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余音绕梁 桃花永驻

旧讨论复制十一

刘莹父

  
  L y选集
  爱,这是个禁区。为什么?爱从来就是人生的主题,多少人因它而成为著名的文化人。《泰坦尼克》里那惊天动地的爱,多少人为它流泪!刘莹也是其中之一。可是刘莹故事里的爱,让我怯于紙墨。因为她死了,他还活着,何必刺伤这个男孩子!可是我连凶手都可以原谅何况是他?我希望那时的他只是个替身,现在他已经长大了成熟了 。过去的一切不过是两个字“幼稚”不恭的只是那些借题发挥者。于是我揉揉眼睛还是写了下去。
  “我不说话人家以为我是南方人,我一开口人家又以为我是北京人”女儿一上大学就没想再回北方,她的生活在南方,她为了他而留在南方,她自己也越来越像南方人。希望、失望;失望、希望,然而就是在失望的时候她也不怀疑;在怀疑的时候也不放下执着!
  人的感情是很复杂的,细微到言语和词汇都难以表达,倒是那无言的表情和举动。我见过她的男友,是相貌平平表达力很差的那种,大多数的时间只会注意自己的手,确实是地道的老实孩子。照理说女儿喜欢上这样一个人理由不是很充足,可女儿却开始为他守身如玉了,深深地恋着他。苦啊!别人只看到他们乐呵呵地逛街,那只是流水帐式的相恋,是不足挂齿的外相。真实的是在编织一段奇怪的爱情。她说:“在整个过程中,我仿佛都在牵着一个重物走,很累,却不愿意放弃,太傻!”她用她特有的认知体会着爱、诠释着爱的含义,她把她苦苦等来的那句话称为最美妙的声音。“当我终于听到那轻轻的仿佛从天际传来的美妙的声音,我相信我当时定然是面无表情的了,天!我为此等了一个学期,我以为我还要一直等下去,今天终于听到”这种声音在那个时候对这个女孩子就是最醉心的。当她飞奔过去接电话的一刹那立刻调动了周身每个生物分子,而更说不出的感觉是传来的并不是自己所想的人的那种失落那种怨恨和不堪煎熬的感觉。又说:“你知道不知道给一个人打电话,铃声响了许多遍,那边告诉你,‘主人不在,这是录音电话’那又是什么感觉?”
  爱过就不枉来这一生,然而女儿又是求回报的那种,当“入不敷出”的时候她也恨,但又不知恨谁?恨什么?“在这个不眠之夜里,我没有泪水,我很清醒!我必须离开了,你是个非常好的男生。所以我已经没有必要走完这一辈子,至少我的感情没有必要走完这一辈子了。”如果看看她在深圳的留言就更觉悲切切苦涩涩了。“亲爱的,我很想你,想写东西给你,可是我连纸都找不到。我好怀念南京,曾经厌倦的东大的一草一木我都想念,我就知道工作会遇到困难,可是。。。。。。在这里无聊多于辛苦,多希望你每天精神饱满,甜蜜蜜地打电话给我。求你,振作起来、开心一点。否则,我无宁日。我们相互的爱让彼此牵挂担心!为什么不让这爱使我们变得振作和快乐呢?”
  天底下的男孩子能得到刘莹的爱,真是无比的幸福!因为她永不会背叛!即使是恨你。她会让你放心地和众多的异性周旋。
  
  深圳一个异性出现在她的视线中,不!这样说不太好,应该说是朋友、坦荡的朋友;真心的帮助她,在美的化身面前他愿意作一个无私的大男人 。更重要的是刘莹的定力,不管是多么好的男士绝对让他止步于爱。这才使他成为一个真正希望她的男友对她好的另外一个好男人。她用英文给他发了一封短信:
  i dont know what i can say.The only word is:sorry! i met so many good men,but there is only one Liuying.i dont want to say NO to anyone,but i could only live with one person in my life.
  i understand your feeling very much,i would like to tell you that you are differet from others(song&fen),but is still not love,i think we both should not let it grow or develop.
  im not so pretty & so perfect ,im only an ordinary girl.
  well,i will never dislike you .
  Dont think of too much,everything is simple.
  
