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宫西宫》与XY
[mimi] 《东宫西宫》,除了张元的影片,3rdROCK文中提到的文本,我有幸全部读过。 读一读王小波李银河夫妇花费很大精力所写的关于中国同性恋人群调查文章,会有助于了解王小波关于人类“性与爱”的概念,也会更好地了解他在其他文本(小说)中对性与爱的独特见解和精辟阐述。 事实上,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基本的一种情感——无论爱的对象是什么。非要细化了来分,可以分成与血缘有关的爱,与亲情有关的爱,与生殖有关的爱,与性有关的爱,与精神(心灵)有关的爱,当然也会有与信仰有关的爱,等等。这种种类型的爱大多是互相参插、互相渗透,互为转化的,是一条大河里的若干分支,所有分支汇成的洪流,我们就叫它“爱”。 因此,爱什么,爱的对象是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而,爱,爱的过程和感受,在施爱过程中的凝聚和释放,是更前提性的问题。 就性爱而言,性爱行为与生殖行为是可分离的,当然也是可以复合的。生命在长期的物竞天择、保持种的遗传优势过程中,选择了性爱与生殖互相复合这种最佳的繁衍方式,并且,这种方式通过漫长的进化沉淀,已经以遗传密码的形式储存于大多数个体的基因之中,成为控制人类(种群)性爱与生殖行为的潜在的能量。择偶过程中,人们普遍认同的“美”,比如光洁的皮肤,明亮的眼睛,健康的体魄,性征的突出,均与生殖繁衍密切相关,因为,光洁的皮肤,说明体内没有寄生虫;明眸皓齿,说明神经系统发育健全;三围相宜,说明性器官发育正常……所有这些,都与繁衍与生殖有关,都说明该个体具有遗传上的绝对优势,由此产生的后代会更加优秀。人类,从一个物种的角度来看,生殖繁衍的使命高于其他任何一切。因此,在自然界,生殖是神圣的。 基因存在于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染色体上,染色体在复制与分离过程中,总会发生变异,尽管概率极小极小,必须小到保证该物种的遗传稳定性(不至于变成其他物种)。变异源自内在的和外在的原因。内在的,染色体复制与分离时的失误、硷基对在配对时发生错误。外在的,染色体受损(辐射、药物)等多种原因都可导致变异的发生。性染色体也会有变异的情况发生,这就会导致内外性征的不正常发育。 比如,非常规染色体有这样2种情况: 1、 XXY型:多了一条X染色体(来自于母本)。这种个体外表表现为男性(弱化的雄性),有第二性征出现,但生殖系统多不健全,(既有睾丸,又有卵巢;或雄性生殖系统特征模糊)。这种个体在性别认同及行为表现上,有女性(雌性)化倾向。 2、 XYY型:多了一条Y染色体(来自于父本)。这种个体表现为男性(加强的雄性),多有暴力施虐倾向,痛感阈值低,常有反社会行为。也有一说,认为这种个体多为天生的罪犯(不太好证实,多为推测)。 3、 XY型、XX型:正常的性染色体,XY型体现为男性,XX型体现为女性。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 除了生物学上的因素,后天的养育习惯与心理形成等因素,也会作用于个体的性取向与性态度。 所以,性取向问题,不是道德问题,也不能简单地说成是病态。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性恋与异性恋都是恋爱的一种,作用于心理上没什么不同。 当然,王小波夫妇对该问题研究的更透彻,更有说服力。比如,小波就曾谆谆教导男同性恋同志们,要保持性爱的纯洁性和严肃性,要洁身自爱,不要给本来就难以理解同性恋恋情的人们制造更多的不理解。我想,小波的用心是良苦的。 2000.7.14 |
浏览:683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