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4号馆文选__研究文选 |
|
李渔,字笠翁,清代剧作家,他的《笠翁十种曲》,其中有《比目鱼》。李渔写的比目鱼,和前人故事中的比翼鸟或连理枝一样,利用自然形态的并列的特征,以形喻意。“比翼”,可以双飞,“比目”,可以同游,这些奇异而符合理想的并列特征,常常被古人用来表达不弃不离的寄托。
李渔,有关书中说他“考古商今,到处搜奇迹”,“游荡江湖”,以至于人们把他看作是流浪艺人。 传奇《比目鱼》,说青年谭楚玉和女艺人刘藐姑相爱,刘母却强将藐姑另嫁他人,藐姑万般无奈,假装答应母亲。当时恰巧在江边演出《荆钗记》,藐姑扮演戏中的钱玉莲投江,她利用这个机会,假戏真作,竟真的自投于江。楚玉也投江殉情。二人入水后,被水神平浪侯收容,在水府中,变作比目鱼。 李渔时代的人说他的作品“桃源啸傲,别存天地”,说他的传奇的结构“出奇装巧,非人所及”。不仅如此,这篇传奇还透露了“游荡江湖”的作家,对地位卑微的艺人,怀着特殊的深切感情。 《比目鱼》的插图,单面圆式,传统插图中,这种版式不多见,显得格外别致。圆形的构图,上是戏台,下是江水,岸上人多,水中人少,突显了自沉的藐姑;岸上,人分三组,左边的观众是有身份的人,右边的观众多是市井平民,台上是艺人们。画上描绘了突然发生变故那一瞬间的情景,演戏的人和看戏的人都没有料到藐姑会假戏真作,惊醒过来,从品戏回到现实,惊愕,慌乱,不知身在戏里戏外。和水中的藐姑相呼应的,是戏台栏杆上的楚玉,张扬的动作,说明他应当是最先明白这一变故的人,他扬起手臂,一只脚已经蹬上栏杆,义无反顾地追藐姑而去。栏杆斜向两个方向,戏台只露出三角形,和江水的曲线一起形成晃动的视觉效果,令人觉得处处不稳定。 插图作者胡念翼,似乎读懂了李渔,良苦用心的布局,如李渔的写作结构一样“出奇装巧”。 |
原文2001年09月24日 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七版 浏览:3119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