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初显才华
在文工团时期,池一平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能。 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解放后不久,中共台州地委召开党代表大会,我以文工团代表身份列席。 看到主席台上悬挂着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两幅画像。这是谁画的呢?与会者禁不住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建国初期,各方面人才和资源稀缺,物资和信息流通极不发达,这样的巨幅肖像实属罕见,足以造成一般人视觉上的震撼。 当听说这两幅画是我们文工团美术组的池一平、王亚两位同志绘制的,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都感到由衷的佩服。团里上上下下似乎都有了一种荣誉感——我们也能够做一件令大家刮目相看的事情。 然而,完成这件事情的困难程度是难以想象的。 会议筹备期间,台州地委宣传部决定在台上悬挂伟人像,这是我们的新国家建成后,新出现的一种宣传艺术形式。 恐怕也想不出还有谁能承担这个任务——找文工团,文工团是负责文艺宣传的嘛。而团部领导又把这项任务布置给美术组,于是这就成了一个没有商量余地的任务。 高1.8米、宽1.2米——比一个成年人还略高的巨幅油画。别说在台州这个小地方,那个时候就连整个浙江省应该也没有多少人尝试过。 池一平也只是画过一些习作,看过画师画画。在一没经验、二缺材料的条件下,美术组毫无怨言地接受了重任。 池一平与组内同志绞尽了脑法,想尽了办法,尤其是一些土办法。 绘制巨幅作品与普通习作不同,几乎不能保证整体轮廓的准确,这是因为人有视觉误差。 他们用一块白布当画布,从报纸上剪下领袖的半身像,将照片和画布都分解成小块,一块一块地描摹,精度得到控制了,等于是将照片等比例放大。 但最终画出的作品必须是彩色的。 这又给绘画者出了道难题。报纸上的半身像是黑白照片,池一平要根据想象给作品上色。 而且,没有颜料。 此时市面上商品奇缺,连基本的生活用品都依赖于配给,像油画颜料、松节水、油画布等东西根本找不到。 真是艺高人胆大,他们研制出了油画颜料的替代品。用猪血、桐油、蛋清等进行调和,模仿颜料的粘稠度、溶解度和附着度。 这两幅巨作挂在会场上,像两枚勋章,标志着池一平初出茅庐立下第一功。 我与池一平在工作上接触很少,但这次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是因为他的大胆、巧思与干劲很符合那个时代我们对“革命战友”的理解标准吧。 后来我才知道,池一平是有女朋友的,他俩双双报考了军政干校。 那时时新参加革命后改名字,他们两人报名的时候用的都是新名字——名字中都有“一”字,分别是“一萍”和“一鸣”。这可以证明他俩的感情基础是很明显的。 后来池一平嫌“萍”字女性化,又改成了“平”,“池一平”的名字就一直延用下来。 王一鸣的父亲在美术上有一定的造诣。池一平后来对我说,他在美术方面受王父的影响甚深。 文工团驻扎在海门(今台州市椒江区)一带时,池一平曾随同一位行政人员登门拜访王家,征用了王一鸣父亲的一批美术材料和书籍。我家至今还藏有这批物品中的一部分:几本美术技法和理论书籍,还有一幅用来收卷毛笔的竹帘。 为了支持新中国的美术工作,王父自愿捐出物品,而池一平能顺利地征用物品,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 王一鸣体质较弱,胆子也小,加上家境稍裕,决心不够坚定。后来王一鸣因病返家,却没能再出来工作,从此与池一平天各一方,令人甚为惋惜。 与恋人的分离,难免对池一平的心理造成波动,但理想抱负超越了感情的力量,他很不容易地闯过了情关,忍痛割爱,坚定不移。 |
浏览:561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