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吟唱
――纪念母亲去世八周年祭 妈妈,我的亲娘,姥姥姥爷墓前的两棵树象海碗口那么粗了,你看到了吗?儿子想念你,在柳树和槐枝节交错东边不远的小村里曾有我和小伙伴追逐的身影,姥姥家的院子是我们兄弟童年的乐土,放假时,常出去疯玩一晌,吃饭才回来看到母亲从南屋端出饭来。而现在,那儿还有她老人家的身影?母亲就像一个蜡烛,照亮子女前进的路,耗干了自己最后一滴血泪! 母亲是热爱生活的,这一点确信无疑。因为常忆起在田间劳动时,母亲看到周围的人们都以收工,只余下我们一家人时,,常会问大家累不累,这是演出的前奏了。或是一出样板戏,或是一段京剧;或激昂或婉转,一点不耽误手中的活计,也使一家人暂时忘记了疲劳,在艺术享受里加快劳动节奏。这样的记忆只在少年,我外出求学以前,妈妈四十五岁之前。那时我常想母亲是怎么唱出来的,一度使我有音乐的梦想。我不知怎样评价父母的婚姻,但他们在一起是和谐的,无论如何的贫穷,怎样的苦难,一家人和和美美的生活,在欢声笑语中前行。 九三年对于家人来说是喜悦的,先是侄女春宵来到人间,为年迈的祖母,为一家人带来更多的欢乐。在古老的中国,农民是最困苦、最无助、最艰难、最无奈的阶层,八九十年代,子女的结婚典礼对多数家庭来说是一场浩劫的闭幕式而已,耗竭家庭多年的劳动成果,甚至背负沉重的债务,唯有下一代的降生能带来些许快乐,而新的长征即将开始。由于父母坚持贯彻祖母勤俭持家的精神,我们家的情况好一些。几个月后,两张入学通知书陆续到来使邻里沸腾了。我和二哥分别在中高考中被录取,在乡亲们看来,这“鲤鱼跳龙门”从此就跳出农门了,开始我并没意识到会发生什么,对外面的世界也没什么梦想,整个一懵懂少年。 一天和母亲去地里的路上,遇到了母亲的一个同学。对方激动的告诉母亲自己的儿子考上了大学。母亲先是祝福她,然后似是不经意地说俺家二小和三儿也考上了。在母亲的脸上,我仿佛看到了洋溢着母亲只有在歌唱时才有的全心投入、神思意往的神情。刹那我似乎懂得了这件事对母亲是多么重要。父母都有一个读书的梦,在祖母和亲戚的描述中,我大概知道他们当时的学习成绩有多优异,深受师生的爱戴,文革无情地粉碎了他们的梦想。 临近开学的日子,家里开始卖一切可卖的东西,家畜,粮食,树木,甚至还有用来准备为我们结婚用的宅基。接下来的日子常看到族人三百、二百的送钱来,记忆中是父母一句句感谢的话和族人走后父母一声声的叹息。我想是因为通知书上的数字与农村家庭的收入差距太大了,何况是两份。那些日子总隐约听二哥对大哥说:“我不要上了,没什么志向,不象三弟那样有梦想”。而大哥总是一种不曾有过的激动态度训斥二哥,并说总会有办法的。谁没有梦想,大哥当初的放弃何尝不是对现实的妥协,大概就是希望我们都有机会,不会让父母失望。 父母的性格都是自立自强不爱求人的那种,只有付出的份。对自己兄弟姐妹也是一样。但还是让舅舅和两个姑姑和姨妈们知道了,都送了一辆千块钱来,学费的问题总算解决了。经历了那些日子我似乎一下子长大了很多,知道父母和大哥要以加倍的体力和健康透支来偿还债务。我和二哥商量上学期间不要在家里拿一分钱,二哥告诉我有什么困难一定要跟他说,不要告诉家里。靠着学校极少的生活补贴我们忍着饥饿挺过了几年的求学岁月,还好父母并不了解城市的生活费用。想起来真是惭愧,第二学期补交书费还是二哥给解决的,因为青少年时期的虚荣,我们曾经为自己的贫困和衣着自卑,同时也为自己和饥饿作斗争尽力减轻家庭的负担自豪。同时也看到了城市和农村、地域之间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种种差距。我暗暗发誓,我一定要用自己的努力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让乡亲们的生活有所改善,将毕生的精力用于缩小贫富差距和农村建设,致力于经济发展,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上班后不久一次离开家乡的前夜,我向母亲倾诉自己的梦想。母亲表达了自身的局限性,对我幼稚的言论没有丝毫的嘲笑,只是表示了自己的支持。最后在睡觉前说:三儿,想吃鱼自己下坑。现在想起来母亲大概表达两个意思,一是要靠自己,二是家庭精神上的支持。在第二天凌晨,我踏上离乡的公交时,母亲又重复了那句话。我怎么也不会想到竟成母亲的遗言,母亲就像一个蜡烛,照亮子女前进的路,耗干了自己最后一滴血泪!从此阴阳两隔,不得相见。 在我的记忆深处,这是母亲最后一次吟唱。饱含着母爱、包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儿女的深情,儿子永世难忘。娘,我的亲娘,儿子想念您!――07.6.26凌晨于邯郸 |
浏览:1304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