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4号馆文选__《红岩》小说及其作者、评论和读后感 |
重庆农校在那个年代,喜欢在外面请一些有声望的人来作报告,我自今认为,这个作法对现在的不少学校是可取的。西南农学院土壤学教授陈兆畦来校作他访问苏联的报告,可惜陈的口音极难听懂,没有给我留下一点印象。歇马乡一个姓刘的党委书记的报告,我简直毫无兴趣。张丽蓉,互助合作时期的全国劳模,北碚金刚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长,她文化不高,但报告很动听。歇马场附近有个解放军的步兵军官学校,那天,一个叫倪学福的少尉,和我们席地而坐,给大家讲他在朝鲜战场上的事迹,还说巴金采访过他,文章搜集在《志愿军一日》中 ,以后我找到那本书,果然看到了那篇文章。陪倪来的还有个战士,他看我们听得兴起,就给大家讲他参加拍摄电影《渡江侦察记》的情况。在影片中,他和他的伙伴们,扮演骑着摩托车的国民党兵,追赶李连长他们。由于这部影片我们刚看不久,而且很好看,马上逗起大家的兴趣,我们就影片的拍摄提了很多问题,他都给我们作了有趣的回答。
最使我们激动不已的,当数罗广斌的报告了。那是在58年初夏 的一个下午,天气明显的感觉热了。罗广斌登上讲台,只见他矮矮的个子,圆圆的脸庞,穿一身青色的干部服,这和我想象中的英雄形象还有差距,但他的报告完全征服了学校一千多师生员工 。 那天,大礼堂挤满了人,教职工全部自带凳子,罗广斌三个多小时的报告,把听众的心紧紧抓住,其中最精彩的是“挺进报”及陈然的“自白书”、江姐及狱中志士们大义凛然的气节。叶挺“囚歌”和“愿把这牢底坐穿”的诗也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罗的报告,除有精彩的内容外,声调和技巧都掌握得很好,在我一生所听的报告中,它是最具有震憾力和感染力的。从报告结束甚至晚饭以后,大家的心似乎都还在会场,面部表情都是肃穆的。 不久,报上公布了中美合作所刽子手杨进兴在南充落网的消息,并为此专发了一篇题为“一个奇怪的贫农”的通讯。很快,罗广斌的文章在报上发表了。那几天的图书馆,大家争相抢看这些文章,我至今都还记得罗文第一段的大致内容:“杨进兴终于落网了。想不到这个… … 刽子手,在……隐藏了这么多年。我认识杨进兴,回忆起来是非常惨痛的……”。可见罗的报告,在同学中印象之深。 当我就读于涪陵专科学校的时候,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小说《红岩》出版了,我在校图书馆借来这部小说,并以极大的兴趣,一气将它看完。从此,凡是围绕这个主题的作品,我都决不放过,由此形成了我对《红岩》的浓浓情思。 1963年夏,在我和我的家庭处于极度困难时期,羊角有了这部小说卖,我义无反顾将它买了,并像看新的作品一样,以浓厚的兴趣将它读完,若干精彩的段落,我甚至看了多遍,在和朋友的摆谈中,我甚至于能将这些段落背出来。在我的影响下,父亲和妹妹们也相继看了,一家人还以此为题,进行了多次有趣的交流。可惜这部作品于“文革”中在羊角遗失了。 以《红岩》为主线的文艺创作在六十年代中期日渐繁荣,于兰、赵丹主演的电影《在烈火中永生》,我是在涪陵“社教”中看的;川剧“自白书”那一段,是无意中在广播里听到的。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给人们的感受是一样的强烈。由闫肃作词,羊鸣、姜阳春等作曲的歌剧《江姐》,则像清泉一样流入人们的心田,人们在感受高品味文艺欣赏的同时,接受着共产党人高尚情操的人格教育。记得1966年初夏,我在当时的丰都县龙河公社参加“社教”,该县政府组织了一个以宣传防火安全为主的文艺演出队,来基层表演。到我们工作队时,宣传队提出欢迎工作队出些节目共同演出。我找了几个爱好者,答应了。在当晚的演出中,我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受到了欢迎。我唱的第二首,是才学会的“红梅赞”,得到的掌声更多。更凑巧的是,宣传队仅有一把二胡、一把三弦,给我拌奏可说是珠联壁合,在整个晚会节目中,效果是很不错的。凭心而论,我的演唱只能算一般,主要是“红梅赞”作为一首新歌,词曲都作得好,更能受人们欢迎。 大约是68年的夏天,全国正处于深重的浩劫之中,我看到重庆的一张派性小报,登载了罗广斌自杀身亡后的照片,文字说明还称罗为“叛徒”。这使我感到很迷茫,凭着对罗的直觉,他不可能是“叛徒”。此后不久,我听秀山的同志讲,抗日战争结束后,罗受党的派遣,曾在秀山中学从事过地下活动,只是因为国民党17旅驻防秀山,反动势力猖獗,对地下党的破坏严重,罗和他的战友们才根据上级指示,撤离秀山。大约是1999年初冬时分,重庆组织了一些作家来秀山采风,杨益言也来了,他们在秀一中看了罗曾战斗过的地方。回渝后,在《重庆日报》上发表文章,还对罗广斌不胜感慨。想不到罗广斌在中美合作所中都能盼到解放,却在十年内乱中未能幸免,实在是可痛可悲。 二十世纪末,《红岩》这一主题又被人们重新提了出来,重庆市主持的《红岩魂》,在首都及部份大城市展演,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以此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接踵而来。在宋春丽主演的电视连续剧《红岩》之后,金曼、戴玉强主演的交响音乐“江姐”,也亮相首都舞台。舞剧“红梅赞”已经问市。人们争相宣传“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的“红岩精神”,文艺界为此所动用的规模,可以说是空前的。 歌剧《江姐》有一个高潮唱段,叫“五洲四海齐欢笑”,不管是杨维中、赵冬兰,还是韩延文、金曼,都极其投入的演唱这支核心唱段,人们正是通过这些文艺工作者的精心表演,使江姐和她的战友们的英雄形象,深深植根于人民大众之中。“让历史告诉未来”,在此,我想用这个唱段中江姐唱给孩子的两句,作为这个标题的结束吧:“告诉他胜利得来不容易,别把这战斗的年月轻忘掉”。 |
原文 发表于http://zzcc.xiloo.com/WANGSHI.htm 浏览:145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