  奇怪的爱从南京延续到深圳,我没有能力把这说不清道不明的爱写成书,但只从这只言片语中管窥到那种初涉爱河的纯情少女的爱,无功无利是捧在手中的一滴清水。只要你有所表示,甘愿付出。就算是游戏吧,也要像解一道高数题一样仔仔细细。她说:“我真奇怪,在他面前我怎么像妈妈一样,变得善于周旋各种场合上的事;我的思路那么清晰,我竟然那么能干!其实我并不喜欢这样的我,况且我以前也不是这样的,一向以为自己是没有主见的,要人呵护的小鸟。哎!能这样多好!”
  如果她还活着谁还能忍心糟蹋她的诚实、她的执着?现在她仙去了,她的故事值得朋友们一读吗?你也真诚执着地爱过一个人吗?
  她的爱在深圳是以一种让人难以接受的方式结束了,再没有继续下去,也许这是天意。她像天上一颗耀眼的流星,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另一颗天体的引力作用,它渐渐偏离轨道与他擦肩而过,然后就在我们的视线里消逝了。
  她去了,她真的守身如玉地去了, 我看到了她的透彻雪白的骨灰;活着的莫痛苦,忘掉她吧!她来到人间本来就是一个仙子,其实谁也得不到她!但是她可以给你留下最美好的、最难忘的。
  l y 2004-7-18 22:00:16[点:3403] (2276字)
  Only karma can explain her feelings for him.
  I do not understand, and we do not even have to try, for I dont think she did either.
   Karma 2004-7-19 3:30:33[点:138] (134字)
  
  划时代的新学科濒死领域研究
  打开生死之门 探索灵魂奥秘(一)
  
  划时代的新学科濒死体验研究
  1 前言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自古以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圣贤豪杰,都难免一死。很多人以为,人死就如同灯灭,一了百了,生前的一切都成为云烟。可是,人生的存在,难道真的就只是须臾的刹那;肉体的幻灭,难道真的就意味着生命永恒的消失?其实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有太多太多的现象和事例告诉我们,人其实是有灵魂的,而人的灵魂在人死后是不会消亡的,从而人生前所做的一切,大事小事,好事坏事,也都会随着灵魂带进他的生生世世。灵魂存在的证据不胜枚举,在这本电子书中,我们准备和大家一起,共同探索那无数现象与事例中的一种:濒死体验(NDE:Near Death Experience)。
  
  有很多人,在一生中,经历过一次甚至多次神秘的体验:见到奇异景象,遇见已故亲人,甚至死而复生,等等。当人们对此现象讳莫如深的时候,一些严肃而有创新意识的科学家,悄然开始了人类科学史上最为艰难却又最有意义的研究,那就是濒死体验的研究。
  
  濒死体验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The Republic)中就记载了濒死体验现象。研究表明,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遍布世界不同地域、种族、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据美国著名的统计公司盖洛普公司调察估计,仅在美国就至少有1300万至今健在的成年人有过濒死体验,如果算上儿童,这数字将更加可观。肯耐斯·瑞恩(Kenneth Ring)博士等人的研究更表明有大约35接近死亡时有濒死体验。目前,濒死体验现象正在吸引越来越多 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其中很多是自己原来研究领域中的皎皎者。除了上面提到的康涅狄克大学肯耐斯·瑞恩(Kenneth Ring)博士外,还有华盛顿大学儿科教授麦尔文·莫尔斯(Melvin Morse)博士,内华达大学教授雷蒙·穆迪(Raymond A. Moody)博士,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埃因·斯蒂文森(Ian Stevenson)博士,乔治·华盛顿大学内科医生和Mandate公司的执行总裁林兹·奥戴因(LinzAudain)博士,加州大学教授查尔斯·塔特(Charles Tart)博士等。有关濒死研究的论文不断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和《濒死体验研究》(The Journal of Near Death Studies)上。1978年,在一些学者的倡议下,国际濒死体验研究协会正式成立。可以说,科学界对这一神秘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
  
  近代濒死体验的研究始于瑞士地质学家阿尔伯特·海蒙(Albert Heim)。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他从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开始了NDE研究。海蒙爱好登山,一次,他在攀登阿尔卑斯山时,被一阵大风吹落悬崖。在那一瞬间,奇迹发生了——
  
