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算一个网络故事吧,因为我讲的这些没离开网络。事情的发生到现在已经六年了,按此时此刻说,这是过去的事情,但不是陈年旧事。 我们在流失中,我们是瞬间的生命。时间一年年一天天一时时把我们由幼变大、变壮、变老、再变成骷髅。我们是一步步走过来的,不是跳过的。但我们的回忆已经不能连续,即便是昨天也不能记得那时时分分秒秒所做的事。 时间一刻也没有停留是因为生命在不断地变化,看着我高中时的旧照片,那熟悉的面孔,有好几位在地球上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 我的女儿六年前在深圳突然遇害身亡。 如果不是相机的镜头留下她的嫣然一笑,谁能记起那是哪年哪月哪时哪分留下的倩影?如果不是文字记录那时的心动彷徨,过后也很难重温。23年是我们自己的辛辛苦苦守着这一颗苗,只有那些照片、书信、实物、录音把流失的过去,静止地、挂一漏万地保留下来。但这些照片、书信、实物、录音总有一天要坏空,不过那时痴情的爸爸妈妈也不在人世了。时间并非像花开走得那么慢,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我说现在,现在已经过去;我说女儿,女儿早已不在。我不知道这六个365是怎么过来的?在过去的日子,女儿给予爸爸妈妈的是人世间少有的温馨。这就是那一天一个的电话,一周一封的家信。那逝去温馨换来的是今天长久的寂寞,也许这就是因果吧!这曾经这过去足以使她的爸爸妈妈自豪!孩子的妈妈用默默的劳动和孩子的爸爸两个形影不离的影子送走寂寞的一天又一天,母亲的唠叨成了她自己的自言自语,只是她相信女儿在听;刘莹的爸爸在网上痴痴的寻找着一个年轻生命的脚印。 一想起女儿还是那么年轻、可爱、诚实!原来这就是永恒吗?为什么记忆只能与痛苦为伴?为什么时间只能让我一步步走向坟墓?我怎样才能跳出凡俗进入圣境?原来是这个色身不好啊,这个色身是熬不过时间的,要烂掉的。就像我们执着的一切! 网络好啊,它让好多陌生人成了我们朋友、给予我们力量的朋友、让我热泪的朋友。 2002年12月8日一位网上的“路人”从北京赶到天津。早9:30 左右在天津站两个陌生人的手机互相呼应着,但声音是熟悉的。我第一次迎接这样特殊的客人,这样的会面把我的疏于礼节都忽略了。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年轻人。到家了,路人手捧一束白百合站在门外,开门的是一位母亲。路人不希望阿姨难过,但着又是阻止不了的。路人一眼就看到客厅迎面刘莹的巨大遗像和各种水果,照片里的刘莹,浓密的长发、灿烂的笑颜,旁边是一个较小的背着小包回头凝望的照片,是刘莹大二是在北京大学照的 。这是路人最熟悉的地方。路人献上花沉默良久,坐下了。那三人持手相看泪眼的情景我们终生难忘! 我们让路人看了孩子的“绝密”文档,她的日记及书信。那是她心灵的印记,娟秀的字体透着她的气息。路人不时回头看看大照片,刘莹还是微笑着。。。。。。最后路人看到是一张法医报告和一张火化通知单。路人一直在沉默,此时大概最恨词语的匮乏,难以表达。。。。。。明明是身体怎么变成了尸体?这和照片里的刘莹如何能扯得上?最后路人持意要一张刘莹笑得最灿烂的照片,说这样会好受些。 路人告诉我,由于特殊的原因他对死亡考虑得多一些,又由于网上这个女孩儿感染了他,使他从第一次闯入这个网站就欲罢不能了。。。。。。 