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南京市中华门,往西南行约12公里,位于祖堂山南麓的南唐二陵——钦陵与顺陵便出现在眼前。南唐二陵是南唐烈祖李昪和中主李璟的陵寝,也是迄今发现的江南最大的地下宫殿。南唐共传三代,后主李煜继其父李璟之王位,在南京有过15年的帝王生涯。为何在这六朝古都的南京却找不到他的陵墓呢?
李煜(937一978)出生于帝王之家,世称李后主。他自幼聪明好学,熟读历代经典,精于诗词歌赋,洞晓音律乐曲,深谙书法绘画,更虔诚于佛教信仰。他还有过一段风华旖旎、富贵豪华的青春岁月。李煜18岁时先娶三朝元老、大臣周宗长女娥皇(人称“大周后”)为妻,后又续娶娥皇之妹女皇(人称“小周后”)。两次姻缘,缠绵悱恻。他中年丧偶,幼子夭折。虽为国君,但其父李璟留给他的是一个国势羸弱的半壁河山。他委屈求全,与虎视眈眈的宋太祖赵匡胤打了10年交道。乞求换不来和平。宋太祖云:“说什么江南有无过失,岂不闻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令大将曹彬渡江南下,血染江流,膏血涂野。金陵缺粮断炊,火光冲天,臣民壮烈殉国。次年冬,石头城破,李煜奉玺请降,仓皇辞庙,冒雨登舟,哭别金陵,入沛京为虏。从此身陷囹圄,以泪洗面,作词抒情,最后被宋太宗毒死,葬在洛阳北邙山,一缕孤魂归不得他挚爱的江南河山。 李煜一生,从他在937年农历七月乞巧节诞生,到978年乞巧节被宋太宗阴下“牵机药”毒死,经历了一个从君王到囚虏的天崩地裂的人生巨变,这些都在他的词作中得到了反映。他给后人留下了三十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神秀词章,赢得了后世千百年来读者的同情和赞叹。 就一个君主来说,后世对李后主其人一直褒贬不一。有人说他,荒淫酒色,贪生怕死,苟且偷安;也有人说他,重文偃武,好生善良,误为人主。有人说他“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也有人说他“有如释迦、基督之代人荷罪”,“大慈大悲拯救众生”等等。但作为一个文学家,由于在词作上的辉煌成就,李煜堪称独领风骚的一代词宗,对宋元以来的婉约、豪放派词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李煜的词犹如中国文学史上一串熠熠生辉的晶莹明珠,以超越时间空间的独特艺术魅力光耀千古。 南京古称金陵,素为东南重镇,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人口繁密,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给李煜成为一个“文化君主”——一代词宗提供了优越的客观条件。我们纵观其人其词以及他当时生活的文化环境,不难从中领会到一千多年前古金陵的繁华景象。那时的金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心之一。在李煜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文学家、画家、书法家、舞蹈家和音乐家。李煜本人精通音律、诗词,对书法也有极深的造诣,他在《书述》中有十分中肯的论述。他对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张旭等都有评价,一千多年后仍不失精彩。在李后主的苦心经营下,当时金陵成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精品的集散地。其中澄心堂纸、龙尾砚、李廷珪墨等,均为后世奉为瑰宝。到北宋时,画家米元章的一只龙尾砚可换一所大宅院。李煜的两位夫人大小周后也都精于音律歌舞、通书史。他的两个弟弟从善、从谦也富有文艺修养。他的父亲中主李璟,北宋马令撰《南唐书》说他“美容止,有文学,甫十岁,吟新竹诗……”,有名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可见他并不是仅仅沉溺于酒色的人。史书上说他“每北顾,忽忽不乐”,词中常流露伤时感事的心情。这样一个充满书香风雅的环境,造成李煜这样的旷世奇才,是不奇怪的。 李煜的三十余首绝妙好词,虽然不像李白在诗中直接描写、吟咏金陵,但却十分明显地浸透着金陵秀丽壮美的山水的精髓。请看: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搂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的词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他善于提炼语言,营造气氛,形象鲜明,结构缜密,有惊人的表现力。他的词作达到了前人所未能达到的境界,冲破了词原来的儿女情长樊篱,扩大了词的内容,超越了温庭筠和冯延巳主要描写歌舞、妇女生活和离情别意的旧框。因此,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评论李煜时说:“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词自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人们在谈到李后主的则候,常常将他与那个沉溺于“后庭花”的陈后主联系在一起。这有些不公平。此外,将南唐亡国之罪都推在李煜的身上,也是责之过严的,他在961年继位之后,曾采取种种政策来治理国家,包括减赋息役等爱民措施。胸有百万雄兵、深于城府的宋太祖以倾国之力南下攻打南唐时,李煜治下的南唐并不像后蜀16天即灭亡,更不像荆南、吴越那样不战而降。南唐将士守卫金陵达半年之久,最后宋太宗又增援军,经三昼夜浴血奋战,付出惨重代价,才攻破金陵,而南唐文臣武将、军校土卒,竟无一个叛国投降。据陈彭年撰写《江南别录》:“城陷后主欲自杀,左右泣涕固谏得止。”陈彭年是随李烃被俘入沛京的。他是侍奉李后主的内使,因此,他关于金陵城破国亡时,李煜欲自尽死社稷之说似可信。在宋师围城半年,金陵缺粮断炊,勤王之师覆灭,将士壮烈殉国之时,李煜求死未成,最后肉袒请降。 李煜是一个生不逢辰的君王。他继承其父李璟残留的半壁河山,可谓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颓败国运,“虽仁爱足感遗民,而卒不能保社稷”。南宋陆游撰《南唐书》卷三“后主纪”中说李煜在汴京被害后“殂向至江南,父老有巷哭者”。可见李煜在江南百姓中的地位与威望。 总之,作为亡国之君王,李煜是个悲剧性人物,他的结局很惨,但其词作,却不失为南京乃至中华文化灿烂的一页 |
浏览:168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