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天之痕∷情〓奔向未来日子→

崇祯帝倚为干城的杨嗣昌(下)

杨 勇

  崇祯帝倚为干城的杨嗣昌
  《文史知识》1988年第11期·人物春秋
  
  ■败将
  
  明朝先后受命同农民军对抗的统帅中,杨嗣昌条件最为优越。具备了才、威、名、权等成功的要素。然而,他之不免于败将之列,重要的原因是缺少“人和”。
  
  明末的“清议、党争”使杨嗣昌以及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等都回天乏术。清代史学家郑康有“明亡于清议”之说⑩。卢象升也曾有“台谏诸臣,不问难易,不顾死生,专以求全责备”⑾的愤慨。由此看来,明末的“清议”“门户之争”造成了不能让统帅们建功立业的大环境。
  
  杨嗣昌既是以邻为壑,攻讦、陷害同僚的参加者,也是这种无德行径的受害者。他勾结高起潜陷害卢象升,利用枢辅大权在握,压抑洪承畴、孙传庭。而他自己入阁打破了“非词臣不与阁选”⑿的陈规,遭到了被称为“正人君子”的黄道周等人的猛烈攻击。后世人看得很清楚,“黄石齐(道周)之阻杨文弱,其果出于大公乎?周延儒、温体仁奸私误国,胡不闻翰苑之力阻耶?”⒀至于“加派增兵”之事,“前督师卢象升早已建议请行矣”⒁,杨嗣昌一经提出则被斥为流毒天下。凡此种种,充分说明统治阶级内部毫无团结、协作之心,更无自救自拔之力。
  
  与农民军内部官兵一致,上下同心相比,明朝的军队则是上下离心,一群谁也指挥不动的乌合之众。沿袭明中叶以来的流弊,积重难返。表现出文武不和、将帅对立。打起仗来,往往以文人为统帅,武将受其辖制。于是,武将不服气,就把拥兵自重,不听调遣作为自保的手段。杨嗣昌追张献忠入四川,下令诸路军会剿,贺人龙部“噪而西归”,左良玉部“九檄皆不至”,公然抗命。只有立功心切的猛如虎、刘士杰尾随张献忠农民军,结果无后继援兵,一场惨败。左良玉在追击张献忠部队时,竟然听马元利一席话下令所部停止进军,弄得杨嗣昌处处失机受制,欲哭无泪。
  
  作为“督师辅臣”的杨嗣昌,虽然长于谋划,但却短于驾驭。用人不能得其心,信人不能用其计。对一帮骄兵悍将无可奈何,又不肯放松控制。“千里待报”,用文书指挥作战,事无巨细自己一手总揽,成天案牍劳形,反不能指挥周全。而饮酒赋诗留连名胜端“儒将”的派头,更是自己误事。等到“天降奇祸,突中襄藩”之时,只能“呕血伤心,束身俟死,无他说矣”⒂。
  
  杨嗣昌终不失为明末难得的人才。他死后崇祯帝曾叹息:“自杨嗣昌殁,无复能督师平贼者。”集才干、权势、宠信于一身的杨嗣昌尚无功而亡,腐朽已极的明王朝岂能不亡?
  
  ——————————————————
  ①②⑧⑨⒁吴伟业《绥寇纪略》卷7。
  ③杨山松《孤儿吁天录》卷42。
  ④《杨文弱先生集》卷19《请旨责成剿贼第一事疏》。
  ⑤《明史》卷260《熊文灿传》。
  ⑥张岱《石匮书后集》卷1。
  ⑦《绥寇纪略》卷5。
  ⑩《豫变纪略》。
  ⑾《明史》卷260《卢象升传》。
  ⑿⒀阮葵生《茶余客话》卷1。
原文1988-11 发表于《文史知识》  浏览:1348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9/6 17:24:59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梁颂成杨嗣昌山水旅游文学名言(收藏于2005/4/1 8:22:56
陈寅恪高鸿中明清和议条陈残本跋(收藏于2003/2/8 16:25:56
黄元秀中国历代名剑(三)(收藏于2002/12/18 18:18:15
黄元秀中国历代名剑(二)(收藏于2002/12/18 18:00:22
黄元秀中国历代名剑(一)(收藏于2002/12/18 17:41:00
谭元春怀杨修龄先生(收藏于2002/12/18 17:06:16
梁颂成杨嗣昌旅游文学产生的社会原因(三)(收藏于2002/12/18 16:55:13
梁颂成杨嗣昌旅游文学产生的社会原因(二)(收藏于2002/12/18 16:51:37
梁颂成杨嗣昌旅游文学产生的社会原因(一)(收藏于2002/12/18 16:47:34
杨嗣昌上巡关王直指道直(收藏于2002/12/10 15:57:2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张廷玉等《明史·杨嗣昌传》(上)(访问2351次)
张廷玉等《明史·杨嗣昌传》(下)(访问1957次)
杨 勇崇祯帝倚为干城的杨嗣昌(上)(访问1857次)
陈致远掘杨嗣昌祖墓非张献忠所为考(访问1445次)
杨 勇崇祯帝倚为干城的杨嗣昌(下)(访问1349次)
资 料《杨文弱先生集》简介(访问1341次)
梁颂成杨嗣昌旅游文学产生的社会原因(一)(访问1174次)
黄元秀中国历代名剑(二)(访问1102次)
梁颂成杨嗣昌旅游文学产生的社会原因(二)(访问1052次)
陈寅恪高鸿中明清和议条陈残本跋(访问1033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