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的乡村游 陈英贤 2016年3月19日 2016年3月3日,我的三明好友:彭信斌、陈蛟锡、高啟忠、张伸、陈光锋、陈世钊等人,结伴到清流县蛟坑和东坑作乡村一日游。 早上7点40分,他们从各家住地到三明广场集合,租一部面包车来清流。我是蛟坑人,3月1日(正月 二十二日)蛟坑庙会就先回来了。8点我从余朋赶到嵩口接应。9:30分他们到达嵩口,我上了车后,充当了向导。 第一站先到九龙湖短暂停留。这个季节的九龙湖水位不高,但湖面仍是宽阔,在太阳的照射下,湖水银光闪闪,碧澄青蓝的湖水微微起伏,令人心旷神怡。在九龙湖畔和九龙公主雕象前照相留影后,即掉头驱车直奔蛟坑村。 大约15分钟后,我们就到了蛟坑村口的五通庙。蛟坑村不大,才800多人口,但青山绿水,风光秀丽,空气清新,舒适宜人。尤其是五通庙遐迩闻名,不仅历史悠久,更主要是庙里奉祀的五通尊王曾因降服妖鳗,保民护村而威名大振。成了四乡八邻的保护神。庙宇刚在春节前后修复了一次,看去焕然一新。五通庙在民国之前,曾是文人墨客的汇集之地,他们在这里挥毫泼墨,吟诗作 赋,为五通庙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年代久远,一些诗文和书法作品大部份都已失传。本次重修五通庙,为了弘扬乡土文化,特地收集整理了有关五通庙的寺庙文化和书法作品,统一用60*80的文化牌50块展示于大殿和接待室等处,以充实和丰富五通庙寺庙文化。 三明来的朋友都是退休后的民间文化人(其中有些人本身就是五通庙寺庙文化的书法和对联作者),自然对人文景观感兴趣,一下车就端详庙里的寺庙文化、对联和书法等作品。刻在捐款芳名榜和重修五通庙的对联,虽然字不大,但其含意扣紧主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赞赏。对联分别为:“雁阵志同飞全赖领军团队,庙宇新姿展当谢乐助乡贤”(配捐款芳名榜)。“百泉汇清流风范垂旌内外,五公佑蛟坑威灵显赫古今”(配重修五通庙记)。因此二联系同游的陈蛟锡所作,故愈增添了大家的游兴。庙门口大柱上一副实景对联:“古庙新颜容光焕发迎宾客,蛟溪美景秀色可餐醉游人”。切情切景,获得好评。本次展出的书法作品,数量虽只有30多幅,但都表露出不同的风格和对五通庙的崇敬,其中有不少是很有名气的书法家作品,如书法家陈奋文,陈冷月,陈大络,陈兴,王海演,陈立忠,陈包吉,陈秀元等的作品。这些人的作品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友人都感叹在这个小山村里能展示出这些名家作品,确不容易。 看完寺庙文化展示后,大家都怀着好奇的心理,进入庙背后神秘的鳗精潭看个究竟。鳗精早已无综无影,但曾经深匿鳗精的潭水仍是深不可测,各种钟乳岩奇形怪状,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给大家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一行人从鳗精潭出来,就去参观蛟坑水口廊桥,也叫寿龄桥。廊桥就在五通庙下游200米的蛟溪河上。现在的廊桥是1962年重建的,廊桥长22米,宽7米,高3.6米。建筑材料采用经得起风雨侵蚀的上好老杉木,两岸桥头以圆木纵横层叠架设,并用14根长22米,尾径24公分以上的大杉木排列横跨在蛟溪两端的桥基上,作为廊桥底栏。底栏上面排了28根横木,横木上面铺上杉木板,板上堆上一层土,再用三合土砌上鹅卵石做桥面。桥屋为廊式木质结构,有28根立柱,廊桥靠下游一侧中间设有神龕,两侧有供行人休息的坐板,并设有风雨挡板,造型独特,是一座设计科学的仿古廊桥。 廊桥的28根屋柱原先写满对联,其中廊桥出口的那副对联:“出桥人行青草路,入村眼望白云家”,非常贴切地描述了山村美丽的田园风光。梁上分别写着:“蛟溪合乡人等鼎立新建寿龄桥子孙永远昌盛发福绵长”和“公元一九六二年岁次壬寅拾壹月廿四吉日子时上梁大吉”。梁上字写得端庄、严谨、秀丽。出自本村书法颇有造诣的陈彩光(1891—1973)老先生的手笔,当时陈老先生己七十多岁,但仍写得苍劲有力。柱上的对联是当时村里执教的陈以望老师的笔墨,工整漂亮。有文化的过路人都驻足欣赏,赞叹不已。可是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把梁上表示吉利的字和柱上的对联都刨掉。以致今人已看不到对联和完整的梁字,实在是婉惜。廊桥下水流潺潺,两岸绿树成荫,清风徐徐吹来,凉爽怡人。廊桥左岸树丛中笋状岩石犬牙交错,故有“狮象交牙”之雅称。廊桥古香古色,雄伟壮观,风光旖旎,是蛟坑十景之一。 参观蛟坑村蛟精塘陈氏祖祠也是今天行程的内容之一。蛟精塘陈氏祖祠就在离五通庙不远处,步行5分钟就到了。