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391号馆文选__一向年光有限身 平淡曲折一缕魂__我的母亲 |
|
母亲的老家在湖北省房县,房县位于鄂西北,在交通不发达的解放前属于一个贫困山区。贫困只是表明当地经济不发达并不能表明当地没有富裕人家,我母亲出生地就有4个富裕的大家族,他们是张氏、王氏、晏氏、李氏家族。这几大家族相互联姻,政治上盘根错节,经济上相互支持。据母亲讲,她小时候的生活就像“红楼梦”描述的大观园,房子连成一片,形成一种当地独特的家族式庄园。 在这个封闭式的封建大家族受着家族最高长辈-老太爷的统一领导,这个几代同堂家族式的庄园从不分家。因为分家将导致家族财产的外流,也掩饰不了家族破败假繁荣的景象。外婆姓张,是当地第一大富户的小姐,十几岁就嫁到晏家。据外婆讲,她嫁到晏家时晏已经开始败落了。 晏家大当家的晏老太爷十分不喜欢外婆,外婆人长的漂亮又来自于张家,大小姐派头十足,脾气不好,生活常常和娘家相比,言语中不免有看不起晏家之意。她认为娘家给了丰厚的陪嫁,生活比别人好一点是应该的。特别是外婆有时还抽大烟,虽然没有什么烟瘾,但是在外婆看来这是当地一种大家族炫富的标志,只是晏老太爷老太爷很是看不惯(晏老天爷也抽)。 大家族,人多嘴杂,姑嫂妯娌不和,对外婆也看不惯常常到晏老太爷那告状。老太爷认为,外婆的贪图享受、炫富本来也是女人的特性并无大错,且又碍着张家的势力和外婆丰厚的陪嫁,一时也找不到处罚外婆的机会。母亲到了7—8岁的年纪该缠足了,可是她生性倔强,死活不肯缠足(缠了一段时间又放开了)。外公是个读书人,受到了一些新文化的教育也不主张女孩子缠足。这下可触怒了老太爷,对于外婆的种种的看不惯都迁怒在母亲身上。张家的姑娘不好管,可你生的孩子可是晏家的,一怒之下老太爷对母亲实施了家法。所谓家法就是封建家庭对家庭成员及奴婢处罚的一种形式,没有固定的法律条文,完全由家族最高统治者恣意行事。 母亲被打了板子并罚跪祠堂,老太爷指示,直到悔过方能结束处罚。母亲生性倔强,不肯认错,硬是在祠堂跪了几天。母亲的行为大大出乎老太爷的预料,一般小姑娘吓唬吓唬就哭了并屈服淫威,可是母亲则不然,腿都跪肿了还不服真是一个“拧种”,继续惩罚下去有些过分,此外,外婆娘家势力也使老太爷有所顾忌。 最后,老太爷还是决定放了母亲并指示脚必须要缠,可以暂缓。责成父母严加管教。从此,老太爷便不喜欢这个小姑娘,我的母亲也恨透了老太爷和这个封建家庭了。后来,老太爷身体一直不太好,没有精力再管母亲缠脚的事,此事就不了了之了。不过母亲的脚仍然留下来被缠过痕迹,两只脚的无名指有明显的变形。如果当时真的缠了脚,母亲可能也不会到延安参加革命了,她将一辈子留在那个土山沟了。 过了不久,母亲的叛逆又引起了轩然大波,母亲提出要和家里男孩子一样去读书。母亲的想法得到了姥爷的支持,姥爷认为,社会在变化,女孩子读书认字没有什么不好的。可是老太爷是反对的,他认为给晏家规矩破坏了,女人识字是没有用的,她们的任务就是将来嫁人、生养孩子,念书是为了出息,养家糊口,是男人的事。 经过一番吵闹,母亲最终还是如愿以偿进了学堂,又过了几年母亲就到县城上学了。母亲的学习始终不是一帆风顺的,到县城上学老太爷不愿意再负担费用了。晏家那时虽然已经败落了但是家里依然有钱,小时候听外婆讲,晏家的银元像囤粮食一样囤起来(土财主不相信银行也不相信银票)。地主老财家的银元囤起来就是为了买地,平时花一分钱也不舍得。 经过一番商议,老太爷提出,上学可以,学费要从母亲的吃穿度用出,吃饭,母亲要和“下人们”一起吃。母亲欣然接受了老太爷的提议,只要让学习什么条件都接受。最后晏老太爷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现实,不过他也发出了他对此事极为厌恶的诅咒,“一个女娃子,拧种,能学出个啥名堂”。从小学习上的艰难让母亲一辈子都珍爱学习、读书,这种好的习惯她保持了一生。学习究竟为了什么呢?“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母亲都没有,她学习成癖无人理解(也许是对晏老太爷诅咒的反抗吧),为了学习她可以降级使用,为了学习她错过了数次调级。一个37年到延安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最终行政级别为15级(后续文章会谈到)。 多年后母亲曾经和我谈起过这一段往事,她说地主老财家平常过日子很抠门,攒钱留着买地。家里人吃饭和“下人”吃的区别不大,最大区别是家里人平时吃饭可以吃到细粮,“下人”平时没有细粮吃。此外逢年过节区别大一点,家里人可以吃的好一点。母亲吃住在学堂,不经常回家,所以和“下人”一起吃也道无所谓。到了县城读书,母亲如鱼得水,她不但学习了文化知识而且也接受了进步思想。她想往着自由,痛恨封建家庭对妇女的种种压迫和歧视。 |
浏览:20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