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陈公忠钦纪念园区__铁枝红蕊,笑傲冰霜
陈公忠钦纪念园区

家乡的路

陈英贤

  家乡的路
  陈英贤
  我的家乡在清流县余朋乡蛟坑村,己有近五佰年历史。但在上世纪60年代前的数百年中,家乡的所有进出的路都是岖崎羊肠小道。
  然而这极为普通的羊肠小道却留下了一代伟人的足迹。1930年1月14日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缔造者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红二纵队从连城姑田出发,进入清流地界。15日从沙芜进入蛟坑、余朋、芹溪、温郊,当日到达林畲,直奔归化(明溪)。据老年人回忆,当年红军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毛泽东在那次行军中,曾宿营林畲,并在行军途中,写下了绘炙人口的不朽词篇:
  如梦令
  元旦
  1930年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毛主席这首不朽词篇所描述的 “路隘林深苔滑”正是宁化、清流、归化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家乡的这种交通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
  蛟溪物产资源丰富,可是由于交通不便,所有的农产品和生活用品,都是靠肩挑手提,极大地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提高。
  记得读小学四年级时,要在当时公社所在地沙芜才有完小,从蛟坑到沙芜要步行12华里路,途中要趟过五次溪,溪虽不大,平时溪水也浅。可是到雨季春洪暴发时,溪水猛涨,经常是被阻隔在半路,进退不得,只能在溪边等待溪水退去才能继续行走。俗话说:易涨易退山沟水,等上个把钟头后,水位逐渐降低到差不多时,同学们手挽着手,每人手持一根小木棍,逐步插入水中,以保持身体重心不滑倒,由大同学在前面开路,小心翼翼地跋涉过每渡小溪流。
  小学毕业后,考入清流县第一中学(全县唯一一所中学)。家乡到县城要跑八十多里的山路。第一次去县城读书时,才13岁。行李是船上(逆水行舟)托运去县城,我则和沙芜一个考上一中的同学及他母亲(沙芜小学考取一中的只我们二人)结伴同行。第一次到县城读书,心里很高兴,劲头十足,跑得很快,上午就跑了50来华里,到了下午,就逐渐慢下来了,双脚越跑越重,越跑越酸,小脚竞红肿起来,跑不了多远,就坐下来休息一下。到离县城五里地处有个五里亭坐下来休息时,真是太累,实在跑不动了。但此处荒山野岭,无处投宿,只能咬着牙根,缓慢脚步艰难地继续前行。到了傍晚时分,好不容易到了清流县城.在县城第一次看到了汽车和其他新鲜事物,虽然身体感到非常的疲倦,但心里还是很兴奋的,因为经过艰辛跋涉,终于到达就读的学校了。
  三年后,我初中毕业回乡务农,所在生产队的土地在离村五华里远的山坑,生产队所有收成的双季稻谷、番著、黄豆、雪著、芋卵等等 ,除了征购粮要担到沙芜粮站入库外,其余统统要担回蛟坑村。从山坑回蛟坑要经过一条约800来米长的陡坡,叫其乌坳岭。该岭是几佰年前就铺就的石结岭,从山脚到山顶,虽然有三个迂回转弯,但坡度仍然是又陡又险。大凡翻越此岭的担担者,大都气喘嘘嘘,满头大汗。每年秋收时节,生产队傍晚收工时,全体劳力无论男女老幼都要担谷回村,男青壮劳力谷箩要满担,约120斤,半劳力60-100斤不等。我刚从学校回来,担60斤。前面走的都是担满担的强劳力,我跟在半劳力的中间走,不到半岭,就大汗并小汗,大汗有黄豆大,小汗像小雨点,头发被汗水浸得像伸进水中洗了一样湿,担担者每人备带一条毛巾,当额头上的汗水流进眼睛,把眼睛蒙住,或流进嘴巴,感到又咸又苦时,总得暂停用毛巾把汗擦掉,再继续上坡。一般体弱者要在半岭休息一至二次,而强壮劳力则可以一鼓作气坚持到山顶才休息。
  山顶有一个专供路人休息的路亭,叫其乌坳亭。路亭两面通风对流,凉风习习,舒爽清凉,胜似空调。对于翻越此岭的担担者或过路人来说,真是一种很称心的享受。路亭不大,大约20多平方米,前面到的人休息片刻,吹凉了身子后,即要启程,让出位置给后面的人休息。
  经过二年的磨炼,我也可以轻松地从山坑挑一担谷子(120斤)回村了。记得有一次山背黄盘衍村来人蛟坑买谷子,用1元一担(120斤)的工资 请人帮他们担到黄盘衍去。蛟坑去黄盘衍约10华里,上坡6华里到山顶后,再下坡4华里,全程都是在大森林中穿过,是名符其实的“路隘林深苔滑”。若一不小心滑倒,不但没工资,还要赔人家谷子。尽管路途艰难,但1元一担的工资还是很有诱惑力的,当时我们全劳力在生产队出勤一天才得三毛多,而帮他们挑一担谷子有半天就够了,恰好买谷子的人是队长的亲戚,可以请假,挑担所得不要交集体,归自己所有(当时生产队的劳力经同意外出搞副业,劳动所得要80%交生产队,队里适当给些工分作报酬,要是未经同意,擅自外出搞副业者,是属搞资本主义,不仅要没收劳动所得,还要挨批斗,割资本主义尾巴)。有力气的青年人是很合算的。于是我邀了二个年青人,每人帮他们挑了二挑,凭力气首次赚了2元工资,心里感到很高兴。
  1969年清流至永安的林区公路开通,我乡的太山村首先通了公路。第二年,公路又从太山延续到芹口伐木场。1972年余朋公社征集全社的劳力修建余芹简易公路,用大会战的方式,把余芹公路10公里任务分配到各生产队去包干完成。1973年余芹简易公路通车,化肥农药及生活用品可以直接运达余朋。1974年和1975年又是全社统筹 劳力开通余朋至蛟坑,新桥坂至芹溪,余朋至东坑的简易公路开通。由于公路的开通,各生产队开始买手扶拖拉机,极个别生活较宽裕的居民和农民开始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这三样东西是七十年代的三大件,是富裕的象征。1977年蛟坑村发动民众沿着蛟溪河开通了蛟坑至山坑的机耕路(小拖拉机路),从此,山坑和其他离村较远的稻谷都是用拖拉机运回村里(拖拉机一次可运2000斤),告别了其头坳岭,逐渐解放了肩挑手提的劳苦 。
  余芹公路经过几次的修整扩宽,经上级核准,余朋也开通了至县城和永安的班车。但由于路面窄,而且高低不平,坐在车上,一摇三摆,尘土飞扬,遇上雨季,道路打滑,车子经常半路抛锚。搞得大车进不来,外面的客商不敢来,严重阻碍了余朋的经济发展。
  为此,乡人大代表在多次乡人代会上提出迫切解决交通瓶颈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直到2005年,在省、市、县、乡、村及社会各界的协同支持下,余朋通往县城的余梓水泥公路终于开通了,该路路面宽4,5米,到县城比原来的沙土路缩短了15公里,到县城的开车时间减少了1个钟头。同年还开通了余朋至蛟坑,余朋至太山的水泥路。至此,县、乡、村都铺通了水泥路,老百姓欣喜若狂,加上党和政府实施以工哺农的惠农政策,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从2004年开始,减免征购粮的同时,还种粮和购买农机实施补贴,又减免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农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几乎家家户户都购买了摩托车,家境较好的,还购买了小轿车。年青人都是以车代步了。2007年紧接着又开通了路面6米宽的蛟坑经山坑至新矶的水泥公路,新矶至沙芜的铁石大桥于2008年开工建设,今年年底前可以峻工。2008年又开工把韦埔至山坑8.5米宽的二级路(韦埔至县城早己开通二级路),该路在山坑和蛟矶公路对接,按计划今年年底前可完工。今 年6月途经清流的温郊、嵩口、龙津等地的永安至宁化高速公路全线开工,计划2011年完工。那时全县各乡村都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家乡的路原是羊肠小道,如今变成了纵横交错的水泥公路。是乡村们连梦想也没想过的。苍海桑田,家乡巨变,正如家乡退休老师王海演作诗《公路畅通>所云:
  