  “仿佛在一个离我有些距离的舞台上,我见到了各种形象出现的我及我的整个过去。我看到自己是这曲戏的主角。每件事物似乎都被天堂之光美化了,没有悲伤和焦急,一切都那样绚丽。我曾遭受的悲惨经历的回忆十分清晰,但并不令人悲哀。没有冲突和矛盾,冲突已转化为爱意。高尚与和谐的思想主宰并统一着单独的印象。一种神圣的宁静感如同奇妙的音乐一般涤荡着我的灵魂。”
  
  这次经历促使海蒙对众多有过类似经历的人进行广泛的研究,包括战争中受伤的战士、从建筑物上掉下来的建筑工人、差点被淹死的渔夫等等。1892年,他在研究论文中提到:在他所调查的30名坠落幸存者中,95的人说在濒死过程中感受到平静和快乐。他还发现他们的体验过程极为相似:众多飞快的意识活动,预知结果的超凡能力,时间的弥散意识,飞速地回顾一生,目睹超自然的美丽景象,耳聆天上仙乐缭绕——
  
  “没有一丝悲哀,也没有在轻微危险中可能出现的大恐惧……没有紧张绝望和痛苦,只有严肃、深深的接受;精神的明晰和高速活动。 ”
  
  海蒙的研究仿佛强大的催化剂,使众多研究者循着他的脚步前行。1903年,英国作家F.W.H.麦尔斯完成两卷本的《人性及其在肉体死亡时的存留》;1907年,詹姆斯.H.海斯洛波在美国发表论文《垂死者的幻觉》,影响很大。1926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威廉·巴雷特出版了《临终幻觉》。这个时期,濒死研究得到了广泛支持。
  
  1959年,美国精神研究会的卡里斯·奥西斯(Karlis Osis)通过分析详细记录病人死亡过程体验的几百份调查表,开始继续海蒙的研究。1972年,他还在冰岛心理学家厄兰德·哈拉德桑(E. Haraldsson)的帮助下,跨越种族和文化界限,把研究扩展到印度。他们合作出版了一本书《死亡时刻》(At the Hour of Death, 1972)。 奥西斯总结道:
  
  “尽管很多病人进入一种健忘、无意识的状态,但仍然存在着坚持到最后的意识清醒者。他们说‘见到了’来世并能在临终前报告他们的经历。比如:他们见到了已故的亲属和朋友的幽灵,见到了宗教和神话中的人物,见到了灵光、美丽的强烈色彩等非尘世环境。这些体验很有影响力,带给他们祥和、宁静、安逸和宗教情感。病人奇特地经历了‘美好的死亡’,这与临终前通常想到的黑暗和悲惨正好相反。”
  
  20世纪70年代,依阿华大学精神病学教授拉赛尔·诺依斯·Jr和同事罗伊·克莱蒂一起,研究了大量濒死者的描述,对个别人的自传性陈述也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學泰斗卡尔·古斯塔夫·荣格(Karl G. Jung)。1944年,由于心脏病,荣格产生了濒死感觉,从而改变了他对人类意识的理解,他写道:“死后发生的事情极其辉煌灿烂,难以形容,我们的情感和想象力无力描述其大概。”
  
  1972-1974年间,雷蒙·穆迪博士收集了150例濒死体验的实例,从中归纳出NDE最一般的要素:飘离身体;通过黑暗隧道;朝一束光升去;与朋友亲戚相会;一生的全景回顾;不情愿返回身体;对时空的非凡洞察力;被救治后的失望感。1975年,他的《生命之后的生命》(Life After Life)出版,濒死体验研究进入新阶段。
  
  穆迪列出的这些要素在后来的濒死体验报告中都有类似描述,从而证实了海蒙、奥西斯、诺伊斯和克莱蒂的研究。综合各种濒死体验,穆迪提出了“理论上的理想体验或完整体验”,他是这样描述的——
  
