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月下谭·让生命的故事永远流传__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怀范蠡
月下谭·让生命的故事永远流传

范蠡的行动哲学(四)

佚 名

  四、用于个人的哲学
  
  成功不居
  
  范蠡运用自己的行动哲学,辅助越王灭亡吴国,达到了当初出山的目标之后,下一步面临着新的问题,是留下来继续做越王的辅臣,还是不贪图荣华富贵,离开越王。这就是前面所说其哲学用于个人方面的内容。据史书记载,范蠡在灭吴之后,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用之家”,就是用于个人,于是他向越王告辞:“君王勉之,臣不复入越国矣。……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范蠡所以成功而不居,不贪图物质享受,不恋荣华富贵,是因为知道在“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再者他通过与越王相处,已清楚认识了越王的性格特点,是“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因此毫不迟疑辞越而去。他离开越国后,又写信给文种,告诫他应尽快离开越国,不要贪图富贵:“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但文种不如范蠡,对“成功不居”的原则没有坚决实践之意,贪恋官位与财富,不能果断离去,结果越王在胜利之后不能再容留文种,而对他说:“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意思是说你的智慧还没有用完,留在自己心里,谁能保证你以后不用这智慧来对付我,所以你还是先用它们对付你自己吧。此时文种才明白范蠡当初劝说自己离去的远见,但已来不及了,既然越王已不再信任自己,就只好以自杀结局。
  
  范蠡、文种二人当初一见而相赏,共同赴越,以成大业,在指导国家大事时,二人各能发挥特长,成就一番功业,但在面临个人处世问题时,二人的选择有所不同,范蠡坚决实践“成功不居”的思想,文种则犹豫不决,遂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范蠡离开越国,为了自身的安全,遂变名易姓,先到齐国,改名“鸱夷子皮”,率全家耕于海畔,苦身戮力,不长时间,就使家产达数十万。齐人听说他有过人的能力,就聘他为相。范蠡则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
  
  于是再次辞去官职,尽散其财,分给知友乡亲,闲行以去,移居于陶。认为此地乃天下之中,交通四通八达,便于贸易,可以致富。于是又改名“陶朱公”,“与时逐而不责于人”,“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这些经历也证明了范蠡用于个人的哲学,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同时也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
  
  从另一方面看,范蠡对其哲学的实践,能及时地从用于国家的哲学转换到用于个人的哲学方面,以及他后来经商时的“与时逐而不责于人”,都与他指导越王时所说的“圣人之功,时为之庸”一脉相通。
  
  范蠡用于个人的哲学之成功,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战国时的蔡泽曾说:“大夫种为越王深谋远计,免会稽之危,报夫差之仇,令越成霸。功已彰而信矣,句践终负而杀之。功成不去,祸至于此。此所谓伸而不能屈,往而不能返者也。范蠡知之,超然辟世,长为陶朱公。”
  
  汉代的太史公也说:“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积为祟。故范蠡之去越,辞不受官位,名传后世,万岁不忘,岂可及哉!”
  
  都对范蠡的个人哲学表示了由衷的敬佩之意,从他们的理解中,也可看出范蠡用于个人的哲学之特点:知天地之常道,知事物盛衰满亏转变之理,能进能退,能伸能屈,能往能返,超然避世,长享平安,非一般人可及。
  
  五、范蠡与《老子》
  
  范蠡与《老子》相通
  
  通观范蠡的哲学,可以看出,与《老子》中的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范蠡的实践,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老子》思想并非完全与世隔绝的出世主义,而是以特有的思路来处理个人与世事的哲学思想。如范蠡阐述“持盈”原则时,对越王欲抢先进攻吴国,认为是“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这与《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的思想是一致的。
  
  “持盈”原则是要求君主不要好大喜功,轻易发动战争,狂妄地追求过分的利益。这都属于老子思想,就连“持盈”二字,也是来自《老子》。《老子》第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己。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第15章:“保此道者不欲盈。”这与与范蠡的“持盈与天”思想一致。
  
  范蠡的“定倾”原则,是要在形势不利时以示弱的姿态,求得缓和形势的效果,这与《老子》的“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一脉相通。
  
  范蠡的“节事”原则,要求等待事情向反面转化,也与《老子》思想一致:“反者道之动也”。“节事”原则中的“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完全是《老子》顺其自然的思想。
  
