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4号馆文选__研究文选 |
|
芥子园是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李渔在南京营建的寓所,他在此居住二十年,创作了大量的作品。由于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书商特别看好他的作品,往往稿子一出手,社会上就有盗版本流行了。李渔一方面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养家糊口,一方面为了防止著作盗版,他还开了爿芥子园书肆,专门刊印、销售自己的著作以及历代名作。但是在芥子园书肆刊行的书籍中,影响最为广泛和久远的,恐怕要数《芥子园画传》(后世称《芥子园画谱》)了。后人只要是学中国画的,没有不知道这本书的。此书共有四集,风行三百多年而不衰,一直是国画习作者临摹的范本。
李渔自己不作画,但颇精于美学,是位国画鉴赏家。1679年,六十九岁的李渔卧病在床,一日,和女婿沈因伯说书论画,怪世上缺少山水国画启蒙教材之类的书。因伯一听,便拿出一本山水册页对他说:“这是我家祖上传下来的,年代很久了。”李渔惊喜不已,不觉拿在手上一边细细欣赏一边连声说:“不错!不错!”这册页虽薄,但却画法详尽,形态各异,似出自数十人之手,那字里行间的标释,却是出自名家李长蘅之手。李渔是一个爱艺如命的人,一看见这样的好东西顿时病情也觉得好了许多,便对因伯说:“这是家藏秘本,外人决难得到,我们得把它早日刊行。只是内容还略显单薄,秩序也有些混乱,需有懂行的人来编辑才行。”因伯不等李渔说完,便又拿出一帙来,笑着对他说:“三年前,我就已经嘱咐王子安增删编辑了,到现在都差不多了。”李渔大喜,赶忙展卷把玩,不禁击节叫好,叹为观止。王安节是当时南京颇有名声的画家,与李渔、因伯素是知交。此稿原来仅有四十三页,经王安节整理增补,扩为一百三十三页,又辑历代名画家作品四十页,作为初学者的范本。其间分枝、点叶、山峦、溪水、坡石桥道、宫室舟车等琐细要法,无不毕具;用墨先后,渲染浓淡,配合远近诸法,都交待得很清楚,极便初学者使用。李渔便对因伯说:“如此好书,还不快快交于书肆出版!”因伯说:“就等你病好后写一篇序文了!”李渔是一个性情中人,哪里还等得了病好之后,忙说:“我现在病已经好了,快快拿笔来。”因伯欣喜过望,赶忙笔墨侍候。李渔顿时诗情大发,洋洋序文,一气呵成。没料这成了李渔生前主持出版并亲自作序的最后一本书,它用五色套印,极为美观,可惜此版现已轶失。 李渔逝世三十多年后,芥子园换了三次主人,而《芥子园画传》一直畅销,许多人盼有第二集问世。这时王安节与沈因伯都是发白齿落之人了。他们认为,书以人传,继续编印《芥子园画传》是对李渔最好的纪念。沈因伯便拿出他们翁婿旧藏花卉诸稿,并请杭州名画家诸曦庵编画竹兰谱,王蕴庵编画梅菊及草虫花鸟谱,然后一并交与王氏三兄弟,请他们斟酌增删。王安节笃念数十年友情,慨然应允。兄弟三人几经寒暑,终于完成了二集的编辑任务。此集体例和初集全同。为了纪念李渔,不忘他的首倡之功,书名仍用《芥子园画传》。后来书商把此集一分为二,成为第二、第三集。沈因伯在第三集中的所撰例言说,第四集将出“写真秘传”,但他生前未能如愿。后来的书商为迎合读者需求,便把丹阳传真画家丁鹤洲的《写真秘传》,杂凑其它材料,刊行应市。于是《芥子园画传》就成了四集,而且有不同的版本,但质量都不如第一集的原版。 |
浏览:1350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