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文革纪念园__乾坤之魂--遇罗克
文革纪念园

任眾︰痛悼遇羅克痛悼遇羅克

痛悼遇羅克

  任眾︰痛悼遇羅克
  
  
  1970年3月5日遇羅克被害40周年祭
  
  
  作者 : 任眾 打印此文 告訴好友2010-03-05 3:00 AM
  
  一、關于銅像
  
  為遇羅克塑像的事是很多人的期盼,十多年前《北京之春》主編胡平先生和遇羅克的胞妹遇羅錦就發出過集資興建羅克塑像的號召.我雖然期盼,但總擔心它問世的難度。
  
  2009年清明節這一天,遇羅克的胞弟遇羅勉打來電話,約我到通州宋莊美術館去看羅克的銅像,這真是喜出望外.由羅勉開車,同去的還有羅克的摯友郝治,羅勉的摯友王嘉才(他們也都是當年《中學文革報》的參與者,傳播羅克文章的人)。先行到達的有徐曉,丁東和鄭敏等人,他們是此舉策劃的人,我對他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一尊約兩米高的銅質胸像十分傳神;羅克眉宇凝重,兩眼直視前方,表現出與血統論誓不兩立的堅定信念.塑像是28歲 的美院學生鄭敏先生完成。銅像雕刻著一句擲地有聲的話︰“凡是不經過自己努力得到的權力,我們一概不承認。”(摘自《出身論》)這句話簡要地概括了羅克所 有文章的精髓——平等的理念。銅像的設計者能夠在羅克的多篇文章、十幾萬字中挑選出這句話來,使我不得不佩服其慧眼識英雄的才能。
  
  參加揭幕式的雖然僅僅大約二十人,是個低調的悼念活動,但是眼前一些文革後出生的年輕人使我為之一振,就在這一刻,讓我感到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時代進步。更讓我感觸的是,羅克犧牲40年了,可是他追求的理念並沒有喪失現實意義。
  
  
  
  二、回憶和羅克相處的時刻
  
  1966年秋,我和前妻徐鐘玲(已故)住在南郊的和義莊,距城里較遠,徐當時在東四辦事處主管勞動分配,她多次向我講述;在待業青年中有一個外號叫“伊拉克”的人如何聰明禮貌和學識淵博,她同情他並努力為他向用工單位推薦,父母都是右派,他的名字叫遇羅克。不久,徐告訴我,遇羅克給咱們提供了一個住房的消息,說他們院里一家小業主被紅衛兵攆走了,騰空了一間小東屋,徐征得了我的同意後,找有關部門批準搬了進去,從此我和羅克一家人有著一段非常時期的鄰居關系。
  
   羅克一家人通情達理,謙恭謹慎,平和樂觀,令人敬重,也正是由于這種心態和為人,他們承受了那場摧殘生靈的風暴。就在此時,北京乃至全國出現了“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的 反動對聯。眾所周知,50年代以來統治集團開始推行制造等級劃分的血統論,它蠱惑了多少不法之徒興風作浪,又致使多少人受到出身之苦遭到迫害。這幅對聯雖 然出自早期紅衛兵之手,其實代表了以毛澤東為首的統治集團的一貫政策,只是剝掉了虛假的外衣而已,誰敢不服從是要付出血的代價的。許多天真無邪的年輕人因 為出身有問題又對對聯有點異議,被紅衛兵暴徒活活打死的大有人在;以對聯為宗旨殺滅“黑五類”全家的事件層出不窮。那時候真是哀鴻遍野、尸骨成堆、人人自 危,羅克也因為出身和自己的日記問題被所在工廠的紅衛兵關押起來遭到批斗。在這種壓力下,不屈的羅克已悟出了《出身論》的腹稿。
  
  當年深秋,羅克的兩個弟,帶著哥哥的《出身論》文稿參加了全國大串聯,並在外地將它油印散發。
  
  一天,羅克把他的兩萬余言的蠟紙版《出身論》拿給我看,並征求我的意見,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所寫的文章,當我看完後,我眼前的遇羅克立刻變得高大起來。他用生命在思考,他用生命在寫作,他用生命維護著真理,他用生命維護著人的尊嚴!他的文章平白質樸,邏輯嚴謹,說服力強,而且沒有任何過激的言辭,通篇文章反 映了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和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誰知這個飽含真理的文章竟成了羅克的絕命書。
  
  我時常想起我們一路去上班,一路散發《出身論》和一起到龍潭湖游泳的時刻,還想起狹小煤屋的燈光和羅克與姥姥開心的笑聲……
  
  
  