  “一个正在死去的人,当达到肉体痛苦的极点时,他听到医生宣告自己死亡。他开始听见噪音,响铃声或嗡嗡声,同时感到自己很快通过了一条黑暗的隧道。然后,他忽然发现自己离开了肉体,不过仍在直接的物质环境中。他在远处看自己的身体,如同一个旁观者。他居高临下地观看着复活,情绪动荡。
  
  过了一会,他镇定下来,渐渐习惯这种奇怪的状况。他注意到自己仍有一个“身体”,但是性质迥然不同。很快又发生了一些别的事情。他见到了已故亲友的幽灵,他从未见到的亲切热情的神灵——一种闪光的生命——在他面前出现。这个生命用非言语的方式问了他一个问题,让他评价自己的一生,瞬息为他展示一生的主要事件。一时间,他发现自己正在靠近某种障碍或边界,这显然代表着今生和来世的界限。然而他发觉自己必须回到人间,因为死亡的时刻尚未到来。由于迄今为止他已对死后的经历发生了兴趣,他不想返回尘世。但不管他本身态度如何,最终与肉体重新结合而复活了。”
  
  穆迪谨慎地强调:每例濒死体验的过程都不是完完全全按上述方式发展的,但是,他被那些经历的“惊人相似”所深深吸引。穆迪的研究启发了新一代濒死体验研究者,其中最杰出的有:肯耐斯·瑞恩(Kenneth Ring)博士,麦克尔·B·萨鲍(Michael Sabom)博士,麦尔文·莫尔斯(Melvin Morse)博士等。他们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果:
  
  · 濒死体验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这一事实不容置疑。濒死体验不仅限于成年人,也发生在孩子们身上。大约35接近死亡的人都会有濒死体验。
  
  · 绝大多数濒死体验者都说他们感受到和平与快乐,而非痛苦与折磨。
  
  ·濒死体验者看到的一些景象与他本人的知识并不一定吻合。例如物理学家威廉·巴雷特记录一些孩子在濒死体验中对自己所看到的天使没有翅膀深感失望。
  
  ·濒死体验对当事人影响很大,多数人发生了巨大的、积极的转变,心灵更加丰富了。一些无神论者经过濒死体验后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此后成为虔诚的有神论信仰者。
  
  令人深思的是,并不是所有濒死体验者看到的都是美好而令人愉快的景象。有些人在濒死体验中在也看到了一些可怕的景象。例如,《天堂印象--100个死后生还者的口述故事》中就记载了一个叫斯塔因·海德勒的德国警察局长可怕的濒死体验。海德勒局长以前对人冷漠粗暴。在一次濒死体验中他看到自己被许多贪婪丑陋的灵魂包围着,其中一个灵魂张着血盆大口扑上来要咬他。还有些人在濒死体验中看到灵魂依生前的所为得到了不同的归宿。这些濒死体验案例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中国“善恶有报”的古训。
  
  濒死体验中的“灵魂离体”现象不仅仅限于接近死亡的人中,有少数人在健康状态下也有相似的经历。这些人的“灵魂离体”现象更使得对这一现象的研究进入实验验证成为可能。如加州大学的查尔斯·塔特(Charles Tart)博士曾经在实验室对一位自称经常有“灵魂离体”经历的妇女进行了严格的实验测试。他把一张写有五位随机数的纸条放在一个离地面约6.5英尺高的架子上,使躺在实验室床上的这位妇女无法看到。然后要求这名实验者设法在“灵魂离体”时漂浮到高处看这纸条上的内容。实验证实她在第四个晚上称声“灵魂离体”后准确地说出了纸条上的五位数。而猜中一个五位数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一,从实验上有力地证实了濒死体验的客观存在性。
  
  历史上最著名的具有“灵魂离体经历”的人恐怕要数生活在十八世纪瑞典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Emanuel Swedenborg。他根据自己灵魂离体遨游灵界所看到的景象,留下了宏篇巨著《天启揭示》,详细描述了他在灵界看到的景象和其他生命沟通所得到的关于灵界的知识。他的著作对后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仍然影响着众多的人。许多著名学者对他推崇备至,包括精神分析学泰斗荣格,美国著名作家海仑·凯勒,美国著名诗人爱默生,美国政治家和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英国诗人布朗宁夫妇,德国著名诗人和剧作家歌德,日本哲学家和禅宗学者铃木大拙等,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和富兰克林·罗斯福也深受其影响。
  
