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93号馆文选__长篇传记 |
1944年5月,漂亮的锦城,以它初夏的丰姿迎接了江竹筠。但这位初来的客人却无心去欣赏它的绚丽风光。更没有闲情逸致去游览那些闻名己久的名胜古迹。 她这次到成都仅是组织上的一个临时安排,意在摆脱特务的跟踪。旅途很安全,到达后也有可靠的落脚点,算是一次比较轻松的转移。然而她的心情并不平静。她在赴蓉途中耳闻目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感到自己过去对群众的疾苦了解不够,对群众的感情体会不深。联系到她自己在整风中反省到的问题,对“荫蔽精干”的正确方针有新的体会。她觉得在执行“十六字方针”中应该十分注意“积蓄力量”,就是要多做群众工作,引导群众前进。决不可把自己埋伏成为落后于群众的分子。想到这些,江竹筠内心深为不安,迫切希望找到为革命做更多工作的机会,不愿做一个消极的避难者。 五月的一个周末,江竹筠来到约定的地点——金牛坝四川省驿运管理处。她来找战友何理立,但何不在。与何在一起工作的女青年王珍如接待了她。王对人热情,乐于助人,主动安排好江竹筠的食宿。江竹筠冷静地观察她,发现她有掩饰不住的苦闷。从交谈中知道她迫切要求进步。痛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但不为进步朋友所理解,把她视为外人。江竹筠觉得这样一位好同志,不应该被冷淡或歧视。便把她当自己人看待,对她表示关切和鼓励,肯定她的长处,也坦率地指出她的弱点,很快赢得了她的信任。王珍如从此精神振奋起来,为革命做了好事,她成了江竹筠终身不渝的挚友之一。她常向人说:“江姐是我在苦闷中遇到的一个可亲、可敬和最了解我的人,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她帮助了我。” 过了几天,江竹筠与先到成都的何理立、庞佑宗两同志见了面。谈话的主题便是怎样让江竹筠在成都立足并开展群众工作。起先她们试图给她找个社会职业。但当时成都工商业凋蔽,就业机会极少,又缺乏上层人事关系,因而感到没有指望。反复商量的结果,最好的办法是报考大学。因为暑期将近,还有两个多月即要举行大学招生考试。她们大胆设想,如能考进四川大学就最理想,这所大学规模大,影响大,应有较多的地下党员挤进去做学生工作。估计能得到组织的支持。便写信向组织请示。六月初,江竹筠兴奋异常地告诉何、庞,四哥回信说:“我们正需要争取这种机会,不论川东川西都是一样”。 但是江竹筠只读过一年半高中和一年会计学校,并已辍学三、四年。投考大学,困难不小。她表示,“拼命也要拿下这个阵地”。当时离考期只有两个月的时间,要复习和补习高中三年的课程,除了拼命还有什么办法? 巨大的决心产生了惊人的毅力。她寄住在庞佑宗的宿舍里,房子很小,室内通风不良,气温格外高。她就在这种恶劣条件下,日以继日挥汗读书。专心致志,没有丝毫松懈,除了吃饭,很少离开房间。她有健康的身体、灵敏的头脑和很强的记忆力,经过两个月刻苦学习,终于实现了她的愿望,“拿下了阵地”。 因为她没有高中毕业文凭,借了别人的文凭去报考。因此,她的名字、年龄、籍贯都因文凭而改变了。川大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的学生注册薄上写着:江志伟、女、22岁,四川巴县人,学号331044(本应是江竹筠、24岁、四川自流井人)。作为一个逃避特务追踪的地下工作者,改改名字无足轻重;重要的是,童年失学,十年就做童工的江竹筠,现在成为大学生了! |
原文1982年7月 发表于重庆出版社,《江竹筠传》 浏览:833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