路人走了,但在网上他和叔叔一起管理着刘莹网上的纪念馆,连续写了十五、六篇“永恒的星星××××××”等纪念刘莹的文章。 2006年9月16日在天津塘沽一个庄严的大礼堂里,刘莹骨灰撒海的告别仪式上,路人又从北京赶来代表所有的网友宣读了他的真挚、深刻、感人的发言稿并为为有这样好女儿的刘莹父母深深地鞠躬。 2005年1月3日路人又只身到了济南,拜会了另一个网友远航。又是一次陌生人的会面,肯定比见刘莹的爸爸妈妈轻松多了。时间是那么短暂,谈话是那么充实! 他手里拿着当天的晚报,看到路口走过一个小伙子,黑衣,眼镜,和善的眼神。“嗨,你是……是远航吧?” 握手,致意,就上了他的车子。啊,天快黑了。到了远航的办公室,“远航,不管多晚,你要把我送到火车站,我不能过夜 ”,“咱们先吃饭,然后再看看叔叔在不在线上。”这是山东生活日报的新闻大厦。自助餐,红色的地毯, 安静的环境,适合两人“密谈”。 “我真的特别佩服刘叔叔,他怎么会留有刘莹那么多的音像资料?那么多的照片,你也听过那段录音吧,刘莹声音很好听,阿姨嘱咐女儿,叔叔说话也挺幽默的,听他们的笑,我就想,他们一家三口当时多快乐啊!”远航说。 路人也很感动。他说,“刘叔叔真是有心人啊,出色的父亲,留了那么多资料。”这是我们想看到这个女孩的唯一途径了! “咱们俩如果不用这个方式见面就好了!”路人换个话题。 “是啊,咱们是一见如故,假如不是因为刘莹的网站,而是现实中咱们通过别的方式认识,那该多好啊,刘叔叔他们一家多么快乐幸福!真愿意没有这个悲剧,哪怕咱们不认识呢。” 挺强烈的共鸣,让着两个年轻人想亲兄弟一样。 他们交流了彼此关注这个网站的过程。远航是某天在网上瞎转转到这里的,过程和路人差不多,他当时给我们留言劝慰。我很快就回了,写得很热。“叔叔让我很感动,我也是做了父亲的人了。”远航说起自己已是父亲,快乐及对孩子的关爱溢于言表。“后来,我就欲罢不能了。”“再后来,咱们两个就认识了,然后今天就见面了。”路人跟上说。“是的呀,来碰杯!”。 远航接着说:“你刚才说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真是如此,你知道,我在咱们站点,看到了许多感人的留言,比如常来的孙萌妈妈,还有这个妈妈,那个妈妈,那么多的纪念馆维护人,许多随机而来的朋友,每个人都挺真诚的。大家互相鼓励,彼此负担痛苦的精神可是现实生活中不多见的。” “我同意, 孙萌姑娘的网站我也看过,也是个让人心痛的故事。我也许曾经留过言,也许没有。我在网同里面看到的对我来说,的确是种升华和净化。站主的悲伤常被其它网友的真诚劝慰所冲淡,也让我更加感激现在还活着的生活,感激生命的伟大。” 两个人叹了口气,觉得自己的学识,经历和能力都还很浅,甚至不知道如何能有有效的手段劝解亲人故去后悲伤的站主。虽然有此心,也做了一些,但觉得我们这些人把所有的真诚给了他们,这最值得珍惜! 两位网友远隔数百里,而能今天把酒临风,也确实是喜洋洋矣。不能忘记这是刘莹给大家的缘分啊。 要分手了,二人表示 ,要更加努力地学习。让知识再丰富些,尽力为这样的爸爸妈妈多做点事情,他们最后还交流了如何继续完善网站和更具体地学习心理知识,电脑知识的计划等等。 那天晚上我也上网了,在对话框里,我祝贺他们的见面并及时看到了他们“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现场照片。 车轮在铁轨上发出咯噔咯噔的撞击声,让一个在刘莹永远告别这个世界后才认识她的网友不能入睡。他一遍遍在内心呼唤着:“谢谢叔叔,谢谢刘莹……” 报上我看到一篇小稿,说,现在人与人正在疏离,而且这种疏离感越来越严重。