  一
  昔日毛公过清流,林深路隘滑溜溜。
  星移斗转今非昔,便捷行车路宽柔。
  二
  喝令崇山远靠边,水泥大道直通天。
  毛公今若重来访,纵目欣看绽笑颜。
  
   2009年9月26日撰稿于余朋
  
原文2009、9、21 发表于清流县余朋  浏览:1311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9/9/21 23:20:26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陈英贤六十年前的清流一中(收藏于2023/7/14 7:28:49
陈英贤纪念入读清流一中60周年同学聚会(收藏于2022/8/22 18:00:39
2021国庆节(收藏于2021/9/29 18:00:53
王海演我的蒙馆夜学—陈佛光先生(收藏于2021/8/22 11:20:02
王海演我的蒙馆夜学—陈佛光先生(收藏于2021/8/14 17:48:33
陈英贤红心向党,退而不休的“老园丁”王海演老师(收藏于2021/8/14 17:44:52
陈英贤重修廊桥有感(收藏于2021/2/26 19:13:21
收集:陈英贤蛟溪廊桥对联集锦(收藏于2021/2/26 19:09:48
陈英贤关于蛟溪廊桥文化的说明(收藏于2021/2/26 19:04:43
陈英贤拜访黄玉章同学(收藏于2020/8/15 22:15:03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陈英贤父亲的苦难人生和我的坎坷历程(访问5193次)
陈舒智北大总裁班学习心得(访问2944次)
陈英贤我的家乡(访问2880次)
王海演我记忆中的陈忠钦(访问2705次)
陈舒慧愉快的春节(访问2576次)
李金旺我的故友—寅嘉(访问2537次)
王海演陈忠钦辞世二十年祭(访问2496次)
陈英贤给父亲上香的留言(访问2406次)
陈新明沉痛哀悼挚友陈忠钦(访问2388次)
陈英贤纪念父亲诞辰81周年(访问2269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太棒了!(评论于2010/1/2 0:28:4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09/6/3 23:06:31
清钦阳光我爱我的家乡余朋(评论于2008/6/27 11:22:32
访客昨天的故事(评论于2007/11/8 8:56:52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