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4号馆文选__研究文选 |
|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李渔身为“村官”,上任之后也烧了三把“火”,除了前两篇所述的兴修水利与整顿祠务之外,第三把“火”就是村庄整治。这三把“火”是一把比一把高明,一把比一把有水平,真可谓是有史以来廉政“村官”第一人,极为罕见。
当时李渔一身抱负,却偏偏遇上了乱世,国难当头,恨己满腔雄心却无以报国,回到家乡,但见偏僻乡村竟然同样遭受蹂躏,满目疮痍,李渔决心要化悲愤为力量,恢复美丽的乡村家园,于是,一个美好而长远的桃源蓝图在李渔规划中渐渐形成。李渔后来成了全国闻名的园林建筑设计师,达官贵人纷纷请他去做城市与园林的设计规划,我想,那多半是李渔在夏李搞的这几年村庄整治打下的基础。据我看来,因地制宜、实用与美观并重、赋予文化内涵是李渔对村庄整治的三大原则、三大特点,也是后来形成李渔园林建筑思想体系的精髓。如今在我们地方,大村小村的村庄整治正搞得如火如荼,但有几个能按此原则而治? 或许李渔的因地制宜原则最初也是迫于村里财务亏空的现状,没钱难办事,但又不得不办,李渔绞尽脑汁才不得不以“因地制宜”之法出奇制胜,两个字就是“省钱”。村庄整治首先得铺路架桥、植树绿化,还得建造过路凉亭和休闲公园,这些浩大的工程在当时村民看来所耗资颇巨,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更不要说做了。李渔带头把自己在金华那几年“打工”当幕僚所赚的钱先捐了出来,然后鼓动大家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特别是村里的几个有钱的财主也让他说动了,不得不放“血”赞助。然后李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最少的钱尽可能办更多的事,把村庄整治的最初一些计划大都实现了。比如过路凉亭——且停亭和休闲公园——伊园,这两大建筑的取材用料基本上是当地的黄条石和竹木,无非是多费一些工钱罢了。在这里特别要解释一下的是伊园,大多书上都是写伊园是李渔所居住的一所宅院,但我的理解,它更是夏李村的一座公园,因为当时村里祠堂未完工,伊园在名义上也成了村官李渔的办公场所,村里人商议事务、喝茶聊天、垂钓休闲,甚至戏曲者们的研习乐曲和小孩子们的读书写字,都少不了要来伊园,如此热闹而共享之处不是公园又是什么! 李渔在对且停亭和伊园的建筑设计上特别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结合。现在许多地方的村庄整治只重美观不重实用性,结果是化了大钱却不讨好。但李渔不然,比如他把且停亭的选址放在背山临溪的地方,白墙黑瓦,内设石凳,既可供过路行人休憩,又可欣赏到周边美丽的山水风景,不但实用,而且亭子本身也成了一处美景,让路过的人都想歇上一歇。而伊园无非是几间泥屋草房,一方池塘,几丛翠竹,三五棵果树,硬是让李渔搞得十分雅致,十分耐用。比如他在果树边建一轩廊,名曰“打果轩”,供摘果者或扶栏观景,或打果嬉戏,或休憩尝新;在方塘边筑一平台,状如小舟,名曰“停舸”,供垂钓者在闲钓之余还能体验到乘舟破浪之感;他把后山之泉水用竹片接到厨房灶边的水缸里,美名曰“来泉灶”,既省去担水之忧又横生浪漫情趣。伊园落址就在夏李村口的伊山脚,几间泥房恰是依山而建,层层而上,错落有致,并且门窗设计通透开敞,既考虑到日照与光线,又考虑到窗外风景的欣赏,山、溪、田野都借入园中,坐在屋内,抬头就可看见园外的山光水色,听到潺潺的溪水乐声,把有限的空间变成了无限,从而打破了小园封闭局促的格局。 给村庄整治赋予文化内涵,这又是李渔的另一番独到之处,纵观古今,也只有他能做到,而恰恰是这赋予的文化内涵才是真正体现了村庄整治所要追求的“物我两忘”之和谐目的与人生境界。比如李渔在且停亭上题的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可谓是天下第一凉亭楹联,充分体现了李渔淡泊名利、追求生活品质的人文思想,令世间追名逐利者读之汗颜。据说,因为李渔的这一联,曾为建亭捐资的财主李富贵才放弃了想命名“富贵亭”的想法,失去了一次“流芳百世”的名利机会,然这段佳话却载入了古代凉亭文化的史册,且停亭也被列入了中国十大过路凉亭之名,无心成名的李渔也让后世人永远铭记,千古流芳。 |
浏览:745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