  三、偉大的思想家和斗士
  
  著名學者丁東先生在他《精神的流浪》一書中說道︰在中國的知識分子中,學者多而思想家很少。我非常贊同。遇羅克能把血統論的重大社會問題揭示出來,而且指明 社會影響大于家庭影響,目的在于宣示人權的生而平等。他勇敢地申明自己的觀點,喚起民眾的覺悟,他其實非常明白是在向強大的專制政權挑戰,他是中國少有的 思想家。
  
  今 天,許多人由于不了解專制政權的本質,尤其不了解當時專制政權的窮凶極惡,反而不理解遇羅克所作所為的意義,他們遠不如獨裁者本身清楚,《出身論》擊垮了 實行多年的階級政策,讓血統論再也無法貌似公允地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更令獨裁者惱火的是羅克竟象嘲笑似的使用大量馬列式的語言。所以羅克被當權者殺害自 然是順理成章的。遺憾的是,至今許多研究遇羅克的人還沒有理清這樣一種規律——專制政權與血統論有著必然的聯系。(國際上一些事件也證實了這樣的規律,比 如列寧、斯大林時期的甦聯,紅色高棉時期的柬埔寨以及現在的朝鮮。)所以經常有人討論羅克是不是個思想家,甚至有人還想挖掘出羅克被殺害的其他“真相”。
  
  遇羅克在被槍殺的十年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日報”等大報相繼以《劃破夜幕的隕星——記思想解放的先驅遇羅克》和《逆風惡浪中的雄鷹——遇羅克》等為題的大塊文章進行了謳歌。作家徐曉稱羅克為英雄,還有人稱遇羅克為中國的馬丁·路德金。
  
   值得一提的是與遇羅克先後遇難的還有“黨的好女兒——張志新”,報載張志新被追認為“烈士”。羅克的母親詢問有關部門為什麼有烈士和非烈士的差別?得到的回 答是︰如果是共產黨員,就可以追認,否則不行。這多麼不可思議;一個驚天動地的英雄人物竟然因為不是共產黨員而不能成為烈士!這分明仍是不平等的寫照。多麼大的一個諷刺︰一面宣揚著爭取平等的斗士,一面還在繼續制造著不平等!之所以形成這種荒唐局面,足以說明多年的不平等制度已經使人們陷進這骯髒的泥潭有 多深,而掙脫出來又有多難。當有關部門好心地建議追認羅克為中共黨員的時候,遭到了羅克母親的婉拒。在她無意中告訴我這件事以後,讓我更對她老人家肅然起 敬,我只是想說︰羅克不愧有這麼偉大的母親;母親也不愧有這麼偉大的兒子。這也應了那句俗話︰“知子莫如母。”
  
  “乾坤特重我頭輕”寫出了羅克人生的使命,讓他走上了思想家和斗士的不歸路。他十分清楚向專制政權挑戰的結果,他說過︰“我為他們說話是應該的,為了千千萬萬的人,即使我犧牲生命也是情願的。”(見《遇羅克遺作與回憶》第251頁)
  
  
  
  四、家國之不幸
  
  因為我與遇羅克一家的每個成員都熟識,熟知,常把他家的遭際與國家命運聯想。
  
  遇羅克的父親遇崇基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土木工程系,1955年 在華北電力總局任工程師,由于我國的鋼材緊缺,遇崇基在北京良鄉的一個建築工程地上,大膽地以竹筋代替鋼筋建造了四十四棟二層小樓取名竹筋樓。他說這是為 了解決職工住宅問題,是短期安排,設計壽命十年。但因為種種原因,大部分樓房使用期竟超過四十年,還經歷過唐山大地震的考驗。這些樓房還形成了良鄉城的一 個地名,叫“竹筋巷”。由于開發新建用地,2003年才拆除了最後幾棟竹筋樓。這樣一個堪稱重大貢獻的業績,也沒能使他幸免被打成右派的命運。他在貧困潦倒中還相繼寫出了《科技日語翻譯技巧》一書和翻譯了有關圍棋的《白布局》、《定式要領》、《死活與收官》等九卷書。
  
  羅克的母親王秋琳也是日本留學,長于財經。“解放”初在北京創辦了一個“理研鐵工廠”,反右運動中,王秋琳被打成右派,工廠也在公私合營運動中成為國營企業。王秋琳雖經多次動蕩,卻仍能保持樂觀,鎮靜,豁達的處世精神,在危難中維系著一個多舛的家庭,渡過了艱難的歲月。她的一個同事說過,王秋琳在工廠里所遭遇的磨難,換成任何一個女人恐怕也難活下去。我還要說一次,她是個偉大的女性。
  
