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4号馆文选__研究文选 |
|
李渔除了小说、戏剧、园林艺术等方面的才能之外,对诗词也颇有造诣,出版有《笠翁一家言》、《笠翁别集》、《笠翁诗集》、《笠翁诗韵》、《笠翁词韵》、《笠翁对韵》等,是一位有名的诗人、词赋家。台湾著名学者顾敦鍒在他所著的《李笠翁词学》中写道:“李渔不但是一曲家,还是一位词人,而且与一般词人不同,他不但创作,更提出很有系统的词论,他的头脑很科学。”
李渔自幼熟读四书五经,五岁就能作诗,他用一根锈花针将诗刻在梧桐树上,随着树的长高,诗也跟着一节一节地往上长,密密码码的一大片,年数越久,那上面的字却像童年的记忆变得越来越清晰。直到年过六旬的李渔创作《闲情偶寄》这本书时,追忆到自己的童年生活,仍然背得出自己十五岁那年在梧桐树上刻的一首诗:“小时种梧桐,桐本细如艾。针尖刻小诗,字瘦皮不坏。刹那三五年,桐大这亦大。桐字已如许,人长亦奚怪。好将感叹词,刻向前诗外。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顾此新旧痕,而为倏忽戒。”李渔每到一处,必有诗作,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何止千篇,现以李渔的三首观灯诗,可以略观李渔的思想与人生轨迹。 李渔生不逢时,三十多岁的时候,正值兵荒马乱,烽烟四起。当时朝廷昏庸无道,李渔多次试举未中,便屈身金华通判许檄彩檐下做幕僚。那时候,他在仕途上虽然没有什么作为,但是正当壮年,雄心大志,立图报国。那一年元宵夜金华的灯会虽然不比往年热闹,但整个迎龙灯仪式仍然显得很神圣,百姓在乱世之年祈盼祥龙通送来平安。李渔观灯回来,已是夜深,大街上渐复平静,他的内心却仍兴奋不已,激情所至,挥毫泼墨,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龙灯赋》。开篇便道:“何物神龙,化为祝融。逃乎水族,宅于火中。忽过疑电,远眺犹虹。明月失照,晴霞敛烘。”接着又赞叹:“尔乃笙歌队里,游群济济。突如其来,夭矫莫比。或蟠或伸,倏行倏止。群手批其鳞而不怒,万炬煎其心而不死。”这时候,在李渔的眼里,龙灯已不是龙灯,而是某种精神与力量的化身,他想象自己乘上了龙背,翱游四野,光耀八荒。他写道:“我将乘其背而周观于八荒兮,虽夜游而无须秉烛;抑将驯扰于石渠、天禄兮,纵晚较而奚事吹藜。于时鼓吹雷发,士女云随。乐事浓于万姓,欢声塞乎九逵。”此诗盛气凌文,充满年轻人的朝气与激情。 李渔四十来岁的时候,动荡不安的乱世渐趋平静,国家经过一次翻天覆地的洗礼之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与繁华。李渔告别了家乡,来到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朋友。其中有一个叫汪然明的安徽富商,他不但喜欢结交文朋诗友,而且自己也写得一手好诗。此人对朋友很仗义,经常在经济上资助一些生活贫困的文人。他自从结识李渔后,两人常来常往,或对酌于林下,或泛舟于湖上,交往甚密。后来汪然明干脆造了一画舫,名“随喜庵”,置于湖上,专供与文朋仕女宴游。有一年元宵夜湖上无月,两人坐在画舫里边饮酒,边观灯。隔湖的岸上龙灯盘绕,人声嘈杂,边上的汪然明已喝得三分醉,拍着桌子在骂娘,埋怨元宵夜没有月亮没情调。此时李渔的目光变得迷离起来,已分不清哪是岸上灯光,哪是水中倒影,那缥缈的灯烛恍如隔世烟云。李渔端着酒杯手扶船舷吟诗一首:“莫怪良宵暝,犹胜雨雪飞。翻因无月色,愈觉有灯辉。人与花争艳。寒因酒失威。去来随杖者,不醉敢言归。”以诗叹自已空有一番壮志心,却无处施展。 李渔快五十岁的时候又迁居到南京,在那里度过了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在那里,每年的元宵节,只要街上有灯,他都要像小孩一样跑出去看看。他写过一首《元夜观灯》,大概就是在这个时期写的,其中道:“观灯入灯市,有风不觉寒。追来送半臂,家人愁衣单。三五同心友,昔日共鸡坛。不期遇酒家,偕饮复同观。今年灯火炽,人语变加欢。以此较丰歉,昨岁殊可叹。况奏升平曲,闻之心益宽。得此为真乐,有杯莫辞干。诸友劝我饮,亦复勉我餐。怪我逢令节,不尽解眉攒。我心本无事,人误作愁看。老人非稚子,如何得大欢?”这时的他已年岁不饶人,观灯不胜寒,饮酒不胜劝了。 李渔到了六十多岁的时候,由于生计所迫,又从南京迁回杭州,住在层园。后来一次爬楼梯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躺在床上不能动弹。那一年的元宵夜是李渔最一生中最痛苦的一个夜晚,听外面街上的笙歌喧闹,回忆似水年华,想自己已不久人世,心下悲凉,竟然一句诗也写不出来了。 |
浏览:1133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