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原名巩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苏、松、太道丽正子。
幼聪明,能读等身书。又获闻其外祖段茂堂(段玉裁)六书音韵之学,自视甚高。故事,凡翰詹科道子弟,别为官卷,较民卷易入彀。君顾不屑藉门荫,以县学生就民卷中式嘉庆戊寅恩科本省经魁。屡上春官不第,狂名满天下。既购洞庭别业,又买昆山徐侍郎秉义故宅居之。道光己丑成进士,以不工书,不得入翰林。用知县,改内阁中书,擢礼部议制司主事。道光十九年,丁父忧归,掌教云阳书院。二十一年,膺暴疾卒。 其为学,务博览,喜与人辩驳,虽小屈,必旁征广引,己说得申乃已。治经始由训放,继及刘申受、宋于庭游,闻常州庄氏说,则转好今文之学。然所造顾不深,亦疏家法。惟所作《古史钩沉论》谓:“五经者,周史之大宗也。”与章实斋“六经皆史”之主张相近。又熟习掌故,通蒙古文,长于西北舆地,旁逮诸子道释金石术数,莫不贯串。为文瑰丽恢诡,诗亦奇境独辟。著述极富,惜多佚弗传。后人裒其遗集,仅存十有八卷。外《太誓答问》一卷、《春秋决事比》一卷,收《经经解》中。馀皆无从踪迹矣。 龚自珍是今文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与林则徐、魏源等结“宣南诗社”,主张经学致用,道、学、治三者不可分割,反对脱离实际的烦琐考据与空谈心性的宋明理学。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主张改革内政,抵御外国侵略,提出“更法”、“改图”、“变动令”等主张,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并建议林则徐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在哲学思想上,阐发佛教中天台宗的观点,提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恶皆后 起”的一家之谈。在史学上,发 出“尊史”的呼吁,文学上,则提出“尊情”之说,主张诗与人为一。其诗作、散文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夕黑暗的社会现社,具有渴望变革、追求理想的精神。有《龚自珍全集》。 |
浏览:784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