我承认这绝对是事实,作家的眼光总是敏锐的,但我讲的故事也是真实的。 2006年8月5日6日对于我们来说是撕去的两张值得回忆的日历。在泉城的新闻大厦我和一位从未谋面的年轻人拥抱在一起,他是网友远航。短暂的会面,我见到一个谦恭、礼敬的年轻人,像多年不见的亲人相聚。。。。。。 有两大方便促成了我们此行,一是远航的小孩4日打吊瓶到凌晨2点半,第二天居然好了,还调皮地拽着他爸爸的耳朵。二是济南这个小火炉,难得慈悲,送来几丝细雨和凉爽。远航认真地说,真给面子,应该感谢刘莹! 远航已经提前跟领导说,我们曾经报道中的主人翁要来,“好,咱们安排吧”。由于领导的支持我们的会面就有了半官半私的味道。远航的接待既代表他的家人,也代表他单位的领导。吃住就在他们的大厦里面,是再舒适不过的了。 一见面远航就说出刘莹常说的几句话,说明他在网上浏览得很详细,有些都背下来了。真像我们的贴心人! 在功利、冷漠、浮躁和不安的大环境中我和我的网友竭力在编织一个真情网,正像天津电视台都市报道60分给我们录制的那个节目叫“爱在继续”! 为了轻松一下远航陪同我们来到趵突泉,正观那游鱼所在的世界是多么的清澈啊!雨滴已打在甬道和台阶上。但我们丝毫没有理会,更没有躲避一下的念头,小小的相机镜头还给我们留下了那瞬间。 远航那么忙,再让他陪就是犯罪。第二天我们就要回去了,自然是拥抱、挥手、致意。。。。。。我心中已成小诗一首,回来发在了他的信箱里。 盛暑泉来几丝雨 清池游鱼待相嘻 吾欲几言心中事 却似浓酒醉鲁齐 过后远航网上留言说:“时间很短暂。是啊,这愈发让我们感觉相聚的欢乐与珍贵。我们的交流跨越了时空,我们追寻着昔日那个可爱的女儿。听阿姨诉说往事,那是难得的享受,尽管有时伴随着泪水。我是一个幸福的聆听者,阿姨是个幸福的倾诉者,她说过,女儿在,是自己的骄傲,女儿不在,也是自己的骄傲。我不想对叔叔阿姨的教女之方说过多的溢美之词,因为,一个优秀的女儿背后,理所当然有这样一对明智、大度、慈爱、宽容的父母,我为能够认识这样的父母而感到自豪。亲眼见到叔叔阿姨,才更加明白,有这样的父母,刘莹所以是刘莹。 趵突泉水依旧。那场突如其来的小雨,一点儿也没有影响我们的兴致。回来的路上,我还在想,说不定,那场小雨就是刘莹幸福的泪水。叔叔把他心爱的扇子送给了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想想我们的相聚,想想这诗情画意,美妙呀! 从叔叔阿姨口中,我知道,我只是众多关注着叔叔阿姨中的普通一个。套用黄健翔那句话:不是我一个人在感动,也不是我一个人在不求回报地关心着这对可敬的老人。我向他们致敬! 我网上的邮箱最常用的至少有三个,还有WindowsMessenger和QQ能和他们及时交谈。我的QQ里远航的头像是一个顽皮男孩儿。我的信箱收到最多的信件是一位自称为刘莹哥哥的网友,这是我一个从未见面的网友。邮箱里大约有60多封他的信,我的网站有他无数的留言,路人远航是他非常敬佩的人。他给远航发短信说: 感谢远航 代表我们大家 给叔叔、阿姨更多的抚慰 感谢远航 召唤了更多的网友 关注刘莹 崇拜刘莹 感谢远航 牵动了更多人的心 关爱叔叔、阿姨 感谢远航 唤醒了许多人沉默已久的情感 感谢远航 唤回了很多泯灭的良知 我们有一个网络家庭,家庭的成员是刘莹的父母和诸多网友、同学以及和像刘莹爸爸妈妈一样的爸爸妈妈们,还有我无法统计的过客。这位刘莹哥哥最初也是过客,但现在他已经是固定的“家庭成员”了。 他最初在网上的留言大概是05年初,大意是: “我自称为刘莹的哥哥请您别见外。