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福海寿山纪念园__著名书法家沈觐寿先生纪念馆
福海寿山纪念园

《青年学书之我见》

沈觐寿

  很多青年朋友问起,学习书法究竟是困难还是容易?
   对此我想借用一段清人彭端淑在《为学》文中的话来回答。他以为:“大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习难易争?学之,则难者亦易失;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几千年殷实的积累,留下丰富多彩的巨制鸿篇,也总结了足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这些无疑都给我们今天学习书法打开方便之门,更何况现在全国各地书法艺术事业蓬勃发展,为人们研究、创作书法开辟了愈见广阔的前景。因此,立志探索书法的青年,不必握管愁眉,不必被那些“神乎其神”之说吓唬住了,以致不敢叩开书法大门。事实上,很多青年朋友都刻苦磨砺,斗胆挥毫,在这次福建省书法竞赛中,以自
  己的见解,自己的功力,体现在各自参赛书作中。
  “书为心画”。这些青年作者对学习书法充满了信心。没有信心的人,伸榕援朝就必然犯难,反之,就有可能饱含热情,保持热情乃至高度亢奋,才能够在探索书艺的道路上,以坚定的决心走下去!要知道这条道路并不平坦,而是充满艰难、曲折。倘若没有思想准备,就会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只有做了充分思想准备,才会狠下决心,不一味取巧,不妄走捷径,而是一步一脚印,持之以恒。
  从参赛作品中可以看出我们青年朋友正是这样做,尤其是得奖的作者,这使我感到欣慰。但是也应当冷静地看到,在三千多来稿比较、分析中不难发现,作者的年龄相仿,甚至有的学习书法起步的的。各方面条件颇为相似,但是这些作者笔下的水平却有不同程度的距离。我所知道的作者中,他们自己的日课、参展作品与即席创作存在明显的水平差距……这是为什么呢?这其中牵涉到“书法基本功”过硬不过硬的问题。当然,真正的书法艺术家,并非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就可以胜任的。但是没有“书法基本功”的人,欲笔下生风,创作好的书
  法作品,恐怕只能是痴心妄想了。学习传统也好,创新也好,不抓住书法基本功,将一事无成。至于说“书法基本功”的内容,那是有不同的层次,既有广义,也有狭义,随着学习、研究书法程度的递进,“基本功”的内涵必然增广。“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探求书法艺术者对“基本功”的把握当益见精微、博大。
  为此,我诚恳地希望有志于书法事业的前年,能够腾出一些时间打好基本功,在学习传统、继承传统上多下点功夫,尤其是技法的掌握。挥毫之际,执、使、转、用能否得心应手,布局之时,能否随心所欲地安置文字,令其自然有致,不露斧凿之痕,简言之,如问熟练地驾级笔墨、经营布白。而一个人掌握笔墨与布白功夫程度如何,较能明显体现的是“点画”,所以前人津津乐道“点画功夫”。所谓“点画功夫”,大致要求“用笔”与“造型”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度。要掌握这个法度,历来多主张向传统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扬弃”,从而逐渐有了自己可以理解、掌握、或运用的法度。当然有人偏要闭门造车,自我探幽,这固然是“可
  以”,毕竟是与自己生命仆玩笑,几十载光阴向我陶醉,得来的或是古已有之,或是早已被历史淘汰的。时至今天,纯粹如此这般的人并不多见,类似的却不鲜见。诸如临摹碑、帕还不到火候,甚至只涂涂抹抹了一阵子,就满以为功夫在手,就成年累月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花费到盲目“个性”、或所谓“创新”的追求之中。我们今天时代,干百万人在研究,追求产生有别于前人的书法作品,而提倡学习、继承我国优秀书法传统恰恰是为了这个追求的实现。只有在扬弃我们几千年书法艺术传统中,才有可能产生超过前代的伟大作品。大家都清楚,在科学艺术上,任何取巧都无济于事,还是以诚实态度为好。在书艺技巧上还是老老实实先向传统学习,选择适应自己的碑、帖,循序渐进,真正做到欣谓“入帖”。有了这个基础,兼之在这个进程中,其他各方面的“基本功”之素养的加深,扩展,“出帖”当能功到垂成。当然“入”与“出”不是简简单单的进进出出,也决非三言两语所可述及,“入”与“出”的行程充满了艰难、迂迥,非亲身经历者,绝难体会。倘若能够老实而又清醒地抓住“点画功夫”不放,毅勇奋进,随着自己知识的积累、修养的增长,书道虽然艰难,但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掌握“点画功夫”,须先向传统学习,那究竟从何种书体,那个家数入手呢?我以为,每个人年龄、阅历、知识、爱好不尽相同,不必强求一致。而且每个人学习书法差不多都要受到时人的影响,即使面对古代碑、帖临摹,也必然受到周围师友的影响,甚至是深刻的。随着学习的继续深入和不断比较,经验与教训并有,扬弃也自在其中。然而,这不等于说学书一开始就可以随意选择碑、帖。一般地说,为了少走弯路,应有一个起码的要求─—选择是既尽可能与自己情感相通,又是优秀的、规范的碑、帖作范本。
  就说找自己,当初由于家庭的熏陶、环境的影响、时人的指导、自己的爱好,先学颜书,后入体。在学习过程中,愈感采撷时人、古人的精华是相当紧要的事,于是分涉上下几千年的篆、隶、褚楷、行、草,而涉及之初,大都选补各家规正一路,在此基础上融汇其余,由能如庖丁之目,不见全牛。
  在临池过程山,一般地说,先写大字为佳。有了大字基础,笔之收纵较易自如,篇章布白也较易掌握分寸。何谓大字呢?我是这样来区分的。人的两眼瞳孔之间距离大则七厘米,小则六厘米半左右,所以对于大于七厘米以上的字,人的视线逐渐扩大,故称之为大字;而小于六厘米以下字,人的视线逐渐缩小,则称之为小字。学书之路本来不尽相同,其要求自然有差异,通过大字练习一定程度后,转而小字便觉游刃自如,这只是我自己心得体会之一,在此提及,仅供大家参考。
  青年朋友学书中常常会这样提问:“近来有进步么?”一旦闻说“没有”,则昼夜涂抹,或垂头丧气。有的听说有了“长进”,就看不到自己的毛病,放松乃至懒于临池日课。这是青年人学书最容易犯的毛病。我记得,古人有云:“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辍学如唐刃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天道酬勤”,唯有勤,才有“进步”可言。
  有些青年朋友日课可谓勤矣,可是进步甚微,形成这样效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仅就“想象”谈谈。在学习过程,要逐步提高自己艺术想象能力。同样的文字,通过书法家惨淡经营,一楮之间,顿时大小错落,虚实相生,宛然天开,在这里面显示了艺术家的特有的的艺术想象能力,便欣赏者领略、感受到作者笔下驰骋纵横所寄寓的无限的情思。如果我们在临池过程中,能够逐渐理解、参透这些,了解书家笔下概括、提炼、浓缩自己想象的能力所在,那么对于书法文字的最基本单位──点画的了解就不会表面化、简单化,对于前人优秀的碑、恰就会觉得真切的了,对于自己临池得失的判断就会精确得多,对于书法追求也就无止境了。
  有人说,书法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这话说的真好。这句话本身对学习、研究书法的人提出怎样高的要求,是不言自喻的。我相信,有志于研究书法的青年朋友,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探索有,而且也是一个有理想追求、有道德情操的人。
  
