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甲洲1907年5月21日生于巴彦县镇东乡张家油坊屯的一 个大地主家庭。1923年他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齐齐哈尔甲 种工业学校,因闹学潮三次被开除学籍,并被当局取消了留日资格。1927年,张甲洲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由于革命需要,他奉命考入清华大学政治系,一面学习,一面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历任中共北平市西郊区委书记、北平市委宣传部长、代理北平市委书记等职务,在白色恐怖的岁月中,张甲洲以其过人的胆识和魄力领导了一次又一次惊心动魄的地下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张甲洲领导北平20多所高校学生进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随后,他又被推举为南下请愿团总指挥,率全国三万大学生到南京开展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 1932年春,经党中央批准,张甲洲率于天放等六名同学打回老家巴彦。经过精心筹划,5月16日在张家油访一带组织了当时东北的第一支人民武装--巴彦抗日游击队。满洲省委任命张甲洲为总指挥,赵尚志为政委。由于张甲洲执行联合抗日的路线,得到了各方的拥护,部队很快发展到一千多人,当时中央召开五省会议,将巴彦抗日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张甲洲任军长。这支队伍转战松花江北的巴彦、呼兰、肇东、安达,直至齐齐哈尔附近的林甸、依安等地的广大乡村,给日本鬼子以有力的重创。1933年2月,在王明“左”倾路线的干扰下,张甲洲第二次率部西征,计划与其他抗日队伍会合,一同攻打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大城市。在行军途中部队被打散。他受中共满洲省委的派遣,化名张进思去富锦从事地下工作,以富锦中学教师、教务主任、校长等做掩护,与日伪当局巧妙周旋,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志士,搜集了大量的重要军事情报,为抗联运送了大批武器弹药等军需物资,有力地支援了抗联队伍的武装斗争。1937年8月,张甲洲在赴抗日抗联第十一军任副军长途中壮烈牲牲,年仅30岁。 1953年1月,周恩来总理来到东北烈士纪念馆瞻仰了这位“少年将军”的遗物,满怀深情地说“张甲洲同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冯仲云在《东北抗日联军14年苦斗简史》中称张甲洲是“富有魄力和演说天才的江省知识分子领袖”。半个世纪后,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胡乔木在给巴彦县委一封信中深情地回忆到:“张甲洲是我在清华的同学,当时他是党员,我是团员。他为人非常正直,对党十分忠实,很有能力和迫力,对我教育很深,至今仍极为怀念。” 张甲洲,在那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是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大智大勇打响了东北武装抗日的第一枪,是他,为巴彦这块人杰地灵的沃土上增添了又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是他,发扬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抵御侵略、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壮烈诗篇。 张甲洲短暂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张甲洲烈士威武不屈、百折不挠,为民族解放事业,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反帝反封建斗争,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英勇杀敌,抛头颅,洒热血的翔实史实,是给巴彦人民留下的无以类比的巨大财富。 张甲洲烈士是巴彦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张甲洲烈士的英雄事迹,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深入开展理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激发全县人民缅怀英烈之情,报效家乡之志,热爱家乡之心,振奋改革开放,锐意进取的精神,建设富庶、文明、强盛的新巴彦,必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要继承英烈的传统,踏着先烈的足迹,拼搏进取,与时俱进,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
浏览:1385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