我偶然间看到这个网站,看到了刘莹健康美丽活泼的倩影,总也挥之不去。作为一个执法者,我很少有心软和心痛的时候,更不要说为一个陌生的姑娘流泪了,可我今夜泪眼朦胧,为那害人的恶魔感到万分负罪感!为刘莹感到永远的心痛!!!从十九点到现在,五个小时的时间,我无一点睡意,我想我今夜无眠,虽然加了一天的班。叔叔,我不知道您是做什么工作的?我的父亲比您大几岁,他是教师,如今我也结婚生子了,我深深地懂得父母对儿女的深情是永恒的,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继之以往的是那绵绵的思念。叔叔,请您一定要保重!请您把我们都当做您的孩子!我认为:刘莹的遗憾是没能好好地孝敬您们二老,您从未谋面的网上儿女会默默地为您祝福。您没有遗憾的,因为您把一个精彩的刘莹奉献给了大家!泣书,语不达意,请叔叔谅解!” 2006年8月28日南京骄阳似火,刘莹哥哥由苏北淮安来到南京刘莹的母校——东南大学。他是为了叔叔阿姨,也是负着众多网友的期盼到这所历史悠久的大学拍几张刘莹留下足迹的地方。前一天夜里,因为工作上遇到点特殊事情,一夜没睡,坐在淮安到南京的班车上,哥哥没一点睡意,头脑里充满着刘莹的音容笑貌。 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客车在路边东南大学的标志牌边缓缓停下,刚九点多,哥哥给南京的同学打了个电话。他收敛起飞扬的思绪,走在东大浦口校区门前的小路上,低着头,看着那再普通不过的水泥路,似乎能看出刘莹的脚印。不知道刘莹在这走了多少遍?她能想到几年后没见面的哥哥来寻找她的脚印吗?他端起相机拍了两张,记得刘莹和同学在大门口拍过照的。想进去,保安不让,于是说,我妹妹是东大毕业的,现在在美国,想母校了,委托我来拍几张照片留念的。保安还算通情达理,放行! 正值盛夏,烈日炎炎。还没有开学,校园里人很少。来到真知馆,看到拾级而上的台阶,哥哥想起刘莹在东大的每个细节。。。。。。刘莹和广播台成员在这里的留影。文昌院、图书馆、体育馆、实验楼、宿舍楼……想到刘莹在读书、主持节目、吃水果?还是在做实验?哥哥不停地拍照,害怕漏过每个地方,甚至两个食堂也没放过。他——又是一个十分了解刘莹的网友,他晓得:刘莹到广东了,还常常想起她的“破东大”的美丽,思念起在东大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的往事。 真知路、书苑路,校园中很清净的小路,只有哥哥一个人,没人打扰他的思绪。那个小土山在哪儿?,刘莹在家信里说到的这个地方就是给她带来美好记忆的小土山。夏天,满山碧绿,全是葛藤、小树、杂草,简直插不进一只脚。 骄阳似火,挥汗如雨,这可苦了哥哥。他没带一瓶水,在继续前行真得热晕在那儿,才不得已返回。在学校里面的超市(刘莹应该经常在这买好吃的吧?),发现只他一个顾客,买了3瓶水,当场就猛喝了2瓶。只是很遗憾始终没发现我说过的小溪,更没有发现小鱼儿。 接着从浦口打的到东大本部,真不错!同学在那儿等他并给他找了一个东大的毕业生做向导。 中午就在东大对面的餐馆吃饭,吃饭时这个毕业生自我介绍姓孙,比刘莹早两届,95届的,但跟刘莹不熟悉。饭后,他们开始转。每到一处向导就详细介绍情况,本部的校园比浦口的小多了,但建筑比浦口的要古老多了,特别是那棵标志性的古树——六朝松,见证了东大的百年沧桑。 沿着生医系的路标,找到了生医系的大楼,很古老的楼房,刘莹在这幢楼房里攻读了两年吧?