  在对待战争的问题上,范蠡针对越王急于发动战争,向吴国复仇的想法,而提出:“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这与《老子》中反对逞强用勇,反对用兵,提倡不争的思想一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对祸福的看法,也与《老子》相同。当越王被吴国大军困于会稽山之时,他喟然叹道:“吾终于此乎?”文种开导他:“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此即《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思想。文种、范蠡二人思想接近,可以想见,范蠡也有此种看法。
  
  范蠡论治外之事时说:“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柔而不屈,强而不刚,……天因人,圣人因天,……圣人因而成之。”这与《史记论六家要旨》中所说的道家思想非常相似:“道家因阴阳之大顺,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圣人不朽,时变是守。因者君之纲也。”
  
  而范蠡在灭吴后辞官而去,成功不居,更是《老子》所说“成功而弗居”思想的实践。
  
  以人为中心的哲学
  
  如前所述,范蠡的治国哲学,是从天地人三方面来考虑问题的,但不是三者并列,而是以人为中心,为根本的,人是其哲学中的主体,天、地,归根结底是为人的事情服务的客观因素。但这里所谓的人,是指特定的人,即国王君主这一类人。范蠡在说明了其治国哲学的三原则之后,直接点明了这种哲学的主体:“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圣人”,既是指掌握了这种治国哲学的人,又是指有条件来实践这种哲学的人。范蠡当然是掌握这种哲学的人,但他不能直接运用这种哲学于国家之事,只有越王才能将它付诸实施。可知这是以君主这种人为主体的哲学思想,这一点也与《老子》思想一致。
  
  《老子》所设想的圣人,是治理国家的圣人,请看如下的说法: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太上下知有之,……百姓皆谓我自然”,“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这些说法只能反映一点:《老子》的“圣人”就是治民之人,是在民之上、治理民众的“侯王”。而范蠡的哲学,也是以君主这种人为主体的,所以说二者的哲学,在“为什么人”这一点上,是相通的。
  
  以君主为哲学的主体,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特点,即司马谈所说的“务为治者”。但以君主为主体的哲学,有很大的局限。即必须有一个真正理解并且愿意实践这种哲学的君主存在,才能使之得到真正的实施,而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在实际中,君主们常常是无知的或是狂妄的,而掌握这种哲学的人(如范蠡和老子),则不具备君主的地位与权力,所以这种哲学的真正实现,其条件是君主与哲学家双方的相互理解与彻底的沟通,而这又是非常困难的。范蠡所以能让越王勾践最终执行了这种哲学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一方面是范蠡费了很多口舌,反复地加以说明,但更重要的,则是越王在实践中不断通过事实的教育,而逐步地相信范蠡的哲学是可行的,而逐步地改变自己的态度,逐步地执行了这种哲学。而这种情形,在中国历史上则是十分罕见之例。
  
  总之,范蠡的哲学中,有不少内容与《老子》思想相通,因此可以说范蠡思想的主流乃是道家的,或者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的一个流派。
 浏览:2115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5/20 19:22:13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范蠡范子计然(收藏于2014/5/23 7:04:20
范蠡养鱼经(收藏于2014/5/18 1:23:34
佚 名成语典故:乘扁舟(收藏于2002/5/20 19:36:58
汪实夫亚明画《范蠡浮海图》(收藏于2002/5/20 19:34:49
中国中央电视台酱与“将”(收藏于2002/5/20 19:32:05
佚 名范蠡湖简介(收藏于2002/5/20 19:30:13
佚 名范蠡湖(收藏于2002/5/20 19:26:41
佚 名成语典故:兔死狗烹(收藏于2002/5/20 19:25:23
佚 名成语典故:知子莫如父(收藏于2002/5/20 19:24:18
佚 名范蠡的行动哲学(四)(收藏于2002/5/20 19:22:13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资 料范蠡《史記·貨殖列傳》(访问7096次)
佚 名范蠡和蠡县(访问2725次)
齐宪为范蠡浮于江湖与宜兴的制陶(访问2690次)
佚 名成语典故:兔死狗烹(访问2632次)
汪实夫亚明画《范蠡浮海图》(访问2353次)
佚 名成语典故:知子莫如父(访问2271次)
佚 名范蠡的行动哲学(一)(访问2237次)
佚 名成语典故:乘扁舟(访问2152次)
佚 名范蠡的行动哲学(四)(访问2116次)
佚 名范蠡的行动哲学(二)(访问1885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