  越来越多的濒死体验实例,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成果,使那些乐于怀疑的人,更难把濒死体验的事实一笔抹煞了。濒死体验研究为我们揭示的不应只是现象,更重要的是现象所昭示的思维方法和研究路径;它为我们打开的不仅是死后世界之门,更是意识、生活、生命之门。
  
  科学在探索外部世界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探索人类自身这一领域,正如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的:“还处在婴儿阶段”,探索人类本身的奥秘应该也必将成为未来科学的目标。对追求真理的人来说,在这科学尚未涉足的地方,信仰和勇气显得尤为重要。纵观濒死体验现像及濒死体验者从中获得的对人生的感悟,濒死体验现象也许在暗示我们的灵魂并不随着我们的肉体死亡而消失,我们应该善待自己和他人,为自己生命的永远负责。正如皮埃尔泰哈德·查汀所说的:也许在宇宙中存在着某种事物,诸如目的、希望和仁慈一类的东西,濒死体验也许是神给予人类探索自身奥秘的礼物或线索。
  
  参考资料 :
  1.《天堂印象——100个死后还生者的口述故事》,逢尘主编, 外文出版社 , 1999年1月
  2.《打开生死之门》Jean Rithie,徐和平译,陕西旅游出版社,1998年10月
  3. 国际濒死研究学会网站, http://www.iands.org
  4. Charles T. Tart,Journal of Near Death Studies, 17(2) Winter 1998
  5. Melvin Morse, Paul Perry, Villard Books, New York,1994, Parting Visions: Uses and Meanings of Pre-Death, Psychic, and Spiritual Experiences
  zt 2004-7-19 4:18:27[点:136] (5044字)
  “我刚出来时觉得宗教和科学很对立,后来我发现科学是一种假信仰,因为科学本身是建立在实证这样的小范围之内的,可是这个世界上不能实证的东西太多了,你不能说不能实证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
  科学家的研究、分析、验证永远也达不到佛的境界。因为他们执着于有,就是见解,方法、手段去验证感官能感到的东西。大错特错!唯心所现为识所变,修心需要定功,定的功夫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都见到了。神通就是能量,能量来自于心,本心。
  l y 2004-7-20 10:15:51[点:100] (202字)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而,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华严 2004-7-21 11:21:07[点:130] (147字)
  
  夸父追日
  “我听过夸父追日,我看见自己追星,在追着那颗绚烂的划过夜空的星,我不能改变它的轨迹,我奔跑着,不顾一切,只为看见它的光芒,我伸出手去,似乎抓住了它,但我只是握住了它洒向世间的余辉,我闭上眼睛,我承受不了它的的美丽,我停不下脚步,我不能放弃追寻。我是痛苦的,我是快乐的,我是幻想的存在,我是存在的幻想。夸父倒下了,倒在太阳的光辉里。我不会倒下,因为星的光辉是那么美丽,我不能倒下,我不能闭上眼睛,因为星光已洒进我心里。我知道星将落向远方,那是它的归宿,只有在童话里,星才会伴我飞翔。”
  这一精彩的文字出自于“我”手,看到它我一时觉得思维的迟钝和我的那些笨拙的回忆。在“我”早就看到了她是一颗追不到的星的时候,我们还在兴致勃勃的和女儿牵着着电话线;让我惊异的是“我”的神秘的预见性和我的愚痴。他们没追上,我们没守住。美丽只是一瞬!故事却说不完道无尽 。。。。。。
  求不得 2004-7-28 9:31:51[点:2912] (386字)
  
  祝愿刘莹父母身体安康
  敬爱的刘莹父母:
  我流着眼泪看完了这儿的一切。请接受一位记者的敬意!
  为了永远可爱的刘莹;让我们好好地活着……
  我是一名唯物主义者,但我坚信:恶有恶报!
   远航的双翼 2004-7-28 14:22:52[点:2962] (103字)
  真不知如何感谢你!也希望你珍惜自己的年华,但是社会实在不安全,如果天下人都相信因缘果报大家就会过上太平日子了。
   刘莹父母 2004-7-28 15:21:37[点:138] (56字)
  