  遇羅克被害以後,妹妹遇羅錦懷著悲憤之情寫下了長篇小說《一個冬天的童話》走上文壇,這本書在80年代成了洛陽紙貴的暢銷書,如今客居德國。
  
  遇羅文是我最親密的朋友,他勤勞智慧,從不停息用腦。在多家技術雜志上發表自已的產品創意。他開辦過“節能爐研究所”,“黑陶研究所”,後又與弟弟羅勉共同 開辦“專利新技術研究所”,研制成功水力切割機(即水刀),出版過自傳體長篇著作《我家》。《我家》是我和許多朋友最喜歡的書,我有幸為該書寫了跋。羅文2001年移居美國。
  
  遇羅勉是家庭成員中最小的,也是個有成就的電子工程師,因為技術成果突出,80年代被評為北京市勞模,他有著父親酷愛圍棋的基因,現留居國內。
  
   從以上我們知道到這樣一個家庭,如果不因殘酷的政治迫害,他們會給國家和人民做出多少貢獻?—然而這樣的家庭就是因為出身的問題,不但沒有用武之地,而且就連安身立命之地都曾經難以覓求!
  
  遇羅克一家人的遭遇不過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它不只是一個家庭的不幸,也是我們家國的不幸,更是我們民族的不幸!
  
  五、不朽的英雄
  
  在對遇羅克的紀念文章中,大都記述了他是北京人民機器廠的學徒工,我感到這似乎過于簡單了一點。因為所謂學徒工的概念,是指舊社會的一些貧困家庭,為了給孩 子們的未來找個生活出路,把他們托給藝人或工匠門下,學上一技之長,時限一般都是三年零一節,在此期間不但是無報酬的勞動,而且要經受住老板的打罵與侮 辱。“解放”後,大多是以企業招工的形式招收青年徒工,雖然有著社會保障,但還是低報酬的。
  
  遇羅克本應是展翅翱翔的雄鷹,但他卻無枝可棲。我的前妻徐鐘玲曾多次向用人單位美言推薦,都因出身問題而被拒絕。這樣才把遇羅克委身為“學徒工”。其實在他當學徒工以前,已經工作了5年,他當過農民、科技資料員(兼翻譯,臨時工)、代課老師等等。
  
  遇羅克之才不同凡響,鋒芒畢露,他在當學徒工不久,就寫出了震驚國人的《出身論》,代表中國受壓迫和受屈辱的人群發出了人權宣言。
  
  許多人一說到英雄,總會聯想到鐵面無私、六親不認、不食人間煙火那種臉譜化的形象。棍據我對羅克的了解,他是個非常講義氣、有人情味的人,正所謂“無情未必真豪杰”。有兩件事對我感動極深。
  
  首先說我親身經歷過的。那是1966年冬天,我和羅克一起去看望我們的鄰居、好朋友。他們一家被紅衛兵攆到農村,因為農村不收又被攆回北京,原來的住房已經 住上了別人,此時已經無家可歸,暫住在一個大型的收容所里。被攆走的時候是夏天,紅衛兵沒收了他家的全部財產,他連過冬的衣服都沒有。羅克見狀當即脫下姥 姥剛縫制的新棉衣送給了他。要知道,那時候棉花、布料都要憑票供應,而且少得可憐,一個人好幾年才能攢出一件棉衣的材料,能像羅克這麼大方的可不多。
  
  其次是從《我家》得知,羅克父母剛被打成右派的時候,父親被關在北京郊區的良鄉,母親下放到密雲水庫勞動,都不能與家人見面,僅僅15歲的羅克獨自一人乘火 車去看望父親,又組織弟弟妹妹給母親寫安慰的信。沒有親身經歷的人很難體會其中的親情和關愛有多麼巨大的作用。那時我也是因為右派問題下放到郊區房山農村 勞動,在周圍的不理解和敵意當中,多麼希望得到家人的理解和同情啊,哪怕是一句話、一個會心的微笑,她或許就是讓你堅強地活下去的理由,因為自己的家是最 後一道防線,多少人就是失去了這道防線(比如劃清了界限),義無反顧地走上了絕路。
  
  當然,80年代以前,當局給出身不好的青年劃好了一個出路模式,那就是與家庭劃清界限、檢舉揭發父母的反動言行。表現突出的算是革命行動,能得到當局的“犒 賞”。50年代就能看到甦聯有這類文藝作品了,甚至描寫了出身不好的青年因為大義滅親被父母殺害了;紅色高棉更是讓出身不好的青年親手打死父母和兄弟姐妹 來證明自己的革命;朝鮮的情況必須等到文明了以後我們才能知道;中國的情況就是學校里、社會上、報刊及各種傳媒無休止地大談出身不好的青年怎麼和反動家庭 劃清界限。到了80年代初期,突然羅克在官方報刊上成了正面人物了,由于人們的慣性思維,根據羅克的資本家、右派出身,自然要想到他得有大義滅親的革命行 動。羅克難能可貴之處就是無論在什麼環境下他都有自己的獨立想法,絕不會在誰的誘導下隨波逐流,更不會有人雲亦雲的從眾心理。在我和他的接觸當中了解到, 他判斷是非的標準很明確,而且愛憎分明。他不僅親近我這個右派分子,也從來沒見他鄙視過任何“階級敵人”。起碼我相信羅克15歲已經不是糊涂蟲了。我所以 尊敬羅克和他的弟弟們,就是因為他們能在困境中團結一致,對父母能夠理解和敬愛,而沒有受到反人性宣傳的影響。
  
