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祯帝倚为干城的杨嗣昌
《文史知识》1988年第11期·人物春秋 ■败将 明朝先后受命同农民军对抗的统帅中,杨嗣昌条件最为优越。具备了才、威、名、权等成功的要素。然而,他之不免于败将之列,重要的原因是缺少“人和”。 明末的“清议、党争”使杨嗣昌以及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等都回天乏术。清代史学家郑康有“明亡于清议”之说⑩。卢象升也曾有“台谏诸臣,不问难易,不顾死生,专以求全责备”⑾的愤慨。由此看来,明末的“清议”“门户之争”造成了不能让统帅们建功立业的大环境。 杨嗣昌既是以邻为壑,攻讦、陷害同僚的参加者,也是这种无德行径的受害者。他勾结高起潜陷害卢象升,利用枢辅大权在握,压抑洪承畴、孙传庭。而他自己入阁打破了“非词臣不与阁选”⑿的陈规,遭到了被称为“正人君子”的黄道周等人的猛烈攻击。后世人看得很清楚,“黄石齐(道周)之阻杨文弱,其果出于大公乎?周延儒、温体仁奸私误国,胡不闻翰苑之力阻耶?”⒀至于“加派增兵”之事,“前督师卢象升早已建议请行矣”⒁,杨嗣昌一经提出则被斥为流毒天下。凡此种种,充分说明统治阶级内部毫无团结、协作之心,更无自救自拔之力。 与农民军内部官兵一致,上下同心相比,明朝的军队则是上下离心,一群谁也指挥不动的乌合之众。沿袭明中叶以来的流弊,积重难返。表现出文武不和、将帅对立。打起仗来,往往以文人为统帅,武将受其辖制。于是,武将不服气,就把拥兵自重,不听调遣作为自保的手段。杨嗣昌追张献忠入四川,下令诸路军会剿,贺人龙部“噪而西归”,左良玉部“九檄皆不至”,公然抗命。只有立功心切的猛如虎、刘士杰尾随张献忠农民军,结果无后继援兵,一场惨败。左良玉在追击张献忠部队时,竟然听马元利一席话下令所部停止进军,弄得杨嗣昌处处失机受制,欲哭无泪。 作为“督师辅臣”的杨嗣昌,虽然长于谋划,但却短于驾驭。用人不能得其心,信人不能用其计。对一帮骄兵悍将无可奈何,又不肯放松控制。“千里待报”,用文书指挥作战,事无巨细自己一手总揽,成天案牍劳形,反不能指挥周全。而饮酒赋诗留连名胜端“儒将”的派头,更是自己误事。等到“天降奇祸,突中襄藩”之时,只能“呕血伤心,束身俟死,无他说矣”⒂。 杨嗣昌终不失为明末难得的人才。他死后崇祯帝曾叹息:“自杨嗣昌殁,无复能督师平贼者。”集才干、权势、宠信于一身的杨嗣昌尚无功而亡,腐朽已极的明王朝岂能不亡? —————————————————— ①②⑧⑨⒁吴伟业《绥寇纪略》卷7。 ③杨山松《孤儿吁天录》卷42。 ④《杨文弱先生集》卷19《请旨责成剿贼第一事疏》。 ⑤《明史》卷260《熊文灿传》。 ⑥张岱《石匮书后集》卷1。 ⑦《绥寇纪略》卷5。 ⑩《豫变纪略》。 ⑾《明史》卷260《卢象升传》。 ⑿⒀阮葵生《茶余客话》卷1。 |
原文1988-11 发表于《文史知识》 浏览:1348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