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江大的人们还记得父亲的一片心。 建国六十年 欣欣昌大路 2009年10月15日 人生会遇上各种不同的路,有曲折的路、平坦的路和幸福康庄之路,还有人们平常所走的柏油水泥马路,弯弯曲曲小路,上坡下坡路,爬的山路以及不太着眼的小路。但不管是什么样的路,都是靠自己的执着和拼搏去开拓的,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开拓中奋勇前进。 我是一九五九年九月份从抚州调到原江西大学来工作的。到校后适逢迎接江西大学第一个校庆,时任省委书记兼原江西大学校长杨尚奎出席了庆典活动。那时学校初建,一切都百废待兴,礼堂是竹子搭的,光线暗淡,路是泥巴路。校址就在铁路边沿(原省师专校址),全校仅有一部福特旧小车供校领导使用,此外还有一部卡车供总务日常生活拉米、煤等运输用,食堂很小,约五十来平方米,吃饭排队拥挤;校舍也很简陋,只有几栋楼房。生活是简朴的,工作只是默默地奉献,没有什么讲价钱的,只是想办法把自己本职工作做好。校庆增添了每个人的工作动力,“艰苦奋斗,精神抖擞”可以说是五十年代工作的人的心态总结。 当时江西大学有三个院,分别为南院、北院和东院。三个院相隔不是很远,彼此之间联系和工作办事,靠走路或骑自行车进行。六一年下半年,我从北院调到东院搞总务及基建工作。东院即是目前南昌大学青山湖校区北院。来到新开辟的校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水田和水塘、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小路还有不少坟墓,很是凄凉,很是艰苦。春天时,濛濛的雨水,脚下很泥泞,一不小心就会滑倒摔跤;夏天时,风沙灰尘向全身袭击,热浪滚滚,很不是滋味;冬天在寒风刺骨中,手脚麻木,脸上发紫。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股精神力量,一片赤心。我记得,为了早日建成新校区,为扩大招收更多人上大学,学校发动全校教职员工都来参与运砖,从青山湖畔到砖瓦厂一次来回约六、七里,每人挑砖20—22块,约110来斤。为建新校区,可以说全校每个人都出了力。当时,有一大部分水泥和砖是从水路上运来的,我们搞基建的人,首当其冲要到赣江的沿江路码头去看守,装车要跟工人一起去背水泥上车。劳动磨练了大家的意志,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当时住在“新校区”,给教职工生活上带来了诸多不便,买粮食要到靠师大的彭家桥粮站,买菜要到谢家村或丁公路菜市场,买煤是学校卡车运到住地,再卖给住户。买煤要排长队,做煤饼又要花去不少时间,生活中碎事多,困难多,面对现实,只有如此。 路难行,很不方便,学校领导也看到这一点,当时学校党委书记李云扬在确定从学校大门口开始,修一条直通北京路的马路,使全校教职工都能解决上街之难处,当时仅有七路一路公交车到谢家村,修好这条路是全校师生的心愿,这样解决了买米、菜之便利。 说干就干,于是全校师生都动手参与,挑土平地,于六二年下半年动工,从校门口开始修路。当时情景是:一条不起眼的羊肠小路杂草丛生,高低不平,睛天走这条路,风沙吹得一身,雨天一不小心就会滑到田里去。这段小路无住户,没有灯光,白天只能听到“知了”声,牛在田边吃草声,夜深人静听到蛙声阵阵,夜晚不敢路行,心里只有胆怯。面对此情此景,大家都有一个决心,一定要把这条路修好。在这当中,要通过两个水塘,要填塘挖基,不管雨天,不管风雪天气,寒风刺骨,大家心潮澎湃,手上提土,肩上挑土,手打起泡,肩磨红肿,汗流浃背,不怕苦,不怕累,拼搏着。有的同志一次挑两担土,有说有笑,热闹非凡,乃至当时快到六十岁的老医生也上阵去劳动。工具不足,一些老师从家里拿脸盘装土,场面壮观,干劲冲天,校领导也一起跟我们劳动。劳动是艰苦的,但又是很有乐趣的,可说是苦中作乐吧。 经过三、四个月的奋战,终于修出一条从大门口到北京路的大马路,这样我们步行、骑自行车、坐汽车上街都很方便,真是一条幸福之路,方便之路,这条路就是现在的江大南路。 |
原文2009年10月15日 发表于南昌大学校报 浏览:793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