  生死一瞬
  据辽沈晚报2002年5月30日报道,“华航”空难噩耗传来,沈阳市苏家屯区徐克强正站在香港机场候机大厅,手里握著失事的“华航”CI─611班机的回程机票,脑子里一片空白,几分钟之后才想起来给家人打电话。他因为没有确认CI─611班机机位,软磨硬泡地请求“华航”高抬贵手,后被“华航”严词拒绝,神奇般地和死神擦肩而过。昨日,记者在沈采访了这位“华航”空难的幸运儿。
  
  一、已经预订CI─611班机机票
  徐克强是沈阳市苏家屯区一家医院的医生,退休后担任台湾一家知名公司的东北地区首席代表,经常往来于海峡两岸。今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生物芯片考察团要赴台湾一家协作单位,商讨技术合作等事宜。徐克强作为双方合作的牵线人,自然要同往。
  机票是中国医科大学校办产业处副处长汪琛买的。他说,考察团到台湾考察是台湾那家协作单位办的手续,手续上规定只能在台湾停留6天,考察团须在5月22日离开台湾。因为徐克强5月18日在台湾花莲市有个义卖画展,画展为期6天,所以要到5月25日才能离开。按照徐克强的日程安排,汪琛通过学校外事处给徐克强订了一张“华航”CI─611班机的回程机票。汪琛说,这一切都是事先定好的,徐克强5月25日将从台湾乘坐CI─611班机前往香港。然而,徐克强却神奇般地逃过一劫,原因竟然是“华航”拒绝他登机。
  
  二、不知不觉忘记确认机位
  5月17日,考察团一行6人来到台湾花莲市。徐克强说,从5月18日开始我半天跟著考察团,半天忙活画展的事。我挺喜欢画画,是全国现代工笔画学会理事,这次在台湾义卖是为了资助花莲市一家中学足球队赴沈阳比赛。除了义卖画展,我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办,和“台湾慈济事业基金会”商讨在辽宁设立骨髓库。5月21日考察团离开花莲市。5月24日上午,我忙完画展后才离开花莲市。当天,我与“台湾慈济事业基金会”委员李忆慧见了面,并通过李忆慧见到高级专员陈乃裕,双方一见如故,就设立骨髓库一事相叙甚欢,不知不觉竟然忘了确认机位。
  徐克强的回程机票是5月25日下午2时40分从台北桃园机场起飞,经由香港、上海飞回沈阳。按照“华航”规定,乘客必须在24小时之前“确认”是否乘坐当班飞机,如果事先没有确认机位,航空公司有权拒绝乘客登机。等徐克强想起确认机位时,已经是5月24日下午5时了。李忆慧、陈乃裕都是经常坐飞机的人,竟然也忘了确认机位这码事。徐克强急了,自己的机票是“OK”票,无法转机。如果5月25日不离开台湾就超期了,这意味著他半年内将无法再来总公司公干。
  
  三、软磨硬泡要坐CI─611
  徐克强马上给“华航”打电话,可办事员已经下班回家了。徐克强很沮丧,担心坐不上CI─611班机。5月25日早7时30分,徐克强急匆匆地来到“华航”,见到了办事员。徐克强一边解释一边求情,恳求能让自己乘坐CI─611班机。办事员告知,没有确认机位就不能登机,想坐CI─611班机绝对不可能。情急之下,徐克强与办事员吵了起来。后来经过多次交涉,“华航”同意徐克强转机,改CI─607班机。这是一架只有100多个座位的小飞机,徐克强打心眼里不愿意。
  5月25日上午10时,徐克强在台北中正机场找到“华航”工作人员,软磨硬泡了半个多小时,请求乘坐CI-611班机,遭到“华航”的严词拒绝。工作人员对徐克强的行为很生气,一看他的行李超重,遂让徐克强从包里拿出3公斤物品,并称“这是一个小小的惩罚”。徐克强见乘坐CI-611班机无望,心情不畅地登上了CI-607班机。中午12时20分,CI-607班机腾空而起直飞香港。下午2时30分,徐克强在香港机场候机大厅里坐了下来,对面就是“华航”的登机口。
  
