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93号馆文选__长篇传记 |
孤儿院设在重庆观音岩下面的张家花园,是基督教社会福音派办的慈善事业。主办人刘子如原是刻字匠,在教会资助下留学加拿大,成为一个思想守旧的牧师。但他有事业心,善于经营管理。他与李义铭一起依仗教会和军阀势力,廉价并到了大片土地,赶走了张家花园的一些棚户,办起了孤儿院。孤儿院原为半工半读,利用一部分儿童的劳动挣钱。如种莱、种花、种树,搞装订、糊纸盒、打草鞋等。后因被军阀占去—些土地,只搞起一个管乐队,还是可以挣些钱,孤儿院又附设了—所全日制小学,学生分公费和自费两种。公费由教会及其所办企事业单位保送困难的儿童去读书。院规校规都很严格,师资质量较好,还有共产党地下党员的暗中推动,教学水平较高。连富裕的家长们也争着送自己的少爷小姐去读书。学费收入也比较丰裕,除去开支,尚有盈余,用来扩大和改善学校。很兴旺了—些时间。 1932年秋,江竹筠免费进了孤儿院小学,入学就读初小四册。该校实行灵活的升降级办法,一学期举行三次考试,特优者升级,过劣者降级。竹筠参加考试,成绩特优,曾连升三级,到五六年级还能稳得班上第一名。按照成绩总分来评,也是全校第一名。曾获学校银质奖牌。她用三年半的时间,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小学课程。还读了大量课外书籍,为各门学科,特别是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作文和书法都比较好。 江竹筠的天资并不特别聪明,甚至比她的一些同班同学差。但她有坚强的毅力,在当时的小学生中,那简直是非常惊人的。这毅力有深刻的根源:她向往读书太久了,十二岁才如愿;她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艰难的处境和硬气的母亲时刻教导,她决心要真正学点本事,将来能够找到工作,过独立生活,不让母亲长久当佣人。因而她学习非常勤奋。勤能补拙,她跳级之后算术课困难很大,她和一同跳级并成为挚友的何理立等订下一条规矩:在教室做完当天的习题,不做完不出门。 江竹筠的学业成绩居全校之冠,但她并不自满,还随时注意不及别人的地方。如果减了分或落在人后,她便急起赶上。她的一位好友,成绩本来与她不相上下,但自恃聪明,有些满不在乎。常说:“怕什么?开几个夜车就得啦!”竹筠不同意她的态度,又说不出道理,只好各行其是。几年之后,那位聪明的同学落在后面了。竹筠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规劝她:“你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江竹筠特别珍惜时间,一刻一分都不放过。课余时间,教室内很闹嚷,她和几位好友相约找一个宁静的地方看书,几经迁移,最后找到一棵大树,她们爬上去看书,别人看不见。她高兴极了,有空便去。一次,被校长发现,误以为她们调皮,加以指责。幸得级任老师的解释,才免受处分。在家里,江竹筠帮助妈妈洗衣、煮饭,要花些时间。她也抓得很紧,进门便问要做什么,赶紧做完便又看书。看火是江竹筠的任务,她常边烧火边看书,有几次把饭烧焦了,惹得妈妈笑也不是,吵也不是。 1934年,江竹筠读五年级时,课堂上的课本知识已不能满足她如饥似渴的求知欲要求了。由于在孤儿院生活安定,心情愉快吧,江竹筠的身体从此变得结实健壮,精力非常旺盛。她与何理立等同学一道去向老师借课外书籍来读,饥不择食,什么书都看,有些书看不懂,还是要硬啃。几乎看完了几位老师的全部藏书。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在孤儿院小学的后期,江竹筠的妈妈与舅母实在相处不下去了。三舅给了少量援助,让妈妈搬到临华街四号一间破房住下。她在观音岩车坝附近摆了个小摊位——一个兑换铜元的钱笼子,上面放几包香烟零售,晚上还要帮别人洗衣服。这是当时穷人维持最低生活的一种门路。与李舜华打交道的大都是拉黄包车、抬滑杆的下力人,李舜华乐于帮助他们。她与观音岩一带的贫民关系很好,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江三娘。有了独立的家庭,儿女正在健康成长,生活虽然穷苦,精神上比当佣人舒畅多了。妈妈脸上的笑容也给江竹筠心头增添了愉快。 |
原文1982年7月 发表于重庆出版社,《江竹筠传》 浏览:693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