一座天桥,把校园和宿舍连接起来,刘莹和同学约定的,五年后在这座桥上聚会。桥依在,人已逝,当大哭!那个最不起眼的茶水房,孙同学说,你妹妹一定在这里打过开水的。还有生医系旁边的小凉亭、石凳,错落有致的隐藏在花草园林中,刘莹在这里读过英语、聊过天……最后拍的是刘莹宿舍楼。为了刘莹妹妹,哥哥真是太累了。转天我的邮箱就存有大量东大的照片约80多张。 辛苦了,刘莹哥哥!他在网上的留言署名是Lygg 半个多月过去了,日历翻到9月16日。 2006年9月16日女儿的骨灰撒海是刘莹父母8个多月筹划和几个不眠之夜的准备,这其中有诸网友的支持。由于极特殊的原因,刘莹哥哥没到。他在网上给我发信: “9月16日,星期六,我想我是去不了 ,我不能去的原因不是因为太忙,那只是借口,我是另有隐情,我很难过!什么原因我不能说,叔叔请原谅. 我还有三个请求,不知道叔叔能不能满足我,即使不能,我也想说出来:第一,光盘制作好了能送我一张吗?第二,海葬仪式的录象能否制成光盘送我?三是刘莹的遗物能否送我一份?哪怕是一个小本本,一个小玩具\一支笔,我心愿足已!我不知道自己的要求是不是过分,但这是从我心头涌出来的想法,已经憋了很久很久了..... ” 这是他对我的索取,我却认为是馈赠,这就是真诚。我当然满足了他,后来我知道他一遍又一遍地看那录制的光盘和收听刘莹的声音。油然而生的亲切感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想来而不能来的网友其实大有人在,一位母亲过后留言给我:“刘莹爸妈:我和你们一起走过了这五年,当第一时间听到噩耗时,我已泪流满面,因我也是一位母亲。我很早就知道海葬的事了,15号的晚上我一夜没睡好,我想去送送刘莹,但我还是没敢去,因我能想到当时的场面,我可能控制不了自己。衷心希望你们保重。” 那几日电话真忙,一个电话来自四川成都,一个年轻的女孩子诉说了不能参加刘莹骨灰撒海的不安心情。但最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前几日北京打来的电话,一位丁小姐和一位余小姐,说要参加刘莹骨灰的海葬。我们根本不认识,也没在网上出现过,其他网友也不认识。我不知道她们是怎么知道的这一消息。但9月15日下午我们见面了,这是两位淑女。这亲切感不知由何而生?丁小姐还说:“本来母亲也要来的,被我制止了”。真是动人的场面啊!这些陌生网友们见面真是无比的亲切,如故友重逢,说话非常随意。唯那位远航算是最辛苦了。由于工作太忙,他坐了晚上十点的火车,凌晨三点才赶到天津,并带来一位摄影记者。 海葬其实并非什么新鲜事了,虽然这是刘莹父母的一个非传统的选择。但过后媒体的报道则完全是因为它可以融化人心的感人场面。其中还有海外为刘莹传来的悼词。 除了亲人、朋友,刘莹父母特别感谢远道而来的网友和同学! 以上零散所记,算是我的一个网络故事吧,其实故事远没有结束,更多的故事涉及到刘莹的同学,我们现在的朋友、邻居。不过无需多赘已足以说明一个问题:“亲情失去了不能再来,但爱是可以升华!”。痛失爱女,这对刘莹父母不过是亲子之爱,这种爱或痛通过网络的传播就是泛爱、大爱。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失女以后生活的又一个支撑点!我发现,其实人都是善良的,只是在追逐利益的情况下暂时迷了自己的良知。因此最后让我再说一句“珍惜当下!”。 ![]() |
浏览:1165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