  四、目瞪口呆面对生死一瞬
  徐克强刚刚到达香港,下午3时08分,徐克强想方设法想坐但没坐成的CI-611班机从台北中正机场起飞。起飞约半个小时之后,大约在下午3时30分,台北区管中心突然发现,CI-611班机从雷达上消失了!此时,坐在候机大厅里的徐克强发现“华航”登机口旁边的工作人员进进出出,看上去特别慌乱。徐克强凑了过去,一打听才知道,CI-611在雷达屏幕上消失了。徐克强还以为“华航”的人开玩笑。而在此时,海上搜救已经开始了。
  下午3时45分,“华航”工作人员一脸凝重地告诉徐克强,CI-611班机失踪了!下午4时,几名拿著对讲机的“华航”工作人员来到登机口,正式通知CI-611班机失事,206名乘客和19名机组人员可能全部遇难。“哎呀!”徐克强长吁一口气,脑子里一片空白。徐克强呆了好久才缓过神来,给妻子打电话。妻子告诉他:“都快急死了,现在都接到16个询问电话了,大家都以为你坐的是CI-611班机。”
  
  五、坦坦荡荡面对人生
  5月27日上午,徐克强接受了“台湾无线卫星电视台”(TVBS)记者的采访。记者告诉他一个惊人的消息:因为徐克强错过了确认机位的规定,“华航”将他的机位转给了另一位乘客。下午2时40分,感慨万千的徐克强回到了沈阳。
  逃过一劫的徐克强对人对事很坦然。他说,如果我当时做了坏事,不可能忘记“确认”。5月23日,我在“台湾花莲市慈济医院”验过血,成为捐献骨髓者后备库一员,我是为了筹建骨髓库的事才忘记“确认”的。这次逃过一劫,我立下志愿,至少要救250位白血病病人,作为对CI-611班机罹难者的哀悼。说话之间,徐克强脸色严肃起来,埋头许久才重新抬起头,“我要永远珍藏这张CI-611班机的机票,毕竟我是生者,与罹难者比起来我很幸运,更应该感谢生活,回报社会。”(http://www.dajiyuan.com)
  2002年“华航”空难震惊国人,206名乘客和19名机组成员可能全部遇难。噩耗传来,当时沈阳市苏家屯区的徐克强正站在香港机场候机大厅,手里握着失事的“华航”CI—611班机的回程机票,脑子里一片空白,几分钟之后才想起来给家人打电话。
  生死一瞬 2004-8-10 9:51:25[点:123] (2561字)
  
 浏览:3757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6/6/18 10:55:10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我的回忆录(收藏于2021/7/21 11:24:26
刘莹父标题(收藏于2021/7/21 11:17:42
走出死胡同(收藏于2015/11/1 15:10:54
刘世如书信(收藏于2015/7/11 14:06:35
刘莹父俄罗斯游记(收藏于2015/4/4 18:35:46
王蔚民为所有闯深圳的孩子祈祷(收藏于2014/11/22 13:32:09
....为什么要欺骗孩子(收藏于2014/11/19 21:18:57
***莫谈国事(收藏于2014/10/4 16:45:53
刘莹父行前功课(收藏于2013/8/30 20:13:16
刘莹父石板小路(收藏于2013/8/23 17:19:18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访问8816次)
刘莹父三周年祭文(访问7472次)
风神汽车刘莹同志遗体告别仪式(访问5202次)
刘莹父母旧讨论复制八(访问4393次)
刘莹父旧讨论复制1(访问4388次)
刘莹父女儿生平——我的回忆(访问3783次)
刘莹父旧讨论复制十一(访问3758次)
佛说人类起源(访问3642次)
刘莹父旧讨论复制6(访问3599次)
刘莹东大——“人间地狱”(访问3556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3/1/14 11:44:27
雷诺一曼有人吗(评论于2018/1/27 20:43:51
雷诺一曼这个网站还有人在运营吗?(评论于2018/1/27 20:39:13
王锴妈妈言之有理!(评论于2014/10/5 9:13:44
wolke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10/4 16:50:5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