  基于同樣的原因,羅克的父母對羅克也是疼愛有加,可想而知羅克的犧牲給他們帶來多大的傷痛。羅克的母親去世以後我們才從她的日記知道這個傷痛有多深,已為人 父的我刻骨難忘這樣一個場景︰羅克的母親每天上班和回家的路上,都要路過公判羅克的工人體育場,她每次到了那里都要把頭別過去,為了不看那個地方。
  
  羅克的母親象大多數中國人一樣,不愛向人傾訴自己的傷心之處。還是從她死後的日記中我們知道,羅克犧牲十幾年以後的一個3月5日,她又想到了兒子,從此一病不起,于5月1日去世,這天正是羅克的生日。母親對兒子的生日永遠是記得最清楚的。
  
  這也就是我為什麼那麼鄙視那種“貼金”的行為,盡管他們可能是尊敬羅克的,但是他們永遠也不能讀懂遇羅克。
  
  羅克母親的同事告訴我,宣判並執行羅克死刑的那天,單位領導強迫母親親臨這個罪惡的會場——人性竟會如此泯滅!現在有些人或出于健忘,或出于別有用心,千方百計地美化、歌頌那個不堪回首的時代,僅僅這一件事,他們就該啞口無言。
  
  
  
  遇羅克給中國歷史留下沉重的記憶,也給他的生命帶來輝煌,他應當有值得人們景仰的塑像, 因為他是不朽的英雄。
  
  永遠沉重的3月5日。
  
  
  
  二O一O年二月
  
  
  
  
  
  
  
  附注︰
  
  
  
  1、作者任眾乃真實姓名,系遇羅克一家人東四北大街519號鄰居朋友
  
  2、作者1957年在北京市公安局被劃成“右派”現年76歲
  
  3、作者于去年寫過《饒了遇羅克的父母和他的家人吧》,可在各大網站搜索
  
  3、作者電話︰64933430手機︰13522148009
  
  4、作者郵箱︰renzhong6175@yahoo.com.cn
  
 浏览:3807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0/3/7 13:57:02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三联生活周刊殉道者遇罗克:他曾为了常识献身(收藏于2016/3/7 11:29:29
人民网敢向特权阶层挑战 遇罗克精神震撼中国人(收藏于2016/3/7 11:22:44
郝建在良知的死刑台上——纪念遇罗克罹难42周年(收藏于2012/3/20 13:43:01
何清涟遇罗克:中国的普罗米修斯(收藏于2011/3/4 0:07:06
遇羅錦遇羅錦︰三月五日“接力賽”紀念會的結果(收藏于2010/3/11 9:00:42
乾坤特重我頭輕(收藏于2010/3/10 11:10:26
徐友渔思想家和烈士:《遇罗克与出身论》序(收藏于2010/3/10 10:36:36
读遇罗克(收藏于2010/3/10 10:28:48
施卫江食物链最末端的宿命——为纪念遇罗克烈士殉难40周年而作(收藏于2010/3/10 9:12:50
李昌玉纪念中国的马丁·路德·金——遇罗克(收藏于2010/3/10 9:04:23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遇罗克遗作——出 身 论(1)(访问6058次)
一九八四从星星的弹孔中将流出血红的黎明(访问5624次)
何清涟遇罗克:中国的普罗米修斯(访问4301次)
痛悼遇羅克任眾︰痛悼遇羅克痛悼遇羅克(访问3808次)
张敏人權捍衛者遇羅克殉難四十周年祭(访问3664次)
遇羅錦遇羅錦︰三月五日“接力賽”紀念會的結果(访问3587次)
何与怀何与怀:中国的马丁·路德·金(访问3548次)
黄东添永远的遇罗克(访问3424次)
祝勇他向蒙昧与谎言宣战(访问3398次)
未必清明牲壮鬼 乾坤特重我头轻——想起遇罗克(访问3322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王薇薇文选评论(评论于2020/4/1 21:15:15
王薇薇上于德国文选评论(评论于2020/4/1 21:05:33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11/15 10:12:25
言真言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4/20 21:42:21
风雪阳光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4/17 13:33:17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文革纪念园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