  注:(蒋平畴整理)
  
  
  
  
  
  
原文 发表于《福建省青年书法征稿比赛获奖作品集》》  浏览:723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1/11/16 3:41:39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 李木教寿墨于山称楷正——纪念沈觐寿先生百岁诞辰(收藏于2011/3/12 17:05:01
◎ 郑敦晖纪念沈觐寿先生百岁诞辰追思会──致谢词(收藏于2006/11/23 23:04:46
序言纪念沈觐寿先生百岁诞辰(收藏于2006/11/21 21:41:28
佚 名叙说沈觐寿的遗墨(收藏于2006/11/17 11:32:55
南洋栗子回忆书法家沈觐寿(收藏于2006/11/17 11:30:54
◎ 黄敏《博观厚积吾师贤》(收藏于2002/10/3 13:53:16
◎ 卓启书《四时能本色随地化清阴》──沈老,我永远怀念您(收藏于2002/10/3 13:38:22
◎ 欧 孟 秋《放情宇宙外 自足怀抱中 》──读《沈觐寿书法》(收藏于2002/8/14 15:48:57
□ 郑光中《曾聆教诲坐春风》(收藏于2002/6/29 12:27:19
□ 郑述信《谈艺论道金针度人》──忆先生二三事(收藏于2002/6/29 12:15:27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蒋平畴《生命的润泽》━━沈觐寿先生与书法(访问2143次)
◎ 郑敦晖纪念沈觐寿先生百岁诞辰追思会──致谢词(访问1988次)
沈旭东《遗爱存珍蕴至情》(访问1912次)
◎ 欧 孟 秋《放情宇宙外 自足怀抱中 》──读《沈觐寿书法》(访问1877次)
李 跃《山随平野阔江人大荒流》──沈觐寿书法的崇高美(访问1534次)
南洋栗子回忆书法家沈觐寿(访问1475次)
陈 叔 侗《发函犹是蛟龙蟠》──观年仲沈老法书遗集有忆(访问1340次)
福州画院学术部《一代书家的展示与研究》纪念沈觐寿先生95诞辰活动在福州举行(访问1304次)
◎ 卓启书《四时能本色随地化清阴》──沈老,我永远怀念您(访问1219次)
□ 郑光中《曾聆教诲坐春风》(访问1189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