为该报准备稿件和资料。江竹筠受命来加强吴的工作。她用非常朴实的口气说;“报纸的工作会遇到不少困难,这困难是大家的,你碰到了尽管提出来,我们共同承担。”临走又说:“以后编报的人不要再收听新华社广播了。”从此,便由江竹筠按时送来新华社记录稿。 由于敌人干扰和技术条件,记录难免有缺漏,每逢这种情形,江竹筠总表示不安,认为自己没有对编辑和读者尽到责任。同时她对吴的要求也很严格。一次她发现吴子见把稿件和资料放在屋角的一只衣箱里,很不放心,便动手帮他清理,并说:“要时刻警惕着,经常准备应付特务的突然袭击。”江竹筠这样反复地叮嘱着。有一天,两人偶然在街上碰着了,吴满心高兴地向她打招呼,意欲和她商量事情,但江竹筠立即将脸转开,示意吴避免照面。因为他违背了秘密工作的纪律,不应在约会以外的场合表示相识。 江竹筠对陈然、蒋一苇十分关心,知道他们在为《挺进报》殚精竭虑,生活也很艰苦。每出版一期,总要苦战几个通宵。虽然他们自己毫不在意,可江竹筠总为他们的健康担忧。三番两次托同志转致慰问,并希望刘镕铸设法减轻陈然的负担。 其实江竹筠的辛苦也不次于陈然。从1947年秋天开始,市委决定把供稿、出版和发行分开工作。报纸出版后,绝大部分交市委处理。而总管发行的是江竹筠、刘国志和刘镕铸等。江竹筠通过一些渠道,经手分发的数量最多,达六、七百份。大半分到市外各地。在白色恐怖下,这要经过若干关卡码头,经过许多人的手脚,还要保证发行人、传送人和收报人的安全,问题十分复杂。江竹筠常常通宵达旦地分装转发的报纸。然后她还亲自向市中区一些邮局信箱、邮筒变换着地方投寄。每次投寄都得另一个同伴参加,以便万一出问题时,报告组织。有个小王同志曾和江竹筠一道投邮,看到当时的情景。她态度从容,镇静沉着,一边与王谈论,眼神却注意着周围,确实没有可疑的人,便大方地去投寄几封信。 这个投寄任务,后来联系到几位在太平门邮局工作的同志(社会大学学生),通过他们从邮局内部投寄,就更方便和更安全了。 除了邮寄,她还布置了一些转发站,专门发送《挺进报》,例如育才学校的学生、“六一”社员周毅,江竹筠帮助她进了重庆女子师范学校,要她埋头读书,不参加本校的进步活动,每次需要送沙坪坝各大学的《挺进报》,都交给她去发送。小周出发时,江竹筠还要在后边暗暗护送一程,发现没有特务盯梢才放心离去。 对出版《挺进报》,刘国志在多方面作了可贵的支持,有不可忽视的功绩。 |
原文1982年7月 发表于重庆出版社,《江竹筠传》 浏览:821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