祖祠始建于明崇祯6年,2013年重建,占地面积360平方,建筑面积才100余平方,其他部份就是余坪和池塘。参观陈氏祖祠,主要就是品位陈氏文化。当文友们来到水池旁时,映入眼帘的“陈氏祖祠 ”四字金光闪闪,进入正厅,案头正中祀奉着祖祠始祖志谦公的牌位。左右两边壁上各挂着福建省陈氏委员会、贡川陈氏大宗祠宗亲会、福州大学教授陈国豪和中华诗词文化研究员王海演老师的题词。还有用大理石刻的《捐款芳名榜》和《重修蛟精塘祖祠记》等,文友陈蛟锡作的《蛟精塘陈氏祖祠重建有感》 和文友彭信斌作的《题蛟精塘陈氏祖祠重建感怀》也用60*80的宣传牌挂于正厅,壁上还贴有2014年和2015年的秋季祭祖相片。正厅的左边侧房是各房祖宗牌位室,按辈份顺序排例,分成二排祀奉着各房族(户)48位先人牌位,每个牌位上方有本人的简介,近代的还配上照片,牌位前方配有小香炉和鲜花。当每年秋祭时,祭了总祖公后,又可以祭自己的分支各房(户)的祖公。正厅的右边侧房是陈氏文化室,文化室的三面墙上分别布置了“陈氏文化园地”、“蛟溪文化园地”、蛟精塘祖祠文化园地“。每个园地图文并茂,突显宣扬陈氏文化主题。 蛟精塘陈氏祖祠虽然不大,但祠堂文化给文友们留下了与其他祠堂相比,独具一格的印象。 在余朋午餐后,文友们提出要到我工作了27年之久的余朋朝阳文体用品厂参观。余朋朝阳文体用品厂至今创办31年,在2015年时,笔者曾写了一篇《清流县朝阳余朋文体用品厂30周年发展历程回顾》,他们每人都有看过此文,但总有点不太相信,因为大家都知道 ,全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才2.9年,而在这各方面生存条件都不甚理想的山沟沟里,能有生存30年之久的企业吗?百闻不如一见,既到了余朋,文友们一致表示要去看个究竟。车到了文体厂门口,厂长陈金才出来迎接一行人到办公室,办公室里的一副贺词立即引起了文友们的关注,那是2005年文体厂创办20周年时,王海演老师写的贺词,词文如下: <<余朋朝阳文 体厂创办二十周年纪念>>占七律诗一首: 崇山峻岭老林深,办厂家乡为众人。 产品畅销行万里,价廉物美博好评。 雨雨风风二十年,创新开拓历艰辛。 茫茫商海探无尽,诚信经营是指针。 二零零五年十月 王海演 文友们办公室里边喝茶,边了解文体厂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生产规模等状况后,厂长即带大家到车间参观,当他们看完整条木尺生产流水线和各式各样的木尺成品后,才进一步了解原来文体厂的主产品木尺是全部出口,产品质量要求严格,销量也相对稳定,年产值大约在400-500万元左右,年纳税20余万,并解决本地农民工60来人就业,而且2/3是女工。文友们都为此有坚强生命力的文体厂发出由衷的赞叹。 参观完文体厂后的下一站是东坑村,东坑村是个清流有名的古文化村,,也是众文友的仰慕之地。我们到达东坑村时,在县里工作并对东坑村古文化颇有研究的陈立忠先生和村老年协会副会长等人己在村部等候多时,陈立忠先生是东坑村人,曾参与东坑村重修最新版的陈氏族谱,挖掘整理了不少东坑村古文化资料,并撰写了多篇关于东坑古文化的论文发表在有关刋物或网站上。 陈立忠把我们一行迎进村部会客室后,就对东坑村作了简要介绍:东坑村有7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村里的书院众多,私塾不绝,明、清以来,人才辈出。据县志记载,出进士1人,举人5人,贡生14人。明朝陈用宾官至兵部侍郎,云南巡抚。他当年兴建的“陈氏一门”己是东坑古迹的象征。清初陈孔俊,任四川成都总镇,皇帝赐为“昭勇”将军。清乾隆期间,陈允升著的《易史一隅》四卷,至今仍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文人墨客留下的书法墨画也是很多。还保留了一些明清时代的建筑和民居,其木雕的斗拱、门盈、窗格,无论是梅兰竹菊,还是人物典故,精雕细刻,活灵活现。 介绍完毕后,陈立忠还带我们参观游览奎聚亭、临水宫、陈氏一门、仰峰堂、古铁井等文化景点。 傍晚时分,当大家坐在返程的车上,回顾今天的游程,感觉充实,不虚此行,并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已的观后感 ,归纳起来,一致认为今天游览的乡村寺庙文化、乡村祠堂文化、乡村企业文化和乡村古文化连成一片,内容丰富翔实,而且各俱特色,已初具乡村文化游的雏形,如果能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包装,就可以开辟成一条深受城里文化人欢迎的乡村文化旅游线。 |
浏览:869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